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用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溝通信息和傳遞知識的工具。它為人類所創造所擁有,同時為人類所應用而發展。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語言尤為重要,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駕馭教學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現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學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因此,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的應用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好的教學語言可以做到生動、形象、幽默機智,它能使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教學語言有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和書面語言之分,它的應用主要是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由此作以下三方面的探討。
一、 正確掌握口頭語言。
口頭語言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語言,它能使聽者在繪聲繪色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和啟迪,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口頭語言的使用要注意如下幾點:1、以發音和發音技巧為表達語言的基礎,形成發音準確、吐字清晰的授課語言,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以優美動聽的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樂於接受。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的語音不但要正確、清晰,並且還要鮮明、生動,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這就要在掌握普通話發音基礎上,把握不同的發音技巧,使聲音具有藝術魅力。就像唱歌學練聲一樣,吐字歸音,高低、快慢、升降、擬聲、強弱等都必須正確掌握,方可行之有效。2、以激勵的語言傳達和溝通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聽課。心理學表明:對人的良好思想行為做出肯定和贊許,能使其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得到表揚和鼓舞,會煥發出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有益評價,無不是用激勵贊美之辭引起學生良好的心理反應,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中受到教師語言的感染和啟發的。故此,學生就會以百倍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去努力學習知識。3、以幽默的語言活躍和渲染教學氣氛,使其在課堂教學中,既能融洽師生關系,又能加深學生記憶,同時也能讓幽默來陶冶學生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努力發揮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是教學活動中無聲語言。在教學語言中,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體態來表現的。體態語言的運用,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表達思想感情和內容的。體態是指人的身體姿態。姿態越自然,身體各部位表現出來的動作就越親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實,在課堂上,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作為教師只有表現出不做作、不矯揉和不失態,才能使體態語言得到應有的發揮。當口頭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時,教師若能將體態語言運用得當,將會對教學活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體態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這樣,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互相結合互相彌補,調動教學信息的組織和傳達,促進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心理活動,有助於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的體態語言不外乎這么幾個方面:1、表情。表情是精神的內在體現,是教態積極的一面。精神愉快,如春風拂面,帶給學生的是親切、融洽的學習氛圍。因為良好的表情始終是用微笑來贏得的。但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學生聽課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況,教師可作出凝視皺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動嘴唇想說而未說等來提示學生注意;對不守紀律的學生,必要時用冷靜的默不作聲的方法來制止,這樣,不僅有利於教學,也有益於養成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2、服飾。教師的服飾得體、簡潔大方,既能體現教師的精神面貌和內在素質,又能積極地發揮課堂教學效應。在課堂上,若教師不修邊幅,著裝不倫不類,是很難為學生接受的。因此教師要注重樸素的服飾和美觀的儀表。3、眼神和手勢。眼神是心理和思維的反映。教師走進課堂第一次與學生交流的就是用目光,無聲無形之中,透給學生一種情感,使學生進入聽課狀態。如果在聽課過程中有學生講話,教師目光一掃或注視一下學生,即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良好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以自身的敏感從教師眼睛神色里體察和領悟到嚴肅、信任、激勵的目光,以此端正自己的行為。手勢所反映的是動作語言,但又區別於啞語,它是緊隨著口語和眼神,作出暗示和強化教學效果的一種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擺手否定,還能表示一定的節奏和力度。在課堂上手勢動作的 發揮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補有聲語言的不足和空白,從而為教學增添藝術魅力。
三、 積極應用書面語言。
