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活

教育教學活

發布時間:2020-12-16 02:17:28

① 其著作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教育家是哪位

  1. 教育家是蘇霍姆林斯基。

  2. 蘇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積累了豐富的學校管理工作經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3. 他認為校長不能陷入事務的漩渦,也不能官腔官調的行政命令來領導。

  4. 他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他指出,一個好校長必先是一個好教師。因此,他本人始終兼教一門語文課,常年做班主任工作,並天天堅持聽其他教師的課。

  5. 他說:「如果我每天不聽兩節,就算我這一天什麼也沒做。」「如果今天去區里開會,明天就得補上,聽四節課……如果我在一年中沒有聽過一位教師的至少15至20節課,我就會對他毫無了解。

  6. 他把聽課和分析課當作校長的重要工作和滋養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視學校的思想教育。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他帶動和組織教師全面了解研究兒童,定期舉辦了研討會,就某個學生的情況實行教育會診。

  7. 他本人親自搞調查,作記錄,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難教育的」學生曲折成長的過程試辦了一個6歲入學的預備班「快樂學校」,從預備班到一年級,再連續跟到十年級,一直擔任該班的班主任,跟蹤觀察和研究在不同時期的表現,提出了相應的教育措施。

  8. 對學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主要杠桿」,認為這是一非常實際又迫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和他的同事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結合語文教學,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學過程邏輯的,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基本技能體系」聽、說、讀、寫12項基本功。

  9. 關於教師管理。他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沒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不行的。作為學校領導,應該關心愛護教師,盡量減輕教師的負擔。

  10. 他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11. 他對學校里的每一名教師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長。要求教師努力提高教育素養,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有較高的培養和工作激情。

  12. 三者不可偏廢。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因此,被人尊稱為「教師的教師」是當之無愧的。

  13. 關於學年總結。他把總結工作這件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當作把握教育規律的一個要環節。反對校長自己不動手而分派別人東拼西湊,然後加以「剪輯」的做法,也反對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到年末臨時搞突擊的做法。

  14. 提倡校長親自動手,每天每周都要記事,及時整理,不斷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結論,並徵求大家的建議或意見。

  15. 他認為,總結不應刻板公式化,年復一年一個模式,好的總結應該既是全體教師一年創造性勞動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

②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不影響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應當積極參加當地的什麼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不影響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應當積極參加當地的活動

③ 簡述陳鶴琴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簡單的說,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一起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兒都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的情形時的兩句警語: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們把它改為: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拓展資料

1940年2月,陳鶴琴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邀請,前往江西辦學,並開始進行「活教育」實驗。5月15日,在泰和縣新池村創辦南昌實小新池分校。

10月1日,在泰和縣文江村創辦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非教會的幼稚師范學校。這所學校很快贏得了聲譽,1943年,教育部長陳立夫批准將其改為國立學校。

1945年,陳鶴琴在上海創辦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任內提出五指教學法,主張幼兒教育如同手指與手掌應當涵蓋健康、科學、社會、藝術、語文五種其本項目,手指與手掌骨肉相連不能單獨而存,要注意教材的連貫性及整體的。

1949年5月曾先後兩次因「赤化」遭國民政府逮捕,經上海五位大學校長聯合營救獲釋。

④ 老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哪本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記述作者五年期間與一個班的三十一名學生朝夕相處的平凡歲月,內容是一年小學預備班和四年小學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學工作。掩卷細思,一顆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兒童的火熱的心所迸發出來的無窮創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有影響的教育家。他從十七歲起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948年期擔任帕夫雷什學校的校長以後,二十三年間從未離開過這所農村學校。本書是他的晚年之作,於1969年出版,曾獲得烏克蘭共和國國家獎和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

(4)教育教學活擴展閱讀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為出版。如眾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女兒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專著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為師范學生入學必讀。

⑤ 談如何做到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 就近年來開展的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實踐做以下思考。 一、 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教育途徑 幼兒社會化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

⑥ 棠湖中學 「三格教育」 「三段教學」具體的實施方法是什麼。有全面的一些的活。想借鑒一下。

「三段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自主生疑」、「互動解疑」、「內化遷疑」三段即自己學習、學生自己講課、老師起指導作用、
三格的話。我忘記咯、

