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舞蹈《詠荷》的作品介紹
碧綠的荷葉,嬌嫩抄的荷花,映襯著妙齡少女俏麗的臉龐的,荷葉羅裙,相互交映,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請欣賞由陳依盈、湯邁同學帶來的漢族雙人舞《詠荷》。
《詠荷》融合了多種舞蹈元素,風格飄逸,以古典舞的韻味、優美輕盈的舞姿、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把古典民族舞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1)采蓮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詠荷舞的創作來自於《采蓮曲》唐王昌齡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這首詩重要寫采蓮姑娘的俏麗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俏麗的臉龐。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烘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圖畫。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庸俗,洋溢著濃重的生活力息。
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
『貳』 舞蹈《詠荷》來源典故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人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
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
這首詩重要寫采蓮姑娘的俏麗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俏麗的臉龐.
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烘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圖畫.
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庸俗,洋溢著濃重的生活力息.
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
一個"亂"字,一個"始"字,使整幅畫面充滿了情趣,這幅畫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自始至終不讓她們"露出廬山真面目",而是讓她們融入田田荷葉和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精巧意境,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趣意味.
蓮葉
唐鄭谷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
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船兒前行,河水濺起,參差的綠荷在盪漾,倚在船邊的欄桿旁,風一陣陣吹來,動搖著一柄柄的荷葉,送來縷縷清香.
要多多感謝那浣紗的女子,她們沒有採摘荷葉,這樣,在雨中,荷葉還可以遮蓋戲水的一對對鴛鴦.
這首小詩,意境精巧,句句是畫,它由舟行荷塘圖、風搖荷葉圖、荷塘浣紗圖、鴛鴦戲蓮圖組成,這組畫面活力盎然,充滿詩情畫意.
在鋪滿蓮葉的河塘上,蓮葉是主體,如果畫面只有蓮葉,那是單調,正因為畫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紗女,有了戲水的鴛鴦,全部畫面就生動起來,生動起來,給人以不盡的美的享受.
這首詩清新秀逸,是詠物詩,又是一幅色彩鮮艷充滿動感的立體風氣畫.
贈荷花
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態度不同,把花栽在雅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裡變為塵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烘托得那樣完善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錄荷葉掉落,荷花凋零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詩的前兩句寫花與葉的兩種不同命運
世上的花與葉,本是同根生,同枝長,花兒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各自與眾不同而獨具芳馨.
花兒被移入金盆,備受呵護
但是綠葉卻受到拋棄,飄零落地,在凄風苦雨中化作塵土
這是世間花和葉的各自的命運
第三至六句,是詩的主體部分
群芳譜中,惟有綠荷、紅蓮與眾不同
"惟有"二字,同中取異,以下四句,全承它而來,轉寫荷葉的伸張捲曲,荷花的閉合,種種風度,天然無飾.
這首詩,吟詠了荷葉荷花"任天真"的品德,藉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偽的美德.
"任天真",既是寫花,又是寫人
以花性寫人性,立意新奇
最後兩句進一層寫荷花的"天真"之處
荷花的紅花綠葉,互照互映互襯,即使到了紅衰翠減、世人愁苦之時,仍然不相拋棄.
如果說,前兩句寫荷花"任天真",著重表現共榮;那麼,這兩句的"長相映",則重要表現同衰.
這四句詩互補互承,從正反兩方面完整地表現出荷花既能同榮、又能同衰的堅貞不渝的品德.
白蓮
唐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人們都愛好艷麗的紅荷,而很少有人觀賞素雅的白蓮
其實這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當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粹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於她的俏麗呢?.
這首詩寫了冰清玉潔的白蓮常無端遭遇艷麗者欺辱,只有瑤池仙境,才是能容她的處所.
月殘天曉,落花無情,詩人發出了天涯何處是歸宿的哀嘆
但是詩人信任,白蓮絕不是人間凡艷,而是格調高潔的仙品,無論飄零到哪裡,她都是中通外直,一塵不染,不蔓不枝的!詩人不但吟詠荷花的俏麗聖潔,而且還賦予她濃郁的生活情趣.
這首小詩,借吟詠白蓮,全力著意於白蓮的精力之美,詠贊白蓮的淡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抒寫白蓮心坎的幽恨,流露出詩人在隱居中孤高寂寞、自傷遲暮的情懷.