課堂教學是應用語言指導、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而書面語言是教學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以課本知識內容為基礎的關鍵性的書面語言,組織、歸納、板書,並且要在理解記憶其定理、定義、公理和公式的同時,運用課堂教學手段進行練習,以便順利達到教學目的。1、書面語言在課堂上主要是指通過課本上知識性和教育性的語言再度板書於黑板,呈現在學生眼前的語言。它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能加深學生對掌握知識的印象,能啟示學生抓住重點和難點。它還能將字體的大小肥瘦、字跡的工整規范,刻意表現得有「形」有「意」。2、書面語言的直觀性和導向性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進行分析和講解。板書精當的書面語言,使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具有通俗化和趣味化的表現特點,但教師在組織應用書面語言時,不要過於追求語言的通俗化和趣味化,要考慮到與語言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更不能忽略書面語言在表達時對學生的感染力。3、在本著教材的教學原則上,讓學生進入情境學習,這是教師趣味化教學的表現,實踐證明,「以情動人」是教育教學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學中的旁徵博引也是應用書面語言的又一個機會。
在當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正確運用教學語言是教師的基本的素質。教學中,只有重視它,用純潔健康的語言充實和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該文刊載於《全國中小學優秀教改經驗論文集》第277頁,1997年5月出版)——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2010年2月作家出版社。
② 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誇美紐斯:「一個能運用動聽的、明晰的教學語言的教師,他的回聲音會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答的心裡,把知識帶進去。」
赫修特:「如果一個人善於交流表達,即使他是二流學者,也可能是個優秀的教師。否則,即使有才華、靈氣、個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馬卡連柯:「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蘇霍姆林斯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教師要努力加強語言的修養和鍛煉,提高口頭表達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力求把語言學家的用詞准確,教育家的邏輯嚴密、演說家的論證雄辯、藝術家的情感豐富集於一身
③ 論教師語言對課堂教學的作用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心情、表情、動作、神態、姿態等體態的表現,是伴隨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因此,教態對教學的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得體大方的飾態
教師的服飾狀態是教師文化素養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外表,而且還可以用來交流思想、增進情感和傳送信息。一般而言,教師的課堂服飾要整齊、清潔、莊重、大方。
如果一位教師衣著不整,不修邊幅,那麼,學生就會對這位教師產生一種自由散漫、事業心不強的印象。雖然,外表與心靈並不都是完全統一的,但教師要為人師表,就必須注意自身的一舉一動,以免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二、恰如其分的姿態
人們常說:「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姿態流露出來,而一個人的身體姿態還傳遞一定的信息。同樣的道理,根據教師站或坐的姿勢、手勢和動作,學生可以推斷他對這堂課大概的態度、情感和興趣,主動地配合教師搞好課堂教學工作。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74%的學生希望教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因為教師來回的走動會無意識地增加他們心理上的壓力;87%的學生希望教師提問時,距離他們遠一些,這是因為他們能夠較「安全」地思考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就是人體學中「個人空間」產生的效應。還有88%的學生要求教師在上課時注意姿勢和手勢表達的准確度和合理性,避免其不良的習慣性動作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由此可見,教師課堂上的姿態對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三、必須具有熱情、親切的眼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通常都是以目光接觸來表達各種思想和感情的。由此可見,運用眼態的「目光語言」是提高課堂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是,在平常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講課時,眼睛總往窗外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學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教師在講課時,眼睛只看著幾個最得意的學生,而忽視其他學生,這樣就難免會使有的學生思想開小差或搞小動作。
因此,老師在講課時,一般不要看窗外和教室內的天花板、地板,視線最好能落在每個學生的身上。如果課堂上發現有學生搞小動作,教師可以用眼睛制止他,並以嚴厲的眼光警示他,使他集中精力聽講。事實證明,注意把視線放在每個學生身上,是教師控制課堂學生注意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如果一個教師上課時只習慣於看著前排的學生,而不注意看後排或角落學生的話,還會在學生中產生「親一些、冷一些」的後果。所以要「一視同仁」,要用目光來回掃視全班學生,這是不可忽視的地方。
免責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
④ 課堂教學中對老師導入語言有哪些要求
課堂教學語言的要求
課堂教學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板書、實驗、練習、現代教學手段應用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的語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標志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而且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所以研究課堂領域的語言技能,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導入課題的語言要求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想使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想的浪花,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著,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導入的語言。
