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發揮和提高音樂課堂上的教學質量
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那麼,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快樂地參加課堂教學,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既享受到音樂盛宴,又學到音樂知識,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從學生游戲中來 我們的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這個雙基落實在大多數小學的音樂課上,特別是低年級音樂課上要求齊、准、象,教師比較滿足於唱歌教學標准化、模式化,教師教、學生學,要求整齊劃一,音調准,節奏穩,動作齊,老師一遍遍教,學生一次次練,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 正因為許多傳統的音樂教育過於偏重藝術音樂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師們往往看不到孩子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那麼,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能不能把孩子們從座位上*放出來呢?作為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游戲,發現他們在游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游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小學生游戲中喜聞樂見的一 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 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擴展學生的審美趣味 開闊音樂視野 教學內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師平時對音樂素材的大量積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鞏固了知識。流行音樂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還在課堂上大膽引進流行音樂,拉近了學生和音樂課之間的距離。除了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延伸,課外的網路學習、民間采風等也能讓學生真正地去感受理解音樂文化多元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藝術來源於生活,音樂與人類生活同在,讓生活的內容注入學生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創設各種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步。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探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協助者。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玩,雖然他們的知識面和聯想力還不夠豐富,但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特別是自我表現慾望非常強。當聆聽一段歡快的音樂時,高年級學生面呈喜悅,低年級學生則是手舞足蹈地動起來。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突出特點,是他們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性。 四、因材施教、化難為易 過去的音樂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和解決識譜能力,先去花大量精力解決識譜問題後才接觸到音樂作品。這種教法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無味,最終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後學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奏都不攻自破。教育小學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 教小學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為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小學生 看著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著,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著,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准,比唱准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 就合上去了,這真是以琴代聲,方法巧妙。 六、借用器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器樂教學可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常見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國》《小白菜》等,這些小麴生活氣息濃厚,同學們吹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此外,可介紹其他樂器進行教學,使他們在實際示範中懂得更多的器樂知識。如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後欣賞樂曲,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② 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那麼,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快樂地參加課堂教學,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既享受到音樂盛宴,又學到音樂知識,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從學生游戲中來
我們的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這個雙基落實在大多數小學的音樂課上,特別是低年級音樂課上要求齊、准、象,教師比較滿足於唱歌教學標准化、模式化,教師教、學生學,要求整齊劃一,音調准,節奏穩,動作齊,老師一遍遍教,學生一次次練,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
正因為許多傳統的音樂教育過於偏重藝術音樂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師們往往看不到孩子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那麼,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能不能把孩子們從座位上*放出來呢?作為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游戲,發現他們在游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游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小學生游戲中喜聞樂見的一 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 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擴展學生的審美趣味 開闊音樂視野
教學內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師平時對音樂素材的大量積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鞏固了知識。流行音樂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還在課堂上大膽引進流行音樂,拉近了學生和音樂課之間的距離。除了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延伸,課外的網路學習、民間采風等也能讓學生真正地去感受理解音樂文化多元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藝術來源於生活,音樂與人類生活同在,讓生活的內容注入學生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創設各種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步。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探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協助者。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玩,雖然他們的知識面和聯想力還不夠豐富,但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特別是自我表現慾望非常強。當聆聽一段歡快的音樂時,高年級學生面呈喜悅,低年級學生則是手舞足蹈地動起來。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突出特點,是他們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性。