蓮
宋蘇軾
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城中有人挑著擔子在賣蓮房,於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遊玩賞
蓮農隨即攀折擔中的荷花,剝出蓬內蓮子,那蓮子有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詩的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賣蓮房"一事強烈地吸引了詩人,詩人連泛舟西湖的打算都放棄了.
在這平實的敘事中,流露出詩人對蓮子的愛好之情。
『叄』 舞蹈《知否知否》與《采蓮>串一起應該叫什麼名字
知否知否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采蓮又在荷塘中,我自我認為可以合並為采荷令。
『肆』 《採茶》舞蹈表現了什麼
《江南》 樂府民復歌 江南可制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 《詠鵝》 駱賓王(唐) 鵝,鵝,
『伍』 華彩中國舞詳細介紹
華彩中國舞蹈的核心理念是「快樂、科學、健康」。表演性、娛樂性相結合,達到在快樂舞蹈中,完成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華彩中國舞蹈考級教材共分10級,適用於4-16歲的少年兒童。
第一級(4-6歲)
1、光陰
2、餅干圓圓
3、玩娃娃
4、小雨點
5、星星很美麗
6、說句悄悄話
7、蝸牛
8、小鈴鐺
9、一二三
10、玩具熊
第二級(5-7歲)
1、小秘密
2、我是好小孩
3、姐妹
4、咯咯咯
5、愛睡覺的加菲貓
6、月兒
7、螞蟻掉進河裡邊
8、生日快樂
9、大家來照相
10、小天鵝
第三級(6-8歲)
1、泡泡
2、明天我會長大
3、眼睛
4、小腳丫
5、大聲唱歌
6、金魚
7、禮貌歌
8、減減肥
9、我的畫筆
10、彝家娃娃真幸福
第四級(7-9歲)
1、太陽寶寶
2、從小培養好習慣
3、知了
4、游泳
5、我會飛了
6、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7、趕陽光
8、識字歌
9、八瓣花
第五級(8-10歲)
1、心愛寶貝
2、毛毛蟲
3、尋胡隱君
4、火雞
5、我家的燕子
6、塔力雅圖麥丹
7、小阿哥
8、不是我的菜
9、蝴蝶快飛
第六級(9-11歲)
1、香香澡
2、晚安
3、爺爺的老時鍾
4、給我點陽光
5、噼里啪啦
6、侗鄉小歌台
7、甜甜甜
8、我不是公主
9、愛的人間
第七級(10-12歲)
1、白鴿飛過的地方
2、采蓮
3、看電視
4、我好想
5、快樂的小花匠
6、五彩水果
7、摩登女孩
8、開心旅行
第八級(11-13歲)
1、賦得古原草送別
2、春天的味道
3、吹吹風
4、放輕松
5、彩雲之南
6、幸福的冒泡
7、青稞香
8、一起奔跑
第九級(12-14歲)
1、許個心願
2、地球歡迎你
3、春天在說話
4、小草
5、家住彩雲間
6、帕米爾的孩子
7、雲上少女
第十級(13-16歲)
1、讀唐詩
2、小橄欖
3、雪童話
4、晴朗
5、塔吉克少女
6、岱日查
7、眼裡的天空
(5)采蓮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一、考級申請與考前准備:
1、考級承辦單位在開考前30天,向本省區「華彩中國舞蹈考級」工作管理員就時間、地點、人數等信息進行溝通並確定,由管理員調配考官及確定交通、食宿等問題。
2、考級承辦單位根據文化部《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31號部長令),負責辦理省、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考級備案手續(協議書、備案書由管理員提供)。
3、考級承辦單位需將考生信息錄入到《學生考級登記表》,收取戶口復印件和一寸藍底彩照兩張,用以考級證書粘貼使用。
二、考級內容和要求:
1、考級內容:
每組考生表演不少於三個所考級別的《華彩中國舞蹈考級》教材組合,增加內容不限制。
2、考生的年齡要求:
一級4歲以上,二級5歲以上,三級6歲以上,四級7歲以上,五級8歲以上,六級9歲以上,七級10歲以上 八級11歲以上,九級12歲以上,十級13歲以上。
考生年齡大於規定年齡不受限制,小於規定年齡三個月以上則必須降低級別。
3、每組考生應統一服裝,不要佩戴飾物,考生須結扎頭發;每組考生須配戴考號,每組考生8人。如一組考生人數不足,可由其他考生替補位置,替補考生不佩戴考號。
4、進入考場站好位置後,考官首先說:同學們好!考生說:老師好!考生考級完成後,考官說:同學們再見!考生說:老師再見!
