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教學論文:教與不教有什麼不同
讀特級教師陳日亮的著作《如是我讀》,其中「教與不教有什麼不同」這句話讓我震撼——這是陳日亮老師經常問年輕語文老師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經常問問自己,在自己語文教學生涯中,到底教與不教有什麼不同?
還是在學校教書時,和我對桌的語文教師是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後來他到北京某校當校長去了。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你就應該先成為杜甫研究專家;教《荷塘月色》,你就應該先成為朱自清研究專家……」。當教務處對他教的兩個班進行評教時,學生毫無例外全部給他打100分。和他的學生訪談時,學生總是說:「語文課老師一講了之,看似滿堂灌,他同時也帶我們進行精神歷險!」我當時深受震撼,他的課一點也不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可學生卻給予他這么高的評價!事後,我想,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光環效應外,與這位老師敢於把語文深度教學原則貫徹到底很有關系。
記得孫紹振教授曾說,中學語文教學的作品解讀「在方法上,習慣於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與現實的統一中團團轉,缺乏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層次的自覺,這在根本上背離了『分析』的初衷」。尤其在時下各種教學理論甚囂塵上之時,語文課堂要求合作探究,要求教師講課不得超過多少分鍾,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求獨學、對學、群學與全班學,要求不能肢解文本,等等,教師層面的文本解讀、分析已經全無市場了,否則,就是違背了課改精神;即使有,也是蜻蜓掠過水面,淺嘗輒止。正像陳日亮先生指出的那樣,語文教學的整體走勢是工筆式微,寫意大興。
前段時間,聽了一節冠以「生本高效」稱謂的語文課,語文教師竟然沒有上講台,而是找了個凳子坐在教室後面,讓學生如走馬燈般上講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節課教師就是說了一聲「上課」和「下課」,除此之外,就無任何言語了。課後,我找該老師交流,這位老師說,21世紀教育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於教師馬上閉上自己的嘴。在自評自己這節課時他還說,最大的問題是「亂」得不夠。我不禁有些愕然!
是啊,針對他原先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轉」,我們的課改提出了要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要貫徹「師退生進」的課堂策略,可從來沒說要取消語文教師講課、分析文本的權利啊!也難怪有一些行政領導去聽課後,總是發牢騷,說很希望聽一節由教師精彩地主講乃至串講一篇課文,給學生做完整、細致示範解讀的語文課。
回想一下,盡管特級教師鄭逸農一再提倡「非指示性」教學的理念,主張「兩不四自」理論——不指示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確定),不出示問題答案(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但他依然在課堂上竭力彰顯教師的引領作用。
例如,執教《再別康橋》時,鄭逸農老師先是讓學生在初讀兩遍的基礎上,用一句話說說各自的原初體驗;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進行獨立研讀欣賞;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自主學習成果;在此基礎上,讓小組篩選出不容易解決的典型問題,匯總到大屏幕上;安排各個小組選擇其中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隨後課堂上鄭逸農老師一改「慎言」的做法,針對學生忽略但必須掌握的內容,在課堂後半部分提出了兩個問題,並將課堂引向了深入。看來,在課堂上,語文教師還是不能放棄自己的引領作用。
2. 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中怎樣正確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版。通過對教育現象、權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3. 寫一篇簡短的有關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論文
你可以進入網路文庫網頁,然後輸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幾個字,就會看到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文檔,供你作為參考。
4.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學論文
一、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讀
所謂的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
作為語文教師都明白,文本之真之美生成於朗讀教學之中,尤其生成於朗讀之中。朗讀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閱讀的手段。即通過朗讀來疏通文字、理解和記憶文章要義。但有些老師還是會不自覺地講,並且講多於讀,這樣學生朗讀的時間就沒了保障,朗讀的質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的一些表現有:有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後,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乾巴巴;有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普遍表現出空泛或應付的現狀,缺乏實效性的特點。教師的要求經常只是籠統的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朗讀的評價只是大多泛泛地說,好,他讀得真有感情,或者讀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結果是,學生對於怎樣讀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隻能形成一些朦朧的感受;有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結果,整個課堂果然是書聲琅琅,非常熱鬧。但學生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朗讀過程則很難說。往往到最後就從自由讀演變成了不規范的齊讀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於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於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熏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
以下是我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2、讀悟結合, 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3、朗讀示範, 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4、多種練習, 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
5.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即思想,語文即生活,語文伴隨著人的一生,學好語文,終身受益。然而,要想學好語文,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是不行的。俗語說:習慣成自然。
學習語文的習慣須要慢慢地養成。
一,要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伴隨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記筆記,都要養成把漢字寫得規范、整潔、優美的好習慣
