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師個人教育教學敘事

教師個人教育教學敘事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5:46

A. 教師怎樣做教育敘事研究》研修日誌

一、收獲:通過學習,知道了造成教師研究的困難與出路:從教育思辨到教育敘事;了解了教育敘事研究的類型;明確了教育敘事的行動研究的操作策略。 二、感受:國家號召廣大教師加強學習,使之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壯大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那麼做教育敘事研究應該是其中的一個角度。這里我們需要把握兩個原則。1、從行動研究到敘事的行動研究。由於教育實驗一般為准實驗,任何教育實驗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動研究。因此,教育實驗研究報告也可以寫成教育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報告不僅突顯教育實驗的准實驗特徵,而且在研究報告的撰寫上更傾向於質的研究的風格。這種質化的研究報告更重視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數據統計的方式分析實驗前和實驗後的影響和變化,也因此,人們直接稱之為敘事研究報告。2、敘事的行動研究的策略。對中學教師而言,所謂行動研究或實驗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課堂或班級發起一場個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實驗被理解為准實驗而不是在實驗室操辦的嚴格控制與測量比較的科學實驗,那麼,教育實驗研究、教育行動研究與教育改革幾乎是可以互換的名詞。將教育實驗與教育改革連接思考的效益在於:以教育改革作為教育實驗的核心精神。教育實驗和教育行動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對真實的教育問題,引發真實的教育變革。沒有教育變革就沒有教育實驗。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教育實驗不僅引起某種教育變革,同時它也關注這種教育變革引發的影響或後果、效果。 讓每個孩子都感到教師喜歡自己,要學好這位教師所教的課,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解放思想,幫助學生樹立自決心信念是學生學習提高,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念,常常鼓勵,贊美學生,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師生適當的溝通足可以改變教育。 二、信任是師生和諧溝通的橋梁,許多實踐表明,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通過溝通來傳遞的,而學生會在這種信任和愛的感召下,受到鼓舞,從而信任老師,親近老師,學生往往是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喜歡他的課。因此多給孩子一點信任,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常常鼓勵,贊美學生,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他們身上的長處去克服他們的缺點,用積極的心態克服消極的心態。往往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贊美,會給學生開辟了另一片天地。

B. 教學敘事如何寫

教育復敘事怎麼寫

今年的教制研成果評比又開始了,這些天我陸陸續續的收到了很多老師交來的教學敘事和教育敘事,一些老師寫得不錯,但有一些老師還是沒有弄明白怎麼是教育敘事,寫來寫去寫成了論文的樣子,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育敘事怎麼寫: 什麼是教育敘事
敘事研究是近幾年頗受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師以研究者身份從事的敘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敘事(包括教學敘事)可以理解為一種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作為行動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敘事,既指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呈現的研究成果。

敘事長期而又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別是文化藝術作品(如小說、詩歌、繪畫和影視)常以敘事形式呈現。它是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們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陳述的是人、動物、宇宙空間各種生命事物身上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有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簡單地講,敘事就是「講故事」,講述敘事者親身經歷的事件。

C. 教育敘事的基本類型

從敘事的內容來區分,主要包括: 即對教師教育生活故事的敘述,藉以顯明其中所蘊涵的教師的生活體驗以及對教師教育生活的細微關涉,教師日常生活與教師成長、教育狀態、教育經歷密切相關,教師成長不光在課堂,同樣在日常生活之中;傳記體敘事,即對教師成長過程、乃至教師生涯的整體敘述,藉以顯明教師生命成長的歷程,是對平凡教師人生中細微的個人生命顫動的揭示。
從敘事的主題來區分,包括 即就多個主題綜合起來,展開個人教育生活的敘事,整體性研究是研究教師的整體生活,包括個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學、班主任工作、學習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對教師個人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經歷,從中梳理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方面對教師的影響,整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個體。
從敘事的層次來區分,包括教育教學日誌或日記,直接記錄日常真實教育生活情景;在記錄日常教育生活片段之上的反思性敘事,即不局限於記錄,而且能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加以提升;研究性敘事,即建立在對敘事主題加以提煉。對多種原始教育生活材料的搜集整理,從而對日常教育生活加以反復梳理而進行的教育敘事。
從敘事的主體而言,包括 即教師自身對自我教育生活故事的自我梳理與敘述,通過對個人成長或成長的某一方面的梳理,然後去發現這一階段對教師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梳理某一時間段教師對個人教育的觀念性轉折。自轉體敘事的實質是「從『個人生活史』、從『個人生命經歷』中透視整個世界」,因此而「充滿生命的體驗和生命的感動,容易牽動人心」

D. 教育敘事研究與教育行動

  1.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關於質的研究方法,定義是: 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由於教育敘事研究屬於質的研究方法的范疇,因而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歸納性、對事實的解釋性和建構性等。