四、因材施教、化難為易
過去的音樂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和解決識譜能力,先去花大量精力解決識譜問題後才接觸到音樂作品。這種教法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無味,最終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後學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奏都不攻自破。教育小學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 教小學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為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小學生 看著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著,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著,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准,比唱准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 就合上去了,這真是以琴代聲,方法巧妙。
六、借用器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器樂教學可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常見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國》《小白菜》等,這些小麴生活氣息濃厚,同學們吹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此外,可介紹其他樂器進行教學,使他們在實際示範中懂得更多的器樂知識。如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後欣賞樂曲,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③ 談怎樣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當前,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音樂課堂出現了許多可喜的現象,尤其是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參與使我們的音樂課堂出現了勃勃生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表面「熱熱鬧鬧」,可是教學目標的不明確,音樂主體性不強的現象,學生要麼是一節課忙忙碌碌,要麼是飽了「眼福」或「耳福」。可是並未得到應有的音樂情感體驗。因此,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已經成為我們目前課改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下面根據平時的聽評課感受加以總結:一、活用教材,精心備課,激發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是推動整個課堂進程的興奮劑,學生們情緒激昂,情不自禁投入學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喚起學生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前提,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案,靈活運用教材,創設情境,發掘音樂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由參與、主動探索。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學生再也不像當年那種「聽話」的學生了,受到各種各樣媒體的影響,在音樂課上,對老師要求很高。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所以我們要想出一些新的辦法,才能做到既結合教材又能走到學生中去。比如:經調查,學生非常喜歡周傑倫,老師可以介紹周傑倫的音樂風格並可以讓學生了解一系列音樂知識及相關文化,比如最為主要的風格就是RAP說唱,及節奏布魯斯等,學生如飢似渴想知道什麼是RAP說唱,及節奏布魯斯,則又可以展開一系列課題,把學生帶到教材中的黑人文化的起源與形成......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周傑倫之外還可以開展其他的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手的作品分析,有些作品有著京劇的元素,我們有可以進一步講講京劇。在音樂課上,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喜愛,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喜歡上音樂課,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音樂方面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更好的實現師生互動。二、循序漸進,講究方法 任何學科都有其本學科的特殊技能,音樂教育不管發展到什麼階段,都會涉及到音樂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生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這也是完善一個人的全面素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原則先要認清,在此基礎上怎樣有效落實技能就要講究方法了.舉例: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等為例子,這樣除有利於學生比較鑒別,了解不同表演形式、人聲的不同音域,進一步向學生介紹鍵盤上的音與音區。通俗易懂的讓學生增長音樂知識,拓寬音樂視野。 學生受到感染後完全是自發地,主動地想了解,遠遠要比起教師苦口婆心地提要求,講要領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音樂課中遇到問題時要多些分析和糾正,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少些灌輸,多些回顧和比較,使得技能技巧不再以知識、技術的冷麵孔出現,相信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三、課堂提問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如今課堂中教師的低效、無效提問現象仍很普遍。1.機器式提問,「這首歌曲好聽嗎?」「喜歡嗎?」等等;2.程式化提問:「這首歌曲分幾段?每段講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這樣類似的提問,忽略了學生獲得音樂的情感體驗樂趣。我認為怎樣才做到有效提問呢?提供給學生的問題應難易適度,問題設計要由易到難,一步一步打開學生思路,不斷啟迪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提問有個別學生脫口而出的回答,教師要繼續問問為什麼?很有可能有些知識只有個別學生知道,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提問中發現問題。這樣一方面鞏固已學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提高思考的能力。四、課件運用的適度與合理性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在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怎樣客觀地認識它,揚長避短地使用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要樹立課件它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為了更好的為課堂服務的觀點,不能喧賓奪主。其次要明確課件是為課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佔用空間小,可重復使用等,都是它的優點。但我們要客觀認識到它的弊端,製作課件費時費力,其屏幕的視覺感受會干擾學生的聽覺感受,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而且萬一設備出問題,或停電等,就會讓有依賴性的老師無所適從。因此盲目誇大課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著唯有課件的課才是貫徹新課標的認識,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課件製作時充分認識到人與機器的主次關系,注意到聲畫穿插的恰當時機,注意到動靜結合,巧用課件,活用課件,才能讓它很好的為我們的音樂課錦上添花。五、優化教學方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實現知識能力轉化。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有效教學方法很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更要得法。