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與教育學的區別
1,專業不同:教育學部分學科,教育專業是分學科的。
2,課程不同:教育學主要內有中小學語文、中國容教育史、數學教學法等課程;教育主要有數學、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
3,就業不同:教育學就業方向以教育實習、社會調查等;教育的就業方向以小學教學、管理和研究工作為主。
教育學簡介: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⑵ 游戲與教學的關系
就其活動的本質來說,游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游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游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游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游戲者的單邊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游戲側重於從游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於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來組織活動;游戲是在游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里接受新知識的活動。
就其活動的方向來說游戲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首先,從游戲與教育的目的來看,游戲的價值在於實現了兒童認識能力、運動能力、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其每一方面的發展又含有眾多的發展內容,可以說囊括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納入一個有計劃的影響過程,通過體、智、德、美四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只不過游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過程,兩者在終點上達到一致,即游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標都是兒童的發展。其次,從游戲與教育的內容來看,在游戲的發展探索過程中,所涉及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各種知識經驗,在游戲的創造表現過程中所涉及的想像、構思、操作,在游戲的運動過程中,所涉及的動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協調力,在游戲規則的內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規則的理解、遵守、和用規則進行的同伴協作交往等等,正是體、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總之,兒童的發展體現了游戲與教育的內在聯系,游戲對兒童來說具有的是自然發展的價值,教育對幼兒來說,具有的是引導發展的價值。
⑶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⑷ 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是教給學生知識,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
⑸ 教育與教育學有何區別和聯系
兩者是屬於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教育包含教育學,教育管理方面等很多方面。專我是師范院校畢業的屬,可以給你說一下教育學方面的知識:
教育學又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方法學、教師師德修養不同學科的內容。每個學校和專業課程的安排都可能會有不同。我們學校那個時候,主要側重在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理論方面的學習。
考試偏向的內容也不同的:有的偏重於教育學,有的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合並考試,有的則是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學、師德修養、班主任工作的合並考試。當然主要還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和一般規律的科學,兩者是不同范疇的。
教育基礎知識包括教育學和教學心理學,考教師的話主要側重在教師基礎知識方面。
教育學包括以上說到的各個方面。
希望以上信息能幫到你,有什麼不清楚的歡迎隨時提問交流。
如該信息對你有用,請採納。謝謝!
⑹ 你認為教學和教育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兩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學校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向學生進行教育。
⑺ 日常所說的教育與教育學中的教育的概念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日常所說的教育來屬於源廣義的教育,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個體之間教授知識傳授經驗的一種互動行為。學校里的教師教學生知識,包括社會上的老師傅教給學生經驗,這些都是屬於教育。教育學中所說的教育,其大概就是屬於狹義的教育,主要研究的是學校里邊的教育,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一些關系和發展等等
⑻ 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⑼ 赫爾巴特的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回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答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