  2. 教育敘事研究是行動者直接融入並成為主體的研究。 在教育敘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過自身長期在教育教學的實際生活體驗中,在與對象的直接互動與實際交往中,發生了各種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學事件,對這些事件,教師們通過觀察、分析、反思,而獲得一些見解或解釋性的意見,這就是行動者自身作為主體並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動研究。

  3.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事實性、情境性、過程性的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教師從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顯著特徵在於「實」,它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實事、實情、實境和實際過程所作的記錄、觀察和探究,從而獲得對事實或事件的解釋性意見。

  4.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敘事研究的根本特徵在於反思。 教師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離開了反思,教育敘事研究就會變成為敘事而敘事,就會失去它的目的和意義。

(三)如何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1. 要勤於學 教師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提高理論素養,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准備和基礎。雖然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敘事研究,進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學教授或教育理論專家那樣要求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並直接運用理論開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於說敘事研究不需要理論,理論的價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視的, 因為理論—— 可以啟迪人們的思維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們的氣質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們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華人們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學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對更好地開展教育敘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 要敏於事 在中小學里,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師感慨找不到可說的話題,可做的課題,可寫的東西。這種現象是由於教師長期忙於超負荷的教學工作,為各種事務所困,對各種問題缺乏敏感性,甚至變得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的緣故。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教師事事處處留意身邊的問題,關注身邊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於開展探討的話題,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學生成長個案、教師成長記錄、教育教學對話、教學設計案例、教學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學活動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可成為敘事研究的話題。

  3. 要善於思 勤於思考,善於反思是中小學教師在進行敘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為當教師試圖「發現」和「講述」自己所遇到的某個教育問題或教育事件時,需要認真的思考:當問題或事件發生後,教師又用什麼方式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的思考;對問題或事件的解決過程、解決到什麼程度、方式方法如何、總體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敘事研究的靈魂,教師通過敘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深刻地領會到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4. 要得於法 教育敘事研究的范圍甚廣,主題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可以說,教師的教育活動范圍有多寬,其敘事研究的領域就有多廣; 教師的工作有多少種類,其敘事研究的主題就有多少類型; 教師的工作內容有多麼寬泛,其敘事研究的內容就有多麼寬闊。 這樣看來,教育敘事研究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格式、統一的規范和統一的要求。的確,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敘事研究更具有彈性、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教師在開展教育敘事研究時就更能夠體現現實針對性,更能發揮創造性,這種方法也就更能為教師所掌握和運用。當然,教育敘事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也不是說可以任意妄為,無章可循的,它總是內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認為,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要圍繞三個事件展開:現場、現場經驗文本和研究文本。 現場工作是敘事研究者親身體驗生活和獲得現場經驗的過程。 現場經驗文本是指研究者所獲得的現場資料,形成現場經驗文本有多種方法,如講述或撰寫故事、研究訪談、日記、自傳和傳記、書信、談話、現場筆記等。 研究文本是指敘事研究的格式,敘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學、詩歌、科學等各種不同的風格撰寫,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釋的文本、討論的文本、敘述的文本等多種格式。 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鮮明的主題或引人入勝的問題; 第二,有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決問題的情境性、沖突性、過程性、復雜性以及師生角色變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決問題過程中及過程後的反思;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獲得的經驗或教訓,所蘊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升華或啟發。 教師如果對敘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並進一步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並有利於推進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認識和開展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敘述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後「我」是如何想方設法去解釋問題的; 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方案後「我」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什麼障礙,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如果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沒有很好地被解決,「我」後來又採取了什麼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麼新的問題? 當「我」這樣敘述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時,已經在思考或反思,這也就使「我」的經驗性教學轉化為某種反思性教學。 更重要的是,當「我」這樣敘述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時,「我」已經在收集研究資料和解釋研究資料。 敘述的內容也就構成了「我」的可供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 這種研究報告使以往的「議論文」、「說明文」式的研究報告轉換為某種「記敘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記」式的、「口語」化的心得體會。 它顯得更親近讀者或聽眾,更容易使有類似經歷的人通過認同而達到推廣。 這樣一來,校本教研的基本過程就轉換為由中小學教師講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講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行動研究的報告都可以視為一種教師的「自傳」。

第二,講述的是一個過去的、已經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或發出的某種指令。它所報告的內容是「實然」的教育實踐,而不是「應該」的教育規則或「或然」的教育想像。

第三,所報告的內容往往是我參與的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真實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敘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種「情節性」。「情節性」顯示為某種偶然性節外生枝,使人感覺既突然波折,又真實可靠。