需要我們不斷的更新觀念,課程改革不能只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所以教師怎樣做到「低負高效」,這是問題的關鍵。在研究課程標准、教材、教學資源的同時,更要注重研究學生的基礎和發展需要,把教室變成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與老師共同研討、共同交流、創新的場所。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設計中,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便於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便於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六、要做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提高音樂課堂的實踐性。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過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課堂練習是落實「低負高效」的一種手段,一般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大多在課堂中進行,音樂課中的體驗、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課堂中進行,所以音樂課的練習要求顯得尤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難,教學目標將無法實現,將導致教學失敗,若要求太籠統,又會使學生顧此失彼。另外,現代課程評價已從僅僅靜態地評價教學結果轉向動態地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並注意兩者的統一。「每一次教學活動都應該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是教師靈活機智的再創造,應當體現教師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具有原創性和不可重復性。」怎樣使課堂真正做到既低負又高效,作為音樂教師,我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在自身基本功的提高上,教師基本功能力的高低,是把課上好的關鍵,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最基本的條件。我們將在教學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課程在改革,我們的觀念也會不斷地更新、轉變和進步。
④ 如何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高玉喬 陝西省周至縣馬召鎮初級中學 710400 摘要:音樂是素質教育的必要,是培養能力的必要。研究了課堂結構我們才發現,要縮短知識與能力的距離,要努力尋求知識與能力的中介,音樂課不能只教學生唱歌,還有聽的能力、審美能力、審美觀點、演唱技能、演奏技能要去培養。這需要研究教學內容的結構、教學方法的結構和知識載體的使用等,組成一節課的結構是多維的,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理出層次,准確地找出知識、能力的中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才成為可能。 關鍵詞:提高 音樂課 教學質量 結構關系 一、審美結構 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結構也就成了貫穿性的重要結構。 音樂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過程要貫徹音樂課的始終,情感因素是審美過程的突出特點。音樂課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應運用各種載體介紹作品,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音樂美,再通過音樂、文學諸方面的分析使學生理解美,用變化力度和變化速度等手段去表現美,構成重要的審美結構。不具備審美結構的音樂課只是知識課而不是藝術課。 二、知識結構 知識、認識結構是以「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的講授過程符合認識規律,學生掌握起來就順利,否則就會形成新的難點。科學知識有自身的系統,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也有自身的軌跡,二者有時是重合的,有時並不重合。 三、教法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法、練習結構就成了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教法結構直接影響著練習結構,而練習結構直接影響著掌握知識的牢度。教法有兩類: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各類教法在課堂中所佔的比例、所需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作精心設計。為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手段上要想好多辦法創設意境,交替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要精心選擇傳遞信息的媒體,精心安排載體結構,適時運用藝術語言、教具、學具、錄音、錄像、板書、掛圖等,以通過形象教學的手段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練習是知識與技能的中介,只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鞏固,只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形成技能。音樂課上,學 生要有大量的參與活動,如節奏的擊打、音高的感受、配合歌曲的律動和表演、欣賞活動中的討論和器樂的演奏等。通過這些藝術實踐,學生會將知識變成能力。 四、能力結構 音樂課上的能力結構大致分三個層次: 1、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音樂課最基礎的能力是聽的能力,包括對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的聽辨能力。 2、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含音樂知覺能力)。如對調式、調性、節拍、節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還有音樂注意力、音樂記憶力、音樂聯想能力和音樂想像能力。 3、渴望形成的音樂能力,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培養目標。這就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以及學生運用熟練掌握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表現某種情緒的創作能力。 五、時間結構 以上幾種結構的運用,都是在流動的時間里進行的,因此,時間是所有結構里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時間,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最佳時間不過十幾分鍾,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精心安排,最好在學生優勢興奮中心形成的時候突破難點。授新課時間應不少於一節課的50%。為防止疲勞,可利用無意注意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課上練習,最好是綜合利用時間,一個學生板書答問,全班可同時進行拼譜、聲勢、音程等練習,以提高時間利用率。 六、音樂課上幾個結構的關系 音樂學科是進行美學教育不可替代的學科。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意識是我們的目標,審美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審美結構是我們研究的重要結構。不同的審美觀可以決定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組成不同的練習結構,不同的審美觀可以為學生組成不同的知識結構和不同的能力結構。 課堂授課,從感受美開始。我們在啟發學生感受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理解美的能力。同樣,在要求學生以某種情緒,運用技巧去表現作品美的同時,可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總之,隨著大家對素質教育認識的提高,教學結構的內涵也會不斷豐富。要主動地運用和控制教學結構並非易事,因此,音樂教師要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掌握教改信息、提高自身素質。
⑤ 淺論如何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版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權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那麼,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快樂地參加課堂教學,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既享受到音樂盛宴,又學到音樂知識,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