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一、優化教學設計要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評價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應制定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力求把握處理好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關系,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做到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化。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增強預設的開放性,比如:某些問題的處理在預設時可以採取多個方案,課上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方案,事先預設學生的多種狀況,特別是要考慮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的有差異的教學方案,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二、教學設計要關注一堂課的整體結構和不同課型的特點。
一節數學課,一定要把握住數學的本質,數學課要散發出濃濃的數學味,在彩旗紛飛時一定要有屬於數學的那一面或那幾面,那樣才會有更具魅力的數學課。
作為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要結構清晰。其實只要是圍繞教學目標層層展開的,就會讓人感覺結構清晰。例如:
概念課的教學講究有理有據
在小學數學的新課程中,有很多課是概念課。概念課要關注概念的內涵准確,外延豐富。我在教學概念課之前,自己要先思考數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把握住概念的本質。在概念課上,孩子出錯的時候,也要思考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原因使學生沒有領悟概念。當孩子出錯之時,教師是否已經引導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並總結不出錯的方法?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給他的判斷依據是不是充分?對這些問題,我在課堂或課後一能及時反思,及時找到原因,及時彌補,形成一種扎扎實實地教學。
技能課的教學要注重實效
數學課中有很多技能課,如運算技能,測量技能,收集數據的技能等。在培養運算技能時要注重口算,筆算、估算有機結合,真正發揮不同演算法的各自優勢。例如:在教學測量時,也要恰到好處的設計教學,發揮出不同測量方法、不同測量工具的不同優勢,我很重視學生數學活動的設計這一環節,我認為很多事情只有通過親手做一做,才能印象深刻,技能是需要訓練的,就像在教室里教不會游泳一樣,很多技能都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才能得以訓練。
練習課的教學要練出新意
練習課的作用不僅是鞏固,而且要深入,練習課更重視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我覺得練習課不是炒冷飯,而是在做好吃的揚州炒飯。在練習的過程中要練出新意,其實精彩的練習課有時比新授課更精彩。練習課上蘊含著思想方法,好比讓學生在炒飯中吃出新的營養一樣。所以我在設計練習是體現層次性,做到由易到難、以簡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在設計練習時我還考慮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優秀生「吃得飽」。而且練習要多樣化,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同時,練習時我還充分利用口答、筆算、搶答、板演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提高練習效率。
三、優化教學設計要優化新知探求:新知探求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徑。為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我在設計時做到如下幾點:(1)要創設數學思維的情景,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我在啟發引導學生時,經常在知識的生長點上設疑,特別是當學生不能憑原有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新的問題、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時,這兒既是新舊知識發生矛盾的焦點,又是教師進行啟發引導的最佳情境,更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良好契機。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一要注意暴露學生學習過程的困難、障礙、錯誤和疑問,並且引導學生自己嘗試、發現、解決;二要注意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贊揚,鼓勵學生提出創造性見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與此同時,應特別關注學困生,要多給其一些指導和幫助,如: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一些簡單的練習讓他們來板演,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愉快。(2)整個新知的探求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學生是探求新知識的主體。凡是學生能回答的由學生說,說不完整的讓學生間互相補充;凡是學生可以做實驗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去做;凡是學生自己能歸納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凡是可由學生評價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可學生間相互評價。在探求新知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指路子、出點子、想法子,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實踐、積極探索。
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案例分析
你好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必須是通過預設、動態生成的,讓學生自己感悟,進而啟迪學生去自覺接受。
下面,我想通過以下案例對練習設計提幾點建議。 二、練習目標:
通過練習,概念才能被理解建構,通過練習,知識才能被鞏固內化。通過練習,技能才能熟練形成。數學練習課主要是以各種練習為主的教學活動。然而刻板重復的練習只能讓學生越練越覺得厭煩枯燥,甚至產生負效應。怎樣提高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對學生學好數學有著更強的迫切性和更廣泛的實際意義。首先我認為練習課的各種練習教師應該精心設計,突出針對性、趣味性、層次性。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享受成功。 三、案例:
例如:剛剛我們五年級學習的《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讓學生,利用商不變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我安排以下練習:
1.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在括弧里填上適當的數。
(function() { var impMonitorUrls = []; var clickMonitorUrls = []; function visitUrl(url) { var img = new Image(); img.src = url; return img; } function visitAllUrls(urls) { for (var i = 0; i < urls.length; i++) { visitUrl(urls[i]); } } function addEventListener(node, event, func, useCapture) { node = node || document; useCapture = useCapture || false; if (node.addEventListener) { node.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 useCapture); } else { node.attachEvent('on' + event, func); } } function init() { var imgLin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_link'); if (imgLink) { addEventListener(imgLink, 'click', function() { visitAllUrls(clickMonitorUrls); }, false); } } function req_imp12() { visitUrl("https://ead..com/impression/wenku_post_json?p=wpZAy1HThY-u5muAwq-_hHC2XNE_p6_g4r9Lzf_7eooQVhmofPQygwkXyIexfXBy7-t8n_y6IQgdi4ZZz-obWLJhjwJ_QzuQJx6RZDIlI3Ml9EeK-SeUG5NyZgk3cM_mHmNuwegW3WXR496scETt0S3-_Ts3vi-vhsT3bmEFU8RF2mw4ITT_JcvFoGLMU9-39K3o5Ke7_-1eJ_-esoWUKD_vVVIijH53J2-gM6_vO__==&price=0"); visitAllUrls(impMonitorUrls); init(); } if (window.attachEvent)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req_imp12);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req_imp12, false); } }) (); .proct { position: relative; } .adv-logo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1px; z-index: 100; } .ad-label { left: 1px; } .dsp-logo { right: 1px; }
