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的《黑走馬》舞蹈與現代的《黑走馬》舞蹈有什麼區別
黑走馬屬於哈薩克族的,是哈薩克族傳統舞蹈,屬於非物質遺產,甘肅省酒泉地區阿克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黑走馬」傳承人庫麗木劍!蒙古族的傳統舞蹈是薩吾爾登,被聯合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② 蒙古族舞蹈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薩吾爾登
頂碗舞
是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人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 安代蒙古人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人從元帝國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人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 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
角斗
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跋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跋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著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跋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躍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圈舞
蒙古人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礦奔放的跳踏步, 蒙古族舞蹈
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里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
③ 蒙古族舞有哪些
一、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地中間幾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 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
二、薩吾爾登
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節日慶典、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及人數-限, 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裁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
三、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動作優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據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在喜慶佳節的聚會上一人或兩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順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四、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問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罔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義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布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 慢舞穩重深沉、快舞則瀟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地位一場而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五、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州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蠱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擊蠱,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劃圈;雙手向舞台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蠱伸向那一側,哪一側的耳朵隨身探過去聽蠱聲:繞圓動作——手在頭上方,另一手在身前側由里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後向一旁慢慢擺出,動作范圍在胯旁為小,在身體的正旁為中,一手至頭上,一手在腰後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在一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著,也有迂迴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朴,韻味持穩雄渾,剛柔桐濟。
六、托普修爾樂舞
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稱跳民間舞為「貝,貝伊勒」,漢語意為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冶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爾、土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一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有一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名叫托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托普修爾一響必隨之貝,貝佚勒,貝貝伊勒必在托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問舞蹈又稱托普修爾樂舞托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按內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及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間舞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兩種,帶道具的有頂碗的和雙手各拿一雙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跳法有達勒勒思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放德勒恩貝尹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著甲, 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雙膝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由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隨意可干變萬化。
七、角斗
流傳自治區以摔跤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牛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餚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跤姿勢(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是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一百八十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做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跤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八、圈舞
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由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獷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舞者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等動作,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麗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柔和抒情,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體現了民風的淳樸,感情熱烈豪放。
④ 舞蹈《薩吾爾登》 的音樂叫什麼名字
有沒有該視頻的網址啊?
⑤ 蒙族舞蹈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 堅持練習 跳的越多 越熟 才越能找到自己的缺點 找到缺點 那就好說了!~嘿嘿!~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