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教學質量評價
一.進行教學質量分析的意義
學校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教學質量的競爭,而不在於學校大樓有多雄偉,場地有多寬闊,規模有多大。學校辦得如何,它在社會上的反響怎樣,能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與信賴,關鍵在於這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高與低。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老師講:把育人質量擺在辦學第一位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質量、學生可持續發展上的教學幹部才是好乾部。
以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課題,將實踐行動與研究探索緊密結合的行動研究法,越來越多地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其實,作為學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時每刻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嘗試著教學行動研究:「對自己的教學行動進行反思→意識到教學問題所在→拿出新的教學行動方案→再嘗試教學行動」。在這個循環往復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學行動反思」一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發現並提出問題,明確今後行動研究方向,進而提高教學行動研究質量的前提與保證。
及時撰寫教學質量分析報告,進行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就是教學幹部或教師對自己所分管的學校教學工作、學科教學成績狀況進行全面、深刻、系統地反思,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進而拿出新的具體措施、制訂出下一步行動研究方案的過程,就是不斷接收、吸納新的教學思想,不斷調整教學改革方向的過程。可以說,它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器」。
二.我區各小學質量分析現狀
通過一次性檢查、督導評估以及調研,我們發現如下情況:
1.只有不到10%的學校有比較規范的質量分析,每次大型考試後能及時進行數據統計,進行全面有針對性的質量分析,且分析比較規范,能夠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引起教師重視,為教學指明方向。
約有50%的學校每次考試後能進行質量分析,但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過程不夠規范,分析不夠具體,改進措施籠統。
還有一部分學校的質量分析只是為了迎接檢查,將老師的分析進行堆砌,簡單的復制粘貼,缺少數據統計,缺少提煉,更沒有有價值的建議和措施。
2.質量分析報告質量高的學校的教學成績屬於全區同類學校中的佼佼者,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沒有正式的質量分析,分析不規范的學校成績明顯居於後列。
3.具體問題是:
(1)不重視:學校領導沒有認識到質量分析的重要作用,並不進行系統的分析;
(2)不全面:要麼只對考試學科進行分析,對考查學科置之不理,要麼只就數字分析,浮於表面,還有的是一篇教學工作總結,沒有從成績入手;
(3)不科學:數據統計不全面不科學,缺少全面的統計、橫向縱向的比較、沒有目標的達成度,分析不完善、不具體,沒有與學校工作聯系,沒有指導意義,改進措施籠統,缺乏操作性。
三.教學質量分析的程序
教學質量分析是一個自下而上在自上而下的完整過程。一般來說要經歷如下幾個流程:
1.教師個人對任教學科成績的統計和分析
2.年級組長對整個年級、教研組長(主任)對整個學科成績的統計和分析
3.主管教學的校長對全校成績的統計和分析
4.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全校——分學科——年級組學科組內——教師個人——班級學生
四.什麼是教學質量分析報告
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或稱質量評價報告,是一種大型正規性考試或檢測以及考查結束後,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客觀分析並對今後教育教學工作提出指導或建議性意見的書面報告。其作用是匯報教學工作,剖析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現狀,指導學校教學工作,為學校強化教學管理提供依據,是教研員、學校管理者、廣大教師常用的一種文體。
五.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種類
對於一所學校來說,從分析者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學校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校長或主管教學的副校長
2.學科教學質量分析報告——主管學科的主任或教研組長
3.教研組教學質量分析報告——備課組長或年級組長(一般可以省略)
4.班主任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班主任(初中的經驗)
5.教師個人質量分析報告——任課教師
6.學生個人的分析報告——學生(對於有能力的學生而言)
六.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特點
1.針對性: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是在某種考試或考查結束後,針對試題或考試效果所作的實事求是的分析,解決教師所關心的考得怎麼樣、今後怎麼辦這樣的問題。
2.功利性: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指出的是學科教學中所出現的確確實實的問題,提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改進措施,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幫助作用,對下一步提高質量有促進作用,是對考試的理性認識。
3.時效性:教學質量分析的目的是針對試卷中出現的問題,改進今後的教學工作,為進一步提高質量奠定基礎,時間性很強。因此分析要迅速,報告要及時,如果時過境遷,就失去了指導意義。