0.12÷0.3=( )÷3
6.72÷0.28=( )÷28
0.12÷0.03=( )÷3
0.672÷0.28=( )÷28
讓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比較,由比較簡單題目入手,喚起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應用意識。
2、設計一些除法計算題,先估算,再計算: 4.83÷0.7= 0.756÷1.8=
先讓學生估算商比1大還是比1小,再進行計算。通過計算和估算的比較,培養學生總結對這類計算題計算的方法,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3、緊接著安排兩道改錯題。讓學生通過判斷去加深對這類計算題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敏銳性。
4、最後再讓學生解決兩道生活中實際問題和一道拓展思考題。 這樣就比較周全的考慮到了深度、廣度和題目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了比較適當的難度、得當的坡度和恰當的密度。
數學練習的設計由於數量較多,所以更要從形式上講要靈活多變。在教學中教師應聯系學生實際,設計一些新穎別致,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練習題以及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可以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的目的。但形式的靈活多變只能從感官上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刺激獲得的反應只能是短暫的。
因此要讓學生長時間對學習保持持久注意。就必需讓學生不斷引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起認知沖突。那麼設計的練習除了在形式上保持靈活多變外,更要讓練習層層遞進,加強練習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斷把學生引入他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一個班的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強度也各有差異,安排層次漸進的練習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不同的發展,讓所有的學生
滿意請採納
㈢ 如何利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案例分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圍繞教學內容積極、有效、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構建者,在發布和構建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信息,其中既有正確的信息,也有錯誤的信息,而錯誤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又是可供教師使用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善於正視、捕捉和巧妙利用,從而讓學生的錯誤資源推動課堂教學動態生成。
教學過程本身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題是正常的。課堂上應該不怕學生出錯,因為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的錯誤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隨著課堂的開放,學生質疑、爭論、反駁的機會大大增強,隨之出現的信息量大增,其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傾聽。特別要在傾聽中捕捉好學生的錯誤信息,把學生的錯誤信息也看作是孩子的思維火花。並在傾聽過程中要通過錯誤資源判斷出學生困難的焦點,努力從學生發生錯誤的角度去解讀學生,了解學生錯誤背後的學習障礙和蘊含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也要培養學生良好地傾聽習慣,通過分辨他人發言的正誤,使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形成正確的理解,提升學生評價和判斷的能力。
案例一: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和少幾」的應用題時,出示例題,學校里栽了85棵柳樹,比楊樹多37棵,栽楊樹多少棵?要求學生自己讀題,尋找出條件與問題,進行解答。有的學生列成85 +37=122(棵),有的學生列成85-37=48(棵),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算式,我沒有立即評價哪個對那個錯,而是讓學生自己再認真讀題,想一想柳樹和楊樹比,誰多誰少,求多的還是少的。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案例二:我在上數學活動課時,出示「把一塊木條鋸成5段,每鋸一段用4分鍾,求多少分鍾可以鋸完?」一開始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20分鍾」,我不給予否定或肯定的回答,而是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動手操作,進行探究,尋找答案。結果有的拿紙條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畫圖分析,還有的列表,通過各種形式探究活動,尋找錯誤原因,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匯聚在一起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就因為有了這樣那樣錯誤,才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能體現真實性。因為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案例三: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本來想通過摸球實驗驗證白球的個數多時,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黃球的個數少時,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結果發生了意外,連續摸到的幾次都是白球,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果。我在這是就動員學生從剛才摸球入手,查找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原來在摸球之前沒有充分把球搖勻,莫球的次數還沒有足夠的多、、、、、、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實驗的失敗。怎麼辦?重新做一次顯然太費時費事。我就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如果繼續摸下去,情況會發生什麼變化。學生討論的異常激烈,繼續摸下去會出現白球次數多,黃球次數少,也就是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黃球的可能行小的結果。我又繼續組織學生摸了15次,隨著數據的變化,果真出現了大家預測的結果。錯誤之所以是寶貝,其價值有時不在於錯誤本身,而在於教師通過集體查錯、思錯、糾錯活動獲得新的啟迪。
學生課堂上產生錯誤信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要學會通過錯誤信息解讀學生,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好這些錯誤資源,做到資源共享,幫助相類似的學生掃清認識上的障礙。總之,珍視並合理開發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不僅能促進教師反思課堂教學的進程,優化教學評價,而且能有效地推動教學創新,引導學生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
