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維吾爾族舞蹈教學視頻
網路視頻裡面有啊
『貳』 哪裡有民族舞蹈教學視頻
現在找民族舞的很少哦,不過,9158視頻網站還是有民族舞蹈教學視頻的,還是高清版的,我之前找街舞視頻的時候看到過經典的民族舞蹈教學視頻,你可以先去找找。
『叄』 回族舞蹈碰手鐲教學視頻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5%9B%9E%E6%97%8F%E8%88%9E%E8%B9%88%E7%A2%B0%E6%89%8B%E9%95%AF 上面有 還可以下載 與過失MP4格式把解析度調成320 240的 那樣清楚 我就是學舞蹈的好像沒有回那樣的答網站你只能想好了再去找 ~~~ 呵呵~
『肆』 回族舞蹈頸部動作
身體直來立,雙臂上舉,用自自己的雙耳去左右找自己的胳膊,你可以立桿見影,馬上就可以會像新疆舞里的那樣左右動脖子了!還不立即試一試?
你頁可以對著鏡子試著動,過程中保持你的腦袋是上下垂直的不要偏,即頭頂跟下巴在同一條垂直向下的直線上,開始可能動的幅度小,慢慢就會了。
回族給你的視頻看看吧
http://muslimchina.blogchina.com/5077139.html呵呵我只找到一個,你看看行嗎?好象不是很清晰,但跳的不錯
http://library.sx.zj.cn/sxopera/lhl/ 也很好
『伍』 二十多歲男生跳的回族舞蹈視頻
回族 有自己特定的舞蹈嗎?
作為回族的我 還真不知道
『陸』 回族的舞蹈
花兒是傣族的啊!?你說的是9桃的舞蹈撒?這種網上都不會有教學。。版。畢竟是參賽的舞蹈,又不是很權出名,而且跳好這種舞不是在網上跟視頻就會的,金晨是北舞的,是專業的,她們跳的劇目都不容易的!還是找個老師吧。。。
『柒』 簡單民族舞蹈教學視頻
看看劉福洋的視頻吧!
『捌』 求一民族舞視頻,最好是教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izbzBmIM_Y/
這是 天路 很好看呢 我很喜歡 就是時間有點長
不過你可以自己刪版減一下 藏族權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5WMI2CVJII/
這個是 聖潔雪域 我也挺喜歡的 這個時間比較接近你說的
也是藏族的
『玖』 回族舞蹈
你可以去「回族人社區」了解一下 網路一下
「耍場」「踏腳」源於武術:回族素有武術健身的習俗,男子表演「耍場」「踏腳」的舞蹈動作帶有拳術的特點。「耍場」流傳於新疆昌吉,是喜慶節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興編唱的喜慶歌聲中,或平步前進,或提腿轉身,舒展大方。「踏腳」流傳於寧夏涇源,多借月光在寬敞的場地上進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腳的內外側和腿部「裹」「打」對方,只踏不踢,不準用手,雙手只協調身體平衡。舞蹈動作有平踏、跳踏、騙腿、轉身等,充滿歡樂並起健身作用。
「湯瓶舞」「口弦舞」源於宗教習俗:「湯瓶舞」流傳於寧夏回族聚居區。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為道具,表現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壺)盛水凈身,作「大凈」或「小凈」的習俗,舞蹈中還常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動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揮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戲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寧夏回族婦女們跪坐地上撥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隨著口弦奏出的優美旋律,或輕搖身軀,或緩緩起立而舞,表達不同的心境。
「沐浴舞」為創造性的形式:1950年代初,廣西桂林一回族小學教師,把「小凈」過程編成《沐浴舞》,在當地阿訇的贊許和協助下排練演出,演出中「並輔以伴唱贊聖的誦經調音樂」。此舞雖有肅穆的宗教色彩,但同時流露出恬靜的生活氣息,並模仿「湯瓶」的造型。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流行一時的廣西回族民間舞。
「花兒與少年」流傳於青、 甘、 寧、新等地回族聚居區。回族擅長山歌,把這種山村的生活小調、男女間即興對唱稱「花兒」(河湟地區稱「少年」)。1950年代後,一些回族群眾在唱「花兒」時常作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並吸收漢族民間舞蹈的摺扇為道具,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自娛性的歌舞。據說,持摺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單身男子在民間社火中表演,稱之為「八大光棍」。《花兒與少年》經專業舞蹈工作者改編後,成為融合回、漢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歡迎。
在與漢族雜居地區,回族也跳漢族民間舞蹈,如遼寧沈陽的「小鼓高蹺」四川松潘的「回族花鼓」等。
「宴席曲」源於喜慶活動:是喜慶宴席間演唱的一類民間歌曲。後來隨民間藝人的即興表演,一些曲目逐漸發展成為回、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的民間歌舞,並以「宴席曲」作為這種形式的名稱,在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區廣泛流傳。「宴席曲」表演者多為男子,其形式以歌為主,行腔自如,曲調流暢,歌詞內容廣泛,有敘事歌、祝願歌、頌贊詞以及即興編唱。舞蹈一般不表現歌詞內容,只用以烘托氣氛,各民族的表演形式略有區別,並有地區的特色。
寧夏中部地區回族的「宴席曲」,其表演形式是從甘肅傳人的,或席間即興演唱,或離席起舞,近年,女子也參加表演;青海化隆、民和、門源等回族地區的「宴席曲」,舞者為二人,在群眾伴唱的歌聲中表演,每段舞蹈以歌曲定名。並有相應的舞蹈動作。如《綠鸚哥》中,有描繪鸚鵡的唱詞和飛翔的動作;青、甘一帶的回、東鄉、撒拉、保安族的「宴席曲」中,常有歌舞能手們表演,舞者分站兩排,舞隨歌起,緩步輕舞,擦肩而過。表演中,手多半握拳,左手插腰,右手翹起拇指上下翻動,或蹲、或起,或轉身搖頭而舞。高潮時,頭部大幅度地左右擺動,滿灑自得。其動作還有一定規范和具體名稱,如「雁落平沙」「鷂子翻身」「鳳凰點頭」等。
新疆昌吉地區回族的「宴席曲」中,根據曲調和表演特點又有《八字大開頭》《落蓮花》《綠鸚哥》等名目。《八字大開頭》是男子雙人對舞的形式。由於是喜慶活動演唱「宴席曲」的開頭節目,舞者又以「八字步」進場,所以有此舞名,舞蹈中,兩人常擦肩而過,當互相照面時,就搖頭、動肩、擠眉、弄眼,作出許多滑稽、詼諧的動作,以活躍氣氛。《落蓮花》也叫《蓮花落》,據說是受漢族曲藝「蓮花落」的影響形成。舞者徒手或持彩帕,或兩手各持「瓦子」(兩片竹板)表演,一般是2人或4人的對舞形式。每段表演的最後一句唱詞中,演員對面徐緩下蹲,兩手從胸前,經頭部上方分向兩側,抖手而下,猶如一朵朵蓮花飄落。當地「宴席曲」還常用笛子、板胡、四胡、瓦子等樂器伴奏。
隨著社會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回族民間舞蹈在不斷的發展,並對「宴席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舞台上出演有《宴席曲》《馬五哥與尕豆妹》等舞蹈和小舞劇。
『拾』 4分鍾以上5分以下的民族舞蹈教學視頻
馬蘭花,戴帕,一簍秋,琪琪格瑪,苗巴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