①創設情境、引入材料、啟發談話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富有感染力。無論是用富有激情的詩歌,還是敘述事實、情節過程,或介紹地點、環境特徵等,教師語言的感情色彩都應該是十分鮮明的。語言既要清晰流暢、條理清楚,又要娓娓動聽、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話都充滿著感情和力量。這樣的教學語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產生共鳴,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
②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藉助實例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是通俗易懂,富有啟發性。無論對實物的演示說明,對操作過程的指導,還是對實例的解釋說明,教師都應選擇最恰當的語句,准確、簡潔地表達出教學內容,點明直觀作用。運用這樣的語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思維,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識。
④用巧設懸念的方法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含蓄耐人尋味的。這樣的語言會使學生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聯想,活躍他們的思維,調動起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總之,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導入新課,教師的語言都要確切恰當,有畫龍點睛之妙;也應朴實無華、通俗易懂、有實事求是之意;應該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給人以幽默之感。
2.課堂講解的語言要求
課堂教學的成敗主要取決於講授的優劣,而講授的優劣又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技能。因而講授的語言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也有人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只要能把知識傳授出去,學生能聽清楚就萬事大吉了,還談什麼語言技能。」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課堂教學的失敗,並不都是教師知識貧乏或資歷短造成的,大多是講授缺乏應有的語言技能。那麼,究竟怎樣來選擇教師在講授新課時的語言呢?這一階段應從思考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及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和系統性開始。把學生的具體的已知內容納入教材的未知體系中去,使已知與未知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此階段應以講解為主,融會講述輔以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其方法,從教材本身的邏輯安排來分,可採用歸納法、演繹法;從學生如何掌握知識上分,可
採用問題探索法、討論法;從教師的影響程度分,可採用指導法、自學法等。總起來看,此階段的教學語言應主要體現在邏輯性、精闢性和啟發性上。
①邏輯性主要指准確地使用概念,恰當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的特點。但做為口語語言必須簡短明快,語氣的舒緩或急促,語調的輕重緩急,都應受制於教材本身的邏輯性,依靠語言的邏輯力量。
教師在講授時一定要按照學生的理解水平進行邏輯推理。有些教師的講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而另一些教師的講授又失之膚淺,叫人難以忍受。
要做到講授深淺適度,教師必須使自己的語言、思想和思維的順序都與學生的水平相適應。講授的內容要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這樣可以使一些問題不致懸在半空中。教師還要注意教材前後內容的邏輯性,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於理解新教材。
②透闢性主要指闡發的透徹、尖銳,引導得玲瓏剔透、清澈見底。要做到這一些,教師必須提高自己駕御教材的能力,能夠居高臨下,對全課以至整個章節的教材都要有準確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點和難點,把時間用在解決關鍵問題上,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師在講授中只突出幾個論點,並圍繞這些論點把它說清楚。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除了必須清晰地闡明每個論點外,還能利用圖解、事例及其它教學媒體來幫助說明。最後教師還要再回到他的論點上來,清楚地重申論點,使學生通過最後總結能加深理解並盡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
⑤ 課堂語言包括哪些內容
課堂語言包括口語、書面語和態勢語。
課堂教學語言大致可分為講解語言、問題語言和評價語言。以前,我們對前兩種教學語言研究得比較多,而對評價語言很少涉及。我以為評價語言在教學中佔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評價恰當與否,說小一點,關繫到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說大一點,關繫到學生的終身發展,所以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謂評價語言,就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的評判。有了教師的反饋信息,學生才能對自己的學習活動作出調節。對了,強化正確的答案和處理過程;錯了,重新檢查輸人信息或處理過程。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有兩種不正確的處理:一是一概肯定,不管學生的對錯都說「好、好、好」;二是輕易否定,教師心中先定好「標准答案」』,凡不符合自己「標准答案」的,哪怕再有道理也予以否定。教學評價語言不同於一般的是非判斷,它由於受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形式、教學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因此恰當的評價語言必須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准確性。
教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正確性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首要條件。那種對學生的發言不作評價,一概肯定、輕易肯定的做法是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知識的。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文字要准確理解它的意思和內在含蘊,需要教師有較深厚的功底,特別要吃透教材,甚至連一個標點都不輕易放過。下面略舉教學實例來說明。
兩位老師同樣教學「兌換」一詞。
(例1)
師:「兌換」是什麼意思?