㈣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探討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孩子」。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做到: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思考,課堂教學要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相結合。要把客觀的知識結構變成學生的認知結構,決不能採用輸灌的教學方法,必須實行啟發式教學,這不僅是政治教學的要求,更是提高素質的要求。然而,想真正上好一節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在小學任教多年,根據以往的多次開課和聽課經驗積累思考認為:老師要以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個性的問題,相機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要如何以生定教,要不拘小節,讓學生學的自然,學的輕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以生為本,順學而導
要實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在: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就會童趣盎然,勃發生機啊!教師的「導」主要體現在:激發興趣,使學生愛學;營造氛圍,使學生投入地學;給出足夠的時間,使每個學生扎扎實實地學;適當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互動地學;根據學情加以引導,使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有實效地學等方法,這樣的上課,師生各司其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這正是主動有效的課堂體現。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因此,我們認為「先學後教」是一個逐步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動態過程,它的目標指向就應該是「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二、解讀教材 順學而用
新課程指出:教師對於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 這話提示我們,要想教得好,使學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提取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充實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優化教材內容。
1、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局限於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用活教材,順應學生「將錯就錯」。
2、順其自然改編教材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
3、以生為本 巧用教材
以生為本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為原型和範例,在依託和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根據以生為本,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調動每位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記得看過一案例:「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片段 (教師演示摸自己的手掌)
師:剛才老師所摸過的部分叫做手掌的表面,請你也來摸摸自己手掌的表面。
師:下面你能找到自己身邊的一個物體,摸摸它的表面嗎?
揭示:像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體表面的面積」。
這是第四屆省教改之星金獎獲得者鄭水忠老師在執教「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導入片段,從表面上看,它的導入過程十分單薄,是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直接將面積概念「告訴」學生的,但實際上,他對面積概念的揭示卻十分地科學。歷來我們所比較推崇的揭示面積概念的過程都是讓學生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和書本的封面,比較哪個大,哪個小,引導學生小結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這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但事實上,這種揭示面積概念的方式是不科學的,因為這種推理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比較物體表面,因而有了面積」。那麼試問:單獨一張桌子,在沒有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時,它的表面積就不存在了嗎?物體表面的面積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物體的本質屬性,不是因為和其他物體表面比大小才有面積的,所以說鄭老師先讓學生摸物體的表面,感受這些「客觀存在」(不比大小),然後直接揭示相關面積概念是十分科學的,而這一切完全歸功於鄭老師對教材中面積定義的潛心研究與分析,鄭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再次加工,巧妙的呈現了教材內容。
㈤ 什麼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典型案例分析與反思
這次考試之所以沒有考好,總結原因如下:
1 平時沒有養成細致認真的習慣,考試的時候答題粗心大意、馬馬虎虎,導致很多題目會做卻被扣分甚至沒有做對。
2 准備不充分。毛主席說,不打無准備之仗。言外之意,無准備之仗很難打贏,我卻沒有按照這句至理名言行事,導致這次考試吃了虧。
3 沒有解決好興趣與課程學習的矛盾。自己有很多興趣,作為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明白的人,當然不應該同機器一樣,讓自己的興趣被平白無故抹煞,那樣不僅悲慘而且無知,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興趣嚴重耽擱了學習就不好了,不僅不好,有時候真的是得不償失。
失敗了怎麼辦?認真反思是首先的:
第一,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要認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
第二,你接下來要干什麼?確定自己的目標,不要因為失敗不甘心接著走,而是要正確地衡量自己。看看想要什麼,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弱勢是什麼;
第三,確定目標。明確自己想要的,制定計劃,按部就班的走。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
數學是必考科目之一,故從初一開始就要認真地學習數學。那麼,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現介紹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一、課內重視聽講,課後及時復習。
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點重視課內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慶盡量回憶而不採用不清楚立即翻書之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於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應不造成不懂即問的學習作風,對於有些題目由於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盡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路,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剛開始要從基礎題入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准,反復練習打好基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以幫助開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題規律。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越到關鍵時候,你所表現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三、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考試。
