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個人認為下列理論比較重要,應該了解。
1、三大學習理論。
2、三大教學理論。
3、主體教育(裴娣娜)、嘗試教育(邱學華,洋思模式、杜郞口模式等)、新基礎教育(葉瀾)、新教育實驗(朱永新)、生本教育(郭思樂)、情境教育(李吉林)、成功教育(羅明、劉京海)等。
附:
1、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1)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或客體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卻是絕對長期的。學生是有著主觀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體,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學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學習與發展方式的自己成長的主體。
(2)現代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
(3)現代教育應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
(4)現代學校教育中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是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關鍵所在。合理師生關系的要點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學校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應體現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則。
主體教育是一種以自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徵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新世紀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
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是主體教育的關鍵詞,也是主體教育的基本策略。
主體參與型班集體的建設、班級小組合作管理等是班級管理實踐中比較常見和成功的做法。
2、賞識教育:
周弘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會傷學生的自尊心。
尋找閃光點,賞識激勵、樹立自信是賞識教育的三個關鍵詞,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基本策略。
北京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捧」等教育實踐中,都滲透得賞識教育的思想。
3、成功教育: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創造機會、幫助成功和體驗成功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基本策略。
堅定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視和放棄每一個學生。
劉京海提出一系列成功教育的思想:
(1)三個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論:猴子論,老婆論,和尚論)
(2)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反復成功導致自我概念積極;自我概念積極是人格健康的核心。
(3)成功教育的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4)成功的三個階段: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圈養,散養,野養)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5)三位一體的成功:教師,學生,家長。
(6)成功教育研究的邏輯關系:問題,原因,對策,效果。主要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對策,主要效果。
4、嘗試教學:主要觀點:「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
5、新教育實驗:核心思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2. 考編中教育教學理論包括什麼
(1)課程計劃、課程標准
課程計劃, 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 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 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標准, 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 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 有關學科教 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方法】在考察概念選擇題時,我們往往通過概念的落腳點來進行辨析,但對於課程計劃、 課程標准這對概念的備課, 這種方法則不適用, 各位考生需要通過兩個概念的定語部分來進 行區分, 課程計劃是一個總的指導性文件, 而課程標準是每門學科的指導性文件, 各位考生 若在考試時,看到是針對每門學科的,那考察的這個概念是課程標准,反之則是課程計劃。
(2)直線式教科書結構、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 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 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 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 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方法】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與螺旋式教科書結構最根本的區別是, 前面內容在後面的學習過 程中有沒有重復出現, 若重復出現了則是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若沒有重復出現則是直線式教 科書結構。
(3)形式教育、實質教育
形式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至於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 實質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 至於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 培養和訓練。
【方法】形式教育重能力,輕知識 ; 而實質教育重知識,而輕能力。
(4)班級、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 將年齡和只是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 有固 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 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 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方法】 對於班級和班集體這兩個概念的掌握, 各位考生可以通過概念的落腳點來進行辨析, 班級是一個基本的教育單位,而班集體是一個社會心理共同體。
3.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於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於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範性、創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精神
(1)敬業樂業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4. 我需要一篇有關教育教學類的論文5000字左右。
《如何讓師者更有魅力》
今天我學習了《如何讓師者耿有魅力》,結合8年的教學經驗,感受到「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壇幾載風雨,備嘗苦辣酸甜,也深深認識到: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好一名教師,就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愛得專心致志,愛得無私無畏!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是否高尚,主要從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否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看他是否熱愛學生,能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還要有一種無私奉獻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深切關注,真誠地熱愛學生已被視為當代教師的師德之魂。