生:「兌換」就是調換的意思。
生:「兌換」就是交換的意思。
⑥ 如何把握教師課堂教學"語速"的合理度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師各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彼此說話的速度總是有差別的。比如,年輕教師說話比較快,連珠炮式;老年教師說話往往緩慢,「掛慢檔」;女教師講話,常常比男教師快;這些都是指「生活語言」來說。至於「教學語言」則屬於一種專門的工作語言,它在許多方面與生活語言不同。教學語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對於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且這「快些慢些」之間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學問
就拿語速來講,不論是什麼年齡、性格、籍貫、性別的教師,一旦進了課堂,上了講台,就不應該用日常的生活語言習慣速度去講課,而必須受課堂教學自身規律的制約,受與教學有關的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凡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語速進行一番科學的分析與檢驗,都應該認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學、最合理的教學語言速度。有些教師上課時說話的速度過快,看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學生聽課的效果並不好。
一般地講,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教學對象的年齡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速度的重要依據。給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有明顯差別。
對中學生、大學生,其感官功能、大腦發育情形與負荷能力都逐漸成熟,呈現出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迅速的特徵。這時,他們說話、思維和舉止動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學語言的速度就得與之相適應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學內容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據。即,在同一年級,對同一批教學對象,講不同學科的課或者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由於教材有深淺難易之分,教學語言的速度也應有快慢之別。比如,講述的速度一般快於講解的速度;講淺顯易懂的內容一般比講艱深繁難的問題時說話快。
再次,是教學環境因素——這也是制約教學語言速度的條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課與在合堂教室上大課,教學語言速度就有差別;上內堂課與上外堂課也不同。空間大、距離遠,語言速度就要相應地放慢。
另外,課堂內外環境安靜不安靜,有無噪音干擾等等,也對教學語言速度有影響。
⑦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教學語言需要有它獨有的風韻格調。本文就如何形成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幾點粗略的嘗試。
關鍵詞:課堂;語言藝術;學習興趣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寫下來,而是藝術家和創造者。」人們常說:「言如其人。」一個人的語言運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做為教師,無論上課、談心、寫文章都離不開語言表達。因此,我們要正確使用語言,以增強工作效果。
任何一門課程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而語言本身也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而語言是教學過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識傳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學的藝術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教學語言的藝術。對於一個教師來說,要想改變課堂的枯燥、抽象、沉悶,使課堂充滿藝術魅力,就必須努力創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自己的語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和品位,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實現教學的藝術化。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扉,教學語言需要有它獨有的風韻格調。教師要想講好課,必須講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工具,教師語言技巧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課堂效果。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政治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語言技巧。
一、在規范的基礎上融入生活化的語言
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其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這就需要調動各種語言手段,把豐富的思想內容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靈活自如地表達出來。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其產生共鳴。語言還要簡潔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費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地學習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在平實的內容講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語言
傳統的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當成對學生說教的陣地,講出來的自然總是平板的、干癟的、嚴肅的詞語,如果加入一些象聲詞,語調也是刻板單一的要麼是宣讀文件的發言式,要麼是一個調子的平緩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這樣自然讓學生失去興趣。如果在平實的內容講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語言,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把要講的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必然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
生動和形象,是教師語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理論抽象內容枯燥,要想讓學生想聽、願聽、樂聽,教師必須把抽象的知識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通俗易懂,可結合名言趣聞、社會熱點,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增強課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論講解中加入幽默、風趣化的語言
課堂里,理論性的內容較多,課堂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效、尷尬、僵持、對立等。而幽默就是打開這些問題的金鑰匙。
要想大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課堂內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語言教學來喚醒學生的思想意識,解除疲勞,激發學生的學習快感、興趣和動機。因此,為了把先人長期積累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師就必須要刻苦鑽研教材教法,運用幽默性語言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師生互動,升華情感,創造一種精神享受的境界,放鬆學生每一根神經,激發學生每一個細胞,達到愉悅輕松的快感效應,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關的故事、寓言、成語、歇後語或俗語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既讓相關的學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師的教育,摒棄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傳授的課本知識。
如…..課堂中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一些,使單一的教學形式變得生動一些;另一方面則可以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鞏固知識。但要注意的是,我們絕對不能一味地追求語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學知識畢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級趣味,應追求的是它的嚴肅性、科學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種情感豐富的人,他同樣強烈感受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因此,我們可以用豪放的語言來表達積極的情感,以感染學生,提高課堂效果。
此外,課堂上,還應該恰當使用無聲語言。即用言詞以外的其他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包括肢體語言和沉默。有時,無聲的語言能起到有聲語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講課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一位同學一直低著頭在擺弄什麼東西。筆者就突然停止了講課的聲音,目光直視那位同學。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靜,同學們都驚奇地對望著,那位同學也驚慌地抬起了頭,接觸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圖,便自覺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課堂上。這樣,既糾正了個別同學的不良行為,又不至於影響課堂進度,同時,避免了直接的言語批評會傷害學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善於科學、藝術地駕馭整個課堂,在實際的教學中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成為開啟學生思維之門、打開學生知識之窗的鑰匙,最終實現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參考文獻:
[1]黃通能.淺議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4).
