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理念有哪些
(1)以人為本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
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鑒於此,現代教育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並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青睞與關注。
(2)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質教育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
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4)創造性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
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態鏈構成。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5)主體性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② 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教學要以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知識、能力、創造性等為出發點,教什麼和怎樣教都要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三是把學生的發展情況尤其是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作為評價教學的重點。實施新課程,任課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的探究。
教學導入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引入新知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我國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的注入,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益不高。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必須精心設疑,巧設懸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豐富的聯想。
2. 探究新知——積極思維,質疑創新的探究。
教學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創造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質疑、釋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3. 鞏固練習——形式新穎,由淺入深的探究。
4. 課堂總結——突出重點,強化難點,教學相長的探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總結,能引人深思,拓展想像的空間,使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更能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埋下伏筆。因此,課堂小結不能千篇一律,教師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整理、歸納,開闊學生的思路,在和藹、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把一堂課推向高潮。
5. 課堂教學環節模式的建構。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秩序。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會以教學活動中諸要素的不同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學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學規律,顯現不同的教學功能,獲取不同的教學效果。原來的課堂教學環節一般是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學習新授、鞏固練習、課堂小結。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推進,課堂教學環節也在不斷變化,但並沒有也不應有固定的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建構。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僅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對教師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本人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對學生充滿關愛,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工作充滿動力,對人生充滿嚮往……常言說,只有幸福快樂的老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從這一點上來講,「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細節著手,就一定能達到「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③ 教師個人簡短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師是介紹人,介紹學生與學習相依相戀;教師是打火機,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火把迅速點燃;教師是領頭羊,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茫茫草原;教師是味精,將學生的學習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衡量教學是否失敗只要看一看學生通過學習後是更加熱愛學習還是厭惡學習。
不要一味地贊美雄鷹,因為這樣就會傷害更多的小鳥。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長大了成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師要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是小草,就讓他裝飾大地,是參天大樹,就讓他成為棟梁之才。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教師應當體會兒童生命的最大豐富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
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師,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一個教師超越其他教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超越自己。教師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就要以樸素的感情調整自已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技藝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身的價值。
④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專的理性屬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它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4)教育理念與教學理念擴展閱讀: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出自《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出自《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
⑤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⑥ 中國著名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一、孔丘提出的「儒家之私學 ——禮與仁」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講到克己復禮為仁,這是比較基礎和傳統仁的含義,但在此含有一種遞進關系,雖說這遠不是孔子理想的仁境界,但起著通往仁德之路的重要途徑。可以把克己復禮為仁,比做「積極自由」,把最終的仁,比作真正「自由」。
如果要通往自我實現,那麼道路定會不易,拿禮來理性的約束自己(制度,行為)屬於社會性道德,具有強制性,仁為宗教性道德,純屬個體自願選擇。
但如果把一些公共規范,群體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生命能量,打倒消極的態度,再去做一些高於禮的事情,逐漸會走向真正的「自由」,也就是所謂的仁。這更說明了禮對仁的重要性,這是通往仁的必經之路。而禮更是為仁的發展做了重要的鋪墊。
二、莊子提出的「道家之自然——心齋」
「心齋」就是要保持心的虛靜,摒絕任何思慮,「虛也者,心齋也。」亦即「去知」,「黜聰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認知是無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知,就勢必被弄得人疲憊不堪;而疲憊不堪,自然就沒有逍遙自在可言。
