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指的是什麼
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教育思想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為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
教育思想的類型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1)課堂教學中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要求規定:
1、教學活動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
2、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3、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採用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准答案。
② 什麼是「課堂教學中的對話」
課堂教學對話,是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憑借、依託著文本,對學生恰當而有效地引領,讓學生讀進去,有所思,讀深入,有所悟,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提高,人文價值得到提升。
③ 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
首先,要構復思新穎🎸
同樣一節制課,你用不同的形式來講,效果一定是不一樣的。記得我給學生講《小桔燈》這篇課文時,事先我就讓語文課代表去買了很多大橘子,還有大針、粗線和小木棍兒。上課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我告訴學生,把橘子用刀片兒劃成四瓣兒但底部不能切斷,把里邊兒的瓤扣掉,然後放上蠟燭,用大針在底部固定。關上教室里的燈,點亮蠟燭。
哇哦,黑黑的教室里亮起了40盞橘黃的小桔燈。當時學生都炸鍋了,興奮極了!
從此,他們愛上了語文課。
其二上課形式靈活多樣⚽
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記得有一節課是寫劇本兒,我事先去書店買了趙本山的小品集,上課的時候先讓學生看小品,看完之後來說一說:小品好在什麼地方?你為什麼笑?最後開始寫劇本兒。記得那節課整個教室靜悄悄的,不時傳來陣陣笑聲。幾天後,我的班級小品表演獲得全年部第一名。
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是苦的,因為他們不會學,沒有嘗到學習的樂趣兒。這時,你精心准備一節課,精巧的構思加上不同的學習形式,讓他們發現學習的樂趣兒。
沒准兒,他們真的能愛上學習。
④ 課堂教學中如何採用多種方式講解概念,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舉例說明
多元智能理論是一種「內在建構性」的學習觀,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它不僅提出每一位學生都同時擁有智力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優勢領域的同時,應將其優勢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從而促使其弱勢領域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1.言語智力,指對聲音、韻律和詞的意義敏感,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如詩人、記者。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討論修辭和象聲詞。
2.邏輯—數學能力,指對識別邏輯或者數學模式敏感,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如科學家、數學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建築物兩對角之間的距離。
3.空間智力,指能夠准確的感知視覺—空間世界,並能夠進行知覺轉換,如航海家、雕刻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藉助透視法來畫圖。
4.音樂智力,指能夠譜寫和欣賞節奏、音調和節拍,鑒賞各種形式的音樂,如作曲家、小提琴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確定一首歌的旋律和節拍。
5.肢體—動覺智力,指控制身體的運動和靈活操作物體的能力,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跳方形舞。
6.人際智力,指對人的各種情緒、氣質、動機和需要作出正確判斷和反應的能力,如治療師、售貨員。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聽同學之間的辯論。
7.內省智力,指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辨別這些情緒,並能夠根據這些情緒指導自己的行為;了解自己的長處、不足、動機和智力,如演員、小說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通過角色扮演來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8.關於自然的智力,指能夠發現並理解自然界的模式,如地理學家、探險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到森林中觀察動物的生活模式。
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學校,表現最活躍的舞台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上。小學教師活潑好動,棋、琴、書、畫略有精通,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為借鑒多元智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摸索有新意的學科教學策略奠定了基礎。
(一)對教學環節的影響
1.多元導入
導入環節歷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步驟,甚至是關系一節課成敗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累了不少巧妙的導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導入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類型和學生理解事物的方式為起點,調動起學生多種智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這樣的課堂里,講故事不再是語文老師的專利,數學老師、自然課教師也常常以這種孩子們喜歡的聽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擅長音樂的老師常以音樂作為所教學科的導入手段。剪紙、折紙不僅出現在手工課上,數學課在講「軸對稱圖形」時,老師會說,孩子們把帶來的紙折疊,剪成你喜歡的圖形。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導入,從學生喜歡的手工製作、音樂導入……老師們用自己擅長的言語智能,將學生的愛好和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將實際生活和課堂聯系起來,試圖從言語智能、身體智能、人際智能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一開始便充滿了樂趣。這樣的課堂導入,增加了教學成功的概率。
在教授《軸對稱圖形》中,教師利用講童話故事進行導入(春天花兒朵朵開放,蜻蜓飛到小湖邊玩耍,這時候蝴蝶也來了。蜻蜓對蝴蝶說:「小蝴蝶,你別在我面前飛來飛去!」
蝴蝶對蜻蜓說:「蜻蜓哥哥,我們是一家人。我是來找你玩的。」蜻蜓奇怪的問:「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們怎麼會是一家人呢?」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不止你和我,花兒,樹葉也和我們是一家人。)利用多媒體播放故事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的言語智能得到了發展。
在教朱自清的《春》時,就用《小燕子》這首兒歌作為導入,先讓學生邊聽歌邊展開想像,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展開討論:剛才在聽歌時,想到了什麼情景?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有的說,想到了小燕子飛的情景;有的說,想到了柳樹;還有的說,想到了春天的各種花朵……大家爭相發言,個個神采飛揚,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跟將要學習的《春》的內容相聯系起來,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總之,利用音樂導入,常會使學生的情緒迅速活躍起來,使學生很快進入所學習的內容情境中。從而使學生的音樂智能得到了開發。
2.多元化呈現教材
一旦興趣激發起來,接下來的環節便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從教師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師多維度、多方式呈現教材。從學生的方面講,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學習風格和智能優勢表達對教材的理解。
在小學英語課上,用「猜謎」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老師用英語說出fox/bird/cow等動物的特徵,學生們猜答案;老師用動作表示某個單詞,學生們猜單詞。然後,學生自己出謎面、做動作,其他同學互相猜。用這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既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又發展他們的言語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在《我是一條小河》課中用多媒體手段。「我」是一條什麼樣的小河?如果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小河來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於是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風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經的地方,聽著河水的嘩嘩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體技術將人的空間智能、言語智能和邏輯智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系統參與學習,有利於加大課堂的知識密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3.多元化鞏固
