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舞蹈鼓娃的音樂伴奏,那音樂叫鳳陽花鼓
我的回答附件有舞蹈《鼓娃》的音樂伴奏,但我不確定是不是你要的音樂。電腦版可看到音樂和下載音樂。
⑵ 鳳陽花鼓舞蹈的背景音樂
http://music.hongzhong.com/download/2/聽遍復中國/11安徽制音樂/01鳳陽花鼓.mp3去這下 純音樂
⑶ 舞蹈有哪些
根據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來區分,有:古典舞蹈、民族民間舞蹈、現代舞蹈、當代舞蹈和芭蕾舞。
1.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2]
2.民族民間舞蹈: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並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3.現代舞蹈: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興起的一種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當時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4.當代舞蹈(新創作舞蹈):即不同於上述三種風格的新風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據表現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鑒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種風格、各種舞蹈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從而創作出不同於已經形成的各種舞蹈風格的具有獨特新風格的舞蹈。
芭蕾舞
芭蕾舞
5.芭蕾舞:是一種經過宮廷的職業舞蹈家提煉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舞蹈。「芭蕾」這個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腳為運動部位的動作總稱。法國宮廷的舞蹈大師們為了重建古希秸融詩歌、音樂和舞蹈於一體的戲劇理想,創造出了「芭蕾」這樣一種融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面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台本、舞台燈光和布景等多種成份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占統治地位達300餘年,至今已歷四個多世紀。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建立引進俄羅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類根據舞蹈表現形式的特點來區分,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歌舞、歌舞劇、舞劇等。
1.獨舞,由一個人表演的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2.雙人舞,由兩個人表演共同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現人物的關系。
3.三人舞,由三個人合作表演完成一個主題的舞。根據其內容可分為表現單一情緒和表觀一定情節,以及表現人物之間的戲劇矛盾沖突等三種不同的類別。
4.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稱為群舞。一般多為表現某種概括的情結或塑造群體的形象。通過舞蹈隊形、畫面的更迭、變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的發展,能夠創造出深邃的詩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5.組舞,由若干段舞蹈組成的比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個舞蹈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又都統一在共同的主題和完整的藝術構思之中。
6.歌舞,是一種歌唱和舞蹈相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特點是載歌載舞既長於抒情,又善於敘事,能表觀人物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
7.歌舞劇,是一種以歌唱和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來展觀戲劇性內容的綜合性表演形式。由中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導演的《雲南映象》即為大型的原生態歌舞集,這是一部面向世界各地遊客的歌舞集,常年在雲南藝術劇院演出。
8.舞劇,以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並綜合了音樂、舞台美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等,表現一定戲劇內容的舞蹈作品。
⑷ 《花鼓燈》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民間舞蹈