所以要實現逍遙游,就必須「黜聰明」,「去知」。即使每日「與物相仞相靡,」也不要去認識它,更不要去淪定是非。排除一切外界干擾,消弭一切名利之念,達到「無名」、「無己」。徹底改變「人為物役」的狀況,把精神從名僵利索中解脫出來。
三、慧能提出的「禪——頓悟」
禪宗素有「一花五葉」的說法,指的是初祖達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葉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認為是六祖及其門下的五個支派。
禪宗發展到現今,由於該法的特點,在寺廟中已經較少見到,特別是頓悟禪法。民間則有少數研究者,例如南懷瑾、王紹璠、吳鐵夫等,其中吳鐵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揚頓悟禪法的觀點。
四、韓愈提出的「復興儒學——人性三品」
復興儒家的獨特價值和顯著特徵在於,它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系統性、根本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實用性。仁是道德的中心觀念,價值之源,理想之源。
它注重繼承發揚中華古聖先哲的道統即道的傳承系統,以道為信仰支柱、根本原理和思想基礎,觀察、分析、應對修身、做人、做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問題。
五、朱熹提出的「理學——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讀書法。 所謂「居敬」,敬,恭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所謂「持志」是要堅定志向。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六、王守仁提出的「心學——致良知」
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
良知雖人人同有,然其明覺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之知,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七、王夫之提出的「六經責我開生面——因人而進,施之有序」
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後天不斷的生長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基於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他認為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繼善成性,使之為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惡為善。
八、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五育並舉」
思想是自由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只要具有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襟懷,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見和聲音,都能夠吸收進來熔煉成新的學術。
九、陶行知提出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生活教」
這句教育名言,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報。這句話是著名的學者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學態度,也是他的辦學理念。
⑦ 歐米奇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大師之道,精益求精,學的不光是技術,還有態度
⑧ 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有什麼區別
首先說明什麼是關於教育事物本身的看法,主要說明教育事物的本質、性質、功能和發展規律究竟是什麼。現在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學生成長、生活的地方,同時還是教師進步、成長的地方,所以在這個理念的支配下,我們國家許多學校有一種新的動向,很多中小學紛紛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掛勾,不僅僅為搞科研,主要是培訓教師,讓教師在跟科研人員、跟高校的專家教授接觸當中提升自己的素質,不僅要把學校辦成學生成長的樂園,還要讓學校成為教師群體成長的地方。不同的理念導致不同的行為,再回頭反思一下我們國家的發展以及我們個人的發展,最根本的缺什麼呢?中國人不缺少干勁,也不缺少熱情,更不缺少智慧,關鍵是選錯了方向,沒有干到正地方去。那麼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決定我們方向的問題就是理念問題,我們不妨把理念的作用總結成4句話:理念決定著方向,理念決定著方法,理念決定著成敗,理念決定著前途。所以教育理念的第一方面就是研究教育究竟是什麼。 其次教育理念同時還是關於教育價值的一種判斷。價值對教育界非常重要,教育價值就是教育上這件事、這個東西或這項活動有什麼用。舉例講,教師的講課有什麼用,你只有對它的價值加以深刻領會,你才能很正確地運用它。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不是講課就對,而可能是你講得越多效果越差。再舉個例子,比如學生的作業,學生的作業很有用,但你想學生的作業起的作用是什麼,而我們素質教育當中給它的功能、讓它完成的任務是什麼,怎麼才能發揮作用,關於這些方面的價值判斷直接就影響教師怎麼講課、講多少、留什麼作業、怎麼留作業等你對這個方面未曾清醒地認識、糊里糊塗,那就是糊塗教師,這種糊塗不僅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受罪,自己更耽誤成長,別說對不起學生,對不起事業,更對不起自己。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正確的理念做指導,即使有熱情、有干勁,也不一定能成長起來,所以教學理念關於價值判斷是關鍵,那麼教育理念同時只知道價值還不行,教育理念同時還研究價值怎麼去實現,也就是實現價值的途徑。 再有教育理念是一種確信無疑的判斷與看法,具有堅定性,這個理念對其它的相關的認識與看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願意為實現這種理念而採取行動。舉例講,我省有些校長,幾十年如一日,堅信一條就是科研興校,從當校長那天起就高舉起科研興校這面旗幟,從方方面面開始抓科研,口號就是科研興校,課題帶動,人人搞科研,把科研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當中,堅持幾年之後,一看大不一樣,因為一開始搞科研,肯定要比別人辛苦一些,但是他一旦確立這種理念,即使有一些困難,有一些干擾,也能克服掉,這就是教育理念的堅定性,一定要深信不疑,不深信不疑的觀點不叫理念。 第四就是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基礎之上形成的,離開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不能形成真正的理念,就是教學理念必須是自己用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結果,聽一場報告看一本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發,但是不能馬上把這里的一些判斷和看法變成自己的理念,理念形成有一個過程。 我們把以上幾個方面的解釋小結一下,可以這樣說,由此可見人的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麼、應當怎樣、它有什麼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過程當中形成的一種判斷和看法,這種看法具有根本性和堅定性,這從另一個側面再解釋一遍什麼叫教學理念,同時教學理念還有一定的個性,就是每一個人他的教學理念不一樣。 在知道理念的前提下,有幾個關系要知道。第一個關系就是教學理念與教學觀念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過去說更新教育觀念,而近幾年說要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呢,有什麼區別?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在實質上是一樣的,但有一些不同,觀念也是關於一些事物的判斷和看法,有以下不同: 1、教育理念比教育觀念更加強調理性的思考和親身體驗。觀念可以是大眾的、流行的、人雲亦雲的,但理念必須是自己的,即使是接受和學習別人的或大眾的理念,也要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過程才能變成自己的理念。 2、教育理念是堅定不移的判斷和看法,而教育觀念不一定就具有這種堅定性。 3、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斷和看法,而教育觀念不一定具有這種根本性。 4、教育理念更加強調應該怎樣、怎樣做才能更好。 我們國家過去強調更新教育觀念,而現在強調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我體會是:這是我們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這是我們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要求我們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主動地確立起適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理念,而且要是沒有這種新的理念的確立,我們國家所說的那些美好的理想,包括素質教育和這次新的課程改革都將化為泡影。由教育觀念的更新到先進理念的確立,這是我國或者我們國家教學改革或者社會發展對廣大教師的尊重、信任和依靠,也是我們國家的教學改革現在已進展到這樣一個階段,不再是僅僅靠著發文件、領導的講話去推動的階段,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談話、每一所學校每一堂怎麼上就依靠大家,而每一位教師包括校長他的觀念還陳舊、理念還不能確立的話,再好的文件也很難實施。 教育理念的確立經過三個階段:1)初步認識與啟示階段。2)感悟、驗證與完善階段。3)確立並指導行為階段。教育理念重要作用有以下五個方面: 1、總結作用 2、激勵作用 3、約束與指導作用 4、創新作用 5、代表作用。