一、熱愛學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任何教育的結果,都是伴隨著一定的師生關系產生的,其結果的好壞有時受師生關系好壞的影響,不同的師生關系往往導致不同的教育結果。今天的學生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這也是江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不斷強調的。而要做到此點,師生關系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為在民主型的關系中,由於師生之間注意協商、溝通,關系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松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他們所認同的目標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都高。反之,若師生關系是「專制型」、「放任型」的。則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緊張或放任,造成內心煩躁、恐懼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高效的學習,學習效果也不會好。這種情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韃,他的心裡,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種種矛盾。倘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即沒有與學生溝通關系的法寶「博愛之心」。不把其視為親人,視為可傾吐心聲解決困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和保護。要真正化解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時由於學生偏見或教師有「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觀念和行為,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好心」的誤解。但是教師只要走出這種愛的誤區,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就能為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
二、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麵包和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沖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正直、公正、坦盪、無私的,不是偏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這種愛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有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等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當真誠地對待他。
2.堅持「三不」。不挖苦學生。當學生做錯事時,我耐心開導,不挖苦、不訓斥,不拿大話威脅恐嚇。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如有的學生因作業沒寫好,或沒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師那樣讓學生寫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單獨找他談話,幫他找出原因。不心罰。「心罰」即對學生內在心理和精神的懲罰,它是與體罰相對應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師說學生「生來就不是讀書的料,還有臉往這兒坐。」「灌鉛的腦袋!」「死榆木疙瘩!」……這種心罰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他們的情感,損傷了他們為人的尊嚴。大家想想,學生真的遇上這樣的老師日子該多難過。所以,我們應愛護學生。維護其自尊心,盡量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老師的生命是一團火,老師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師的事業是一首詩。」……有關對教師以及教師職業的贊美之詞確實不勝枚舉。但我們應常常進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們的行為是否與那些贊美之詞相符。
3.嚴愛結合。現實中往往愛好學生易,愛差學生難。我就要求自己不僅要愛「小天鵝」,還要愛「丑小鴨」。採取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即嚴愛結合。首先,我善於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其次,我善於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友愛,努力創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並且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有度、有方與有恆。
二十一世紀呼喚著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呼喚著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呼喚著高尚的師德修養。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是高瞻遠矚、語重心長的。不錯,教師擔當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才能振興教育,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愛是教師美麗的語言,我們教師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正如浙江某私立中學校訓所言: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愛護別人的孩子是神。倘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是「神」,那麼,我敢肯定師生關系始終是一片片晴朗的天空。
4.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5. 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高中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特點及其理念
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以下稱新大綱)已於2000年3月頒布。新大綱於2000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遼寧等十省市擴大試驗,以後逐步在全國推廣,並最終取代1991年版的現行高中生物教學大綱。新大綱的頒布是我國生物教育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將對我國生物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將對新大綱的特點和基本理念作一些分析和介紹。
一、基本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有過多種版本,如1981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1年版和1996年版(供試驗用)。2000年版新大綱是在1996年版大綱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1999年5月教育部組織成立了大綱修訂工作小組,同年6月小組開始工作,至2000年1月完成大綱送審稿。在6個月的時間里,小組召開了三次工作會議,先後兩次將修訂稿送交審查委員和部分教師徵求意見,又根據這些意見對修訂稿進行了反復的修改,最後經教育部的專家組和領導審查通過後頒布。新大綱的問世是許多生物學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次高中生物教學大綱修訂工作是我國「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規劃和「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要求,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在今後10年中將有兩次大的變化。一是在2000年完成對現行初中教學大綱和高中的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的修訂,並將修訂後的大綱付諸實施;二是在2000年啟動21世紀國家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制訂工作,並陸續進行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試驗、修訂和實施。21世紀的國家課程標准從理念到內容都會有更大的變革。此次修訂而成的新大綱將成為由現行大綱向21世紀國家課程標准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梯。
二、大綱修訂的依據、原則和指導思想
(-)修訂大綱的依據
1.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基本精神,《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以及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和要求。
2.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試用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的經驗和反饋意見。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於這次大綱修訂工作提出的任務和要求。
4.國內外有關科學教育和生物學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指導思想和原則
1.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使新大綱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尤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
2.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上,要綜合考慮學科體系、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不能過於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3.適當減少教學內容,降低難度,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安排一些探究和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態度觀念。
4.思路要新,步子要穩。此次修訂既要反映時代的特點、生物科學的進展和當今生物學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又要充分考慮學校教學條件、師資水平和學生基礎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三、新大綱的主要變化
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只在江西、山西、天津兩省一市進行了試驗,其他省市的教師對該大綱可能不夠熟悉。因此,本文將對照1991年版大綱來說明新大綱的主要變化。
