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大學2012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大學2012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發布時間:2020-12-15 20:05:02

① 現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學質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為何

近日,關於「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是一個新話題。自上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這似乎不只是用人機構的評價,就連學生自己,底氣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學里到底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然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答案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至少要提出諸如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麼,測算的數據是什麼,以及統計分析結果的含義是什麼,等等關鍵性問題。缺乏基於數據的實證研究,只是憑感覺就得出「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結論,不僅草率,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
但有時候感覺也的確反映了部分事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斷推遲就業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用人機構迫切需要各類人才,但放眼望去,幾無可用之人,尋找合適的員工變得越來越困難。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正在加劇。
這說明大學的產品——本科畢業生——沒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至少沒有充分滿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除了快速擴招,盲目擴大規模和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三個更為根本性的弊端——我稱之為「刻舟求劍」「陪太子讀書」和「紙上談兵」——正在嚴重影響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學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弊端一: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指當前本科教育嚴重滯後於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正在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浪潮,互聯網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開始顛覆整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運行;從國內來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技術變化的速率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這使得19世紀以來以培養專業化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體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羅森堡所說:「不要成長為一個專才,因為工作會變。當下科技的腳步變化太快,專才會無所適從。」
更大的麻煩在於,20年後,世界也許會變成一個用我們今天的知識和眼光所根本無法理解的世界。那時候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將不再可能從已有的「知識儲備箱」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只能根據新的變化了的情況,通過合作和協調,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題甚至是危機。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必須要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專業化教學模式,而建立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相應建立起以高度專業化為特徵的高等教育體系以來,專業化思想就在中國大學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學,社會的認識也大體如此。如果學生不學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性技術,就像南方人沒吃米飯一樣,心裡沒底兒。大學拋棄了古代中國教育中「重道不重術」的優良傳統,正在退化為職業技術培訓所——不是說職業技術培訓所不重要,而是它們和大學承擔著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識教育的推行在大學里往往會遭到強烈反對,分外艱難。一個危險性的信號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面對變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的專業化訓練程度越高,畢業之後適應、調整、轉化的餘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個在船舷上刻下記號的楚國人一樣,又怎麼可能找到自己的劍呢?
弊端二:陪太子讀書
「陪太子讀書」是指大學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現象嚴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根本性問題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按照現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大學是由各個專業院系組成的。它們是大學里的「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學的整體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師,最關心的是專業教育。這不僅因為這是他們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於長期專業訓練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容易習慣性地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思路和模式去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就像其老師曾經做過的一樣——力圖使每一個學生的專業基礎更扎實,專業能力更強。實際上,這是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養模式。
但問題在於,不是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未來都想從事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社會也不需要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從事科研工作。更顯著的事實是,絕大多數學生不想也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同時,社會所能夠提供的科研就業崗位非常有限。統計數據顯示,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最終從事本專業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過10%。即使在科研領域內部,根據一項對近年來諾貝爾獎得主所學專業的研究,大約85%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也不是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既然90%以上的人畢業後都不會從事專業科研工作,為什麼要按照培養不到10%的科研人員的模式去組織本科教學呢?大學和院系為什麼要把全部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為什麼要讓超過90%的學生成為不足10%的學生的「陪讀」呢?這不是巨大的浪費嗎?看來,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應當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將學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資源按照不是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超過90%的學生身上,而將小部分資源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學生身上,各盡所長,各得其所。
歷史上,美國頂尖大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爭議:本科教育應當採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樣的模式嗎?大學所要招收和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以成為學者、科學家、大學教師或研究博士為目標,還是成為未來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的領導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時就應當盡可能挑選那些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是後者,招生時除了要考慮學業成績之外,還必須參考那些對於取得成功而言更為關鍵性的素質:動機、熱情、堅韌、道德責任感和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等等。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受到蘇聯航天科技最強有力的挑戰,對科技人員的需求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時,對此的爭議也達到了白熱化的頂點。但即使在那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等最頂尖的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前者,而是堅定地以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為大學的根本使命。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科階段,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熱情、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等等。對於今天的大學教育而言,這是更為基本的挑戰,也是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素質的要求。當學生走出校門時,大學給予學生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畢業證書、成績單,還是別的東西?我曾經請幾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素質,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體好、人緣好和想法多。至於大學和學生所最看重的考試成績、英語熟練程度和藝術特長等,他們根本就不在意。面對如此之大的差異,大學又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去滿足用人機構的這些需求呢?
弊端三: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書本理論知識——許多實際上已經過時——過多,缺乏與實踐生活的系統性聯系。學生背誦了大量用來應付考試的理論、名詞和術語,卻缺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關心。以經濟學教育為例,許多學生對帕累托改進、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勒拿指數和精煉貝葉斯均衡等模型和術語滾瓜爛熟,卻看不懂一張基本的企業財務報表,這不是令人奇怪的現象嗎?一學期18周的教學計劃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過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有機會了解到真實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脫離實際的教學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只會根據現成的理論、知識和數據去做外圍性的輔助工作,卻很難獨辟蹊徑、無中生有地進行開創性的領導工作。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但提不出獨創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或危機,則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中國社會缺乏自主創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對重大災害時行動效率低下、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確,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很快把歐美的新東西引入國內,甚至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取得比歐美國家更大的成功和商業利益,但為什麼我們自己就不能提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讓歐美發達國家來模仿中國呢?
美國頂尖大學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千方百計提供各種機會,增加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以MIT(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關心真實的科技與世界」。教授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並動手把它做出來。有時候,教授會把學生丟到印度一個窮鄉僻壤中,在沒有網路、沒有數據、沒有資料、沒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研究真實的事件和問題。有趣的是,美國頂尖大學的課堂對笛福筆下的魯濱孫特別感興趣,常常要求學生設想如果自己處在魯濱孫的環境下,應當怎樣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許多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的理論就是從對魯濱孫的討論開始的。
因此,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相比,更有價值的問題也許是,每一所大學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這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畢竟,在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滿意的教育。社會機構也是一樣。

