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李白舞蹈教學

李白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7 09:39:57

⑴ 白居易小李白71歲怎麼會看到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倪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 【簡介】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專曲中的法曲精品,唐屬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亂後失傳。 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

⑵ 急求!!!霓裳羽衣舞歌李白的,什麼意思

霓裳羽衣舞是唐玄抄宗作曲、楊貴妃舞蹈的唐代著名舞曲,而有一次,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畔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玄宗突然說,賞名花、對妃子,演繹霓裳羽衣舞,為什麼不請李白來助興呢?於是把醉醺醺的李白請來了,李白果然不失所望,楊貴妃為李白磨墨,高力士為李白脫靴,於是李白高高興興地寫下了清平調三首。

李白和皇帝、貴妃關系密切,也經常幫他們助興,在旁邊一邊看舞賞花,一邊寫詩;而楊貴妃對年輕英俊的大才子李白是很矚目的,她在和梨園夥伴們載歌載舞的時候誰說都是為皇帝演出的呢,在她心裡也是為李白演出的,故有霓裳羽衣舞歌李白一說了。另外,唐朝人喜歡娛樂,唐玄宗和李白都一起上場和楊貴妃一起獻歌獻舞大跳霓裳羽衣曲也完全是可能的,所以此舞在後人眼中和李白聯系在一起。

⑶ 舞蹈李白很忙報幕詞

主持人引語: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民間尊稱其為預言帝。專注預言千年,從未失算!但凡出事,預言帝李白總能在第一時間出現遺作,並有大批網友舉證語言,堪稱業界模範。
下面請欣賞舞蹈:李白很忙

⑷ 水調歌頭與李白的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來人自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⑸ 古代李白寫舞姿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⑹ 求李白,白居易,杜甫的樂舞思想!

李白的樂舞思想:
1.李白以浪漫的、大氣磅礴的詩歌聞名天下,但對於他的樂舞批評理論與觀念,人們卻知之甚少。李白的樂舞批評觀念與他的人生觀念、詩歌創作觀念是一致的。這個觀念就是:「萬事貴天生」、「萬籟各自鳴」。他推崇的樂舞是具有老莊氣質的「天樂」。他認為:「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贈臨洛縣令皓弟》);理想的樂舞應當:「一風鼓群有,萬籟各自鳴。」(《贈僧崔公》)在他看來,民間、外族率直、粗朴的歌舞藝術,是「去雕飾」、「合大清」的。李白詩歌中關於樂舞內容的描寫是從宮廷女樂入手的,樂女是我國古代一類特殊的群體。李白由於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供奉,因而自然有較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和目睹這類深宮中的女性。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盡管歷來說其寫作目的大部分是喻比,然而李白這類女性的詩作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對於詩中所論述,我們又可粗略地把她們分成兩類:一類是鋪寫宮中妃子們奢侈生活之作;另一類是寫宮妃嬪娥們歡笑背後的眼淚——揭露宮中悲苦生活的宮詞。
2.樂舞除娛樂作用外,無疑還具有抒情功能。
不過在此主要不是指樂舞本身可以藝術地表達人的各種感情,而是說人們可以藉助樂舞以抒情。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詩人李白,他不僅常常借寫舞蹈表達對人物的贊美之情,如寫司馬將軍「將軍自起舞長劍。壯士呼聲動九垓」(《司馬將軍歌》),與陶將軍「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還用作歌起舞抒發自己或慷慨激昂或孤獨寂寞的情緒。前者如《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士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後者如《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在當時用以抒情的樂舞中,多數是劍舞,顯然是由於劍舞雄健剛武的風格恰與初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及士人積極進取的心態相契合的緣故。

白居易的樂舞思想:

透過樂舞興盛的某些現象表達自己對國事的關切,如《胡旋舞》是從西域傳入的,又有急速輕盈旋轉的特點,加之安祿山、楊貴妃善舞《胡旋》,便藉以抨擊玄宗的荒淫誤國。如《胡旋女》詩中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杜甫、白居易樂舞詩之比較:
杜甫樂舞詩對白居易影響很深,白居易樂舞詩在學習杜詩時也體現出不同之處.他們都描摹樂舞、反映現實;感時傷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創新題.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筆勾勒樂舞,其樂舞詩中充滿悲情.白居易用工筆細描宮廷樂舞與俗樂俗舞,崇雅兼愛俗,詩中感情以樂為主.