4.指導性:質量分析報告不同於其它的應用文,它要求我們分析試題特點、教學效果時要抓准典型試題,典型問題。分析典型時,要與當時教育發展的形勢、任務、要求以及基層學校存在的傾向性結合起來,使分析報告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作用。一篇好的分析報告,能引起反思、引起改進、引起調整教學思路和學習策略。當前,我們分析試題時,要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指導作用強。
5.全面性:對於學期或學年的質量分析報告來說,如果僅僅就考試學科進行分析,很明顯就違背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其結果只能是導致師生只注重筆試,忽視音體美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這是片面和狹隘的。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就數據說數據,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將考試結果與平日教學工作相聯系。還要關注整個報告項目的全面。
七.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結構
1、考試及批卷組織形式介紹
這是數據是否真實客觀的前提,對監考、批卷中出現的問題要客觀的予以呈現,比如誰監考不認真、批卷漏洞多、數據統計不準確等情況都應進行總結,這既是為以後考試做好規范,也是為下一步分析奠定基礎。
2、試卷出處及評價
主要有:
(1)創設試卷的策略思想;
(2)試卷考查的內容;
(3)試題分數權重;
(4)試題的難度及效度和信度。
如果是自己命的題,就更應該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即使是區里的命題,也可以進行客觀的評價。不一定非要指出問題,對試題的難度、對教學的導向都應該有所分析,這也是下一步分析的基礎。
3、考試整體的數據呈現及認識
(1)必須准確。這是一個重頭戲,是所有老師最為關注的地方,所以首要的要求是准確。分析前必須經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校對,不容許出任何的疏漏。可以在分析前將表格下發給老師校對。
(2)呈現應該多層面、多維度。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的統計,全校總體成績、年級組成績統計,年級班級達標情況,與區均值比較統計,與前次考試比較統計等等。
(3)根據校長思路、學校傳統、學校考核指標以及考試具體情況等因素確定數據的呈現形式。要重點突出、立場鮮明、不卑不亢。
(4)要對數據進行解讀,從中得出學校教學質量的總體發展水平。
4、從考試中提煉的優勢、經驗及發現的問題
教學質量分析報告不同於向上級領導所作的教學工作匯報,也不同於教學工作總結和一般的教學論文。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是反思內容與反思過程的具體承載形式。重在體現「分析」、「反思」,這是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主要特點。也是最能體現分析者水平的地方。
具體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分析學生。學生的成績與表現,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興趣態度、學習習慣、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分析時,可以著重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考慮。
(2)分析教師。教師是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成績怎樣,總能從教師身上找到根源與佐證。分析教師時,可以著重從備課、上課、批改、反思、輔導等方面去考慮。
(3)分析學校。教學幹部是學校教學規章的制訂者,教學實施的研究者、指導者和管理者。教學幹部只要研究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服務到位,教師就能落實到位。可以著重從教學常規管理、課外校外活動、教科研工作、教師隊伍培養等方面去考慮。
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優勢與問題要並存,既要讓老師充滿信心,又要清醒地認識到問題。
(2)不能簡單的羅列各學科問題,必須整合提煉。
(3)既要綜合,又要具體。所謂綜合就是結合學校的管理來說,不能把所有責任都一攬子推到教師身上,從學校計劃入手,結合學校目標,圍繞學校主要工作來分析。所謂具體,就是要分析到年級組、班級、任課教師,甚至分析到某一個學生。不僅要對考試的整體情況作出分析評價,還要對學生進行個體化的了解和分析。它包括:
a.分類比較研究與個別化評價
教育學理論和實際教育經驗都告訴我們,同樣的分數並不意味著同樣的發展,同樣的等級並不意味著有同樣的答題結構和答題思路。因此,通過分析比較各個學生(特別是尖優生和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學生)具體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答題時的個性特點和思維過程,了解學生的特殊才能與天賦或思維缺陷,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
b.學習困難學生的診斷分析
就是分析研究學生的試卷,了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從而找到學生可能的學習困難所在和可能的先覺知識缺陷,並通過與學生面談來驗證,進而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有選擇地研究那些學習特別困難且需要幫助的學生的試卷,結合平時觀察和測驗判斷,對學生因材施教,這是教師的責任,也是最具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
c.教學診斷分析
通過學生答卷進行分析,比如選擇題的各個選項比例,有可能發現一定范圍內共同存在的學習錯誤和教學薄弱環節,從而對教學存在的問題作出診斷分析,提出改進教學或教學補救的方案,這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項有效措施。
(4)要用事實說話。不能高高在上,必須深入調查,親自統計、閱卷。例如作文出現的問題,必須要有得分率的統計,具體案例的分析。
6、改進措施及意見
(1)要關注整體和個體.