首先,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三個方面上,因為每次考試占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對於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作為調劑,認真思考,盡量讓自己理出頭緒,做完題後要總結歸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在任何時候鎮靜,思路有條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緒。特別是對自己要有信心,永遠鼓勵自己,除了自己,誰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誰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試前要做好准備,練練常規題,把自己的思路展開,切忌考前去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題速度。對於一些容易的基礎題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對於一些難題,也要盡量拿分,考試中要學會嘗試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發揮。
由此可見,要把數學學好就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了解數學學科的特點,使自己進入數學的廣闊天地中去。
*****************************************************************************************************
綜上,我決心:
平時鍛煉自己,強迫自己養成細致認真的習慣;把課堂學習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並學有餘力地積極發展興趣愛好;考試前做好充分准備,打一場酣暢淋漓、悲壯徹底、問心無愧的戰役
再接再勵,繼續努力,有一句話說的好,失敗是成功之母
㈥ 怎樣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出的背景:
我們都知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成果,表現在提高教學效果:二是縮短完成一定教學任務所用的時間,表現在增 大教學容量。優化教學手段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兩個方面都有獨特的優越性。在歷來的教育和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輔助手段極少,教學形式以教師講解為 主,學生對教師的授課常常感覺空洞、枯燥、乏味致使學生厭學和逃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 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樂學情景,使學生人人產生濃厚興趣,為提高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搞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手段必須引起我 們高度重視。
二、優化操作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從直觀入手,充分運用操作這一教學手段,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參與到操作、實驗、游戲中去,使其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以藉助形象思維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1、精心設計操作指導,優化操作過程
要想優化操作過程,首先教師要明確操作的目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活動。然後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精心設計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操作要領 及操作指導語、要考慮到怎樣操作、怎樣演示才能恰到好處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時機,掌握好火候,在教學地關鍵處指示事物的數量關系、 變化過程、算理及解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28+6)時,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口算方法,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我圍繞這一教學重點分層次一步步地操 作。首先教師在絨板上擺小棒演示操作過程,邊演示邊口述操作方法;接著指導學生獨立操作,左邊擺28根,右邊擺6根,啟發學生想,先算什麼?8根加6根是 多少根?夠一捆嗎?再算什麼?這時使學生悟出8根加6根是14根,把10根捆成一捆,再與原來的2捆加在一起;最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圖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口算的步驟。
這樣分層次操作,從動作到感知到表象,就把「先算個位數與個位數想加,再算與整十數相加」的口算步驟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操作、演示、語言表達與兒童思維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操作過程,加深了對算理的理解,較好地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利用學具操作,開啟學生智力
「心靈手巧」成語啟示我們手與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關專家指出:「要想培養出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常使他們做鍛煉手指的活動。」而學具 恰恰是鍛煉手指、手腦並用的最佳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操作學具,不但能幫助學生思考,而且能促使動作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協同活動與發展, 達到手巧心靈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有不少「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先擺擺,再說演算法,圖形結合拼一拼」的要求,要引導學生結合操作把「怎樣想、怎樣做」說出來。例如, 應用題「有紅花8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幾朵?」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第一,先進行學具操作:要求學生先擺5個○,再一一對應地擺比○多2個的 △,並判斷誰是大數,誰是小數?接著讓學生聯系題意進行操作:先在上行擺8朵紅花,接著在下行擺「黃花比紅花少3朵」的條形。第一,半具體半抽象階段。在 完成學具操作的基礎上,結合題意逐步進行半具體半抽象地分析,推理出紅花多,黃花少。再理解把紅花的朵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與黃花同樣多,另一部分就是紅 花比黃花多3朵。同時聯系減法的含義,列出算式「8-3」解答。第三,口頭表述階段。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結合示意圖解,進行語言表述:題意里紅花多,黃 花少,把紅花的朵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跟黃花同樣多」,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從8朵里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3朵」,得到的就是黃花的朵數,用 減法計算。然後再讓學生離開學具操作的過程與結果,看著原題再進行口述算理,加深印象,提高思維水平。
這樣操作,以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為出發點,手腦並用,啟發思考,由於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過程,促進手、腦、口的協同發展,促使了外部動作順利地內化為學生大腦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了開發學生智力的目的。
