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2. 孔子教育教學思想方面的成語
學而不厭
苦心孤詣
聞過則喜
見賢思齊
有教無類
不偏不倚
誨人不倦
樂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
這是小學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第七單元的成語
3. 寫4個反映孔子教育,教學思想精髓的成語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循循善誘 為人師表 溫故知新 實事求是 舉一反三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寓教於樂 不恥下問
4.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教育思想:
1、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1)勤奮好學----治學的重要條件。
《論語》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樂趣,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對怠惰者給予批評。
(2)學習方法----獲知之橋梁。
重視學習方法,是每個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孔子為此曾多次表揚顏回。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時應當獨立思考,但思考必須以認真讀書為基礎,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治學嚴謹,抓住規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幾乎人人都知道孔子這句話,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治學嚴謹、求實。他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明。這是杞國、宋國資料和熟悉歷史的賢人不夠的原故。如果資料充足,那麼我就可以用來作證明了。這足以說明孔子治學嚴謹、扎實的態度。
二、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5.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5)孔子教育教學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6.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傾盡心 血獻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1.教育作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較多勞動力,「富」指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先天素質,「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辦學方針:
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利於教育和文化發展。它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學而優則仕」孔子提出從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養人才的路線,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與做官聯繫到一起,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和籠絡人才的手段。
4.教學內容:
孔子創立私學,以「六藝」為內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編撰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教學的特點有: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存勞動
5.教學方法:
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准則。「仁」 與「禮」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德育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 改過。
7.教師條件:
孔子認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1)學而不厭(2)溫故知新(3)誨人不倦(4)以身作則(5)愛護學生(6)教學相長
8.歷史貢獻: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如 強調教育的作用,創立私學,編纂六經,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全面、正確地去評價,批判繼承
7. 簡述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回化對中國文化教答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記載《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關於「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等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古代影響極深,對現代的中國教育也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8. 簡述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促進了教育文化的發展。他提倡因材施教,發展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個性,至今沿用。他主張溫故知新,學習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如此才能及時鞏固並不斷獲取新知識。
9.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10. 孔子提出了有關教育教學的哪些思想主張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