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琉璃珠舞蹈教學

琉璃珠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6 00:18:44

A. 高山族舞蹈的崇拜「百步蛇」的高山族排灣群體

高山族的排灣群體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央山脈南段,北起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南至恆春半島。排灣群體中有因居住地域的不同,被俗稱「東排灣」和「西排灣」兩種人。根據人類學家對屬於印度尼西亞語族排灣祖先人種,進行測試分析和對他們歷來生活習俗、原始圖騰崇拜及遠古巨石文化遺痕等多方面的綜合考察,提出:排灣人可能是早期生活於菲律賓,屬於馬來系統的伊哥羅族人。這些人在早期渡海抵達台灣後,與當地土著和外來民族融合、發展後,成為現在的排灣群體。
台高山族的各群體,都以擁有「琉璃珠」和「古壺」為貴。而在排灣群體中,又以擁有「琉璃珠」的數量和質地優劣,作為區分貴族與貧民的標准。經化學分析:留存排灣、魯凱、卑南這三種群體手中的「琉璃珠」,最早製造於古埃及的腓尼基人,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由此推測:排灣人在進入台灣前,是歐洲商人以「琉璃珠」和「古壺」到南洋婆羅洲北部島嶼,與當地土著換取香料,才使「琉璃珠」流入排灣等先民的手中。然後,再由當地土著攜入台灣的。
排灣群體信仰多神,尤其崇拜「百步蛇」。他們在家中祭壇上所供奉的「老蛇」和「新蛇」,被認為是自己的民族祖先和父母祖先靈魂的原形。因此,他們的男女衣裙服飾和房屋樑柱上,都繪有以「百步蛇」紋和由過去原始「獵首」習俗遺留的「人頭」紋圖案,以此強化本群體的集團意識。但這些圖紋,具備貴族等級的人才有資格綉制在服飾上,以顯示貴族的特權。
排灣群體的重大祭祀活動有「五年祭」、「收獲祭」、「送靈祭」等。 其中,規模最為盛大的要數「五年祭」。在這個祭祀節日中,人們的舞蹈活動也較豐富和盛大。屆時,進行集體舞蹈的男女舞者,分段站立,體前交叉拉手組成圓圈形。舞蹈過程中,人們有的上身赤裸,著黑色短裙,手拿紅白相間長棍,間而進行集體技巧性舞蹈表演。同時,另有技藝高超男子,在圓圈中表演爬竿、翻圈等雜技節目。排灣人的舞蹈語匯豐富、多變,除邊歌邊舞外,還經常以「嘴琴」和「鼻笛」等樂器為舞蹈伴奏或單獨演奏。

B. 高山族舞蹈有什麼特點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中,分布在我國台灣省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島,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漢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統稱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著具有不同人種、語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灣、布農、魯凱、卑南、曹、賽夏、雅美九個群體。

據考古學論證,目前生活在台灣島上原住民的祖先,除本地部分土著外,很大部分是早在石器時期,生活在福建沿海「百越」族團的一支,遷到台灣島上的「閩越」人。三國時期,這些人被稱為「山夷」。唐代後,來自南太平洋中馬來群島、加羅林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菲律賓、日本等島嶼的其他人種和不同血統的土著民族也陸續移居台灣島,通過在漫長歲月與當地土著和更早到達的「百越」族團等人群的融合,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群體。在16-17世紀以後,大量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居台灣的漢族人,把先進的經濟、文化和傳統生活習俗帶到台灣,使生活在城市、平原及臨界平原地區的群體,受到漢文化影響而得到迅速發展。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平埔」群體已全部漢化。而一直生活在山地的其他種群體,因受漢文化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馬來群島民族所共同以「奧圖夫」為神祗的祖先遺俗。此外,在偏僻地區的排灣、泰雅、賽夏群體仍盛行「文身」、「文面」;泰雅、布農、曹群體還保留「鑿齒」、「染齒」、「除毛」等與古代「百越」族團相同的古老習俗與審美觀。

在對台灣原住民族源成分的研究中,不少人類學家認為:泰雅、布農、賽夏、排灣群體與馬來系統的印度尼西亞族相同;而雅美、阿美群體與羅林群島上的土著幾乎一樣,屬於密克羅尼西亞族。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對定居於台灣的外來土著也有「東鯷」或「東番」的稱謂。清代後,台灣通稱這些外來人為「土番」或「悉族」。台灣被日本侵佔期間,被統稱「番」或「高砂族」,光復後稱「高山族」,後改稱「山地同胞」或「原住民」。現在這九個群體,被台灣民眾稱為「台灣九族」。