5、每批考生的名單應附授課教師《華彩中國舞蹈考級》師資證書復印件,不具備此資質不能推薦考生參加考級。
6、考級結束,考官就考級情況與授課教師進行溝通和點評。
『陸』 古代舞蹈跳法
一、中國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關狩獵、勞動的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岩畫上,刻畫著狩獵舞的形象。人扮成飛鳥、山羊、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羽毛,有的帶尾飾。這種舞蹈的產生,與狩獵密切相關。
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不足,產生了畏懼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把動物、植物或自然物作為圈騰,認為圖騰能為人賜福或降災,把圖騰奉為祖先和保護神。從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畫上見到的人面蛇身、鳥身人面、人面獸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圖騰的形象。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以「龍」為圖騰的華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鳳來》,唱《網罟》之歌;女媧舞名《充樂》,是頌揚伏羲氏發明網罟,教民捕捉鳥獸和女媧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業績的。傳說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為圖騰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樂舞《扶犁》,唱《豐年》之歌,是歌頌炎帝教民播種五穀,發明農業的功績,尊稱他為神農氏。陰康氏舞名《大舞》,教民體育鍛煉,以抗陰濕之病。葛天氏舞名《廣樂》,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闕(段),祈求五穀豐登,鳥獸繁殖。黃帝以「雲」為圖騰,《雲門》是黃帝氏族的圖騰舞蹈;「鳳鳥天翟」舞是帝嚳時的圖騰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帝堯時各氏族的圖騰樂舞。這些遠古氏族的樂舞,充滿著青春與力量的斗爭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術禮儀。
二、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禮樂
自夏禹傳子於啟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兩朝(公元前21~前11世紀)到西周建國,奴隸制達到鼎盛時期,周代的統治階級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樂舞用於政治的社會作用,而制定出禮樂制度。為了貫徹這種禮樂制度的實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遺存的樂舞,包括黃帝的樂舞《雲門》、唐堯的樂舞《大咸》、虞舜的樂舞《大韶》、夏禹的樂舞《大夏》、商湯的樂舞《大濩》及周武王的樂舞《大武》,總稱為六代舞,用於祭祀。並設立了龐大的樂舞機構「大司樂」,貴族子弟要受嚴格的六藝(禮、 樂、 射、御、書、數)教育。13歲入學,循序漸進,先學習音樂、朗誦詩和小舞。15歲開始學習射箭、駕車和舞《象》(《象》傳說是一種武舞,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魚蝦等圖騰的舞蹈)。20歲時學習各種儀禮和大舞。
在舉行大祭時,由大司樂率領著貴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場合演奏不同的樂舞,勝利凱旋時奏《凱樂》;燕享賓客,表演《四裔樂》、《散樂》;舉行射儀時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儀場合中,一方面強調受命於天的神聖性,另一方面強調等級區分的尊嚴。西周的禮樂制度是奴隸社會政治文明的重大創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爭作霸主,禮樂制度已無法維護,奴隸社會的歷史大廈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
三、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崇拜圖騰和迷信神鬼,逐漸產生了溝通人神之間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領袖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不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個大巫。他在治水中兩腿受病,走路邁不開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這種步法稱為「禹步」,成了後世巫覡效法的舞步,又稱「巫步」。晉代葛洪《抱朴子》記載了兩種「禹步」的跳法。商代開國的成湯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湯以自身為犧牲,禱雨於桑林,降下了大雨。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漢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兒舞8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7丈赤龍。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鰥者舞9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現在龍舞已變成民間歡慶節日的舞蹈。
