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邵逸夫教學樓

邵逸夫教學樓

發布時間:2020-12-16 02:34:35

1. 為什麼好多教學樓都叫 逸夫教學樓

邵逸夫資助的
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邵氏影業公司董事長邵逸夫版先生自1985年以來連權年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贈巨款,用於學校建設。
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

2. 為什麼許多學校的教學樓都叫逸夫樓

邵逸夫

逸夫就是香港電影大王、邵氏影業的創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築物版,就被命名為逸夫樓權, 逸夫小學.
迄今為止,邵逸夫向內地捐贈的款項已達17多億港元,用這些捐款興建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等項目已達1800多個,受惠的高等院校遍於內地大江南北,逸夫樓、逸夫圖書館、逸夫會議中心等等,已經如繁星般點綴了內地的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長江流域遭受水災之後,邵逸夫先生出資幫助災區重建起118所小學,受益的災區兒童數以萬計。
邵逸夫秉承了中國人代代相傳的重視教育的傳統。作為父親,他說,「我對兒子們的責任,是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作為一個有數十年艱苦創業經驗的商人,他則深深體會到,中國的發展,百業待興,教育為本。多年來如此熱心於教育事業,源於他常與周圍人交流的一個私願:「中華民族要繁榮昌盛,扶助教育,啟迪青少年智慧,廣育中華英才,至關重要。」

3. 林杏琴教學樓是以()先生的母親名字命名的捐資項目. A.趙安中 B.包玉書 C.邵逸夫

趙安中十來分關心家鄉教育衛源生事業,已捐助百餘個項目,而且特別關心貧困山區、老區、海島的基礎教育事業,經常不辭勞苦親自上高山、下海島察看實情,確定捐贈項目,幾乎在全市所有的貧困鄉(鎮)都捐建了以林杏琴(趙安中先生的母親)命名的教學樓. 故選:A.

4. 邵逸夫是作什麼的為什麼大學的教學樓都叫逸夫教學樓

祖籍上海。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即香港無線電視台)主席。內
六七十年代為電影大亨,公司容為「邵氏電影公司」。
七十年代末開始投資電視台,即廣為人熟知的香港無線電視台。經典劇集無數。是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節目製作中心。
晚年更成立的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

5. 求邵逸夫的資料,為什麼很多大學里都有逸夫教學樓

邵逸夫
網路名片
年過百歲的邵老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1957年,他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電影事業。1965年與利孝和共同投資創辦TVB,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但長期向中國內地捐助巨額慈善資金。多年來他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醫療捐助超過數以十億港元款項。2003年他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中文名: 邵逸夫
外文名: Run Run Shaw
別名: 六叔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寧波鎮海
出生日期: 1907年10月4日
職業: 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曾拍攝超過一千部電影
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1957)
捐款逾億港元成立中大逸夫書院
汶川大地震捐款1億港元(2008)
創立「邵逸夫獎」(2003)
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地區: 港台
曾獲獎項: 獲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家庭情況
少年時期
人生經歷
個人榮譽
電影鼻祖
風雲港島
精益求精
電視行業
邵氏大獎
黃金一代
正式退位
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
百年傳奇
邵逸夫之最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家庭情況
少年時期
人生經歷
個人榮譽
電影鼻祖
風雲港島
精益求精電視行業邵氏大獎黃金一代正式退位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百年傳奇邵逸夫之最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邵逸夫 [1907.10.14出生]原名邵仁楞。男,浙江寧波人,生於鎮海,後移居香港。漢族,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自然災害發生後慷慨解囊向災區捐款一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 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 邵仁枚 邵逸夫
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1]
編輯本段人物事跡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條從香港發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 「邵逸夫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於2004年舉行。頒獎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獲得突破性成果,且該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宗旨。由於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有人稱之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2009年8.8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 邵逸夫與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
,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太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盡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斗,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散盡千金濟眾生。多年來,雖然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2]
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邵逸夫(左一)與結發妻黃美珍(前)等人
人們習慣於被港姐簇擁著的邵逸夫,因為他的旗下美女如雲,但實際上,邵逸夫只經歷過兩段婚姻。 他於1937年與年長他5歲的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兩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洛杉磯病逝。邵逸夫的現任太太方逸華於1931年出生於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兩人在1952年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直至1997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注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1歲。 自從發妻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3]
編輯本段少年時期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後被尊稱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轍,皆源於陶淵明的田園詩篇,原為「號」,叫慣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學時入美國人開辦的「靑年會中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時的上海十里洋場,娛樂事業已經相當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 年輕時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親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 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闆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台」「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笑舞台」一時頗受歡迎。 1923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買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破釜沉舟,成敗在此一舉。 邵家四兄弟仁傑、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承父業,全部投身娛樂圈,並棄本名而改別號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別號均為大哥所起。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後來獨樹一幟,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決心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影片獲得極大成功。 旗開得勝的邵氏兄弟為之歡欣鼓舞,之後一口氣拍出《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深受觀眾喜歡。 邵醉翁自己是製片人兼導演,妻子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編劇,老三邵山客主管發行,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也被兄長們拍的片子搞得心癢難耐,在片場中覓一個「伙計」之職。 由於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硏,很快,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電影製片各個環節他都了如指掌。[4]
編輯本段人生經歷
1907年農歷10月出生,原名邵逸夫。因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稱 「六叔」。 19歲,中學畢業後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
1928年,赴南洋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30年,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57年,從新加坡正式來香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 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1965年,與利孝和、余經緯等創辦無線電視台,於1967年11月19日開台啟播。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1974年,由於貢獻突出,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80年,邵逸夫以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製作。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會公益方面所做的貢獻。 1997年,在美國拉斯韋加斯迎娶方逸華,時年90歲。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 2006年,獲台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雖無大礙,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來百歲誕辰。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 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6. 逸夫教學樓

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邵氏影業公司董事長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來連年向內內地教育事業捐贈巨款,容用於學校建設。
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7. 逸夫教學樓的建築背景

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抄司董事長、香港邵氏影業公司董事長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來連年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贈巨款,用於學校建設。
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1月7日,邵逸夫捐助中國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

8. 逸夫教學樓的創立人簡介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2年,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2011年正式退休,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邵逸夫為中國公認的慈善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機構遍布中國許多地方。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邵逸夫對教育、醫療等事業的捐助也是巨大的貢獻。網友紛紛在微博上點燭悼念,感嘆從小到大上過的學校「幾乎都有一座逸夫樓」。

9. 為什麼教學樓都叫逸夫樓逸夫是指什麼

並不是所有的教學樓都叫逸夫樓,而是只有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學樓才叫逸夫樓,逸夫是指邵逸夫。

邵逸夫簡介:

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逸夫樓:

「逸夫教學樓」,也簡稱「逸夫樓」,是由香港電影大王、邵氏影業的創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築物。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地區持續捐資辦學。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4年1月,邵逸夫先生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6013個 ,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受惠學校超過千所。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機構遍布中國許多地方。

10. 有些教學樓叫逸夫樓,逸夫是什麼意思

【原名】 邵逸夫
【英文名】 yufushao
【職業】 其他
【地區】 港台
【籍貫】 浙江鎮海
【出生年月】 1907年10月4日
【曾獲獎項】 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籍貫浙江寧波鎮海,出生於上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閱讀全文

與邵逸夫教學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