引言6-7 一、 教學環境研究的發展簡要概述及教學環境的解讀7-10 二、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含義、類及構成要素10-14 (一 學語文課堂教學心理環境11-13 (二) 中學語課堂教學物理環境13-14 三、 中學語文課堂教環境教育價值分析14-18 (一) 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與情緒15-16 (二)語文課堂教學環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與行為16-17 (三) 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與效率17-18 四、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心理學依據18-21 (一) 中學語課堂教學心理環境優化的心理依據18-20 (二)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物理環境優化的心理學依據20-2五、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原則21-25 1 、 教育性原則21-22 2 、 人性化原則22 3 、 合理性原則22-23 4 、 自然性原23 5 、 效益性原23-24 6 、 整協性原則24 7 、 情感性原則24-25 六、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優化25-39 1 、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因素,為師生教與學活動創造良好和諧環境26-36 (1) 、 營造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27-30 (2) 、 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中各環境因素的調和來優化教學氛圍30-36 2 、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物理因素,為師生教與學活動創造良好物質條件6-39 結束語39-41 注釋41 參考文獻41-44 中文摘要44-51
1華英;;《俄漢詞典》漢譯辨正[A];中國辭書論集1997[C];1997年
2晁繼;;語文規范標准與規范型字詞典的編寫[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3李國;;規范型語文辭書的理論思考[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4李鋼;論語文詞典的專科詞條及其釋義[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5黃穎;;培養英語的初步交際能力[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6王傑;李名方;;關於得體修辭學的通信[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7曹擢;;序[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8彥玲;;立足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情感培養語文興趣[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9軍琦;;生活之樹常青 語文不會蒼白——感悟教育的一點嘗試[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10沁怡;;台灣地區職校學生自我概念之因素結構[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6. 語文教學論文如何寫
【編者按】:對大學畢業生來說,論文的寫作相當重要,寫好論文會給大學生活一個完美的句號。精品學習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了關於論文的寫作指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語文教學論的研究工作,就是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語文教育的理論、探求語文教學規律的活動。研究者將其研究成果撰寫為論文,用以指導語文教學的實踐,因此,語文教學論論文的寫作,不僅具有探索理論的價值,還具有很強的指導實踐的價值。語文教學論研究和論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那麼,語文教學論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有哪些基本方法呢?運用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育學理論來指導語文教學論研究與論文寫作工作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大學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教育學理論、語文教育理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研究語文教育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例如1960年代初盛行的「三個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去分析。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錯誤的理論。因為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切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而辯證法的哲學觀要求我們看待事物要有聯系地看、全面地看,而不是孤立地看、片面地看;以教師為中心則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巨大作用,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他們取得學習進步的內因,教師的教則是外因,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學生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活動是為調動學生的內因起作用而設計、進行的,所以決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指導,語文教學論研究、論文寫作就能高屋建扳、方向正確,否則,難免陷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窘境。語文教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們把這些規律統稱之為教育學理論。教育學理論是指導人們正確地從事教育活動的理論,它自然應該、也能夠指導語文教學實踐及語文教學論的研究與論文的寫作。比如說教育目的,是教育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這些年來,不少以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目標的學校里流行著這么一條「經驗」—學生從上高一起,就把升學目標要求分段下放,每一時段的教學活動安排要落實本時段的目標,凡是影響這一目標落實的活動都要一概廢棄。我們只要將正確的教育目的與這條「經驗」稍一對照,便知道它是謬誤的,完全是搞應試教育。
7.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論文怎麼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二十個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的論文題目,供大家經常參考:
1、語迴文教師課答堂教學言語行為探析
2、中學語文「任務誘導」教學模式研究
3、語文課堂互動研究
4、中國現代文學的接受與中學文學教育
5、高中古詩詞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有效傳承
6、文言文教學之歷史沿革與革新策略
7、高中語文教科書寫作教材比較研究
8、語文課程中的語文知識建構摭談 語文課程的多媒體教學
9、基於體驗的語文情感教育研究 語文教師現代信息素養研究
10、感悟式學習是生成和建構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11、一位農村語文特級教師發展需要及生活經歷的敘事研究
12、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的實踐知識研究
13、在新課標指導下培養高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14、對話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反思及改進
15、職業高中寫作課程的反思
16、敘事學與中學小說教學內容的構建初探
17、中學語文教師教育信念的個案研究
18、論李鎮西生活化語文教育經驗
19、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祝福》
20、高中作文訓練序列與學生的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