源於巫術的蠟祭,傳說開始於伊耆氏時代,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只的祭典。蠟祭的神有8位:①先嗇(神農氏);②司嗇(後稷);③農(農夫神);④郵、表、畷(茅棚、地頭、井神);⑤貓、虎(貓、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種(百穀神),蠟祭時穿著黃衣黃冠的巫唱祭歌,樂隊吹《幽頌》,打土鼓,跳《兵舞》。舉行蠟祭的這一天,成為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蠟祭中的貓神、虎神都以神屍的具體形象出現,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從《九歌》的詩篇可以看出這個大型巫舞表演情況:祭壇上布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靈」穿著綵衣翩翩起舞。
漢代初年巫風仍很盛,漢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晉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陳珠等。傳說他們姿容秀麗,善於輕步回舞,靈談鬼笑,又會拔刀破舌、隱形匿影。《古今樂錄》記《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樂歌。
巫舞流傳在廣大的地域。漢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晉巫和南方的荊巫、漢巫等。巫教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運用歌舞娛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雜技、幻術、戲曲、繪畫種種藝術手段,為人佑福、驅邪、醫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殘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師,如:漢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滿族的薩滿,壯族的師公,納西族的東巴,景頗族的董薩,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瑪,雖然所降的神靈不同,風俗各異,但活動都不外乎祈福禳災、降神驅鬼,與原始巫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漢高祖曾令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為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時跳靈星舞。舞者為童男16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靈星舞一直流傳到明代,朱載堉的《樂律全書》中尚存「靈星小舞譜」。
四、俗樂舞興盛的兩漢時代
秦漢時代民間俗舞有顯著的發展。秦代已有了樂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宮「作角抵俳優之觀」。漢代初年,高祖劉邦喜好民間的楚聲、楚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漢武帝擴大了「樂府」機構,任命李延年為協律督尉,大力採集民間樂舞,記錄了吳、楚、燕、代、齊、鄭各地歌詩 314篇,樂府中的樂工舞人有800餘名。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還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國賓客。角抵年年增變,內容日趨豐富,因而又稱為百戲。
百戲中包括的項目有:
①雜技——尋幢、跳丸、走索、沖狹等。
②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等。
③武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
④假形舞蹈——鳳舞、魚舞、龍舞等。
⑤舞蹈——巾舞、鞞舞、鐸舞、鞉舞、長袖舞、盤鼓舞、《巴渝舞》、建鼓舞、雙人對舞。
⑥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
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戲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復雜的技巧。《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眾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東海黃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師黃公厭服白虎,表演人與獸斗是角抵戲的典型套路。黃公的法術不靈,終為白虎所殺,富於諷刺喜劇色彩。另一出《總會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圖騰舞蹈和巫舞的進一步發展。
兩漢時代由於封建制度趨於鞏固,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樂舞有了相應發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東歌》、《東舞》、《趙謳》、《趙舞》、《荊艷》、《楚舞》、《吳歈》、《越吟》、《鄭聲》、《鄭舞》。
五、各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
中華民族古老的樂舞文化,是在各族樂舞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這種交流,夏代已有了,《竹書紀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後發即位,元年,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樂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樂舞的傳入,約在秦漢之際,漢初宮中已有《於闐樂》。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傳入《摩訶兜勒》之曲,協律都尉李延年因胡樂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在接受外來樂舞影響下,加以創造發展。班固《東都賦》描寫了漢代四夷樂舞齊集洛陽表演的盛況,有東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東漢靈帝好胡樂胡舞,京都貴戚皆相效尤。在漢畫像石上有胡人表演雜技、幻術和鼓舞的形象。漢代的《盤鼓舞》,把中原的優美典雅和西域的熱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漢代舞蹈審美的特徵。這個舞蹈在六朝時期就已湮沒無聞,直到近年才發現在安徽、陝西的民間尚有流傳。
