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體系包括哪些部分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案中對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過程中對上述目標的體現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價值判斷。
(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由書面文字加工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導」」的形式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應從教師對教材的挖掘與處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布局,知識系統的構建與施教,學科思想、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以及學生素質的協調發展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
①知識傳授准確,基礎知識落實。教師傳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准確無錯誤,分析、推導、解題嚴謹規范,內容體系完整無缺陷、遺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
②教材處理恰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想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分量和深度的確定能切合學生實際,重點難點確定準確。教學中能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難點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學中能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恰到好處地滲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學程序設計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從實踐開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教材的體系與結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適中,教學環節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教學時間分配適當。
④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傳授知識要注意形成和不斷完善學生知識系統和結構。通過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⑤注重學科的思維過程的培養,重視思想方法的訓練。教師要根據本學科思維特點,注意展現學科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掌握思維方法。結合所授內容,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訓練,從而提高能力。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所採取的手段,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要從教師的教法所選擇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主動性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來進行價值判斷。
教學方式選擇恰當。教師選用的教學方式應服務於教學目標和服從於教學原則;選用的教學方式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選用的教學方式要能充分展現本學科的思維特點、思想方法等。
面向全體學生,以練為主,注重信息反饋與矯正。教師應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從學生練習、答問中及時了解學生」」雙基」」掌握程度和思維過程,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注意調控使之取得最佳效果,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4)教學基本功。
教學基本功專指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中所應具備和顯示的教學基本能力。教學基本功的評價主要從教學態度、語言文字的表述、操作技能、教學手段的運用和駕馭課堂能力來進行價值判斷。
B. 淺談如何構建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取
本身起點較高,基礎比較好,所以無論是從課堂的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來看,專都會高一些。屬老師不會就基礎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反而會在拓展的方面花費較多的時間,進度上也是趕的比較快。比如雅禮的重點班開學一個多月,數學必修一就學完了。這樣一來,對孩子的基礎和知識的廣度都是有比較高要求的。
C. 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及什麼組成的復雜的社會體系
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及環境組成的復雜的社會體系。師生在課堂中通過交流以及互相影響來完成教學,從而達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課堂中行為偏差問題的分類
根據學生個體在課堂中所產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程度來劃分,可以把課堂問題行為分為輕度型課堂問題行為、中度型課堂問題行為和重度型課堂問題行為(即課堂問題行為)三種類型。
二、課堂行為習慣偏差學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輕度型課堂問題行為教育策略
1. 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小學生很喜歡「表現自己」,以此獲得教師和同學的尊重與注意。一些學生長時間得不到表現,就會出現自卑、消沉的心理,有的學生可能採取惡作劇的方式來「表現自己」,以獲得注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給予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例如:現在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我把班裡的孩子分成若干小組,課堂提問時,我只是提問一個孩子,對孩子的發言有不同的建議或要點評孩子的發言,由孩子來請別的同學發言,請別的同學發言的機會要平等,不能老是請某一位同學。還有小組討論發言匯報時,我要求小組內每個孩子必須都要有任務,哪怕是一句話換一種表達方式說出來都行。這樣,照顧到大部分學生,不會提問時總是只叫那幾個優秀的學生或者經常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學困生。
2. 教師信號暗示
對於一些問題行為, 教師不必中斷教學去處理它,只用採取一些非語言的手段,即「信號暗示」,
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其行為的不滿, 既能讓學生的自尊心得以保留,
又能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講小話等,這時教師可走近他身旁多滯留一會,以警示學生注意聽講。
3. 改善教學方法,注意個性差異
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智力。例如有些學生上課時愛發呆、愛做小動作,可能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不能夠吸引他,那就需要有吸引力的內容和方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而有時學生因為疲勞而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教師可讓學生適當放鬆一下,或結合教學內容穿插講個笑話,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二)中度型課堂問題行為教育策略
1. 適當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
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總是予以消極否定,令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如果教師把這些問題看做有必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給予支持和鼓勵,那麼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融洽許多,從而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2. 有意忽視
有時候,學生表現出來的很多問題行為都是為了要引起同學的注意,哪怕後果很嚴重。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盡量忽視他們,而更多注意那些表現好的學生。課後找時間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彼此間的談話達成「小秘密」,不外漏,既能解決問題行為的發生,又可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與愛。