⑨ 新時期如何踐行新教育理念
最近我市對新教育理念進行了廣泛地研討和深入地學習,結合我校開展的「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我對新教育理念的內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教育理念尤其「關注人的發展」,要「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要「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況」……新教育的核心是:行動就有收獲。那麼,我們廣大教師們,作為新教育理論的執行者,該如何化力量為行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努力踐行新教育理念,使新教育思想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花結果,從此踏上理想之國?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理論是行為的先導,五大理論比六大行動更重要。 新教育理念為我們描繪了五大核心理念和六大行動目標,朱永新認為「五大理念比六大行動更重要」,新教育不能只有理念,需要實踐和操作;更重要的是不能埋頭在過程的時候,忘記了我們的目標;起初,我對這話很不理解,經過與同事們和領導們反復研討,並認真系統地學習了新教育理念及其他一些教育著作後,我才漸漸明白:理論是行為的先導,沒有系統先進的理論做指導,行動就會陷入盲目,沒有目標。新教育理論的五大核心理念是: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交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等。要想層層落實這五大核心理念,廣大教師們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修養,及時的掌握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時刻站在教育戰線的前沿。 二、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創造獨特的自己。 既然有了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做指導,那下一步就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了。新教育理念是一份理想,是一場運動,更是一項行動;新教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與豐富內涵的過程;新教育是有待生成的,不是預設的,需要每一個參與者的探索和創造;它是一種過程,是不斷完善的,逐步深入的,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為此,新教育理念為我們指出了六大行動目標: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構建理想課堂;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建設數碼社區等。我認為廣大教師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教師要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師的教育智慧乃教育之需,因為教育是一門智慧型的事業,「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學生」。(2)自主思考並規劃教育人生 。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為每個教師創造了多樣化的發展機遇和可能,關鍵是每個教師是否做好了迎接這些機遇的准備。機遇從來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有心人。缺乏生涯規劃的教師,極容易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沒有夢想,缺乏動力和方向。要實現教師自我的專業發展,必須提升教師自己的專業規劃意識和能力。(3)努力探索有效的學習方式 。有魅力的教學藝術是有效的教學。變革學習方式或教學方式,是體現教學藝術,展現教學魅力的根本前提。新課程特別強調超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克服過於依賴知識傳遞的接受性的單一化弊端,主張在接受性學習的基礎上,有效地滲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學習,也就是「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習方式最核心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升華的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構建方式。要達成思維品質優化、情感升華、價值觀構建等深層次目標,必須實現學習方式的整合與優化。(4)做個有思想、有信念的教師 。信念是行動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動的意志。教育是一個需要信念的活動,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師的信念是教育場景中應該堅守的基本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教師的信念首先是學生為本的觀念,其次是全面發展的發展觀,再次是教育本質觀。作為一位有思想的教師,他必須有信念;作為一名有品位的教師,他必須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三、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 新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的一切。為了培養和創造全面發展的人,教師們應該盡其所能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披荊斬棘、開辟道路。我們知道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此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尤為重要。(1)尊重、關愛、激勵學生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激勵學生,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必備的良好習慣。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地位,比刻板的要求和無端的指責更具有感動力和感化力。教師尊重學生,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起點,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也是師生合作的道德前提。(2)相信學生的潛能,不斷地鼓勵學生「我能行」! 長久的社會暗示,自然形成一種評價定勢。你想激勵一個學生,就不斷地對他說:你行你行你真行!這樣,再差的學生也會變得越來越行。你想毀滅一個學生,就不斷地說他「不行不行你真笨」,這樣,再行的學生也會變得越來越笨。可見,只有自信,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充分開發,才華得到充分展示,從而獲取「高峰體驗」。潛能在有效開發並結出碩果之時,孩子們所感受到的絕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所以,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啟動學生的心理自信系統,讓學生在自信中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撞擊成功。(3)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 。新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我們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國家與國家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經濟的全球化,客觀地要求人們具有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我們處在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賴於具有創新價值的知識和人才。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一個崇尚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時代,它客觀地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是基礎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應使學生獲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證」。 總之,新教育理念與以前所倡導的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是素質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它為我們現階段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學校的職能做了明確的分工,更為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規劃了宏偉的藍圖。祝我們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早日成功,願我們早日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