⑴ 校外培訓機構收費高還不正規,家長如何應對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尤其是中小學這個階段,家長們都知道,這正是學生需要發力的時期,成與敗就在這一念之間,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會紛紛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和培訓機構,這也是父母的用心良苦。
在筆者看來,校外培訓機構十分猖獗,這也只是個例,很多培訓機構就是抓住了家長的心思,為了讓孩子學習成績提高,把精力都用到了宣傳和哄騙家長上面,很多老師並不具備教學資格,還有不少的在校學生擔任教師,因為成本比較低,這讓很多家長欲哭無淚,不僅浪費了錢財還耽誤了學生的學習。
⑵ 只要取消校外培訓機構,教育就能正常發展。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並不是取消校外培訓,教育就能整頓好。教育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校外培訓,而在教育內部。
培訓機構存在的根源是因為有市場需求,說明學校教育內部出了問題,不能解決,家長才到教育外面去尋求解決方案。
為什麼學生有補課需求呢?是因為學生要追求成績。
為什麼學生要追求成績呢?這與我國教育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有關,即與教育目的有關。
第三、成績仍然需要,但只需要達到一定的專業要求即可,而不是相互競爭選擇更優。
考試不可能完全廢除不考,因為學任何專業肯定都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做為保障。所以,今後的高考,成績最可能是分等級。達到一定的標准即可。從目前的新高考等級賦分制來看,極可能是走這條路。
04 要實現大學專業的差異化發展,國家還要改革就業環境,以保障不同專業的就業在社會大環境下基本水平,而不能相差懸殊。
目前我國不同行業的發展很不均衡,導致不同行業領域里薪資水平以及工作環境差異十分巨大,這才是高考拼成績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只有成績好了,才具有較大的概率去選擇最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
所以,國家必須還要加大各種行業的改革力度,使各種行業均衡發展。才能有效降低專業選擇上的擁擠。
⑶ 教學質量是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命線
非常贊同
⑷ 關於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你知道多少
其實我覺得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有的是非常強大的,有的是非常弱的,是魚龍混雜的
⑸ 校外培訓機構為什麼很難盈利
校外培訓機構盈利困難主要還是生源問題吧。教育機構的運營成本其實並不高。主要是房租、員工工資加日常開銷。這個行業的利潤還是很高的,以我所在的城市為例,機構收學生兩個小時500元左右的學費,給到老師手裡大概150元左右(北京等大城市課時費更高)。一般機構收的學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老師的課時費。所以教育機構的利潤還是很高的,只要有生源就能盈利。
四、高房租及線上教育的雙重影響。前文提到校外培訓機構的運營成本很大一部分是房租成本。近幾年由於房價越來越高,培訓機構的房租成本也越來越高了。另外隨著監管的完善,管理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營業面積也有了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允許營業。因此運營校外培訓機構的成本確實越來越高了。
近幾年由於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教育越來越火,特別是今年(2020)年特殊時期,線上教育更是風生水起。生源是有限的,線上教育機構截取了越來越多的生源線下機構的生意就越來越難做了。建議線下機構嘗試開展線上教學,及時轉型順應潮流順便降低運營成本。
⑹ 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前景好嗎
「未來的發展總是有跡可循」
想要透析培訓行業的前景,首先我們要了解培訓的起源、現狀,再分析它的發展軌跡。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大部分經濟體制是參考發達國家的。我國的培訓比美國晚了50年。90年代外資企業將培訓的概念帶入我國,沒過幾年,傳銷和保險變利用培訓的概念進行組織擴張和企業的規模發展,培訓概念漸為人知。
後來培訓在媒體的大肆宣傳和政府的支持下大火,開始規模化發展。進入互聯網之後,培訓也很趕時髦的從線下轉到線上,就像我們平時經常接觸的線上學習平台和e-learning系統。
到這里再把目光放到發達國家。培訓在發達國家也是經歷了這些發展歷程,最終發展出像麥肯錫、波士頓這類全球領先的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大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主要是幫助企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公司的發展不落人後,避免被淘汰。
再回過頭來看我國的培訓市場。目前我國還沒有哪家培訓公司可以出來做培訓行業的領頭羊,因為培訓的基本概念為人所知,但是國民對於培訓還不夠更深層次的了解,所以導致很多企業出現「跟風培訓」「盲目培訓」「培訓無果」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培訓行業目前還處於一個上升期,國民對待培訓的素質還有很高的提升空間。而深入了解、科學開展、正確利用培訓,使培訓發揮最大的潛力,為企業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益,則指日可待!