⑦ 陳鶴琴的"活得教育"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體系:
針對腐敗的死教育,他倡導「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活教育理論體系包括三大綱領及教學原則、訓育原則。
一、三大綱領
1、活教育的目的論,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目的論不僅體現了陳鶴琴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懷。
2、活教育的課程論,即「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3、教育的方法論,即「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重視直接經驗,強調以做為中心,主張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已能夠做的,都應當讓他自已做。
二、教學原則
陳鶴琴根據「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
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3、你要兒童怎樣做,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4、勵兒童去發現她自已的世界;
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7、比較教學法;
8、用比賽地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10、替代教學法;
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13、教學游戲化;
14、教學故事化;
15、教師教教師;
16、兒童教兒童;
17、精密觀察。
三、訓育原則
陳鶴琴認為訓導工作在整個教育工作上可說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條訓育原則:
1、從小到大
2、從人治到法治
3、從法治到心理
4、從對立到一體
5、從不覺到自覺
6、從被動到自動
7、從自我到互助
8、從知到行
9、形式到精神
10、從分家到合一
11、從隔閡到聯絡
12、從消極到積極
13、從「空口說道」到「以身作則」。
五指活動:陳鶴琴倡導在幼稚園開展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陳鶴琴將幼稚園的課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動中,並採用單元制,各項活動都圍繞著單元進行。他認為五指石活的,可以伸縮、互相聯系。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編織在兒童的生活上,這種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

整個教學法:陳鶴琴不主張分科教學,他認為分科教學是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是違反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因為兒童生活是整個的,材料也必然是整個的、互相連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主張最好由一位老師去教,以體現整體性,而不致割裂。

⑧ 幼兒教育教學活中應當提供哪些環境支持

教育部在2016年3月1日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 中提到: 第三十條幼兒園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兒讀物,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與探究的願望。

⑨ 如何激活教師團隊的教育教學活力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願內學、樂學的學科,容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⑩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

在一這個暑假,我在家是在悶得慌,無意中發現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書店裡,它就是這本名叫《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起初我只知道陳鶴琴是中國有名的教育家,所以才找出了有關他的這本書,誰知道它是那麼得吸引著我的心,《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專家。他懷著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一貫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並認為「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並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深受啟發。
一、「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

陳老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特別強調兒童的「做」,所謂「做」也就是活動。在園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兒童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兒童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

「好動」是兒童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兒童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麼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兒童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兒童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兒童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兒童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兒童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裡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兒童「做」,兒童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兒童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兒童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兒童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於發展兒童智力的。
二、活動性與主體性是緊密相連的。

兒童在陸地上學游泳,在教室里學煮飯,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師應當給兒童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了:「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兒童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兒童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幼兒園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要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原則。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原則之一。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兒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兒童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兒童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於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像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兒童的願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麼幼兒園的教學應該游戲化,並增加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機會。要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求知慾,必須要做到陳老提出的教學方法。
四、積極鼓勵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兒童喜歡受稱贊,容易受暗示,所以對兒童消極的制裁不僅不能收到實效,而且會傷害到兒童的心靈。所以積極的鼓勵、暗示是軟性的教育,雖然比較難做,但收效很大。消極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徹底的、暫時的。積極的鼓勵可以增加兒童學習的興趣,促進兒童求知慾。積極鼓勵對於培養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積極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教師並要注意不要對有不良行為的兒童任意申斥、挖苦、單純的禁止,甚至體罰。可見,「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的原則,對於兒童教育來說是很重要的。