中原和西域樂舞交流的另一成果,產生於北朝的征戰時代。西晉喪亂,關中人士紛紛避難涼州,帶去了漢魏傳統樂舞。氐族呂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遜把平西域獲得的《龜茲樂》與傳於涼州的中原舊樂相合,產生了新型樂舞《西涼樂》,甘肅敦煌是西涼國都,敦煌石窟壁畫記錄了《西涼樂舞》的韻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來北方最重胡舞,隋大業年間的九部伎中,西域樂部佔有6部,至唐貞觀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樂》。盛唐健舞《胡騰舞》和來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風靡一時。出自中亞石國的《柘枝舞》,流傳到宋還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與中原的大麴歌舞形式相融合,改變了胡舞的原貌,發展成一種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繼漢代《盤鼓舞》、北朝《西涼樂》之後又一中西樂舞結合的典型產兒,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寶庫。
六、鼎盛發展的唐代燕樂
自周代開始,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重視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
至唐代,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重視舞蹈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唐代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特別是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
從九部伎、十部伎發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規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為代表,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安徐嫻雅,有的充滿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詩型舞蹈的創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藝術風格的,是小型娛樂性舞蹈健舞和軟舞。健舞中以《劍器》、《柘枝》、《胡旋》、《胡騰》為代表。軟舞中以《綠腰》、《涼州》、《春鶯囀》、《烏夜啼》為代表。代表唐代樂舞藝術高峰的是歌舞大麴。唐代大麴是集縱向的繼承和橫向的借鑒二者之大成。漢代大麴在結構上有「艷」(引子)、「解」(樂段)、「趨」、「亂」(結束部分)等部分。大麴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樂舞的影響,變得更加豐富完美,在結構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節的高潮;包括「虛催」、「實催」、「袞遍」)、「歇拍」(結束前的緩板)、「煞」(急促的結束樂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藝術形態。《教坊記》記載,唐代有46種大麴,其節奏復雜、曲調豐富,結構嚴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級形式。
大麴中有一部分名為「法曲」,富於《清商樂》的優雅情調。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譽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戲劇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個方面:宮廷隊舞、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為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
宋代的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每逢新年、元宵燈節、清明節、天寧節(皇帝的生日),民間舞隊非常活躍。《武林舊事》所記的元夕舞隊有70種,這70種舞隊有許多節目至今尚在民間流傳。
宋代百戲中的舞蹈,在軍旅中常有演出。《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載,軍士化裝成假面披發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齊奏,煙火彌漫,爆竹、喝喊聲中,表演《抱鑼》、《硬鬼》、《舞判》、《啞雜劇》、《七聖刀》、《歇帳》、《抹蹌》等,表演者從一兩個人到百餘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綠、黃、白各色塗面,金睛異服,兩兩格鬥擊刺,擺陣對壘。這些扮演了各種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的聯系。