布置作業是常規課堂教學的步驟之一,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作業毫不例外地用言語符號的形式來呈現,比較單一。全班學生都做同樣類型和難度的作業。作業既沒有反映出學生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又沒有反映出學生不同的認識事物方式,致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覺得作業水平太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望而生畏,不擅長言語智能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給教師一個啟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多元智能和個性特點布置具有個性化的作業,通過多元化的作業開發學生的多元潛能。
【示例1】(摘自《多元智能在中國》)
中華路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在講「頤和園」一文後,其作業(學生可以選擇)是:
(1) 細心欣賞頤和園的圖片(或自己親自去參觀)運用新學的名詞佳句描寫圖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練習(語言能力)。
(2)以導游員的身份,用導游詞的形式把頤和園的各個景點串連起來並給小組或全班學生展示(語言智能、數學一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3) 寫一篇描寫景色的短文(語言智能)。
(4)畫一幅畫,表現你對課文的理解(空間智能)。
在這個事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布置了有層次性的作業.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培養言語智能,數學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空間智能等。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自己能夠完成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學生的優勢智能遷移到弱勢智能中去。
(二)對小學教學評價的影響
由於受傳統智力理論的影響,人們一直把學科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主要標准,學校過多地傾向於訓練和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卻忽視了學生其他多方面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摒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評價觀。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學生的優點和弱點,並把這種由此得來的資料作為服務於學生的出發點,以此為依據選擇和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評價確實成為促進每一個學生智力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新課程中強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體現了多元智力理論的影響。
1.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不再是教師的事,同學、家長、學生自己都可以參與評價,這樣的評價能發揮多方面的積極性。學生的自評可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學生的互評可以建立一種相互激勵的機制;學生家長參與教學評價可以建立一種家長與教師共同關心學生成長的機制,以提高課程的組織實施、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主體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評價的發起者、主持者、協調者。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把握好評價的定位:突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評價內容多元化
在課堂教學中不再以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作為課堂評價的唯一依據,而是全面評價學生在多項不同智能中的表現,學生在不同智能中可以選擇自己的強項進行表達,那麼評價也應圍繞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進行肯定性評價,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因能而評。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都是師生無法迴避的一個內容,但還應全面評價學生的語言智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內省智能、人際關系、合作情況、綜合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和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3.評價方式多元化
這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與內容全面化所決定的,也是「多元化」的課堂所決定的。靈活多樣、一舉多得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除了傳統的書面測試外,實驗者還可以進行現場觀察、提問、描述、答辯、面談、隨訪、專題作業、對話表演、活動報告等等。
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正面作用
傳統的智力理論將智力解釋為一種以語言能力和邏輯一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於是教育的重點則被定位於追求優異的語文和數學表現;而多元智能理論則強調,智力的本質更多地表現為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顯然遠遠超越了傳統教學和評價關注的重點。因此,多元智力理論拓展了教師的「智力觀」,課程功能由此開始發生著根本的轉變,教師不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加強考試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實際的聯系,重在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師樹立了新的教育觀。教育是賞識教育,教師應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個體化的教育,教師變得更為主動、自覺地為每一位學生設計「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對於什麼是智力,智力如何構成、發展等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僅在本世紀的前幾十年,就有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說、卡特爾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說、瑟斯頓的群因素說、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說、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等,其中以傳統的智力理論影響最大。
自從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編制出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以來,當今的學校教育一直受到傳統智力測驗理論的影響。傳統的智力測驗認為,智力具有單一的性質,通過紙筆測驗就可以測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因此,傳統的智力測驗只重視人類可以測驗出來的能力及其測試方法,如果某種能力無法測出,就認為這種能力是不重要的。
受傳統智力理論影響的教育,首先,教育評價應試化,評價體系是應試指標,而且是靜態評價,方法單一,使受教育者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學方式灌輸化,課堂上強調書本,突出老師,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主動性。最後,理解內容記憶化,教學中強調記憶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智力的多元性,文化性(情景性),差異性,實踐性和開發性,認為要堅持「智能展示」的評估方法,要將學生的優勢智能遷移到其它的智能中去。
⑤ 如何做好課堂教學中的導入
教無定法,一堂課如何導入,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個人的特點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導入的方式也不會相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導入。
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直接說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這種導入方式的優點是少走彎路,節省時間。
(二)談話導入。
通過師生關於對相關內容的對話交流導入課題。這種導入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相關經驗,從而對課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進而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故事導入。