(2)要針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
(3)切忌空洞,要有可行性。
八.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一般形式與要求
1.題目要簡練,揭示報告主題。為揭示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主題,同時體現文體特點,擬題時,可採用正、副標題的形式。如:《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與提高——××小學教學質量分析報告》。
2.關鍵詞要准確,亮明報告的重點與創新點。應以報告中多次出現的,突出學校教改、課改重點與亮點的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不要多,3-5個為宜,要抓住特點、找准典型,不要面面俱到。每次考試,由於學生形形色色的都有,所以反映在答卷上千奇百怪,因此在寫分析報告時,一定要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性問題作為重點,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找准症結,提出對策。
3.結構框架要垂直升降,清晰有序。安排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的結構框架,與報告前的分析思路正好相反,可按照由此及彼、由教學管理到教學質量的順序去考慮。一般可這樣安排報告的結構框架:一、學校基本情況;二、主要教學成績(報告重點之一)1.學校辦學目標;2.學校教學常規管理;3.學校教、科研工作; 4.內容要集中,突出教學工作重點。既然是「教學質量分析報告」,就不宜過多地將德育、後勤管理等內容摻雜進來。
5.論述要客觀,詳實具體。既要詳細、實事求是地介紹學校或自己分管學科的「主要教學成績」,進而總結成功教學經驗、教學管理經驗,又要全面、客觀分析學校或自己分管學科教學存在著的「主要問題與成因」,並拿出詳實具體、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強與改進方法」。對「主要教學成績」談得很清楚、具體,而對教學存在著的「主要問題與成因」、「加強與改進方法」兩部分內容卻輕描淡寫,示意性地一帶而過,這樣的教學質量分析報告反思的全面性、深刻性是不夠的,對以後的教改、課改是不會起到多大指導、促進作用的。
6.要將定性分析與量化展示有機結合。既要注重運用語言准確論述,又要注重運用清晰的數據來如實反映。如,學科基本功(朗讀、背誦、查字典、單詞認讀、數學口算、數量關系等)測查統計,學科作業良好率測查,寫字規范、端正、勻稱、緊湊測查統計,學科綜合考試成績(優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待合格率)統計。
7.語言要朴實、准確。「教學質置分析報告」屬行動研究論文范疇,因此語言基本表達方式應以論述、分析為主。報告中要少描寫、抒情,不使用誇張。
8.對事不對人,不怕得罪人。
9.優勢要說夠,問題要說透。
⑵ 如何根據考試成績評價教師教學質量
一、傳統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學質量評價,大多是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絕對標准,如規定考試分數達到80分及以上為優秀,達到70分及以上為良好,達到60分及以上為及格,達不到60分為不及格。把平均得分作為評價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再如高考成績如何,往往是看班級學生達到重點大學或者一般本科投檔分數線的絕對人數有多少。
這種絕對的評價方法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視了各班學生的基礎,其次忽視了各次考試試題的難易程度,其三對教師不公平。這種評價的結果挫傷了部分教師特別是擔任所謂普通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二、用相對評價的方法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1、評價思路
學校在分班的時候不可能做到各班學生文化素質絕對均衡,即使總成績很平均,也不能保證單科成績也平均。如果我們以各班的前位成績(被評價的這一次成績為本位成績,此次以前的某一次考試成績為前位成績)為基礎,將本位成績與前位成績進行比較,看其學生學習成績的成長性,就能比較公正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從而調動全體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2、評價指標及計算公式
1)達標率(總分和單科)
⑴高分率=高分達標人數÷高分指標人數×100%
⑵優良率=優良達標人數÷優良指標人數×100%
⑶合格率=合格達標人數÷合格指標人數×100%
2)均分系數(總分和單科)
均分系數=班級平均分÷所在組平均分
3)單科合格配套率(簡稱合配率)
單科成績達到合格標准總分成績也達到合格標準的班級人數叫做單科合格配套人數(簡稱合配人數)。單科合格配套人數與班級總分成績合格人數的百分比,叫做單科合格配套率。
⑴高分合配率=高分合配人數÷總分高分達標人數×100%
(高分合配人數是指單科達到高分標准總分也達到高分標準的人數)