三、發揮電教手段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把無形的知識轉化為有形直觀的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知識的傳授與培養學生的能力聯系起來,藉助圖形變化,將學生已有的經驗與 已學概念進行聯想組合,建立抽象思維的觀念與方法,形成新的數學知識。所以,在教學中,要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利用這種優勢,來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1、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是枯燥無味的,加之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往往導致一些學生對此學科不感興趣,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而電化教學則克服了這一弊 端,它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覺和動態形象,絢麗多彩的投影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些投影片,能旋轉,能抽 動,直觀性強,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的優勢來進行授課。例如,在講授「時、分、秒」的認識後,我把鍾面製作成能旋 轉的投影片,讓一個學生把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在鍾面投影片上撥出來,其他學生看著投影說出這位學生的作息時間,此時,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這歡樂的 氣氛中,把有關時間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2、利用電教手段,突出教學重點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對矛盾。而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加強直觀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減小思維的難度,使 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漸過渡到理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投影教學可覆蓋、割補、平移等優勢,使死板的知識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態演示中觀察、思 考,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與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時,隨可用教具演示,但作為圖形再現時,學生不易把事物與圖形建立聯系,會產生困惑,這 時我用復合片進行投影,顯示各部分的疊合割補關系,增強直觀操作情景的聯想,則學生較易得出s =s ̄÷2,且以後計算中對「除以2」的問題極為重視。
再如,教學「角的度量」時,我將量角器製作成投影片在投影器上演示,由於膠片的透明作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 的頂點重合,零度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這樣在投影器上演示的效果和作用及清晰度與使用木製量角器 在黑板上演示無法相比,有力地突出了教學重點,顯示了電教手段的優勢。
3、利用電教手段,加大教學信息量。
單純靠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宣講的形式,在40分鍾里,是無論如何也突破不了一定量的極限的,而「量」是「質」的前提與基礎,是加大教學輸出信息量提高教學 效率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復習課、練習課,我把一些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應用題以及題組練習等製作成幻燈片,增加學 生練習的機會,由於減少了板書、抄題、擦黑板的時間,也就增多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時間,教師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差生,使課堂教學密度加大,訓練強度 提高,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認清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意義。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不斷為教育提供更多、更優的技術支持,多種媒體介入教學領域,給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局面,徹底打破了封閉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 的靈活多樣、豐富多采,以多媒體為標志的最新教育技術,又使教學步入一個更新的境界,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知識信息,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現學習的主體化、 多元化、社會化,這對於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制定合理的計算機教學目標。
要想搞好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師必須根據數學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真正把計算機教學列入教學計劃,使計算機教學有目的、有 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並要定期進行研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使計算機在教學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輔助作用。
3、精心設計教學程序,發揮計算機多種功能的作用
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它集文字、圖形、圖 案、動畫、聲音於一體,屏幕圖文可以閃爍、變色,還可以使圖形平移、旋轉、翻折,無形中展現了數學思維過程,能擴大學生知識信息的輸入量,使學生自主學 習、自由交流與自覺探索成為可能。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考慮好讓計算機怎樣參與教學過程,才能發揮多種功能的作用來輔助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激 發學生地動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直觀顯赫的情景和動靜交替的畫面,直接作用於人的不同感官,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新知識地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時,利用多媒體形象、具體的動態演示 ,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長方體的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用閃爍、平移來展示6個面、12條棱的特徵,使學生直觀、形象、少時的掌握長方體6個面對面相 等,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一組對面是正方形),12條棱對棱相等、可根據長、寬、高分為3組。當再出示正方體時在相應的部位進行閃爍、平移學生很快 回答出正方體的特徵。再如講長方體表面積,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通過屏幕圖相對面的閃爍、變色、圖形平移、旋轉、翻折等,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動態的畫面所 吸引,感到新奇,再通過色光的閃爍演示,將靜態的圖形進行分解和組合、移動和復原,利用這靜中有動的演示來開拓學生思維的通道,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學生 便很快得出解題方法,總結出計算公式。這樣設計教學,印象深刻,保持長久,效果頗佳,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徹底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傳輸通道的單一性,使教學信息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學生一側,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結合學生 實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此有的教學內容適合運用投影教學,有的教學內容適合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但也有些教學的內容需要學生親自 動手操作,不能用一種教學手段取代其他教學手段,教師只有靈活處理,有目的選擇,才能達到優化教學手段,減輕師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 素質。