⑺ 杜甫,李白,白居易都有哪些描寫歌舞的作品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杜甫
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東山吟、醉後贈王歷陽、上雲樂 李白
郡中春宴、長恨歌 、琵琶行白居易

⑻ 桃李杯舞蹈東山吟的簡介 創建者

《東山吟》是盛唐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聖」李白為悼念謝安之作,並以謝安專自況。全詩貫穿了詩屬人李白的憂傷,雖是開頭歡喜,但後卻見悲涼之情,這種寫作情懷也就是李白意向寫悲情詩常有的寫作手法。該詩表達了李白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原文:
《東山吟》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後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譯文:

我攜手美麗的妓女,來到東山古謝安的墓地,為其祭奠,悵然傷悲。
我帶來的美妓如鮮花明月一樣恬美可親,謝安當年親近的美妓早已是荒草覆蓋的土墳中的寒土。
至從謝安夢見白雞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為你灑酒,咱們一起痛飲歡樂。
喝到酒酣興起的時候,我還為你獻上即興編排的青海舞,秋風吹落了我漂亮的紫色帽。
你當年風光一時,我也一時風光,時光的洪流滾滾向前,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⑼ 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中,我們分別看到了唐代樂舞的怎樣景象

除娛樂作用外,樂舞無疑還具有抒情功能。不過在此主要不是指樂舞本身可以藝術地表達人的各種感情,而是說人們可以藉助樂舞以抒情。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詩人李白,他不僅常常借寫舞蹈表達對人物的贊美之情,如寫司馬將軍「將軍自起舞長劍。壯士呼聲動九垓」(《司馬將軍歌》),與陶將軍「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還用作歌起舞抒發自己或慷慨激昂或孤獨寂寞的情緒。前者如《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士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後者如《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在當時用以抒情的樂舞中,多數是劍舞,顯然是由於劍舞雄健剛武的風格恰與初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及士人積極進取的心態相契合的緣故。而隨著具有觀賞價值的表演性樂舞的發展,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的衰落,中晚唐以後樂舞這一方面的抒情功能相對有所減弱。

樂舞的興盛對唐代社會的影響,還表現為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中外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與中外交流在唐代出現高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所造成的強烈自信心,使唐人具有前所未有的宏大氣魄和充分的吸收消化能力,正如日本學者田邊尚雄所說:「……中國國力勃興,當此期間,實為亞細亞第一強國,勢力伸及中亞細亞,朝貢者達數十國。而中國人實有非常的大國風度,於世界中任何國民,慕中國而來集者,悉樂用之,喜其才能,采彼文化。」(《中國音樂史》)這方面前人所論已多,茲不贅述。這里需著重指出的是樂舞在其中的作用,大量史料表明,樂舞不只是這一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其中的先行者,推動和促進了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共同創造出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

