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生 數學上課心得體會
學習小學數學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來進行學習。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與體驗知識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的研究性學習正是要引導學生去發現他所未知的問題,通過數學手段來解決問題,且能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其它問題的解決上。《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時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我們的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被教師不經意的注入式教學扼殺了。他們對數學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還怎麼能更深入地進行創新呢?在小學數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呢?根據對本書的學習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就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使其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2.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系,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3、重視再現知識過程。4、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多一份創造的信心。5、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小學生來說,能夠獨立解題並有獨到見解,這就是科學研究的縮影,也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創新的初步嘗試。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別出心裁,勇於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途徑,啟發他們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渠道進行大膽嘗試,提出新穎、獨特的解題方法,這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㈡ 數學課堂課後怎樣教學反思
教師本身反思。通過本身反思,列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教師本身反思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採用的教法是不是符合教學實際,是不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對歷史知識的建構是否遵循著課標的要求,能否真實地反映事物發展的特點。從本身反思中,教師可以更加真實地認識自己,了解學生,從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注重理論的指導意義,又重視課堂實踐的反饋指導作用,將歷史課講得妙趣橫生。
學生表現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情況,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分析教學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在以後的過程中加以運用。如我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時,先給出了幾段材料:材料一主要講的是清政府官僚腐敗,國家政治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材料二主要講的是各地運動頻發及太平軍聲勢浩大的反清運動;材料三講的是清政府剿滅太平軍的一系列行動。教師通過以上材料讓學生總結發生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還有另外一組材料:鴉片戰爭打開列強侵蝕清政府的大門,鴉片進入中國從每年3萬箱增至7萬箱,中國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失海外……同時,洋布、洋油、洋棉等擠佔了中國的市場。由此分析,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商品緣何成為中國人的必需品?由此會對中國造成哪些影響和後果?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對其不斷進行引導,讓學生反思清政府的行為與列強的行徑,民族反抗運動原因慢慢清晰,如階級矛盾的激化,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救亡運動的形成,等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接近事實的真相,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恰好是反思運用的結果。反之,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教,教學效果則迥異。
同事旁聽反思。作為老教師,工作時間一長往往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套路,久而久之,很難發現自身的不足,也很難客觀地對自身進行評價。同事作為旁觀者,請他們來進行聽課和評議,可以發現我們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盲點,對於自身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
㈢ 如何突破數學課堂教學重難點感悟與反思
教學重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前提,突破難點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堂課上的好不好,關鍵看教師是否正確地講解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點及解決了教材的難點,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識。在數學教學中,總擔心某個知識沒講全學生理解不透徹,總是反復強調,每一個角落講到。結果學生學得吃力 ,最後教學質量還是上不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教學中沒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呢?我覺得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下面我就談一談對此問題的點滴體會。一、 鑽研教材認真備課,是抓住每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的前提。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長智慧……,培養學生肯於思考問題,善於思考問題。做為一個數學教師,要明確這一目的,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學生智力上,著眼於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識途。我感到,要把數學之路探清認明,唯一的辦法就是深鑽教材,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備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課前的充實准備,就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抓住知識間的銜接,運用遷移的方法突破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系統性很強,每項新知識往往和舊知識緊密相連,新知識就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舊知識就是新知識的基礎和生長點。有時新知識可以由舊知識遷移而來,可同時它又成為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數學知識點就像一根根鏈條節節相連、環環相扣。由此可見,如果老師能夠善於捕捉數學知識之間的銜接點,自覺地以「遷移」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舊引新、舊中蘊新,組織積極的遷移,就不難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了。 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這樣敘述的: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教學時,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知識點來教學,通過觀察1/2=2/4=6/12從左到右、從右到左的逐一變化,一遍又一遍的敘述由誰到誰的變化過程,老師的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在不斷的重復中體會這一規律的存在,學會用同一語式去表達,但是到最後學生也未必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較簡練、准確地數學語言來描述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如果,我們在教學前先來分析一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知識基礎,就會找到與它的敘述非常相似的「商不變的性質」和溝通兩者聯系的「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此時我們為了突破「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就可以在課前的復習環節安排對於「商不變的性質」的敘述和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練習。 由此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揭示和建立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運用遷移的方法來突破重難點。這種方法得以實施的關鍵在於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應該是熟練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識是牢固的。因此,強調我們每一年段的老師都要把自己視為「把關教師」,讓學生「走穩每一步」。三、在實際操作、觀察、歸納等活動中突破重點和難點。動手操作作為一種重要教學手段,是以學生親身經歷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它主要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實際操作、觀察、歸納等活動中領會新知識。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各一個,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物體有什麼相同點?(等底等高),接著問:「他們的體積相等嗎?」(不相等)接著問「既然不相等,那麼他們的體積有什麼關系?」先讓學生猜測,然後分組實驗,請學生用圓錐的容積裝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中,看一看幾次能到滿?通過操作,學生很快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反之,圓柱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三倍。這樣學生對學習內容記憶深刻,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又如在講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讓學生先剪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從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一目瞭然。 四、精心設計練習,抓住重點突出難點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贊可夫曾說過:「不要進行盲目的,互不聯系的,大量機械的練習」,這就要求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目的性,避免盲目性」。1、明確練習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很多老師觀念陳舊,上練習課從不精心備課,使得在數學練習課教學中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練習課必須增強目標的明確性,要對知識理解做到心中有數;要對知識掌握的深淺度以及與已有知識的貫通與聯系,作出預先的考慮與估計;要對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做到事先有獨到的考慮。忌無的放矢,為練習而練習,甚至泡製「題海」
㈣ 談談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的體會,並舉例說明
學生小組合作,不僅使他們的數學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使其融入到小組當中,學會合作。 答案補充 時下在數學課堂中,都有學生合作交流這一環節,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例如,有這樣的教學情景:
T: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前後四人迅速圍坐在一起,頓時課堂上一片嗡嗡聲)
T:大家討論好了嗎?
S:討論好了。
T:誰來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一下你們的意見。
S:我認為……
T:還有哪個小組想發表自己的意見?
S:我是這樣想的……
S:我覺得……
師傅注意到發言的同學說的第一句都是「我……」,他向我提出疑問:「這是他個人的意見呢,還是小組成員的共識?」課後我找到了幾位發言的同學,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師:你剛才回答問題時是誰的意見?
生:是我的意見。
師:但是我要求你們是相互討論啊,怎麼成了你個人的意見呢?
生:我們是自己說自己的,根本沒聽別人怎麼樣說。
…… 答案補充 反思本節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失誤,我認為問題有以下三點: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前,我缺乏必要的引導。沒有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理解將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同樣由於缺乏必要的講述,無法幫助學生迅速、准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其次,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學優生在小組中處於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於被忽視的地位。在合作學習時,學優生往往是小組內最活躍的一分子。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參與性與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與深刻性稍遜,往往落在後面,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
三是在小組交流前,未讓學生有充分的獨立學習思考時間,就匆忙進入交流程序。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未想周全或觀點還未形成之時,能力較強的同學已說出較完整的答案。能力較弱的同學無話可說,結果要麼坐享其成,要麼人雲亦雲,盲目隨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於合作學習之真諦。
㈤ 如何打造有效數學課堂學習心得
如何打造有效數學課堂學習心得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可以歸納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通過一些學習,我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了思索,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高效課堂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效課堂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高效課堂來自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設置。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三、高效課堂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