⑵優良合配率=優良合配人數÷總分優良達標人數×100%
(優良合配人數是指單科達到優良標准總分也達到優良標準的人數)
⑶合格合配率=合格合配人數÷總分合格達標人數×100%
(合格合配人數是指單科達到合格標准總分也達到合格標準的人數)
4)綜合得分
⑴總分綜合得分=總分高分率×100×高分率權重+總分優良率×100×優良率權重+總分合格率×100×合格率權重+總分均分系數×100×均分權重
⑵單科綜合得分=單科高分率×100×高分率權重+單科高分合配率×100×高分合配率權重+單科優良率×100×優良率權重+單科優良合配率×100×優良合配率權重+單科合格率×100×合格率權重+單科合格合配率×100×合格合配率權重+單科均分系數×100×均分權重
3、評價統計及計算步驟
1)統計分組: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水平,將水平相當的班級分在同一個統計組。
2)確定指標人數:根據教學目標,用前位成績(如中考成績)作為參照標准進行測算。
⑴先按照各組參加考試人數的一定百分比,分別確定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標准人數的基數。如高分為20%、優良為30%(不包括上檔20%)、合格為30%(不包括上檔20%、30%)
⑵再根據總分及單科對應於高分(優良、合格)標准人數基數÷70%的順序號的學生的前位成績(如中考成績,由高分到低分排序),確定各組總分及單科的高分(優良、合格)最低標准分數線。
⑶各組總分及單科達到高分(優良、合格)最低標准分數線的學生人數×70%,即為該組的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總標准人數。
⑷各班總分及單科達到所屬組內高分(優良、合格)最低標准分數線的學生人數×70%,即為該班的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指標人數。
3)本位成績的統計計算
⑴、達標人數的統計
根據各組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總指標人數,確定各組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本位成績達標最低分數線,各班達到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本位成績最低分數線的人數,即為該班的總分及單科高分(優良、合格)達標人數。
⑵各項評價指標計算
根據評價指標計算公式,分別計算出達標率、合配率、均分系數和綜合得分。
三、評價遵循的原則
實行這種相對評價遵循了以下原則:
1、比較性原則。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評價方法充分考慮了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的差異,不是將學習基礎有差異的班級放在相同的標准上進行評價,而是比較班級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和成長,這是比較合理的。
2、發展性原則。這種評價方法的比較性原則也體現了發展性,另外,在確定指標基數以及最低分數線時,考慮到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有可能進入高分、優良或者及格的行列,所以將高分(優良、合格)標准人數基數÷70%,加以放大,這樣來確定各組總分及單科的高分(優良、合格)最低標准分數線。
3、公平性原則。由於這種評價方法是相對評價的方法,充分考慮了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考慮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成長性,無論是教重點班還是教普通班,只要教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們獲得成就的機會就是均等的,普通班的成績增長幅度大,進步快,教普通班的教師也被認可是優秀的。
4、導向性原則。這種評價方法有利於引導全體教師積極從事教學工作,能調動全體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同時,綜合得分計算中,學校可以根據教學管理的目標或者重點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在權重的確定上作適當的調整,以引起教師的特別關注,在教學工作中加以重視。如要引導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偏科問題,就可以加大單科合格配套率的權重;如要面向大多數學生,提高教學成績的合格率,就可以適當加大合格配套率和均分系數的權重。
⑶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存在問題:a. 學生擔心給老師評價分打低了,本學科成績過不了
b. 有些教師以掛專科為理由恐,就問屬學生想不想過c. 教師教學質量問題管理系統不完善。解決方法:1.互聯網監督,每個月網上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2.學生成績應該以考試為主要,老師評價為輔。3.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時間希望改在學生成績之後
⑷ 新高考教師教學質量評價