㈦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興趣和激情,一旦離開教師的指導和監督,就不知道該學什麼,也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採取如下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激起的學習自然是自主學習。教師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要達到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在此基礎上,教學活動會在學生「渴求知識」的狀態中順利進行下去,學生把學習理解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界(老師或父母)強加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去探究並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學生的身心處於愉悅和舒展的狀態,自主性容易得到發揮和體現。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學生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創設生活情境的策略應更多考慮學生的生活基礎,努力在學生生活與數學問題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近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建構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例如:在講到「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時,將定理的引入作如下改編:「小明繞一個三角形花壇的外圍走一圈(如圖),在每一個拐彎的地方都轉了一個角度(∠1、∠2、∠3),那麼回到原來位置時,一共轉了幾度呢?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嗎?」……這個問題來自於生活,一提出後,學生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對此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為解決這個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設置針對性問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即針對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有明確意向地設計問題。它不僅表現在對課堂提問的設計,也產生於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有的放矢,以教學目標為宗旨,為強化學生完整思維習慣而設。在平面幾何的教學中,有幾個習題供大家討論。問題1:在同一平面內,把兩個全等三角形(三邊不相等)拼在一起,並使一組對應邊互相重合,你能拼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問題2:若平面上A、B兩點到直線CD的距離分別為m、n(m﹥n),則線段AB的中點到CD的距離為多少。對於以上問題,學生在考慮時往往不夠全面,即對圖形的位置擺放考慮不全,實踐證明,這樣的問題針對性強,目標明確,能及時反映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感悟,收到的效果也很大,課堂教學中,還應針對學生設計一些容易迷惑上當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全面,更成熟。又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家離校2千米,小紅家離校3千米,問小紅家離小明家幾千米?許多學生一見這個問題,覺得很簡單,5千米或1千米,顯然,學生受到思維定勢。他們認為,小明家、小紅家、學校在一直線上,一旦發現不在同一直線上就感覺上當了,通過此類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對於問題應考慮全面,透徹,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完整的數學思維習慣,為解決問題打好基石。三、設置可接受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設計的可接受性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合情合理地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進行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輕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學原理,問題設計要有度,所謂「度」即適度,也就是難易適中,恰到好處,學生可以接受,過易,激不起學生思維的興趣,過難,又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通過設置問題的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的思維。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問題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不可忽視,它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思維,解決問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應以問題為紐帶。所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因此,問題的好壞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它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可以深入學生的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實現師生、生與生的情感交流。例如,進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學中,筆者創造了這么一個問題情景,某林區有一塊試驗田,現把它分成4塊,在上面種上不同的植物:問題1:你能用幾種方法表示試驗田的總面積?問題2:請計算(a+b)2和a2+ab+ab+b2問題3:觀察兩個式子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通過這個問題情景的引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激起了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交流的過程,感受到一切是那麼的自然,可以接受,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精心安排,恰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掌握知識,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既不在隨手可得,也不要用力跳起來也抓不到。只有這樣,才能學得更輕松,更自然,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設置層次性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問題設計的層次性是對於解決「總問題」,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奏,前後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例如,在討論怎樣分一條已知線段成2﹕3﹕4?可設計下列問題,然後層層推進。問題1:這個作圖著重於哪個知識點?問題2:看到把線段按這個比例分,你聯想到了什麼?問題3:怎樣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進行作圖?問題4:若把問題改成把線段分成3﹕5﹕7,又該如何作圖?問題5:反思這個問題的作圖過程,你體會到了什麼?又如,在計算 (n為不為0的整數)時,可設計以下「問題」鏈:問題1:計算,觀察特徵,你想到了什麼?問題2:怎樣利用拆項法拆項?問題3:反思剛才的計算過程,你有什麼體會?問題4:觀察上題,你將對上式怎樣處理,使前後等式不變?問題5: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通過輔設「子問題」降低了問題的思維難度,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問題中積極思考,尋找相應的對策,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提高了自身的思維水平,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活動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精心組織活動,通過追問揭示數學本質。
活動教學是在教師精心設計和引導下,通過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探索和實踐,促使學生情意狀態、認知結構和功能的改組、重建和發展的一種基本教學范型.活動的目的不是活動本身,而是經由活動體驗經驗,經由經驗建立或改組各種聯系和關系,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最優化. 如:《正方形的識別》,其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
師:請你用最快的速度畫一個正方形.然後
(1)想一想,你所選擇的畫法是否經得起推敲?