中國舞蹈中的戲劇因素並非始源於宋代。春秋時的《大武》是表現武王伐紂的故事,漢代的歌舞戲《東海黃公》已具有戲劇的雛形。唐代歌舞戲劇有《蘭陵王》、《撥頭》、《踏搖娘》。《踏搖娘》已具備了舞蹈、音樂、表演、歌唱、說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員裝扮人物,表現故事情節。宋代宮廷隊舞和大麴中增加了戲劇因素。如隊舞中的參軍色,又名竹竿子,擔任勾隊、放隊、致辭、與領舞人對話,不但起了報幕人的作用還是節目中有機的一員,對推動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宋代大麴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麴《綠腰》,宋代有《崔護六么》、《鶯鶯六么》。大麴《熙州》,有《迓鼓兒熙州》、《二郎熙州》。大麴《劍器》,有《霸王劍器》。《鄮峰真隱大麴》中的《劍舞》,包括了兩個內容,前半部表現鴻門宴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後半部表現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草書大進的故事。這些大麴都有了較強的戲劇性。
從北宋開始有了雜劇以後,在春秋聖節三大宴的娛樂節目中,仍然是以百戲、隊舞、雜劇相間演出,一直到明代中葉,還保持著這種組合形式。它們長期並行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中國戲曲中包含的載歌載舞、武術雜技種種要素,與中國古代的歌舞大麴、參軍戲、歌舞戲等,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八、元代的戲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中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東漢桓帝等,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為正樂,是宣傳佛法的。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於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 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為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牡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 》、《日月扇舞》、《幢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制的《十六天魔舞》,名為贊佛,實為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觀看,並嚴禁民間演出。
九、明清時代的舞蹈
這一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3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明代宮廷舞,大祀慶成大宴用《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萬壽聖節大宴用《九夷進寶隊舞》、《壽星隊舞》。冬至大宴用《贊聖喜隊舞》、《百花朝聖隊舞》。正旦大宴用《百戲蓮花盆隊舞》、《勝鼓采蓮隊舞》。
清代宮廷宴樂隊舞的總名為《慶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騎射的《揚烈舞》和大臣對舞的《喜起舞》。舞的內容是有寓意的,開始樂隊站兩翼,歌者13人,奏《慶隆》樂章,表演《揚烈舞》,有穿黃畫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躍撲跌,像奇異的野獸。又上騎竹馬的8人,周旋馳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獸,群獸隨而懾服。這時,《喜起舞》舞隊上場,大臣朝服18人,對舞歡慶。
明、清的戲曲舞蹈,是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5類: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蓮救母》劇中的《跳和合》、《跳鍾馗》、《啞子背風》。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馬」、「走邊」。
③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如水袖、翎子、甩發、髯口、扇子、手絹、長綢等多種。
④刀槍把子。
⑤跟斗。
戲曲舞蹈是在中國古代舞蹈的基礎上,又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僅具有中國古典舞蹈的特色,並且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的精萃,這對打開中國古典舞蹈的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的發展規律,有著啟示性的作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因為各民族的生活、歷史、宗教、文化和風俗不同,產生了豐富多採的民族民間舞。從流傳至今的各民族民間舞蹈來看,這些舞蹈絕大多數在明清時期已定型成熟。
『柒』 采蓮船是( )省傳統的民俗舞蹈
采蓮復船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城鄉制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舞蹈,為沔陽湖區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一種歌舞形式。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表演。仙桃乃魚米之鄉,歷來盛產蓮藕,因而采蓮船這一藝術形式在仙桃廣為流傳。仙桃采蓮船又以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而聞名於荊楚大地,曾多次參加湖北省民間舞蹈匯演,並獲好評 。
『捌』 舞蹈名字
1.狐步舞蹈
是結婚典禮上、宴會上和社交會上的流行舞蹈,結婚新人通常選擇一支狐步舞蹈或者一支浪漫的華爾茲舞蹈作為結婚典禮上的第一支雙人舞蹈。
預祝結婚新人從此以後開始幸福的、美好的、浪漫的嶄新生活。狐步舞蹈每一音樂節拍為4拍,第1拍為重拍,第3拍為次重拍,節奏為慢等於2拍,快等於1拍。