崇拜「百步蛇」的高山族排灣群體

高山族的排灣群體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央山脈南段,北起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南至恆春半島。排灣群體中有因居住地域的不同,被俗稱「東排灣」和「西排灣」兩種人。根據人類學家對屬於印度尼西亞語族排灣祖先人種,進行測試分析和對他們歷來生活習俗、原始圖騰崇拜及遠古巨石文化遺痕等多方面的綜合考察,提出:排灣人可能是早期生活於菲律賓,屬於馬來系統的伊哥羅族人。這些人在早期渡海抵達台灣後,與當地土著和外來民族融合、發展後,成為現在的排灣群體。

台高山族的各群體,都以擁有「琉璃珠」和「古壺」為貴。而在排灣群體中,又以擁有「琉璃珠」的數量和質地優劣,作為區分貴族與貧民的標准。經化學分析:留存排灣、魯凱、卑南這三種群體手中的「琉璃珠」,最早製造於古埃及的腓尼基人,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由此推測:排灣人在進入台灣前,是歐洲商人以「琉璃珠」和「古壺」到南洋婆羅洲北部島嶼,與當地土著換取香料,才使「琉璃珠」流入排灣等先民的手中。然後,再由當地土著攜入台灣的。

排灣群體信仰多神,尤其崇拜「百步蛇」。他們在家中祭壇上所供奉的「老蛇」和「新蛇」,被認為是自己的民族祖先和父母祖先靈魂的原形。因此,他們的男女衣裙服飾和房屋樑柱上,都繪有以「百步蛇」紋和由過去原始「獵首」習俗遺留的「人頭」紋圖案,以此強化本群體的集團意識。但這些圖紋,具備貴族等級的人才有資格綉制在服飾上,以顯示貴族的特權。

排灣群體的重大祭祀活動有「五年祭」、「收獲祭」、「送靈祭」等。

其中,規模最為盛大的要數「五年祭」。在這個祭祀節日中,人們的舞蹈活動也較豐富和盛大。屆時,進行集體舞蹈的男女舞者,分段站立,體前交叉拉手組成圓圈形。舞蹈過程中,人們有的上身赤裸,著黑色短裙,手拿紅白相間長棍,間而進行集體技巧性舞蹈表演。同時,另有技藝高超男子,在圓圈中表演爬竿、翻圈等雜技節目。排灣人的舞蹈語匯豐富、多變,除邊歌邊舞外,還經常以「嘴琴」和「鼻笛」等樂器為舞蹈伴奏或單獨演奏。

善舞「長發」的高山族雅美人

人口約3500餘人的高山族雅美群體,集中居住在有「海上公園」之稱的台灣蘭嶼島上。據考證:雅美群體的先民,來自南太平洋馬來群島和加羅林群島土著的後裔,已有約不止三、四千年的生活史。「雅美」意為「國」,把自己稱為「雅美」,可能具有是自成一體的外來群體的含意。

雖然現在台灣島上的雅美與阿美分別屬於兩個群體,但因他們的先祖都來自加羅林群島的土著,而至今在一些祭祀、習俗、民歌曲調上十分相近。雅美群體每年也要舉行紀念祖先渡海來到台灣的「舟祭」活動。

雅美人以山林放牧和海洋捕魚為生活來源,民間的傳統舞蹈一般是在捕獲飛魚旺季所舉行的「豐年祭」時進行。禮儀中所跳的祭祀舞蹈,多由男人們一邊搗著小米,一邊用古拙的舞步邊走邊唱,以此表達收獲的快樂。婦女們不參加舞蹈,只在一旁觀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如今這種舞蹈在舞步和隊形上都有所改變,形成為「古老舞蹈」和「進化舞蹈」兩類。

被許多人認為台灣島上的《發舞》,是高山族所具有的代表性舞蹈。其實,這個舞蹈在台灣高山族中只有雅美婦女們所跳。每當漁船歸來的傍晚,迎著金紅色的落日,蓄有長發的健壯雅美婦女便集合在碧波翻滾的大海邊,站成橫排挽臂歌唱。她們隨著由緩慢而逐漸加快的歌聲晃動著身軀,在身體向左右晃動的速度達到最高潮時,便開始邊用雙腳跳動,邊反復不斷地向前彎腰將長發甩至地面,然後再挺起身來使長發甩於頭後的舞蹈。在金碧輝煌的彩霞襯托下,前後擺動不止的長發,猶如陣陣滾動的波濤。這正是雅美婦女用自己的優美的形體和舞姿,來象徵海洋波濤的壯麗和迎接遠航捕魚歸來親人所特有的方式。

此外,在雅美群體中,還有與海南省黎族民間《打柴舞》十分相似的《竹竿舞》;有表現台風的兇猛和人們與之抗爭的《台風舞》和模擬取獲淡水的《飲水舞》等。這些舞蹈雖然舞步簡單,同種動作經常循環往復。但這些舞蹈,充分讓人體會到,雅美群體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他們在舞蹈時的陶醉與欣賞。

閱讀全文

與琉璃珠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