第五,採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這種歸納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關的教育理論時顯示出某種「紮根理論」的道路。 教師在敘述自己的個人教育生活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經歷,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到底發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這種敘述使教師開始進入「研究性教學」的境界。 當教師講述自己教學研究的過程及其發生的教學事件時,教師可以不必盲目依賴於傳統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技術。 教師講述的教學事件與教師寫的教育論文相比將會發生一些變化,將變得有「情趣」、「活潑」、「生機盎然」;變得「日常」、「親切」、「生活化」;變得更「動聽」、「可讀」、「可愛」、「令人感動」、「使人受啟發」、「俏皮」、「歡快」、「美妙」、「音樂性的」、「有韻味的」、「有靈性的」、「讓人心領神會的」、「引起共鳴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問題,針對「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變革」、「課堂教學與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等主題,開展群眾性的說課、評課、議課,通過「我講我的故事」,教師們把自己在變革過程中的體會、感悟、思考、變化以講故事的形式現身說法,並將這些故事作為「敘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廣,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E. 教師申報高級職稱教育教學敘事怎麼寫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無情的歲月於凝眸回首間無聲地逝去,回首走過的三十多年從教路真是苦辣酸甜,百感交集。有過「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尋覓;也有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更有「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充實與快慰。
1974年4月高中畢業後,滿懷激情與夢想,我踏上教書育人的光榮征程。幾十年裡,我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工作,認真鑽研,不斷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一、植根教育沃土,開啟追夢之旅
奧斯托洛夫斯基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我就是帶著這樣一份景仰、一份執著去實踐我的教師夢的。我的職業信念是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可當時對這個「好」的理解比較籠統,並沒有一個評價的標准,由此我開始了一段如何做一名好老師的奮斗歷程。憑著年輕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五年來我一直超負荷的工作,我幾乎把學校當成了家,除了睡覺休息,我和學校幾乎寸步不離。在大量的閱讀和學習中,這樣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一位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 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有時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其人格的形成與接觸到什麼樣的老師有莫大的關系,這使我堅定了探索如何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好老師的決心。
「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系學生性格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鼓勵和認可之中,他就會自信和自強。有學者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憑著這番感悟,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做到盡量用鼓勵和微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盡量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處理學生問題時力求公正民主,並不斷增強自身素養,盡全力給學生做個好榜樣。在學生的評語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句子:「您是我們見過的最具活力的老師」——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打球,增進溝通,愉悅身心;「您是特別開朗特別喜歡笑的老師,同時也能讓我們開懷大笑,這樣快樂的課堂,我們喜歡」——我一直奉行快樂教學,學生只有樂學才會學有所成;「老師,沒有您不斷的鼓勵和加油,就沒有咱們班的奇跡」——這是我教的初二一班學生給我的留言,從一名不文的普通班級,到學年公認的品牌集體,其間閃爍著無數次的稱贊和鼓勵
學生們愈加光彩照人,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身為人師的幸福。平時在課下,學生向我問老師好,我都會微笑回應。學生的文具不小心掉了,我會很自然的幫他撿起來,與學生做思想溝通,如果我坐著,絕對不會叫學生站著。對於初中生而言,被平視的感覺非常重要。正是我樂此不疲的這些小的細節,贏得了家長、學生和同仁們的欣賞,也獲得了尊重。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會把這樣的風格堅持下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優秀教師的寫照。試想,一名有著「愛心、誠心、耐心、信心、真心」的教師,用博愛去關懷學生,用真誠打動學生,用毅力感染學生,用自信鼓舞學生,自然會換得一顆顆幼小心靈的健康成長。而作為教師本身,也在育人的同時收獲別樣的幸福。
二、搏擊課改風雲,強健夢想羽翼
初出茅廬的我對於課堂教學還很新奇陌生,可職業賦予的責任感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全面的教學基本功。因此,我一方面在教學上虛心地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鑽研教材、教參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開始向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雖然直到現在我還不能拿出一套全面的理論,但我明白了一堂課必須要做到的幾點:一是對專業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挖掘;二是對教材結構的分析和整理;三是精選材料;四是錘煉教學語言;五是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有了這樣的經歷,我不再滿足聽老教師的課,而是邀請同行聽我的課,由最初懼怕別人的指責和批評變成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經過一年的錘煉,我的羽翼日漸豐滿,開始了新一輪課堂實踐水平的檢驗。2001~2004年度連續幾年獲得縣市「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在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中我的教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積極引導,巧妙點撥,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究、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曲直,最終使學生從消極走向積極,使認識模糊走向清晰。