高考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現在並沒有改革過來,只是根據學校平時的教學質量評價,每個學校的評價方法制度是不一樣的。
⑸ 如何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徐興良教學質量的抄評價是教育評價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如何合理評價教學質量,它包括諸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其中,教師的工作,特別是教學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對教師的評價可判定質量高低,效果好壞,強化管理職能,引導教師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對教師的評價,包括:教師素質的評價,教學能力的評價,教師工作量、質量、態度的評價,教師工作成果、工作效益的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等。因為評價涉及方面廣,內容雜,限於文章內容,重點談一下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從中見到其它評價。一、目標1.評價目的。通過評價的導向功能,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把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有機結合起來。明確一堂課應完成的任務和應達到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運用反饋、調控機制,促進教師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為全面提高質量打好基礎,同時為教學管理科學化提供依據。2.評價依據。評價課堂教學首先應以培養的總體目標為依據。其次,根據課堂教學任務,即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進行思想教育。
⑹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1.1教學評價結果處理不細,沒達到評價的預期目的
正確的評價導向,可以促進教學改革,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和促進教師的健康發展,但目前評價結果反饋調控作用效果並不好.由於沒有對評價數據進行認真統計分析和研究,根本無法從評價數據中掌握教師教學的真實情況.教師也只知道自己的總排名,不清楚自己教學具體存在那些不足,應做那些改進,不知道自己今後的努力方向.管理部門因不知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就無法對教師提出具體改進的要求.這種評價不僅對教師教學起不到檢查督促作用,反而會導致教師對評價目的意義的曲解,在師生中形成不良的導向.例如,有些教師為得高分排名靠前,片面討好學生,迎合學生的「口味」,「違心」地改變教學計劃,教學只重表面熱鬧,不重實質內涵,上課對學生要求不嚴,課後不布置作業.這種不惜放鬆對學生的要求,降低學生學習考核評價標準的做法,使教學評價不僅失去了作用,而且帶來相反的結果.
1.2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不夠科學和完善
1.2.1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師范性
高師體育院系是以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要任務的,所以教師教學應重視學生體育教育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就應突出師范性特點,有考查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體育教育專業能力的指標.然而現有評價指標有關教師創新教育能力,如引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教學能力的指標幾乎都沒有,只能憑印象評價任課教師.這種評價缺乏客觀性,可信度低,不利於引導教師鑽研體育教育科學,開發創新教學手段方法,不利於學生體育教育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1.2.2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高師體育院系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不能全面反映教師的實際教學質量.教學評價主要以課堂授課質量為主,而教師大量參與的課外體育訓練、體育競賽、裁判、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等實踐課教學、隱性課教學質量的評價很少或沒有,需要進一步充實.從目前指標體系涉及的內容上分析,主要是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表現和效果,如內容表述、層次結構、板書質量、教學手段方法、儀表態度等,涉及如何評價教師實施創新教育能力的指標比較少,反映教師教學設計思想的指標更少,實際操作時主觀性比較大.