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兒童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同年8月公費留學美國,先入霍普金斯大學,研習政治、市政、經濟、地質、生物等,獲文學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受教於克伯屈、孟祿、桑戴克等,獲教育碩士學位。1919年8月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科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等課程。1920年,喜得長子一鳴,於是,便以一鳴為研究對象,對兒童的動作、能力、情緒、言語、學習、繪畫等方面的發展進行了連續808天的觀察和實驗,寫出了《家庭教育》一書。在該書中,陳鶴琴利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父母怎樣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學的說明與指導,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1923年,在南京創辦鼓樓幼稚園,對幼稚園教育中國化進行長期深入地實驗。通過實驗,他總結出幼稚園的課程、讀法、故事、圖畫、設備等方面的經驗,對如何辦好幼稚園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並寫出了《我的主張》一文,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適合兒童心理的十五條教育原理,對建立中國化的幼稚園教育起著指導作用。1928年,陳鶴琴支持陶行知籌創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兼任第二院院長。又與陶行知等合力創辦櫻花村幼稚園,開辟了鄉村幼稚教育實驗場地。1940年,他籌創江西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開始了中國幼稚教育制度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陳鶴琴創立了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獨樹一幟的教育派別。新中國成立後,陳鶴琴歷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南京師范學院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南京幣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陳鶴琴於1982年逝世後,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整理為《陳鶴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餘萬字。並於1983年至1985年先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是他的代表作,收輯在該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1948年),共十七條,曾分別發表於《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匯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

陳鶴琴在該書卷頭語中說:「這里所舉的十七條原則,都是根據最近兒童心理的學說和我個人的教學經驗寫成的。我的目的是與格(格里高來)、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使得做教師的做家長的讀了,都能了解,都能應用,並供同仁的研討」。在這一段話里,陳鶴琴把十七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十七條教學原則如下:

原則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一條是依據了兒童好游戲、好動的心理。兒童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陳鶴琴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原則二,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說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讀後感《《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因此,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說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原則三,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這一條也是強調兒童動手去做,去親身實踐。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譬如燒飯,在教室里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原則四,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點。小孩子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關在屋子裡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的世界。探討自然的神秘,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則五,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贊的心理特點。你稱贊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制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則六,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和原則四相同。兒童喜歡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討、去追求,就可獲得確實而經濟的直接知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會。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原則七,比較教學法。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於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隻貓,最好用一隻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應用的范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應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應用。

原則八,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去組織兒童比賽,以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學習效率。但比賽必須避免勝利者驕傲、敗北者氣餒兩種弊病,防止不服從指揮,把競爭變成傾軋,把比賽變成妒嫉的惡果出現。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原則九,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原則十,替代教學法。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臟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歡佔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佔有心。這是一種以搜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學校里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群,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群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⑥小孩子是喜歡游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簽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游戲去取而代之。游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原則十一,注意環境、利用環境。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游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具,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鍾型賭具,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系,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但分別學習,又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復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原則十三,教學游戲化。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游戲、人們均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游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游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游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原則十四,教學故事化。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故事的作用有四點:①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像力;④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於兒童的學習心理。教學故事化有兩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則十五,教師教教師。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裡舉行,同樣可以應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於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原則十六,兒童教兒童。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於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於教學效益的提高。因為:①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②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③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後,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著眼於本國的教育,而且也著眼於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則十七,精密觀察。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

以上十七條原則是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應了該體系的其他各個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像一條線貫穿於其中。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標,十七條教學原則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做人」是教育最起碼的任務,要研究人是什麼?人的活動是什麼?人與人的關系是什麼?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什麼?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十七條原則中不同程度的體現出來了。如比較教學法一條,陳鶴琴也對做人進行了比較。通過這種比較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做一個立身社會的人打下初步基礎。又如在「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酌效率」一條原則中,陳鶴琴指出,「在團體比賽中,我們可以學習許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犧牲、互助,都是在團體中養成的」。這說明人不是一般動物,他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再如「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動是要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發現,去探討,去追求知識。「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要求學生從研究時事中得到寶貴的教訓,從探討抗日與歐戰有關的史地中得到寶貴的活知識,這就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人就是中國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此外,十七條教學原則或者是以培養兒童道德,或者是以傳遞現代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來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了。這種人顯然不是古代的中國人,而是現代的中國人了。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二大目標。它繼承了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並發展到求進步。這在十七條教學原則中也有體現。比如為首一條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就是讓兒童自己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一旦獲取了新的知識,人就進步了。照陳鶴琴看來,「做」有紐帶作用,通過「做」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的距離縮短,把知識和技能聯結起來。他的這種理論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學」的命題就在杜威的「做中學」完全重合了。對於杜威的「做中學」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這樣的命題只強調了兒童的直接經驗,而忽略了人類的間接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際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相去甚遠。不過陳鶴琴在強調「做中學」的同時,首先強調「做中教」,即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從而糾正了杜威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三大目標。陳鶴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條教學原則中的第六條。其他各條原則,如「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等都含有同樣的意思。不難看出,陳鶴琴非常重視向大自然、大社會的探求,而反對舊教育的死肯書本。不過,陳鶴琴並不反對學習書本知識,而只是反對教師的教學死死地把眼光釘在書本上。他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活標本。「這個小菜場,是你的標本,是你的儀器,是你的寶庫,所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活教材,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拋開書本,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從頭探索。他在談到教授歷史、地理這兩門課程時指出,我們要從研究抗戰、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去了解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也就是從「現在」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歷史、地理上去。在這里陳鶴琴強調直接經驗,但並沒有否認間接知識,是較為合情合理的。

