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教學研究專題,提供一個課堂教學案例或教學實錄,並結合這個案例或實錄,談談新課程實際背景下的個人
現在,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已從思想意識上摒棄了從前那種完全以老師為主導的,以照本宣科念講義為主的滿堂灌式的俗稱「填鴨」的教學理念、方法和行為,正積極尋求且正在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或曰嘗試教學法,或曰啟發式教學法,或曰導讀式教學法,或曰學導式教學法,等等。但無論何種說法稱謂,其本質和流程是一樣的,即首先由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安排學習任務(即出示問題),然後學生在教師的整體提示點撥或面對面的個體輔導下,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最後學生回答問題發表看法師生共同總結。
這種教學方法與從前完全以教師這為主體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相比,自然前進了實質性的一大步,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諸多缺陷,成為制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瓶頸。
其諸多缺陷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教學方法機械單調。這種以教師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模式的教法得到認同和推廣後,教師們課課用日日用,日復一日用,年復一年用,時間久了,難免給人以千課一面單調呆板之感,嚴重違背學生接受認知的規律,使學生產生感覺疲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大打折扣。
單一教學模式完全忽略了語文閱讀教學媒介——每一篇課文的體裁、內容、深度和學習要求都不相同這一現實,沒有做到因「材」因「教材」施教,違背了語文教學規律,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物極必反,教師之中出現了不敢講尤其不敢多講的現象,當細講的不細講,當深講的不深講,害怕一不留神被扣上「填鴨」的罪名,因而影響到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系統把握,也使教師失去了示範、拓展作用和感染熏陶功能。
在單一「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既不敢多講,又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自由閱讀和積累,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視野、閱讀數量和語言積累。不能靈活機動地開展活動,進行小型寫作訓練等,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鍛煉和激活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讀完《語文教學專題研究》一書後,產生了關於語文課堂閱讀方法多樣化的幾點思考:
1、無論何種語文教學方法,無論其是怎樣地優秀,均不可能適應每一篇課文,每一班學生,每一節課。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必須因人因文因時而異,必須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走靈活多樣化道路。
2、即使是課堂閱讀教學,也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閱讀,內容自定,方式自選,教師可只保留建議權,並可只起到釋疑解惑類似網路全書的作用。
3、偶爾來點兒「填鴨」,如開辦文學或語文講座,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必須的。比如用藝術的語言精彩點評一首詩詞或一篇散文,或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語文知識,類似於央視百家講壇節目,給學生以完美的示範,藝術的熏陶和系統知識的講解,也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4、在啟發式教學模式下,也應靈活多樣大膽創新,如可隨機開展活動,可將教學地點由室內改為室外,等等。
5、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如遠程教育資源,媒體資源,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等。
這是時下最盛行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名稱眾多,五花八門。或曰啟發式,或曰點撥式,或曰學導式,或曰導讀式,或曰問題式,或曰嘗試式,等等等等。僅從其極其相似的名稱就不難看出,萬變不離其宗,這種種說法均是換湯不換葯,其核心理念和實際教學流程模式幾乎一模一樣,在不少教師的思想觀念和實際操作中,已凝煉簡化為「示題——點撥——探究——回答」這一簡單機械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無論內容,無論對象,不厭其煩,反復使用,既不符合因「材」施教,即因教材因課文施教的原則,也不符合因「材」施教,即因學生因教學對象施教的原則,更不符合學生接受認知的規律,極易使學生產生感覺疲勞而興趣銳減。因此,急需在「教師輔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總的理念模式不變的前提下,尋求新的形式,添加新的因素,從而衍生創造出各種豐富多彩新鮮活潑的教學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因文而異,因人而別,正確選擇,機動採用,從而使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常教常新,並適合每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和對象,激活語文課堂,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中,老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靈活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2、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隨機開展活動。
3、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適當地寫合理地寫。
4、將現實生活引入課堂閱讀教學。
5、室外閱讀教學。
6、學生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
7、針對不同的情況在不同的時機以不同的方式點撥。
8、在教師點撥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要准。
㈡ 餘映潮教學《鄉愁》課堂實錄
需要餘映潮的
鄉愁》課堂實錄請高手回答
㈢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優秀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內容有一定深度。課堂上通過做小實驗,讓學生聯系生物知識,激發興趣,化難為易。抓住重點段落研讀,掌握說明文有關知識。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環境,在跨學科的整合學習中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明確本文主要的內容及結構層次。
2、把握本文嚴謹自然的說明順序。
3、掌握文章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教學過程:
一、情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師: 同學們好!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作為見面禮,老師想先給同學們表演一個節目。(生鼓掌)大家喜歡魔術嗎?下面老師給同學們表演的這個魔術叫做「精變」 。老師帶來了兩朵花,大家看是什麼樣的花?
生(齊):紫色的牽牛花。
師:現在老師把其中一朵放進這個杯子里,然後倒入一些東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變化。
生(齊):牽牛花變紅了!
師:現在老師把它拿出來,兩朵對比看看,它們的顏色明顯不同了。這是為什麼呢?只要大家認真學習課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老師保證讓每個同學都學會這個「魔術」。
二、整體把握,了解課文內容
師:請同學們將課文快速讀一遍。劃出文中還有哪些不認識的字詞,並想一想,這是篇什麼體裁的文章?
(生快速閱讀)
師:請同學們看看卡片上的這些詞語,能否准確地讀出來?
(出示卡片,生齊讀:
充沛 灼傷 花萼 分泌 花卉 虞美人)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沛」字有多少筆畫?
生1:七畫。
生2:八畫。
師:請兩個同學上來寫一遍,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誰的寫法正確?