1.2.3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強
大多數體育院系教學評價只設計了理論課和技術課兩種評價表,而不同特點的課程教學要求不同,有些課程相對抽象,有些課程理論性強,有些課程的實踐性強等,不同特點的課程所採用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加區別或區別甚微,缺乏針對性是不科學的.統一的指標體系,無法對不同特點、不同類型課程的課堂教學作出客觀評價,不能很好地體現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導致評價結果的准確度和可信度低.比如基礎理論課與實驗課、專業技術課與公共體育課採用相同的評價指標來評價,其可比性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即使在得分一致的情況下,實際教學質量也未必相同.
1.2.4評價指標體系操作性不強
指標是一種具體化的評價准則,指標越具體越容易操作.但目前我們的評價指標大多比較籠統,不夠具體,很難量化,往往只是一個大體印象,需要評價者主觀把握·如:教學態度、教書育人,評價時很難准確量化,特別是學生識別、評判能力差,更難把握,不易准確評分,造成評價水分大,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准確性.
構建「多元分類」評價指標體系
高師體育院系教師教學依據課程可分基礎理論課、實驗課、專業技術課、公共體育課等四種不同教學類型,因此,必須分別制定與之相適用的學生評價表、專家和同行評價表、院系領導評價表和教師自我評價表等「多元分類」教學質量量化評價表和教學質量定性評價表『不同評價人員應有不同的評價內容和標准:教學督導專家和同行以評教師的教學態度、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為主;學生以評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課程學習效果價值為主;教師自評是以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為主;院系領導評價主要從學科發展、課程建設、教學規范要求、各項教學任務完成質量來評價.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表應圍繞各自評價側重點制定評價內容指標體系,並將各指標的內容變換成具體的、針對性強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尤其是學生評價表更應該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將評價的每個指標明確、清晰、易於操作.如學生評價表可將課程學習價值量化為:通過學習,我獲得了事實性的知識(專業術語、運動知識、方法);通過學習,我學會了基本原理、一般性概念和理淪;通過學習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學習我學會了在專業領域中如何獲取新知識等四個量化評價題項給學生選擇,簡潔、明了、好判斷.
2.1.2完善評價內容標准
一是評價項目應突出師范性.要將教師培養學生體育教育教學能力、指導課余體育訓練和鍛煉能力、組織運動競賽和裁判能力、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以及普通話能力等項目列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以強化教師自身能力和對學生專業教學能力素質的培養.二是評價標准要符合現代教學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不僅能用傳統教學方法,還要會採用現代教學先進手段;不僅要有傳統的教學思想,還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思想,能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採用新穎的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式教學、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可將該內容作為加分項納人評分標准.三是評價體系要有利於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能力和素質例如,增加精品課程、科研課題、教學成果獎、科研成果等項目的申報、立項與獲獎加分因素.四是評價范圍應涵蓋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如評價體系應包括課余體育訓練和鍛煉、運動競賽和裁判、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等教學活動內容;五是新開課程應適當提高評價權重系數,以鼓勵教師多開新課促進體育教育快速發展.