要說明的是對這門課程的希望和要求,因此改用課程目的更加貼切。
課程目標是對課程目的的具體說明。課程目的只是概括地、抽象地表述了課程的方向和意圖,課程目標則是根據課程目的而提出的明確而便於操作的要求。
這兩項內容的表述方式也有明顯的變化。以往的大綱習慣用「要求學生掌握……」,「使學生受到……教育」等語句,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教」的課程理念。新大綱則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角度提出了課程目的和課程目標,即指出了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當獲得的學習成果,如「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知識」「學會……方法」「養成……態度」「樹立……觀點」等。不難看出,這樣的表述方式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發展,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不僅反映了新的課程理念,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大綱中的課程目的和課程目標包括知識、態度觀念、能力三個領域。
1.知識領域。課程目的對知識領域的要求概括地說明了兩層意思,一是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二是要求學生了解並關注這些知識的應用。強調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是近年來許多國家生物學教育發展的共同特點,新大綱也力圖使我國的高中生物課程在這一方面得到加強。
課程目標對知識領域的要求作了更加具體的闡述,概括地說就是生物學基礎知識、自我保健知識、生物學知識的應用和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成就等四個方面。其中生物學基礎知識和自我保健知識是經典要求,新大綱未作較大變化;對於生物學知識應用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充分的重視;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成就則是新增加的內容要求,這一點在選修課中有更加突出的體現,特別是生物技術的內容大量選入中學生物課程,在我國生物課程的發展中是一個明顯的變化。
2.態度觀念領域。在態度觀念領域,新大綱在原有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科學的世界觀等方面的要求。新增加的這些要求是構成學生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生物課作為自然科學課程應該完成的重要任務。
態度和觀念領域的目標同以往的大綱要求相比變化很大。首先是標題的變化。以往我們將這一方面的要求稱為德育或思想教育目標,這一次改稱為態度觀念目標,意在強調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提出要求,它所涵蓋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其次是要求的內容明顯增加。新大綱由1991年版大綱的兩個方面的要求增加為4個方面的要求:(l)使學生形成生物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2)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情感,這里還特別要求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生物資源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4)養成科學態度、初步具有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大綱增加態度觀念領域的要求實際上是提高了這一領域在課程中的地位,使之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最後是這些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層次分明,能更好地結合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特點和自然科學課程的屬性,便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例如,態度觀念方面課程目標的第一條,首先對生物學基本觀點作了具體闡述,這些基本觀點是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後者又是建立科學的世界觀的基礎,而這些觀念的確立,都離不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因此,這一條目標表述為「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
3.能力領域。在能力領域,課程目的和課程目標包括五個方面:即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科學觀察相關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思維的能力和習慣。其中,操作能力和與科學觀察相關的能力是多年來一貫的要求,而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的能力和習慣是新大綱增加的內容。
能力目標的第二條「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源進一步收集和處理生新大綱包括七個部分和附錄。這七個部分是:課程目的、課程目標、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教學評價和教學設備。附錄是關於教學要求層次的說明。同1991年版大綱相比,刪去了「選材原則」一項,增加了「課程目標、教學評價、教學設備」三項內容,對課程意圖和要求的闡述更加明確、具體。
6. 教育教學論文的組成要素
這個你自己去看被人發表的文章呀(創新教育研究)等等這類的,這些知識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印象才會深刻
7. 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指導
(一)主題的寫法
教育教學論文只能有一個主題(不能是幾塊工作拼湊在一起),這個主題要具體到問題的基層(即此問題基本再也無法向更低的層次細分為子問題),而不是問題所屬的領域,更不是問題所在的學科,換言之,研究的主題切忌過大。因為涉及的問題范圍太廣,很難在一本碩士學位論文中完全研究透徹。通常,碩士學位論文應針對某學科領域中的一個具體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並得出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教育教學論文是學術作品,因此其表述要嚴謹簡明,重點突出,專業常識應簡寫或不寫,做到層次分明、數據可靠、文字凝練、說明透徹、推理嚴謹、立論正確,避免使用文學性質的或帶感情色彩的非學術性語言。論文中如出現一個非通用性的新名詞、新術語或新概念,需隨即解釋清楚。
(二)題目的寫法
教育教學論文題目應簡明扼要地反映論文工作的主要內容,切忌籠統。由於別人要通過你論文題目中的關鍵詞來檢索你的論文,所以用語精確是非常重要的。論文題目應該是對研究對象的精確具體的描述,這種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結論,因此,我們的論文題目不僅應告訴讀者這本論文研究了什麼問題,更要告訴讀者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例如:「在事實與虛構之間:梅樂、卡彭特、沃爾夫的新聞觀」就比「三個美國作家的新聞觀研究」更專業更准確。
(三)摘要的寫法
教育教學論文的摘要,是對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會根據摘要檢索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因此摘要應包括:對問題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對使用的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的簡要介紹、對研究結論的簡要概括等內容。摘要應具有獨立性、自明性,應是一篇完整的論文。
通過閱讀教育教學論文摘要,讀者應該能夠對論文的研究方法及結論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寫法應力求精確簡明。論文摘要切忌寫成全文的提綱,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這樣的或類似的陳述方式。
(四)引言的寫法
一篇教育教學論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幾個部分:1、問題的提出;2、選題背景及意義;3、文獻綜述;4、研究方法;5、論文結構安排。
⒈問題的提出:講清所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⒉選題背景及意義:講清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來研究,即闡述該研究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對國計民生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等。
⒊文獻綜述:對本研究主題范圍內的文獻進行詳盡的綜合述評,「述」的同時一定要有「評」,指出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講出自己的改進思路。
⒋研究方法:講清論文所使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論文結構安排:介紹本論文的寫作結構安排。
⒌「第2章,第3章,……,結論前的一章」的寫法是論文作者的研究內容,不能將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區分地摻和進來。已經在引言的文獻綜述部分講過的內容,這里不需要再重復。
各章之間要存在有機聯系,符合邏輯順序。
(五)結論的寫法
結論是對教育教學論文主要研究結果、論點的提煉與概括,應准確、簡明,完整,有條理,使人看後就能全面了解論文的意義、目的和工作內容。主要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學術領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同時,要嚴格區分自己取得的成果與導師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8. 教育教學理論是什麼
教育教學理論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教育理論》這本書的內容包含量很大,不妨看看。對你的招聘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