《花鼓燈》是我國安徽省的民間舞蹈。
⑸ 我媽媽50歲了,想讓她學點舞蹈。請問,一般什麼樣的舞蹈適合她這個年齡的
有老年瑜伽課程,修塑形體,又可以提升氣質,也不會很強烈,適合50歲的女士。
⑹ 有誰知道潮陽英歌舞的由來么
尋根溯源
潮陽英歌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在延續中有一定變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漸演化為英歌舞,成為潮陽地區一種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民間舞蹈藝術。
潮陽英歌以豪放、遒勁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漢族男子漢典型舞蹈"。關於潮陽英歌的淵源,學者專家早已作了許多探究,雖至今未有定論,但大致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即潮陽 英歌是流而不是源, 其形成可溯明代甚至更遠。至於直接的源頭,則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 說來自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一說來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說來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南方漢民族民間舞蹈向以輕靈清秀為特色,然而,在粵東濱海一隅,卻繁衍著這樣一種只有雄渾、蒼勁、凝聚了黃土地厚重感的陝北腰鼓才能與之相媲美的英歌舞。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陽具有一個源於鄒魯又異於鄒魯、獨具嶺海又兼有舊邦的嶺海文化的氛圍。與祭祀驅邪相關。從出土的新石器、銅盂孤山晉墓文物看,本土越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中的儺文化與祭祀為英歌淵源重要部分。
潮陽背山臨海,環境險劣,災害屢見,限於條件無力抗擊便產生拜物教,祭祀祈求消災弭禍。如唐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韓愈派人來今海門鎮之大湖祭神,有"吹擊管鼓侑香潔也",明嘉靖卅六年,"鬼物(馬精)奔騰附行""吾邑烽火不絕.炮鼓之聲相聞。"今英歌表演者面臉譜應是祭祀儺舞面具簡化,南山英歌前棚有擊小鼓.至今英歌仍參加游神驅邪,說明英歌形成與祭祀驅邪有關。且潮陽也祭祀雙忠烈,"邑城每年二會雙忠會有錦衣舞馬之歡".可見英歌遊行、英雄氣質與茲可算一脈相承。
再有儒家祭孔。方誌載:"用舞生三十六人""左手執簽右手秉翟。舞者用簇節二架朱竿龍首衍五色線九節舞長執之以綴兆疾徐行立追止之則以道舞焉者。"耍蛇者指揮隊形變換是否受
祭禮導舞啟發而形成,極有研究價值。
其次,從宋元開始,閩地文化西漸潮汕以至潮陽。宋元潮州、潮陽閩地它員最多.此後閩地又為種族大遷移中轉站,仕宦者與移民來此者將閩地文化帶來潮陽。稱為有唱的西臚尖山英歌(`97潮陽英歌藝術節該隊或許倉促未表演英歌唱的部分),在隊員執小鼓、碎步表演,據考來源於莆田花鼓舞。而莆田為潮陽好多姓氏發源地,甚至有的尋根至打鐵巷。可見閩地文化西漸是潮陽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有,明朝時,戲劇、民間舞蹈為英歌形成條件之一。"潮陽俗尚戲劇",有舞台、土台,也有做"塗戲",唱英歌前身應是說唱,後來為游神賽會適合行進形成英歌這樣情緒舞蹈。方誌載:"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為儕伍,妝演方陣跡,迎神衍巷,""為賽神靈沸管笙簽,衣香簇影滿春城。"今英歌之前列扮人物表演,後棚的潮劇片段如《桃花過渡》、《雙搖槽》《仙公仙母》、民間舞蹈《打鳥記》、武術表演等可謂熔舞蹈、戲曲、武術於一爐矣。
舒展優美
慢板英歌節奏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長,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構成一組動作,慢中見勢,勢中顯氣,凝重古樸而又舒展優美。此外,還有"醉槌"英歌,舞時舞者形似醉漢,別具神韻。中板英歌節奏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英歌舞)構成一組動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構成一組動作的。其鑼鼓點與慢板英歌有明顯的不同,前者鼓點中間有停頓和拉長,後者則是連續敲點。中板英歌主要也流傳於文光、棉北、城南一帶,其特點是於穩健中見瀟灑,古樸中現圓活。
藝術流派
由於歷史原因、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潮陽英歌形成慢板、中板、快板三大類別,其中:
慢板:打法有三、四槌,槌長1.6至1.8尺,每擊一組槌有一次旋糙,俗稱"醉槌"。鑼鼓配套有低音大戰鼓、銅鑼、蘇鑼、大小鈸,發音節奏緩慢,好似宮廷官員出巡或游神鳴鑼開道,大戰鼓和蘇鑼發出音響又有古典宮廷特色,表演無宋江、時遷(耍蛇人)等梁山好漢臉譜,也就是未受《水滸》戲曲影響。所以慢板英歌是由祭祀舞蹈和民間舞蹈融化而成,是潮陽英歌最早流派類別。
中板:槌長57公分,比慢板短,比快板稍長。打法有5、7、8、10、11、l3下分別組成,每組有二至二下平肩向外360度旋槌,舞步以南拳中的大戰馬為基礎,平肩向外橫轉槌,配輕快、活潑的中鼓、銅鑼、大小鼓,表演靈活機動.可以邊行進邊表演。其中司鼓兼指揮者化妝為宋江。從方誌記載以及明朝留下文字看,潮陽當時復城隍置社稷興學建廟甚多,吸收民間藝術、戲曲、武術而形成中板英歌.
