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含義,為什麼教學永
「教育抄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襲學家、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
❷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2)教育性教學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德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也有較大影響。20世紀初,它曾借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等地興起,赫爾巴特教育思潮及赫爾巴特學派的影響逐漸衰落。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
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小學曾廣泛採用這一教學模式。
❸ 簡述教育性教學的內容
現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促使現代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現代教育發展很快,在社會現代化方面顯示極重要的的作用。
現代教育是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並為之服務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總和。它是從古代教育發展來的,與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階級性等。但現代教育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形成發展的,具有區別於古代教育的特徵;同時由於現時代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差別,因而也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是在商品經濟佔主導地位、現代科技高度發展、高度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產生發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徵。
商品性
現代教育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並日益普遍化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與商品經濟有一定聯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應主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但教育不能商品化,教育本身不是商品。
生產性
古代學校主要職能在政治方面,從事傳統的手工工具生產,不需要經過學校教育。現代生產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要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通過教育。現代生產和現代科技都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在高校則要求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
科學性現代科學技術向社會有機體全面滲透,不僅生產勞動科學化,日常生活也日益科學化,因而學校教育內容以科學技術教育為最主要方面。當代重視STS教育,即把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看作一個整體,研究其相互關系,並引入學校教育。
民主性
接受學校教育和參與學校教育被看作現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教育普及性、群眾性,成人教育的迅速發展,傳統教育向終身教育的發展以及教育過程中師生間民主平等關系等,都體現了民主性。當然這些並不否定現代教育仍有階級性。
發展性現代教育更重智力發展,重視人的各方面的潛能,包括右腦潛能的開發,重視人的個性發展。
❹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專。 赫爾巴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屬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本文共
❺ 教育性教學是誰提出的 其內涵是什麼
赫爾巴特
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
❻ 教育性教學什麼意思 名詞解釋一下
1.如果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答:「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1)「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要進行道德教育,就必須進行教學;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就無從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識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的聯系。基於這種思考他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即強調任何教學過程都必須同時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須依賴於教學。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即「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他不承認有「無教學的教育」,同樣也反對「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學」的實施
要通過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求教學的目的與整個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工作的最高目的在於養成德行。但他又認為,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的,教學還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近期的、較為直接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多方面的興趣」。所謂興趣就是指智力活動的特性。赫爾巴特認為多方面的興趣具有一種道德的力量。
學校教育一方面是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一方面是通過知識傳授進行智慧的啟發,但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密切相關地體現在形成學生觀念體系的整個過程之中。赫爾巴特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學說也概括為「教育不能離開教學」。
(3)「教育性教學」的意義
在赫爾巴特以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規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的。而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深刻地闡明了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學,使教育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方面樹立了一個全新的範例。他的突出貢獻就在於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他揭示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律,並且強調了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這在當時和今天都是正確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爾巴特把教學完全從屬於教育,把教學當作實施德育的唯一途徑(有時說是最重要的途徑),視知識的增長和品德的提高是無條件的同步運動。他沒有認識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對獨立性的,他毫無根據地以教學來取代復雜的教育過程,而且沒有考慮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情緒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這不能不說具有機械論的傾向。
❼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過重版大影響。
赫爾巴權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本文共
❽ 簡述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含義,為什麼教學永
「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專教學原則屬.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
❾ 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是什麼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種實然判斷還是一種應然判斷?我國的一些教育學著作和教科書對這個問題的均表述得比較含糊。有些教科書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實然判斷,如全國中師統編教材《小學教育學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動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響引起的個體變化是全息性的……所謂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教書不教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註:胡寅生主編:《小學教育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從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圖如何,教學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這是一個說明「事實如何」的描述性命題。有些教材則認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應然判斷,如全國師專統編教材《教育學》提出:「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要想轉化為思想觀點,形成調節行為的力量,也是有條件的。這要看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教學的老師,以什麼樣的思想指導教學,在教學中能不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能不能循循善誘,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產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的願望並在行動中去產生道德行為,培養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意志、性格。」(註:睢文龍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頁。)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可能性,「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個指導教師「應該如何」的規范性命題。還有的教學論著作,一方面指出「從古至今,那種『只教書不育人』的『純粹教學』是根本不存在的」(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將「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具有必然性的實然判斷;另一方面則強調又「既要反對『教書不教人』,又要防止『亂貼政治標簽』式的思想教育」(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把「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可能性的應然判斷。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意是一種「描述事實如何」的實然判斷,還是一種「規范教師應該如何」的應然判斷?究竟是一種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還是一種通過教育者的意志努力才能實現的可能性?究竟是一種指稱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具有教育性的全稱陳述,還是一種說明在某些條件下某些特定的教學行為才是有教育性的特稱陳述?對以上兩種不同性質的判斷,筆者擬作一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