以進樂舞為外交手段,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代燕昭王時,就有「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拾遺記》)。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除物產之外,在文化方面帶回的便是樂舞《摩河·兜勒》,成為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前奏。一直到唐代,仍然沿襲了這一交流方式,如開元、天寶時,便有西域康、米、史。俱密諸國屢獻胡旋女。然而此時不論是交流的規模或渠道,都遠非昔日可比;這一交流對人們精神生活造成的巨大沖擊和影響,自然也是今非昔比。《舊唐書·音樂志》曰:「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教坊中的健舞和軟舞,也大多是外來的樂舞。這些帶有異族和異國情調的樂舞就像一股旋風席捲中原大地,開元、天寶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尤其盛極一時。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黎民,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響之大、波及面之廣,其他文化藝術乃至人的衣食住行概莫能比。如玄宗「尤愛羯鼓玉笛,常雲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南卓《羯鼓錄》)。而且伎藝高超,宋璟贊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此即羯鼓之能事也。」(同上)楊貴妃善舞《胡旋》,白居易《胡旋女》詩稱「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初著名「舞胡」安叱奴。以善胡舞邀得高祖盛寵,竟封為五品官散騎侍郎。朝廷如此,民間也不例外。有詩為證:「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鎮《法曲》)當時在長安寓居了不少著名的來自西域的樂舞人,如善胡舞的安國的安轡新,琵琶師曹國的曹保一家,歌手米國的米嘉榮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民間藝人,如「石國胡幾」(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胡騰兒」(李端《胡騰兒》)等。他們精妙的別開生面的表演帶給人們全新的感受,每每使觀者如醉如痴。岑參曾有詩贊道:「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此曲胡人傳入漢,請客見之驚且嘆。……世人學舞只是舞,姿態豈能得如此。」(《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

西域樂舞的大量傳入,使因魏晉之亂而散失殘缺的中原音樂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並成為豐富燦爛的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它還促進了其他方面的引進和交流。如雕刻,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至今仍保存著表現胡旋舞的栩栩如生的造型。相比之下,服飾所受的影響更為明顯。與歷史的服飾交流多為南北向不同,唐代服飾的交流是東西向的,正如《新唐書·五行志》說:「天寶末,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這其中有相當程度是受了樂舞舞服的影響。譬如當時人們喜歡戴一種渾脫帽,「渾脫」,又名「蘇莫遮」,系印度語。此帽由羊皮製成,高頂,尖而圓。《唐會要》載呂元泰上中宗疏曰:「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可見渾脫帽由此樂舞而來。又如唐代婦女衣領開得比較低,胸部袒露,歌妓尤其如此,所謂「胸前瑞雪鐙斜照」(李群玉《同鄭相並歌姬小飲戲贈》),似亦受胡舞服的影響。譬如柘枝舞至曲終,便半袒其衣。沈亞之《柘枝舞賦》雲:「差重錦之華衣,俟終歌而薄祖。」薛能《柘枝詞》雲:「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均指此而言。舞《渾脫》者更是「裸體跌足」。很可能在審美觀念上使唐人受到熏染。總之,樂舞在唐代這一民族空前融合、中外交流臻於極盛的時代,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先導作用,以上不過是略舉幾例以概其餘罷了。

詩歌與音樂、舞蹈從來密切相關,早在《樂記》中已經明確指出:「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因此,樂舞的興盛直接影響到唐詩的發展自不言而喻。考察這一影響似應從詩人和詩作兩方面著眼,就詩人方面而言,一是指詩人可借樂舞以抒情。抒情原是樂舞的本質,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樂舞的發達,尤其是與唐人生活的密切聯系,自然使詩人多了一條有力的抒情渠道,前引李白等借樂舞以抒發逸興壯志諸例即是一個證明。此外,一些詩人還透過樂舞興盛的某些現象表達自己對國事的關切,如《胡旋舞》是從西域傳入的,又有急速輕盈旋轉的特點,加之安祿山、楊貴妃善舞《胡旋》,詩人便藉以抨擊玄宗的荒淫誤國。如白居易《胡旋女》詩中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元稹同題作也嘆道:「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二是大量外來樂舞使詩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提高並豐富了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和表現力。這方面以生活在西北邊疆多年的岑參為最突出,生性好奇的詩人對充滿異域情調的自然風物和風俗人情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也包括樂舞,他為之如醉如痴,百看不厭,而且每一次都獲得新的感受,自雲「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後見回國新」(《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鋋歌》)。這樣,他從中得到的便不只是樂舞藝術所帶來的審美快感,更有對與中原樂舞的柔美婀娜迥然不同的矯健剛勁之美的深刻體驗。這一體驗對於詩人感受與表現粗獷雄渾的塞上生活是有助益的。其他如白居易、無稹等人,盡管未能完全擺脫貴華賤夷傳統觀念的影響,對西域樂舞的傳入與盛行頗有微詞,但對樂舞藝術本身還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僅作詩為之傳神寫照,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樂舞研究資料,而且為其藝術魁力所征服,情不自禁發出贊嘆。如稱贊《胡旋舞》疾轉如飛,使人眼花繚亂:「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元稹《胡旋女》)「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白居易《胡旋女》)從精妙絕倫、出神入化的樂舞表演中,詩人們顯然得到了豐富的藝術滋養。