3. 傾聽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活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實施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的寶貴源泉,教師應該做到關心、尊重學生,營造良好的班集氛圍,真誠的接納學生,走近學生,傾聽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多的了解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減少他們在課堂上的緊張與焦慮。
(三)重度型課堂問題行為教育策略
當學生出現的問題行為較為嚴重時,這時就要求教師給予一定的懲罰。有個別學生課堂紀律差、是非觀念不強,而且自我認識度不夠。「對於老師在課堂上對他們進行的批評,他們不但不做深刻的自我反思,及時改正,反而公開頂撞老師。當他們因出現問題行為而受到老師批評的時候,他們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情緒激動,抵觸情緒明顯。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還可能會引起師生糾紛。這是最大、最嚴重的課堂問題行為。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批評是有必要的,
但不是必須的, 要做到適時的表揚、獎賞卻是很有必要。
D. 如何建立科學有效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1、以科學原則為指來導,明確指自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教學評價指標對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制定評價指標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要能體現出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教學過程信息。要具有導向性、獨立性、時效性和容錯性。
2、以新的教學理論為依據,確立評價指標。可以構建新的教學觀、形成新的學生觀和闡釋先的教學質量觀。
3、以客觀事實為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體系。確定評價主體和評價范圍。
E.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什麼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案中對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專能力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過程中對上述目標的體現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價值判斷。
(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由書面文字加工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導」的形式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應從教師對教材的挖掘與處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布局,知識系統的構建與施教,學科思想、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以及學生素質的協調發展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
①知識傳授准確,基礎知識落實。教屬師傳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准確無錯誤,分析、推導、解題嚴謹規范,內容體系完整無缺陷、遺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
F. 簡述課堂教學藝術結構體系一般由哪些方面組成
教學藝術的主體是課堂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研究應當以課堂教學藝術為其主要對象。課堂教學藝術結構體系一般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一、課堂教學導課藝術
課堂教學導課的教育功能,表現在激發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後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可以說,導課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准備動作」,為師生即將進行的思維活動作好心理准備。教師精心設計導課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實踐證明,教師對導課環節重視不重視,是否精心地進行設計,其教學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學導課藝術性的高低,反映著教師審美創造能力所達到的水平;精彩的導課,往往能夠奠定整個課堂教學藝術成功的基調。
二、課堂教學組織藝術
組織教學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串於一堂課的始終,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切實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組織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建立課堂教學常規,這是組織好教學秩序的重要保證;注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是保持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注意使教學本身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不能使用強制的手段迫使學生將情思傾注到學習活動上;注意使教學節律符合學生身心活動規律,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教學組織藝術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素養。
三、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藝術實踐活動,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師表述的清晰度有著顯著的相關,而教師講解得含糊不清則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負相關;教學語言藝術的內在邏輯性,可使所表達的內容系統、條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論證性;教學語言藝術的動聽程度,決定著教師語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學生的語言接受程度。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發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它綜合地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四、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教學提問具有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等教育功能。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那精采迭出的提問藝術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教師課堂教學提問一要注意「問什麼」,即要精心設計將要提問的問題;二要注意「問誰」,即要考慮所提問題的對象;三要注意「怎麼問」,即要講究提問的方法與技術。如此,方可增強教學提問的藝術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
五、課堂教學啟思藝術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那麼,啟發思維就更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了。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啟發思維的實效如何,還要看教師是否真正掌握並靈活地運用了啟發思維的「點金術」,因為良好的方法乃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實踐證明,教師准確地把握好時機,有利於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的心靈樂曲,啟迪學生的智慧火花。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才能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此外,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就可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
六、課堂教學板書藝術
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普遍使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是師生在課堂上最簡易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板書藝術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煉和濃縮。教學板書要書之有效,就得書之有方,講求構思與設計,做到明確要求,書之有用;抓住重點、書之有據;精選詞語、書之有度;確定形式、書之有格;排列先後、書之有序;留有餘地、書之有節。這樣,教學板書才能達到科學、精當、醒目、規范、易記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學板書的盲目性、隨意性帶來的低質量、低效率的弊病,並進而登上藝術的殿堂!