(生一致贊同七畫。)
師:初讀了課文之後,你認為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生3:說明文。
師: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你認為本文屬於哪一類?
生3:事理說明文。
師:本文的題目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文中第一次提出這個問題是在哪一自然段?請齊讀一遍。
(生齊讀第一段。)
師:這一自然段中,作者回答「為什麼」了嗎?在文章開頭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什麼作用呢?
生4: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想接著把這篇文章看下去。
生5:在這里作者是提出問題,後面好進行解答。
師:對。這一段贊嘆紅花的鮮艷美麗,並總提「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後面,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說明。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段落是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設問開頭?又是從哪幾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的?分組進行討論。
(生邊找邊進行討論。)
生6:第二段:「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生7: 第五段:「……還需要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
生8: 第六段是從「生理上的需要」來說明的。
生9: 第七段「從進化的觀點來考察,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生10:第八段是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說的。
生11:第十段有一句「最後要歸功於人工選擇」。
師: 同學們很容易就找出來了。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分別是從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進化觀點、自然選擇、人工選擇這六個方面來進行科學說明的。
三、重點研讀,掌握說明方法
師: 在這六方面中,作者首先提到的是「物質基礎」。請同學們找一找,
有哪幾個自然段是從「物質基礎」這個角度來說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並把這幾段齊讀一遍。
(生齊讀②③④段。)
師: 這三段中分別提到了哪幾種顏色的花呢?
生12:有紅色的花,還有黃色、橙色以及白色的花。
師:現在,老師手裡有三朵非常漂亮的花,分別是紅色、黃色和白色的。老師准備把這三朵花獎給班上的三位「花仙子」。領獎只有一個條件:能勇敢上台的同學,請把你所選的花為什麼是這種顏色給說出來。可以先在小組中說一說。
(生展開熱烈討論。)
生13:我選擇的是紅花。在它的細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變成的花青素。當細胞液是酸性時,花青素呈紅色……
生14:我是「黃花仙子」。因為在我的體內,含有胡蘿卜素。
生15:我選擇的白花,之所以它的顏色是白色,因為在它的細胞液里不含色素。
師:第④段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添色木芙蓉」,它有什麼特點?
生16:會變色。
師:現在同學們看到老師手裡拿的就是三朵木芙蓉花,它們顏色不同,可是都長在同一株樹上。每一朵木芙蓉花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早晨白色,中午變成紅色,下午變成深紅色。作者為什麼把這個例子放在這一段,而不放在前兩段呢?
生17:前面介紹了三種顏色的花之後,再舉這個變色的花,顯示了說明的周密。
生18:木芙蓉雖然會變色,可是它最初還是白色的,所以要放在第④段來講。
師:在這三段中,除了剛才所講的之外,同學們還能找到有作比較或舉例子的地方嗎?
生19:第二段也採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酸性花青素對花朵呈現紅色所起的決定作用。
生20:「最典型的是胡蘿卜」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師:作者從「物質基礎」的角度做了說明之後,還從「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進化觀點」等角度,對花兒為什麼能夠呈現紅色作了細致的說明。中間涉及到比較多的生物名詞和專業術語,如果有弄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同學們在課後多查一查資料,或者同學之間多討論討論。下面請大家著重了解什麼是「自然選擇」、「人工選擇」。
(生自由讀⑧⑨⑩段,然後點名讀第⑩段。)
師:第⑩段舉出了哪三個例子?
生21:舉了牡丹、大麗花、虞美人三個例子。
師:對照課後習題二,分組討論,看看每個例子是怎樣體現「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的?
㈣ 課堂實錄怎麼寫
課堂實錄是教師將自己或他人執教的優質課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並加上教學後記或聽課評價的一種教育實用文體。課堂實錄怎麼寫?下面做簡要說明,供老師們參考。
一、要實錄的課必須是優質課。
二、把教學的過程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記錄的方式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劇本對白式。即採用師生對白的方式記錄,並用括弧「()」補注課堂氣氛、動作等情況。這種寫法簡潔明暸,教學過程一目瞭然。缺點是太單調,缺乏可讀性。
第二種:敘事描述式。即採用敘事的方法,把整個教學過程用寫記敘文的一般方式記錄下來,不僅記錄師生的對話,對課堂情況也可以作較為具體、生動的描述。這種寫法生動形象、可讀性強。缺點是有時會過於羅嗦,或過於「生動」而失卻實錄的本意。
三、實錄完成後,最好在實錄後面加上「教學後記」或附上「聽課評價」,更有助於閱讀者的理解把握,也有助於體現授課者的教學追求。
附:
測量平均速度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速度公式,大家還記得平均速度怎麼求嗎?
生:用路程除走完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師:好,看來大家課後都很努力,沒有把功課落下。
師:那麼接下來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師:大家都預習過了,那麼你們說說看這次實驗需要用到什麼器材?實驗原理是什麼?
三、實驗前講解
師:在開始實驗之前,我給大家講一下這次的實驗要求以及做法:這次實驗我要求把長木板分成三個路程,一個是全程路程S1,一個是上半段路程S2,最後一個是下半段路程S3,用刻度尺分別量出全程長度S1和下半段路程的長度S2;再用秒錶測出小車走完全程的時間t1和走上半段的時間t2;測完數據後大家根據所測數據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較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V3)的大小關系,得出什麼結論?(講的過程用幻燈片配合演示)
師:剛才是多媒體演示,現在我用真實儀器做一次給你們看,大家認真看清楚。(演示完,分發器材到各個小組中,強調不能損壞儀器)
四、實驗環節
學生把器材拿到手後開始做實驗,老師到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幫組,看學生測出的實驗數據是否出錯。並指導如何記錄數據。
完成試驗後把器材回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