從詩作方面來說,樂舞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擴大了唐詩的題材,開辟了唐詩中的新境界,大量樂舞詩成為唐代詩國中一枝別具風姿的奇葩。其次,相當一批樂舞詩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特別是其中的傑作,如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岑參《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鋋歌》、李端《胡騰兒》、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李賀《公莫舞歌》等,與其他題材中的名篇佳作相比,毫不遜色,同樣是唐詩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對繁榮唐詩功不可沒。

⑽ 楊貴妃秘史 殷桃版跳的舞蹈

第16集 玉環痛陳身世 獻曲霓裳羽衣
具體的你可以在這里看,很詳細
http://ke..com/view/1963767.html?wtp=tt#4
我只知道曲子是涼州詞,舞蹈應該是胡旋舞吧,
不然就是霓裳羽衣舞。
第1集 樂奴命喪火海 玄珪攜女逃難 唐明皇時期,唐朝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唐明皇李隆基歷經殘酷的宮庭政變,重奪皇權,勵精圖治,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開元之治,史稱開元盛世。然而,當大唐帝國屹立於天下後,創下豐功偉績的皇帝漸漸有了倦政之意,開始沉溺於聲色之中…… 大唐開元十七年,唐明皇下旨讓梨園主管李龜年創作排演一曲新的宮廷樂舞。這晚,舞曲結束後,舞妓樂奴私自出宮,色慾攻心的宮妓副管事李靜忠悄悄跟隨樂奴來到長安城外欲行不軌,誰知他竟然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原來,樂奴出宮私會的正是十年前唐明皇下令逮捕,私逃出宮的大唐「樂聖」楊玄珪。他正是樂奴的丈夫,兩人還育有一個十歲的女兒楊玥兒。 陰險的李靜忠將此消息報告了掌管宮禁的左龍武將軍陳玄禮,促其捕拿朝廷要犯楊玄珪。他並不知道陳玄禮和忠王李亨卻是楊玄珪的舊友,為了既救楊玄珪又不違抗聖意,李亨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李亨派他的好友高仙芝協助救楊玄珪,高仙芝來到楊玄珪的茅草屋,在門口遇到了楊玥兒和她剛在散戲班子里認識好好友謝阿蠻,見到英俊的高仙芝,小阿蠻愛意萌生,不停地吸引高仙芝的注意,高仙芝卻並未留意,只是急忙地囑咐楊玄珪迅速避難。楊玄珪慌忙帶著楊玥兒和他最寶貴的樂譜隱藏到附近的山間。 當晚陳玄禮帶兵出發,准備上演一場「捉拿逃犯」的戲。不知情的樂奴也溜出宮去見家人,卻被李靜忠半道劫持將其侮辱了,並把她鎖在小屋內。