快板:槌比中板英歌稍短,僅1.2尺,隊員一半執手鼓,執小鼓槌扣擊,鑼鼓配套是由潮州大鑼鼓、斗鑼、大鈸、欽仔組成。表演者畫梁山好漢臉譜,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圖案變化錯綜復雜,動作靈活、節奏快速,氣勢波瀾壯闊。且有後棚小節目表演。從舞蹈生態學觀察,大南山區山民亦林亦農,條件艱苦,勞動負荷重.文化活動缺乏,又因階級壓迫深重,屢次發生農民起義,英歌流傳至此節奏加快。又因社會發展.各種文藝形式臻熟,無論音樂、戲曲、民間舞蹈、武術.好多融化進英歌來,加上外來文化傳入,形成了快板英歌 。
珍視遺產
至今潮陽英歌仍在廣泛流傳和不斷發展,主要傳承人有洪飛鷹、郭耀揚、陳漢隆、姚欣塔、楊衛、周修興、陳坤利、林阿飽等。潮陽英歌分布面廣,輻射力強,幾乎每個鎮(街道)都有英歌隊,有些鎮甚至同時擁有幾支不同風格或不同年齡結構的英歌隊伍。1996年11月,潮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文化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潮陽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瀕臨斷代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潮陽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⑺ 百花迎春2012年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的節目單
主持人:瞿弦和姜昆楊瀾黃宏周濤朱軍董卿王小丫
紅毯主持人:陳偉鴻李葉青
序、龍騰新春
1、歌舞:《百花迎春喜龍年》 演唱:薛皓垠 孫 礫 周曉琳 鍾麗燕
2、《龍的傳人》 演唱:韋 唯特邀嘉賓:周巍峙
特別節目一《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嘉賓:秦 怡 於 藍 賈作光 李默然於 洋 吳祖強 谷建芬 范 曾
一、高原格桑美
歌舞集錦——
1、《一個媽媽的女兒》 演唱:才旦卓瑪李谷一
表演:拉薩市城關區娘熱民間藝術團
吉林市歌舞團
2、《翻身農奴把歌唱》 演唱:宗庸卓瑪劉一禎阿斯根澤仁央金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拉薩市城關區娘熱民間藝術團
3、《歌唱二郎山》 演唱:呂繼宏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4、《心中的歌兒獻給親人解放軍》演唱:李丹陽姜麗娜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5、《洗衣歌》 演唱:常思思金婷婷 白致瑤 王相周 馬奕明金瑤 夏陽
6、《回到拉薩》 演唱:扎西頓珠 雪蓮三姐妹
舞蹈:林芝地區民族藝術團
7、《北京的金山上》 演唱:李 暉王慶爽 曲 丹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8、《格桑美朵》 演唱:郁鈞劍澤旺多吉呂宏偉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林芝地區民族藝術團
9、《香巴拉並不遙遠》 演唱:張 也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10、《天路》 合唱:中國男聲合唱團