(2)比一比,你周圍的同學是否有比你更好的方法.
教師巡視,學生動手畫,然後相互交流.
教師請學生代表說明自己的畫法.
A生:畫兩條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線段,順次連結這四個端點.
師:請你思考一下你的畫法經得起推敲嗎?
A生(1)從對角線互相平分可得平行四邊形;(2)對角線相等說明它是矩形;(3)對角線互相垂直說明它是菱形;(4)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說明它是正方形.
師:A同學回答很好,說明該方法經得起推敲,有科學的依據.
B生:先畫兩條相等的平行線,再畫垂線.
教師邊操作邊追問,在追問中逐漸使語言嚴密起來,實際操作中先畫一線段,再過兩端點作垂線.在兩條垂線上取長等於垂直線段長,連結四點,構成正方形.
C生:先畫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過三角形兩端點畫兩條直角邊的平行線,構成正方形.(師追問其判別正方形的依據)
王老師讓學生自己動手畫正方形,用「想一想」、「比一比」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和交流合作,用「是否經得起推敲」的追問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操作過程是否符合要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
四.合情使用小組討論,使課堂結構高效化。
如何有效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在正確理解和把握「小組合作學習」基本理論內涵和特徵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教師要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使各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小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4~6人組成;分組時不僅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而且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徵、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小組建成後,還必須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體現了小組的團體力量和精神。
(2)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責任分工。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成員應有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和具體的責任分工。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才能使小組成員全員參與,並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職責,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使合作學習有序又有效地進行。在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目標是小組成員共同確立的學習目標,是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分工協作,幫助小組其他成員共同達到預期的合作學習目標。
(3)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重點。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需要每個成員具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即: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有效地溝通;成員們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要互相幫助和支持,形成強烈的集體責任感,並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建立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夥伴關系。培養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意識和技能;主動表達自己見解的意識和技能;學會小組討論的意識和技能;尊重別人發言的意識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對待爭議的意識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順利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就應該建立一種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並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
以上四點策略,體現了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筆者認為只有教師素質提高了,教育觀念轉變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後,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和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下,積極落實雙基教學,合理的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合理發展學生能力,才能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
[2] 馬復,章飛編著《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是指在全面考慮教材目的、教學規律、原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深入鑽研教材和考慮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使教學質量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氣氛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教師是學生重要的合作夥伴,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平等的首席。教學行為互尊重,教學資源共尋,學習活動互動,教師對待學生出現的質疑,不可搪塞,要珍惜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問題的思考,哪怕是錯誤的結論和推理,教師也不能對其否定,冷落,應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引導,點撥,並在指導中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特別是對學生學習中有創建,有創新的結論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賞,讓學生感受教師的「寬容」和「魅力」。
二、做好課前准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這包括分析教材、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問題出發,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事物的具體情景之中,使學生那些常識性、經驗性的知識派上用場,使數學課程更具有現實性,有時代氣息,與屬於學生的世界聯系的更緊密。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課前主動參與備課,如准備學具、預習教材、課前小組活動做小實驗,走出課堂搜集資料、數據等,發揮學生探索能力,並在探索、發現、獲取中得到發展。
三、促進自主探索,感知問題的奧秘
初中數學學習是自己的活動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自行獲取一些概念和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用頓悟知覺去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鼓勵學生在進行獨立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將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創造;從觀念和方法上高度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幫助學生選擇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和模式。
四、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每一課時教學內容一般講都是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要點需要學生掌握,要讓學生把握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每一課時又往往有一些知識點學生難以明確,難以掌握,作為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重點要點,找出難點,化解難點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了讓學生明確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上課時,要想出一定的辦法,引起學生對重點內容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語調、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五、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的統稱。教是為了學,如果教學方法不夠恰當,就不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了。每一堂課都有相應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取其他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發展其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一般說,只有當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盡可能多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率才算是有效的。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互相交流,確保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六、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學習初中數學是學生生活常識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現象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營造一種現實而吸引力的學習背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打通課本世界、生活世界、網路世界之間的界限,尋找最佳「組合點」。如創設動畫情境,學生對於形象的動畫卡片、投影、實物或生動的語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們的思維也就容易被啟迪、開發、激活。對創設的問題情境產生可持續的動機,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必將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