⑺ 校外培訓機構將如何整治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嚴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令禁止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嚴令禁止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等行為。
5月下旬,教育部發布消息稱,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128418所,整改培訓機構12251所。其中,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機構2822所,整改無證無照機構5013所,整改有營業執照無辦學許可證機構2963所,整改學科類培訓「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機構1241所,整改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機構212所。
我覺得這樣的改革真的有必要,因為以往受到的教訓已經很多了。
以上內容來源:澎湃新聞網
⑻ 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的面試題怎麼回答
面對校外培訓機構亂象,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作答:
這個通知的出台其目的就是為了切實解決當前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的問題。這無疑是一針強心劑,至於是否能落實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努力。
層出不窮的補習班,假期比平時忙,許多孩子早已習以為常;而動輒數千甚至上萬的培訓費用,更令不少家庭難堪重負。現在這樣的現象還造成了諸多不規范現象:一方面有的培訓機構場所過於簡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培訓班水平的層次不齊,實際教學和宣傳內容相去甚遠。種種表現,令家長擔憂不已,治理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這些問題亟待解決,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繁多。由於我國適齡兒童數量大,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不可避免導致好學校門前只能擺「獨木橋」,並採取相對單一、教條化的評價體系。為了給孩子更好教育,家庭之間搞培訓競賽。而由此形成的「影子教育」,不僅反過來沖擊常規義務教育體系,也打破了孩子在成長階段的身心發育規律。超前學習打造的神童,能為家長在曬娃時帶來一絲欣慰,卻也可能為孩子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
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性格、修養、情操以及身心健康,遠比瑣碎的知識重要的多。回歸教育本質,需要家長、學校、企業乃至國家在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上達成共識,共同努力。最近,教育部明確將在2020年前逐漸取消特長招生,這既是在制度上糾偏,也是讓特長教育回歸純粹。
真正要落實解決好這個問題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和過程,更要看得見改革。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經濟,加大教育的投入,平衡教育資源,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動起來,家長要修正教育觀念,國家要加強對培訓班的監管。我們才能真正為孩子減負,實現教育公平!
⑼ 校外培訓機構如何保證其生命力
根據實踐經驗培訓機構要生存發展首先要遵紀守法,把培訓作為一項教育事業去辦。培訓人才是師生雙邊的社會活動,它同經濟、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發展緊密相連,是一個復雜的身心調理、不斷適應、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特殊的規律性。做培訓教育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遵循教育規律辦事。要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完備的工作體系。要把一定的教育思想、目的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要力求辦班設計、課程、教材、教法、教學手段、教學環境、作風建設、學校管理等諸方面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 其次,要保證質量、切實提高培訓的社會效果。培訓機構的生命線是教學質量。一所學校是否受到歡迎,學生是否願意報名到這里接受培訓,可能同招生宣傳的力度、辦學的時間地點、收費多少有關,但是決定性的因素是培訓質量。大量的事實說明,一屆又一屆校外培訓班的教育質量與社會效果所形成的社會口碑至關重要。認真地抓好培訓教育的每一個工作環節,以優異的成績用事實說話,這是培訓機構求生存謀發展的最佳通道。 再次,要講究誠信,凡事說到做到。培訓機構經營的根基是誠信,講究誠信同保證質量是一個整體。培訓教育屬於契約經營,即以發布信息、公告招生作為辦學起點;求學者認可招生公告規定的內容自願報名,雙方便自然形成培訓與接受培訓的社會契約關系。 社會契約屬於民間的約定,具有行政上的制約作用,道義上的承諾作用和特定的社會認同效應。培訓機構必須嚴肅認真地看待社會契約,要科學地立約,保證招生辦學的諸條規定有法可依、符合實際,成文一定要明確、全面、具體,文字嚴謹,用語恰當,對於容易發生的爭議問題規定的要確細。契約一旦確立學校做出的承諾就一定兌現,保證說到做到,決不失言。講究誠信的培訓機構才能安生,也才會得到發展。 此外,要合理收費,熱情地為學生和家長服務。校外培訓機構屬於非企業組織,自收自支自付贏虧。要重視成本管理,做好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工作,力求收支平衡略 培訓機構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校外培訓的特殊性之一是需要學生家長的關注與密切配合,便利學生和家長應是校外培訓機構安排具體工作的准則。要在設班、報名、收費、教學、生活管理及辦事程序等諸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和家長提供方便。 把握機遇改革創新辦有特色 辦好培訓教育一看社會需求與機遇,二看自己的優勢條件。