[2]凌堅.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語言藝術[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3]康秀華.談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藝術[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⑧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的綜合體規。小學數學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它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操作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教學基本功:
一、教學設計能力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教學內容的處理
3、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行為要有效,就必須把握好「適度」兩個字。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4 、 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
5、教案的設計
二、 語言表達能力
三、板書設計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已的「創造」為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過程,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對數學美的反映過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藝術魅力。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活動來看,數學教學都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是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以富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進行,使學生能積極 高效地學習,並感受到數學教學美的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它是教師學識和智蔥的結晶,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
⑨ 如何加強小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魅力
在我們平時教學中經常發現有些老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拙於言辭,苦於表述,缺乏嫻熟的教學技能技巧,壺里有餃倒不出,使課堂了無生氣,枯燥無味,所以反使得這些優秀的老師可能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以如果這時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所以這個時候要提高教學效果,老師的語言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麼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藉助評價語言的魅力來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從而把他們帶入瑰麗的知識殿堂,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拙見: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富有啟發性,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語言應該象催化劑一樣,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徵和情感、知識基礎之中,與其匯合,發生反應,從而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神經,促其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思維。
其次,語言要善於傳達思想、氣質、感受與感情。如果你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麼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你的語言親切,飽含思想與感情,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進行活生生的交流,學生就會信服你,跟隨你,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吸引了學生,達到了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我的學生就曾說過:老師!我總能感受到你的熱情,我的激情無形中也被點燃。
第三,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不重復,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必要時,當學生有積極主動地學習行為和發言慾望時,你甚至可以不說話,要學會「不為」,先做一個旁觀者,在旁邊觀察,伺機引導。「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過程中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一個好老師,不應該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若懸河,鋒芒畢露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懂得適當地「藏巧」,我當時沒想到竟然有許多同學舉手要發言,而且比我的所謂標准答案要豐富多了。
第四.語言上要具有愛心,不能出口傷人,刺激學生自尊心。象我們平時上課經常遇到一些問題。有一次講例題時,有個學生照答案念。我當時是這樣說的「這個同學上課效率特別高,我剛才講的內容他能完全理解,弄懂了,希望下次再接再厲。」我沒有過多的責備,但自此之後,我發現這個學生上課態度相當端正。還有一次發現有個同學睡著了。我就找這個同學概述一下我剛才所講的內容。他睡眼朦朧的望著我,我就開玩笑說:周公善於解夢,我知道我剛才上課時,你又與他在夢中會合了,但是他沒有告訴你老師上課的內容嗎,如果是這樣,以後就少理他了。我覺得這種善意的批評比那種嚴肅的說教要好的多。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最主要的職業素養,魅力是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最主要表現.字清音美和流暢准確是教師教學語言魅力之本,授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採用哪種方法,作為教師都必須遵循以下以下幾點:一,必須弄清學生理解和接受的難點所在;二,必須要將講授的知識點理解透徹;三,必須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的難點所在和所要講授的概念和知識特點選用方法——否則,不僅不能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而且還有可能使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發生變異,從而誤導學生。
總之,教師良好的語言,是與學生產生共鳴的載體,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教師只有充分展現語言的魅力,才能在課堂中走近學生,融入學生之中,才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