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學習的材料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展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習興趣來源於好奇心,「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知道而沒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而傳統的教學無法滿足他們的這些要求,激發不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數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的各種感觀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習積極性的目的。計算機運用到教學工作中,既徹底減輕了負擔,讓教師、學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層次的教學和學習環節中去,又有助於師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術,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效率是保證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只有認真鑽研,精選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方式,創造寬松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形式多樣地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優化。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出自:範文先生網
㈧ 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教學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向課堂要效率是教師一直關注並執著追求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極強的學科,憑空想很難把答案想出來。那麼如何去提高學生的興趣呢?低年級的學生處於好奇心極強的年齡,什麼都喜歡問為什麼,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恰當地把握學生好奇心,創造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他們更多的機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如教學"認識角"時,從角這個字認識,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什麼?這一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學生自然會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數學上的角,人民幣當中的角和語文課學到的有關角的詞語……這樣使學生在腦中儲存的對於角的有關信息全部暴露出來。然後教師小結,揭題――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數學上的角。又如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中,創設一個去數學王國遊玩的情境。同學們想不想到數學王國去看看呀?今天數學王國可真熱鬧啦!你們認識這些圖形嗎?美妙的音樂,活潑的畫面,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學生們喜歡的童話故事中,引導學生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索新知凝聚動力。
因此,教師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轉換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科學地設置課堂提問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又是思維的起點、創造的起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巧"導",能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而教師的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入與輸出的橋梁,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課堂提問質量的高低對學生思維發展影響極大。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以保證每堂課都能收到預期的效果。(1)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教師的提問,必須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絕大多數學生"跳一跳,便能摸到",但是"不跳絕對夠不著"。(2)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3)設計的問題要選擇恰當的角度。這樣,不僅使學生能夠感覺自己參與了問題的探索而且能夠使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總之,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循序漸進,才能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目的,充分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對課堂的心理氣氛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參與學習發生重要作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力求創設和諧、民主的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之中體驗一種美感。同時,還注意適當的幽默,給學生帶來歡笑。此外,教師在課堂中師生相互考問,共同實驗,一起參與,更是注入了融融師生情。師生情感同步,也促成了教與學的同步,從而使學生獲得認知與情感的全面發展。如根據教學要求設計一些游戲引入課堂,師生共同參與游戲之中,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生一員,學生倍感親切,既能達到鞏固知識,發展思維,保持學習興趣的目的,又能起到增添課堂情趣,增進師生情感的作用,也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樂於學習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如果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就無法發生;但是如果沒有外在環境的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啟動。尤其對於心理不成熟、自我學習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展的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教師的激發和調動,數學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擺脫傳統備課的誤區,著力於學生怎樣學的問題,要把數學學習由課內延伸到社會,貼近於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和積極性。
4.多樣化的作業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賦予作業新的內涵――是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有利於良好情感和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充分張揚的一切學習活動的總和。為此,作業要以書寫、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為方式,以富有挑戰性的、現實的、有意義的資源為內容,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作業模式。新課程理念下,作業布置除了傳統的落實和鞏固知識目標外,更需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的目標,即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以及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目標等。所以,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適應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數學作業真正成為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利手段和重要保障。
5.重視課堂內外的銜接性
數學知識是需要系統化的學習,有效的前後知識關聯掌握才能保證對知識內容的熟練運用,因此需要注重課堂內外的數學知識銜接,良好的完成課上和課後的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數學課堂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多數人不了解課堂外的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而課後的數學知識的復習不但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給學生探索和求知的空間,開發學生的腦力進而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由於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在思維能力方面受到限制,以及數學課程一章相關的知識需要延伸講解的內容較多,往往需要分成幾節課甚至多個學期完成系統連貫知識內容的學習。因此更需要注意課上和課下知識學習的銜接,有意識的根據所學內容及時總結和聯系,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另外課堂下注重數學知識復習和總結,能有效的提升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效率。
6.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盡管在同一個教室里接受著同一個教師授課,盡管本來有著相同的認知基礎,但學生個體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和學習特點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掌握新授知識程度的參差不齊。而教學有效性追求的應該是所有學生共同、全面的發展,而不是只有個別尖子生的出類拔萃。因此,每位數學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著巨大發展潛能和個別差異的個體,他們都有取得發展、贏得尊重的權利。教師必須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關愛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麼,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就都能得到健康發展並獲得成功。
總的來說,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在這節課中,學生能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或者是解決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帶出的別的問題,問題解決了,就是有內容的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課。有效率的課應當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㈨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課堂效率教學案例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回的因素。教師要利答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