七、課堂教學教態藝術
課堂教學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學時教師將之恰當配合、靈活運用,便構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有時甚至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實踐證明,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氣氛的形成和學生的情緒生活。所以教師講課時要注意做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態度端莊、和藹可親,以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教態對教學語言表達起著一定的配合、修飾、補充、加深、評價等的輔助作用,在課堂中以表情姿勢助說話,可以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更准確、更豐富,更易於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應注意提高教態藝術水平。
八、課堂教學應變藝術
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復雜過程,作為教師就應時刻把握住課堂變化的脈搏和發展趨向,及時地採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的的圓滿達成。一旦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偶發事件,教師應注意沉著冷靜地了解分析事情真象,以愛護學生為前提,迅速作出恰如其分的處理。同時注意分析和發掘其中的積極因素,並盡量做到趁機誘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使其成為啟迪學生智慧、磨練學生品質、激發學生情感,使全體學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機會。再就是要將時間和效益在課堂教學應變中有機地統一起來,做到費時少、收效大,而不應讓偶發事件喧賓奪主,以至沖淡了課堂教學的主題。
九、課堂教學節奏藝術
一堂成功的課猶如奏樂,按照主旋律,曲調抑揚頓挫,音節疏密相間,節奏明快和諧,各個環節有機相聯,整個課的節奏便體現音樂性,會給人以藝術享受。課堂教學節奏藝術主要表現在教學進程速度的快慢得宜、教學活動外部特徵的動靜相生、教學活動信息量度的疏密相間、教學過程態勢的起伏有致、教學語言調節的抑揚頓挫以及課堂教學的整體和諧等方面。課堂教學的藝術節奏必須根據教學需要綜合考慮、巧妙安排,靈活調控、富有變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節奏分明、充滿活力,給學生以美妙的藝術享受,使其在身心愉悅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十、課堂教學結課藝術
古人寫文章講究設計一個堅強有力、發人深思的結尾,並形象地稱作「豹尾」。教師也應注意課堂教學結尾的設計,或歸納總結、強調重點;或留下懸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遠、回味無窮;或新舊聯系、鋪路搭橋。通過發人深思的結課語言,使學生感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突破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教學藝術進入啟思激情的意境。教學結課的形式與方法豐富多采,常用的就有幾十種之多。但結課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教學藝術實踐中,既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或課堂臨時出現的變化靈活選用、機智應變;更應根據實際需要探索創新,創造出各種有效的結課形式,而不可拘於形式、死板單調,或畫蛇添足,影響效果。
G. 怎麼構建學校課堂教學體系
課堂的教學體系一般包括三個,第1個就是教學的媒介,包括多媒體或者是黑板,第二一個就是老師,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起到的是最重要的作用,第三一個就是學生。
H. 新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下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鍾金捷 「三維目標」是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是用以指導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如何設計好「三維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 「三維目標」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課、議課的過程中發現,同一教材內容,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甚至在不同的教學時期所體現的三維目標都是一樣的,這就使得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目標有些過於保守,有些過於牽強。毋容置疑, 「三維目標」 是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制定的,而在課標大方向的指導下很多教師忽略了目標設計的靈活性和合理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教學活動。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三維度模型」:即維度一:教學計劃方案評價;維度二:教學指導過程評價;維度三:教學指導效果評價。基於這一課堂評價體系,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設計也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依據科學的原理原則,具有科性、知識性,目標的實現過程要與學生的 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順序相一致。2、 教育性原則:即「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要有利於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是否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身心、拓展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個性。3、合理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遵循合理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計劃所提出的各項指導目標要與新課程教育目標相符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應密切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 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4、 可行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在國家統一要求基礎上考慮了地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要為學生的自主活動准備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動場地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5、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三維目標」的確定應貫徹統一原則。不管其按照「階梯式」還是「螺旋式」都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注意情節的過渡和知識體系的統一。6、 現實性原則: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忽略了教育的現實意義就等於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維目標」的確應反映時代的主旋律,讓學生掌握時代信息,把握時代的脈搏,奏出時代的最強音。7、 過程評價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的確定要有利於學生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促進體腦合一, 知行統一;有利於激發雪學生的興趣和內驅動力,使學生態度認真, 積極主地參與實踐活動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有利於個性的發展和整體認知。有利於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生存。8、效果評價性原則:是指「三維目標」實現後有利於學生集體在知識、能力和情感認識等方面的進步體現,有利於學生個人拓寬知識面,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後的行為表現; 既能體現學生的技能增長, 又能體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既能體現教學活動的直接效果,又能體現學生發展的外顯性效果成長的內隱性效果,體現出良好的課堂教學價值。 總之,「三維目標」的設計既有統一的要求,又有個性的需求和個性的優化,教師在三維目標的設計上要把握好原則與非原則的因素,既要符合課標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教學目標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I.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有哪些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案中對認知目標、情內感目標和能力目容標的確定以及教學過程中對上述目標的體現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價值判斷。
(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由書面文字加工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導」的形式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