樂奴奮力破門而出,朝家中跑去。 第2集 李白蜀道受託 玉環重逢阿蠻 深諳音聲的唐明皇只關心楊玄珪的下落,並無心將其治罪,他將「罪臣」陳玄禮官復原職,命他一定要找回楊玄珪「戴罪立功」。 楊玄珪帶女兒逃往成都,而蜀道之難,父女歷經千難萬險,終未能走出。父女二人命在旦夕,幸遇前往成都斗雞的詩仙李白和楊釗,他們以雞血和酒急救玥兒,終於漸漸聽見了她的呼吸,楊玄珪將女兒託付給李白,然後叩首下去,再也沒有起來•••••• 李白、楊釗千里送孤,將楊玥兒送到她長安的二伯楊玄璬家,卻不想楊玄璬的妻子是個勢利之徒,將他們趕了出來。三人只好流連回楊家廢墟中,凄凄慘慘地想要新建一個家,卻是身無分文。 第二天一早,楊玥兒夢中驚醒,發現李靜忠正在廢墟中四處搜尋,楊玥兒一眼便認出他就是殺害自己母親的奸人,李白怒吼一聲,飛劍傷李靜忠下處,命楊玥兒親手殺掉他,但李靜忠苦苦求饒,李白心懷善念,放了他一條狗命。 李靜忠爬到高力士府邸(外府)。高力士憫其可憐,吩咐管家將他救 李白來到秦娥樓找舊相好楚留香,楚留香如夢如幻,情難自己。李白將玥兒的事情告訴了楚留香,要她幫忙,而自己無以為報,將自己夜間譜寫的《憶秦娥》一首贈與楚留香。詩中寫得正是楚留香與李白的離別之情。而此時鴇母至,見李白仍是身無分文,不由分說將他趕走。 李白和楊釗帶著楊玥兒生活更加艱難,常常發生口角。楊玥兒盡管非常喜歡李白,但是她心裡清楚自己其實是他的負擔。為了不再拖累李白,她回到楊家,為楊家人倒尿盆、清掃堂屋庭院,請求他們收留自己,楊家人想到有個不花錢的女僕倒也不錯,終於決定將楊玥兒留下。此時,李白趕來想要帶回楊玥兒,卻被楊玥兒毅然拒絕。李白飽含著淚水對玥兒許下諾言,說等玥兒十六歲時,一定回來接她!玥兒奔到灞橋邊送別李白,此情此景縱有萬語千言卻也在無言之中…… 春去秋來,楊玉環已長成十六歲的窈窕淑女。 這日,正逢唐明皇六十壽誕,負責壽王府祝壽慶典的楊玄璬給三個女兒買了新衣服,讓她們去參加壽宴上的賀慶演藝,然而楊玉環卻無福參加。楊玉環難過地離開了家,卻在灞橋岸邊無意中碰見了自己的兒時玩伴謝阿蠻,兩人相見分外開心。 此時,唐明皇正在為他的壽筵倍感為難。高力士匯報著:太子李瑛、壽王李清都在自家王府准備了壽宴,其餘二十八個皇子也將按照他們對父皇心事的猜測,分別參加兩王府壽宴。在唐明皇看來,這不是諸子孝敬,而是各懷鬼胎。廢太子、立壽王的廢立之爭早就甚囂塵上,他無論出席哪家的壽宴,都會被認定是表明廢立態度,引發朝野無休止的政爭。他煩透了,決定哪家壽宴都不去,今晚,他將暢游灞水,在長安官民心中的「銷魂橋」上走一走。 第3集 唐皇微服出遊 雙女舞逢知音 李白並未食言,他依約來到楊玄璬家要帶走楊玥兒(玉環),然而卻聽說玉環可能去了壽王府演出。他只得去秦娥樓請求楚留香帶他進壽王府找玥兒。 與此同時,一個陰謀正在壽王府的舞台下默默醞釀,化裝為工匠的李靜忠在偷偷地鋸著舞台的台柱子,舞台搖搖欲墜! 楊玉環對謝阿蠻談及李白將在她十六歲時來接她,她痴痴地等在橋邊,望眼欲穿••••••

閱讀全文

與李白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