另外,活教育十七條原則還反應了活教育體系中的四個步驟和五指活動的思想,這是陳鶴琴在論述過程中親口說明了的。譬如在「教師教教師」一條原則中,陳鶴琴就說:「在行政組織內,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聘用專門人才,依據活教育所定五指活動,分組擔任輔導,這種輔導工作,對於一般教師頗有幫助」。這說明了教師的巡迴輔導是以五指活動為依據的。至於活教育的四個步驟(實驗觀察、閱讀參考、發表創作、批評研究),在十七條原則中也有相應的體現。比如原則十二,原則十七就明顯地與之基本一致。這說明四個步驟和十七條原則中的某些原則是互相融會貫通的。

陳鶴琴的十七條活教育教學原則是在長期進行幼兒園實驗和幼稚師范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不僅在二、三十年代有適用價值,就是在目前的八、九十年代,甚至在更遠的將來也還有適用價值。

十七條教學原則中的原則五,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原則九,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原則十三,教學游戲化,與陳鶴琴的《家庭教育》第三章,普通教導法的原則二、原則一、原則十一大體相同。說明這三條既是幼兒園、幼師的教學原則,又是家庭嬰幼兒教育的教育原則,具有普遍的教育教學作用。這
三條原則均建立在兒童心理的基礎之上,具有科學性和永恆性。

原則一、原則二,是要小孩子自己動手和動腦,做教師和做父母的不要包辦代替,以便使小孩子獲得直接經驗。關於這一點,在今天的家庭和幼兒教養機關里是仍然適用的。我們今天的幼兒園教師和家庭父母,如果不讓小孩子動手動腦,事事越俎代庖,就不能培養應有的勞動習慣,只能培養出奇生蟲,還有什麼獲取直接經驗可言?

原則四是鼓勵兒童向大自然、大社會探討;原則六是要求幼兒園的教學要聯系和取材於大自然和大社會;原則十一,亦是說在大自然、大社會的環境中,可以找到許多活教材、活教具。這三條原則都告訴我們,幼兒園的教學不能僅限於活動室、教室,更不能把幼稚生關在屋子裡,而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遊玩,去接觸活的動物、植物、人群。關於這一點我國現在的幼兒園正是這樣做的。也只有這樣做,而且盡可能多的這樣做,才能從小培養兒童活潑、愉快、健康的心身,養成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原則七,比較教學法;原則八,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原則十,替代教學法等,都是很富趣味性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東、西、南、北、中均可應用;過去、現在、將來,都很相宜。

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顯然不適用於幼兒園的教學,而是針對幼兒師范學校的教學需要提出來的。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只進行班級教學還很不夠,因為班級教學形式上是一個班,但實際學習的時候仍是一個一個的學習,不能互相討論、互相研究、互相補充。分組學習就是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集體學習,增加刺激數目,增加思想路子,提高學習效率。這曾經是陝甘寧邊區幹部學校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陳鶴琴把它用為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說明它是一種活的方法,凡是在較高層次的教學中都有適用價值。另外,還有「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等都是很有適用價值的方法,此處不必——贅述了。

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則》,覺得裡面閃光的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讓我對幼兒園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觀,並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層樓。我會秉著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完善自我,不斷提高。
總之,活教育的每一條教學原則都具有現實意義,是陳鶴琴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值得每一個幼教工作者認真學習、領會和應用。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