這些實踐和學習使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育行為的變化,教育效果也發生實質轉變,並在日常的教學中有了體現。我的課堂教學日臻成熟,得到了學校的認可。
三、立足教育管理,奏響圓夢樂章
作為一名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哲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學生更是如此。」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養料。我們班主任作為教育者,不妨以表揚為切入點,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予以發自內心的表揚和贊賞,努力讓我們的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例如:陳磊同學剛來我班時,成績非常不理想,還經常違反紀律。可是當他的班級工作被多次肯定後,他勁頭十足,也嚴格了對自己的要求。如今,他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是他負責的班級地理工作卻是十分出色,從來都不需要我的督促,中考時順利考進了高中.又如,李格同學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學習積極性不高,從來不問不懂的題目。另外,我還喜歡在接班的第一個月就設立「班級明星」的評比活動,以後每月進行一次,這活動涉及的面
領我們從陰霾走向曙光,是您給了我們繼續追求夢想的力量„„」這些話語也給了我莫大的勇氣,使得我能夠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永葆激情和干勁。
還沒從學生畢業的惆悵中舒緩過來,我又成為初一的班主任。在繼續堅持我的班級管理目標下,又制定了班級管理原則:管理學生要民主;獎懲學生要公正;教育學生要寬容;關心學生要真誠;指導學生要科學。確定實現目標的保障: 協調好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抓好班風促進積極向上的競爭機制形成;加強理想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指導分析、學法指導,使學生有良好的心態積極學習、生活。我延續了上一屆班級的口號,把班級的核心文化定位為「執著勇毅」,喊著口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集體從「軍訓優勝班」到「校園廣播操比賽一等獎」,從「運動會精神文明獎」到「舞動青春校園集體舞大賽第一名」,再到每周必得的紅旗班級、綠色教室,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學生在集體的懷抱中獲得了參與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行為更加自覺規范,學習狀態日漸高昂穩健,考試成績穩步上升,成為學年交口稱贊的品牌班級。我在不懈的耕耘付出中也多次獲得各級榮譽稱號及獎勵證書。自1988年起,多次獲得市級「優秀班主任」榮譽。2003~2005年連續幾年取得全縣中考語文前十幾名的較好成績。
四、立志終身學習,持續夢想動力
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終身學習,學高為師,教師是教育者,也必須是學習者。試想孩子們就連節假日還都忙著學這學那,我這做教師的怎能不學習呢?社會的迅速變遷使身邊的事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我們來回答,我們不可能樣樣精通,但至少應該去努力了解一些。作為一名教師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老觀念上,而應該進化為教師所擁有的知識就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教師的繼續教育就是很好的策略。現代的教育
是終身的教育,教師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更應該是受教育者,要處處豐富自己的知識,時時為自己「充充電」,要有一種永不衰竭的求知慾望,不斷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內強素質」的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這樣的感悟中,我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增強自己的閱讀量,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贊可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傅道春編著的《教師技術行為》、《教師行為優化教程》、《教師行為訪談》、方明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肖川著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和《教育的視野》等教育專著開拓了我的知識視野,《班主任之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期刊我每期必讀,此外,為了緊握時代脈搏,我還定期閱讀《青年文摘》、《意林》、《讀者》等期刊。在長期閱讀中,我積累了大量的閱讀筆記和讀後感,在學校成立青年教師研修會後,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青年教師的讀書沙龍活動中,共同探討問題,分享收獲。遇到特別好的文章,我都會列印出來,利用班會時間,與班級學生一起閱讀,我相信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師的學識廣博和豐富的教育教學智慧來自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不斷的自我學習中體驗學習的魅力和樂趣,增強自身才幹,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學習的樂趣帶給我們的學生,讓知識的力量世代相傳。
五、投身教學科研,明確夢想航向
《尋求教育之道》和《尋求教育智慧》等校本研修教材的學習,讓我走近了魏書生、鄭傑、李鎮西、肖川、張文質等教育名家,我的教育教學理論得到了積淀,課堂教學更多了一份淡定和從容。
「教而無研,行而不遠」。我開始了在研究型教師、復合型教師的成長道路上的跋涉。學習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所獲的經驗幫助我對課題的思考漸行漸遠,漸行漸細。在培訓、交流與研討中,積累了豐富的思考。帶著這些思考反觀教學,我對教育教學形成了更為細致深入的體會。我撰寫的多篇論文獲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並沒有放棄對教學理論的探索,多次進行教學設計並撰寫教育論文。
教育是需要用愛心澆灌、用熱情燃燒、用智慧點亮、用無悔堅持的事業,在這幾十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既體會到教師職業的神聖和辛苦,更體會到做教師的幸福和快樂。這幾十年的圓夢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汗水,但真正的教育之花才剛剛開放,真正的夢想之旅才徐徐開啟,我將繼續以謙虛的態度、執著的精神、樂觀的心態,不斷進取,在平凡中彰顯生命的價值,在奮斗中瑰麗我的教師夢想。

閱讀全文

與教師個人教育教學敘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