要從宏觀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狀況;相關學歷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教學漏缺;人才市場餘缺與需求預測;人們對生活的想往與追求;同類培訓項目在同一地區的發展狀況、優劣勢比較中把握社會需求與培訓教育發展的機遇。 要把自身優勢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探索辦學方向、確定格局。要、平中擇優,力求自身辦學有特色。社會生活是多樣的,培訓教育應當不拘一格,無論是教育集團化規模辦學、一校多點連鎖式培訓,還是小規模求精深重研究、「一對一」、專項精辦創品牌,以及網校、涵授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只要體現時代精神,適應社會需要,適合民眾承受能力,優質、高效、學員滿意的培訓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當前,校外培訓教育存在著主要問題和難題是:培訓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不相適應,培訓教育的發展與中小學教育改革不相應,培訓機構的經營管理與多變萬化的教育市場不相應。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伴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與片面追求升學率之矛盾而出現的功利性培訓過熱。一般地說家長為孩子尋求校外培訓,著眼於應試、升學、取證、考級、獲得各種有利的評價,而忽視基本素質水平的提高;而培訓機構不得不與其相適應,形成培訓教育與中小學校教育相互影響,惡性循環。 針對這種情況中小學教育要改革,校外培訓教育也要隨之改進。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自覺地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當前社會傾向是對培訓教育的要求偏於功利性,盡管如此,作為培訓機構要心知肚明,堅定不移地實施基本素質教育,提供適合學生的優質的校外培訓,並引導學生和家長,立足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全面發展,學有特長而選擇和接受優質的校外培訓,這是對受教育者健康成長負責的表現,也是培訓機構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根基。 優質的校外培訓應注重全方位開發智力,強化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創造能力和閱讀、習作、解題、操作等若干技法訓練。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學習興趣、動機、需要;情感、情緒、意志的培養,性格、氣質、態度、習慣的調節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要使左腦與右腦訓練並重,針對傳統的基礎教育偏於左腦訓練的問題,校外培訓應多採用形象化、趣味性、活動式、操作式教學,力求左右腦同步訓練,促進右腦的發展。要力求學科知識相互之間融會貫通,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要在培訓過程中加強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把握科學的思維方式。 培訓教育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發展,教會學生學習。當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狀態屬於期待型者居多,即期望成功,卻不習慣不善於自己學習,寄希望於教師和家長具體幫助「爵好餵食」;有些學生屬於認真型學生,能夠勤懇地學習,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師的具體安排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但缺乏追求個人興趣的意識、勇氣和能力。少數求新型學生有著廣泛的興趣,無拘束的追求個人樂趣,時而把個人樂趣和學習融為一體愉快地學習,但通常缺乏滿足其興趣、發展個性的環境條件與適宜的引導教育,有可能向著優劣兩極發展。 基礎教育的宗旨應是教會學生學習。少年兒童成才乃至成人的成就天然因素是興趣,激發情境興趣---培養穩定興趣---形成志向興趣是「教會學生學」之根本。校外培訓的一大優勢便是機動靈活的開設課程、選編教材、實施趣味教學,開展個別化教育。要充分地發揮這些優勢,力求對中小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本是一門藝術,教學每時每刻都需要創新。緊隨時代與教育發展的培訓教育更需要不斷創新。教育創新的技法很多,諸如: 智力激勵法。集中一批智能人物,以會議、研討或寫論文等方式,通過擴散思維進行信息催化,激發人們提出創造性的設想,然整理加工,再議再整理,最終形成創建結果。 聯想類比法。由此及彼的深化思考,可以有相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類比聯想,從這一個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從而創造出新事物。 組織結構法。研究事物的結構變化,根據新的情況改變它的排列組合關系,形成新的系統,開創新的事物。 聯—聯、學—學、代—代、搬—搬、反—反、定—定,以追跟尋解。 轉換變通法。在研討一個課題的解決方案時,從一個主攻方向或角度上攻不破,改從另一個方向和角度上去進攻,開拓新路子。採用變法、移植 、劣化、擴展 、逆向等方式展開。
⑽ 全國有多少所校外培訓機構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全國各地持續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201193所。
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201193所。各省報送的數據顯示:北京摸排2394所、天津摸排11864所、河北摸排9869所、山西摸排838所、內蒙古摸排6920所、遼寧摸排5853所、吉林摸排2674所、黑龍江摸排8743所、上海摸排6928所、江蘇摸排31618所、浙江摸排17605所、安徽摸排7051所、福建摸排486所、江西摸排2032所、山東摸排23203所、河南摸排5641所、湖北摸排6048所、湖南摸排8260所、廣東摸排18186所、廣西摸排2890所、海南摸排829所、重慶摸排1126所、四川摸排3072所、貴州摸排1026所、雲南摸排260所、西藏摸排73所、陝西摸排5364所、甘肅摸排4287所、青海摸排281所、寧夏摸排2408所、新疆摸排3124所、新疆兵團摸排240所。下一步,教育部將督促指導各地盡快按期完成摸排工作,加快對問題機構的整改,並公布各地整改進展數據。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