2.2建立「多元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主體
要通過建立教學督導組、學生信息反饋網、院系領導教學檢查、聽課、任課教師自我評價等「多元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主體,使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多主體參與、貫穿教學全過程,以確保教學評價全面、公正、准
⑺ 怎樣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高校承擔著為適應社會發展急需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任務以及科研任務。其既為實施高等教育的專門機構,又是國家科研的基地。一般而言,高校教師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是實施高等教育的基礎。由於高等學校的類型和校內分工不同,教師們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有所側重,但在高校教師中純粹的只搞教學或只搞科研者是罕見的。在高校教師中,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互相促進,這對不斷提高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形勢對高等學校的教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觀念方面,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正在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移,學校特別是教師如何以自己的工作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成為高等學校工作的當務之急。在此基礎上,對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途徑及方式便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在國內幾所著名的高校中已試行或實行以學生評定教師授課效果優劣作為對教師聘任與否的首要條件,有的甚至實行學生評定一票否決制。有的實行教師掛牌上崗,由學生選擇老師,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類似商品,學生形同顧客。有的學校由學生評出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予以獎勵,等等。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是對教師的激勵,它有助於教師進一步樹立敬業精神和競爭意識,積極提高專業水平,為高等學校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貢獻力量。但是,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並非盡如人意,再肯定其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這種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必要明確高校教學的內容要求和評定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方式。
首先看教學內容:高校教師承擔著教學與科研兩項任務,其業績衡量標准當然與其所承擔的任務相聯系,而且教學方法雖羅列多種,但教無定法,各顯其能確實是教學方法的實質所在。因此,評定一個高校教師的教學效果,應與其科研成果相聯系,不能就其單純教學情況予以評價。在教學形式上,除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實踐性教學、輔導教學、音像教學及多媒體課件軟體的製作等都已納入了高校教師的教學范圍。優秀的教學內容應體現系統全、內容新、講授精練、以及講授方法科學、語言生動得體、教態認真等多方面組成的整體特徵。特別重要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盡快地掌握課程的理論內容,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顯著的提高。差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為:課程內容陳舊、講授主次不分、課程體系不全、語言隨便及教態不認真,使學生未能掌握課程內容、動手能力極差等。
由此可見,一個高校教師的教學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組成的,那麽在評定其教學效果的形式上也就要求多樣化,僅由某種評定形式一錘定音式的評定是欠科學的。
評定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基本有兩種:即學校專家組評定和學生評定。學校專家組由學校主管教學者牽頭,主要由同專業或相近專業的教師組成,對被評教師的各類教學方式進行定時集中考核與日常考察相結合、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相結合、各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全面考察,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和考核制度,這對客觀地促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是高校教師教學效果評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服務對象是新的教育觀念對我們的要求,教學相長是教學規律之一。好的教學內容自然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因此,由學生評定教師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課堂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和可信性。這也是評定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評定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參考方面,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學生的評定意見還具有一定的表面性、直觀性和明顯的感情色彩,缺乏本質的評價。這與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基礎有關。我們知道,評定高校教師教學效果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學生是受教育者,對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內容不可能有全面的掌握,否則有何必要來聽這個課程?因此,學生不具備評定教師教學內容的資格,故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難以做出理性的中肯的評價,有時難免出現誤差,如果以學生的評定意見作為判定教師教學效果優劣的唯一標尺,那顯然失之公允。這種做法對教師人為地造成了心理壓力,不利於正常地發揮教師的業務水平,勢必給教師的培養和業務提高帶來消極影響,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高校教學與中學不同,對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的要求也不同,高校教師承擔的腳色有一定的復雜性,對其要求是比較高的。此外,高校的專業課程邏輯性強,體系嚴密,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枯燥性,缺乏趣味性,這是其基本特徵。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儀表、談吐及平時的威信,都起一定的作用。學生的好惡、對教師講授的認同感等方面都在評定教師教學效果中起一定的作用。這也是在高校教師教學效果評定工作中應予充分重視的。
⑻ 對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評價,有哪些標准
評價教師授課質量,有許多條文,其核心內容主要是這些。
1.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內。這容節課講什麼內容,老師心裡一定要清楚,不能泛泛而談。要認真備課,真正把握要講的內容。
2.有了重點,還需要好的、合適的教學方法,要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的教學。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能夠讓學生聽懂,對學生的理解要能夠掌控,要問問學生是否聽懂了,及時進行補充講解。必要時進行互動教學。講了半天學生沒有聽懂,等於白講了。
3.進行課堂教學總結,讓學生回顧所學內容,加深理解。布置作業讓學生進一步消化。
總之,教學質量好不好,要看學生的反映,大部分學生聽懂了,教學質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