這是一種用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題的導入方法。這種導入形式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引起學生對本課題的興趣。
(四)直觀導入。
這是一種通過觀看實物、圖片、動畫片、電影、電視、錄像、光碟資料等直觀教具導入課題的方法。這種導入可以使學生一開始便進入到直觀教學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
(五)活動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事先設計好的活動,如:做游戲、演小品、角色扮演等,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一定的體驗,啟迪學生的思維。
(六)調查導入。
通過課前對學生的相關情況做調查或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調查活動的結果導入課題,使學生在調查和交流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七)創設情境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語言、音樂、繪畫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獲得知識。
參考資料:http://www.jxteacher.com/lcjiangyan/column38139/816020a8-8b30-4d02-9830-f870bd42a88d.html
⑥ 課堂教學中幾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 (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 (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 (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⑦ 課堂教學中「導入」有什麼功能
1、安定學習情緒。課堂導入常常是課前騷亂與課堂肅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游戲打鬧到上課鈴響後安靜下來,需要有個過度轉換階段,這就需要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
2、吸引學生注意。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點點入地。
3、激發學習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在導課過程中,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誦、漂亮美觀的板書、瀟灑動人的風姿或一幅美麗的繪畫、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以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4、溝通師生情感。良好的導課是接通師生信息的電鍵。一上課教師登台亮相後,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笑容、一句話語,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築在學生對你的期待、信賴、尊重、理解的基礎上。
5、明確教學目的。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導課過程中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目的。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地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旺盛長久的注意力,並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6、啟迪學生思維。富有創意的開講,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智慧,使之善於思考問題,並能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
7、確定全課基調。
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
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設計了如下的導語: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春花爭奇斗艷的爛漫,小草鮮嫩逼眼的新綠……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
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講了文章的來歷。唐代,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和州通判。按規定,應住衙門里三間屋子。知縣是勢利小人,見劉禹錫被貶,便多方刁難。先安排劉禹錫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很高興,特撰寫一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他的舉動氣壞了知縣,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房子在河邊,附近還有柳樹。劉禹錫因景生情,又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三、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
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兒,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不管你功勞多高,不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媽。」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訴說,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這時,我滿含深情地說:「母愛是無私的、博大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小巷深處》去感受那真摯的愛。」
四、由觀察插圖導入
新編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常被忽略。要善於利用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巧用插圖導入。這些插圖形神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動著斑斕的光點,純朴的船娘搖著彎曲的木櫓,小小的蓬船從圓拱石橋劃出,悠然滑進方形石橋……通過插圖學生對周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自然導入: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贊嘆「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周庄的美讓中外遊人神往,讓我們走進周庄去感受她獨特的美。
五、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還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
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踴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我因勢利導,滿含深情地說:「離鄉在外的遊子,日夜思鄉念親。鄉愁像一彎月,鉤起一串串回憶;像一條蠶,咬噬著那顆孤獨的心,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感受《鄉愁》。」
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1. 復習過渡,導入新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是同類知識,要提升到新的台階更需要原有的知識作鋪墊。尤其是英語學習,更重要的是積累,提高語言的復觀率,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以復習、提問、表演上節課學過的對話等開始,向學生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要點。
這樣導入,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大大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難度,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2.直觀導入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藉助掛圖,簡筆畫、幻燈片、投影片、錄象、實物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直觀導入。直觀導入形象生動,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行、音、義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語言項目,也有利於加深印象,加強記憶。
3. 設疑引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以認識沖突的方式設疑,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構成懸念是另一種導入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預測、或滲透本課學習的主題。
⑧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個主要看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不課堂氣氛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