領舞:趙 帥 李子燕 齊貫忠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二、江淮杜鵑秀
1、徽劇與京劇《徽班春秋》 演唱:尚長榮李維康趙葆秀耿其昌
特邀嘉賓:梅葆玖 胡文閣 徽劇表演:王丹紅 王明明 程圓圓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2、安徽戲曲聯唱
①《鳳陽花鼓》 演唱:祖 海
②《對花謎》 演唱:蔡國慶張 燕③《誰料皇榜中狀元》 演唱:韓再芬
④《夫妻雙雙把家還》 演唱:於魁智李勝素
演奏:吳玉霞 宋飛張維良 王中山
3、訪談節目
嘉賓①:《英雄曹操》劇組胡 玫等
嘉賓②:《楚漢傳奇》劇組高希希等
嘉賓③:韓美林趙 薇
4、歌舞
① 《江南江北我的家》 演唱:雷佳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② 《在希望的田野上》 演唱:丁 毅王 莉等
嘉賓:陳維亞劉敏 趙士軍 張玉照等
舞蹈:安徽省泗州戲劇院 合肥市演藝公司歌舞團 吉林市歌舞團
特別節目二《新春抒懷》
嘉賓:馮驥才、邊發吉、劉大為、劉蘭芳、李雪健、迪麗娜爾
趙化勇、段成桂、徐沛東、奚美娟、PLY、裴艷玲
歌舞《血脈》 演唱:殷秀梅
三、海南木棉紅
1、歌舞《請到天涯海角來》 演唱:馮瑞麗師鵬曹芙嘉
舞蹈:海南省歌舞團
2、歌舞《南海謠》 演唱:譚 晶
舞蹈:苟嬋嬋 覃江巍 李志 駱文博 蔡夢娜 黎星
3、訪談節目 嘉賓:杜近芳黃 准 王心剛 祝希娟 牛 犇
白淑湘 薛菁華 馮 英 丁曉君
4、芭蕾與合唱《軍民聯歡》(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段)
表演者:王琪、劉琪、戰薪潞、李潔、謝麗君、餘波、張熙、周兆暉、姜維等
5、群口相聲《海南說海》
表演:姜昆 楊瀾 唐傑忠 王馥荔郭達魏積安鞏漢林戴志誠
6、歌舞集錦
① 《我愛五指山 我愛萬泉河》 演唱:李雙江戴玉強張英席
② 《西沙可愛的家鄉》 演唱:呂 薇劉和剛
③ 《永遠的邀請》 演唱:湯子星顧莉雅
合唱: 王磊 蘆海東 熊玉嬌黃婷丹 舞蹈:海南省歌舞團
特別節目三《青春寄語》
嘉賓:一組青年藝術家:王晰、戰薪潞、馬小東、郭思言、曲丹、侯姍姍、鄒佳別、周冬雨和張一山。並合唱歌曲《相親相愛》。
四、燕趙太平頌
1、雜技集錦 表演:河北省雜技團 石家莊市藝術學校
河北省定州子位民間吹歌藝術團
①《北風吹》演唱:陳思思
②《放風箏》演唱:阿魯阿卓 李煒鵬
③《火紅的太陽出東方》演唱:劉秀榮
④《小放牛》 演唱:王 喆 王志昕 丁曉紅
⑤《回娘家》 演唱:朱明瑛魏金棟 方 瓊
伴唱:李晶 李雪 趙琳 伏彬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3、訪談《青春萬歲》 嘉賓:王 蒙 濮存昕
4、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演唱:郭蘭英閻 肅胡松華蘇叔陽 才旦卓瑪王玉珍 李光羲劉秉義
吳雁澤鄧玉華耿蓮鳳胡寶善 於淑珍葉佩英姜嘉鏘
5、配樂詩朗誦《西柏坡抒懷》
表演:王心剛 王曉棠田 華林達信 張勇手 劉 江師 偉 袁 霞
盧 奇龐 敏 祝新運 劉之冰 侯天來 岳 紅 巫 剛 劉繼忠 趙曉明 蘇 麗 祁瀟瀟 張曦文
演奏:呂思清(小提琴)朱亦兵(大提琴)孫穎迪(鋼琴)
6、歌舞《北京頌歌》 領唱:廖昌永魏 松么 紅尤泓斐
尾聲、中國萬歲
歌舞《中國萬歲》 演唱:szy
舞蹈:吉林市歌舞團 三亞市藝術團 全體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