2.鬥牛舞
是拉丁舞的一種,源於法國,盛傳於西班牙,模仿西班牙鬥牛士動作的一種舞蹈。男伴如鬥牛士般氣宇軒昂、剛勁威猛。沒有胯部的扭動動作,腳步干凈利落,進行曲式的舞曲,給人一種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氣概。
女伴紅色披肩,英姿颯爽,舞姿迷人。鬥牛舞是從鬥牛運動演變的,西班牙人對自由的渴望,勇敢者的崇拜及愛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鬥牛舞是一種兩步舞。男士象徵鬥牛士,氣宇軒昂、剛勁威猛。女士象徵鬥牛士用以激怒公牛的紅色。
3.牛仔舞
又稱為捷舞。拉丁舞項目之一,用J表示。牛仔舞原是美國西部牛仔跳的一種踢踏舞,盛行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將牛仔舞帶到了英國,由於戰爭的影響,人們及時行樂的情緒高漲,致使牛仔舞發展到了瘋狂的地步。
4.快步舞
因步子很快而得名,又因其具有輕快靈巧、活潑歡跳的風格特點而有「歡快舞」之稱。快步舞,將芭蕾舞中的一些小跳動作融合在內,而顯得更加輕快靈巧,更具技巧性和藝術魅力。它起源於英國,最早原是黑人的土風舞,以後逐漸演變。 快步舞與波爾卡、茶爾斯頓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
5.霓裳羽衣曲又稱霓裳羽衣舞
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狐步舞起源
狐步舞起源於美國黑人舞蹈,1914年夏,美國演員哈利·福克斯從模仿在慢步行走時的動作,得到靈感,設計出了狐步舞這一新的舞蹈形式,從此,狐步舞迅速在全美風行,人們稱其為「福克斯」舞。
舞曲4/4拍,每分鍾30小節左右,跳狐步舞時要求身體挺直,膝關節放鬆,臀部和髖要固定。由於狐步舞的特點是舞步平穩、自由悠閑、動作流暢、行雲流水,加上音樂優雅、恬靜、婉柔流利,故上身動作多變。
大多數採用了反身動作位置,使其舞蹈特性更加文雅,跳舞舞步變化多樣,需要舞伴之間配合更加默契,同時狐步舞技術中大量運用了足跟旋轉,更加突出了舞蹈特性。
『玖』 誰有大班《采蓮》律動的教案 急用急用 ……
春雨是一個調皮的小孩子,春雨是一個變化無常的小姑娘,春雨是一個萬能的魔術師。它悄無聲息地來,又悄無聲息地去。它來去匆匆,它的時間好像被擠得滿滿的,沒有一點空隙。
聽,「沙沙沙,沙沙沙」,春雨的腳步近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得多好。剛開始,不帶一絲聲音,慢慢地,慢慢地,聲音響了,可又不是夏天雨的那種猛烈,而是輕輕地,柔柔地,有如一首舒緩平穩的樂曲,讓人心平如鏡。「嗒嗒嗒」,春雨落在屋檐上,把屋頂當成了一個演奏場,彈起了一首美妙的鋼琴曲,「啪啪啪」,春雨落在雨蓬上,連續不斷地落下來,像一群奔馬急弛而過,咦,雨漸漸地小了,聲音也變成了「滴嗒滴嗒」,猶如教室里時鍾響的聲音,低沉平緩,久久回盪在我的耳畔。雨珠落到水泥地上,好似千萬顆珠子落入玉盤中的聲音,「沙沙沙:,春雨落到陽台上的瓷磚上的聲音,好似清脆悅耳的笑聲,啊!這是奏的歡笑聲。春雨落到草葉上,好像在與草葉呢喃細語。這么多奇妙的聲音匯聚在一起,就變成了交響樂,時而富有激情,把人們都帶入演奏家的世界中;時而平靜低緩,讓人聆聽演奏家的「心聲」。如此奇妙的音樂,是誰彈奏出來的?是雨,是奏的雨,只有春雨這位神奇的演奏家,才能演奏出如此動聽的音樂。
看,春雨從天而降,是那麼快,又是那麼的急。大概是天上的仙女不小心打翻了酒杯,杯中的瓊汁玉液便直瀉人間,成為了一場甘霖。人稱「煙雨江南」,果真名不虛傳!雨中的宜興,像被一層薄紗籠罩起來了,朦朦朧朧,房子也只留下一個模糊不清的輪廓,若隱若現。再細看,春雨像牛毛,像細絲,像針尖。春雨是細細的,不像夏天的雨那麼粗,如果你不仔細看,還看不清呢!細細的雨絲猶如少女飄飛的長發;春雨是尖尖的,雨垂直落下來,一頭就栽進了泥土裡;春雨是密密的,春雨如絲,密密地斜織著,如同一張巨網,把整個天地都網起來了;春雨是圓圓的,雨落在小河裡,便泛起了一圈圈漣漪,就像小河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都笑出了雛紋了呢!春雨是無痕的,瞧,它落在泥土地上,泥土太需要春雨的滋潤了,所以,雨都被泥土吸收了,沒有留下一絲痕跡。雨娃娃們爭先恐後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它們落下來時,好似一個個快樂的音符。它們隨處可見,它們在草葉上,草葉變成了滑滑梯,它們在快樂地玩耍,又好像在一遍一遍地給小草刷上綠油漆。它們在地上,一個個小水窪,它們見了,按捺不住好奇心,連綿不斷地往上滴,一個個小圓暈慢慢地擴展,有如蜻蜓點水一般,又好似一個芭蕾舞蹈演員,在不停旋轉,把這當成了一個舞台,跳著圓舞曲,展現自己的魅力。坐在汽車上,雨不停地敲打著車窗,似乎要進來瞧一瞧。車窗上的水珠漸漸地連在了一起,像一條貪吃的蛇一樣,越變越長,越變越長,有的快一些的,像一道流星劃過。如此有趣的景象,是誰描繪出來的呢?是雨,是奏的雨,只有春雨這位優秀的畫家,才能描繪出如此美麗的畫卷!
我把手伸出窗外,春雨落在我的手心裡,感覺涼絲絲的,無比舒暢!我走下車,一霎那,一朵朵雨花在我的衣服上綻放,真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啊!雨給我做了一個洗禮,讓我的心靈得到凈化。雨滴在我的身上,一股涼意透進來,讓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煥發出無限的活力!
啊!雨停了,周圍的一切都換了個新衣裳,變得愈發美麗了!瞧,樹葉綠油油的,小草也青得逼我們的眼,柳條醉了,隨風扭動著腰肢,花苞上掛著幾顆晶瑩剔透的雨珠,這可是春姑娘的見面禮——珍珠項鏈,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美麗極了!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經過了春雨的滋潤,農作物長得更茂盛了;似乎在預示著豐收!農民伯伯樂開了懷,由衷地感嘆到:「真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啊!
春雨是一個調皮的娃娃,它變化無常,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沒有一點徵兆,經常讓人猝不及防。通常在你出門時,它就來了,可正當你准備打傘時,天上又只見太陽公公了,讓人無可奈何。啊,春雨,我愛你,世間的一切在你的滋潤下,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