② 在哪可以看《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

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今天授權人民網正式發布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內。這是繼容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我國第二次發布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其中,《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和《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均為首次發布。

此次發布的系列質量報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會同廈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專家團隊聯合研製,包括本科教育、工程教育、新建本科和民辦本科共4本專題報告,主題鮮明,各有側重。

《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是我國首份專題性的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報告中稱,中國本科教育「體量」世界最大,質量穩步提升,在服務國家戰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分層分類培養多樣化人才等方面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根據報告,截至2016年,我國普通高校達到2596所,普通本科高校達到1237所,本科院校成為高校增長最重要的主力軍。全國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規模405萬,在校生規模突破1613萬,普通本科畢業生規模突破374萬,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

③ 如何改進和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扯其他的都是假的!現在大學生都和社會脫節了!專業技能也都是老師們前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主要還是要注重實踐!

④ 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正式發布了嗎

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今天授權人民網正式發布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版量報告。這是繼權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我國第二次發布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其中,《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和《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均為首次發布。

《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是我國首份專題性的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報告中稱,中國本科教育「體量」世界最大,質量穩步提升,在服務國家戰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分層分類培養多樣化人才等方面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根據報告,截至2016年,我國普通高校達到2596所,普通本科高校達到1237所,本科院校成為高校增長最重要的主力軍。全國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規模405萬,在校生規模突破1613萬,普通本科畢業生規模突破374萬,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

⑤ 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報告指出了什麼內容

《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報告》是在連續五年發布《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的基礎上,對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質量和轉型發展的首次大檢查、大展示、大交流。

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佔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極大地緩解了人民群眾「上大學難」的問題,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奠定了基礎。

根據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建設了一批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數據顯示,2000年新建本科院校新設本科專業56個,2005年增長到856個,2013年達到1156個。專業建設成果明顯,新建本科的就業率達到89.5%,其中電子封裝技術、房地產經營管理等15種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呈現出「部分院校已具備新型應用型大學的雛形,成為應用型本科的領跑者;更多的院校正在應用型道路上行進,還有一批應用型大學正在萌芽、成長」的繁榮景象,可以說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正在路上。

⑥ 教育部是怎樣給本科教育教學打分的

對於教育部發布《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一事,有媒體將其解讀為“教育部給本科教學打分”。那麼,教育部究竟是如何給全國本科教育教學“打分”的呢?


此外,《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本科教育質量保證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的設計應著重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李德樹人的評價指標不夠具體,高校的分類評價有待進一步完善。高校在職稱評定、工作評價、激勵與獎勵、資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強調“帽子、學科、成績、經費、獎勵”等指標,但人才培養效果的評價標准卻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⑦ 西南大學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暫行辦法的教學質量評價辦法

1.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在學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直接領導下進行,由教務處負責實施。
2.教學質量評價成績由領導幹部評價、教學督導與同行專家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學資料檢查評價四部分組成。
(1)學生評價
學生評教每學期集中安排1—2次。各學院應按教務處的統一安排組織本院全體學生進行網上評教,學生評價對象為本學期所有修讀課程的任課教師。
(2)教學督導與同行專家評價
各學院應聘請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工作認真負責的教師成立院本科教學督導組。院本科教學督導組應組織本院本科教學督導委員每學期對本學院所開設的每門課程隨堂聽課2學時以上,填寫「聽課記錄表」並將評議結果輸入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管理系統(以下簡稱評教系統)。
學校本科教學督導委員應根據《西南大學本科教學督導委員會工作暫行辦法》的要求,深入本科教學第一線,每學期至少聽課30學時,應認真填寫「聽課記錄表」並將評議結果輸入評教系統。
各學院每學期應組織本院教師相互聽課,應認真填寫「聽課記錄表」並將評議結果輸入評教系統。
(3)領導幹部評價
各級領導幹部(含教學管理人員)應按學校規定,深入本科教學課堂聽課,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作出公正、准確的評價,認真填寫「聽課記錄表」並將評議結果輸入評教系統。
(4)教學資料檢查評價
教案(含教學設計、講義、多媒體課件)、教學日歷、作業(實驗報告)批閱記錄、答疑記錄、學生成績冊、試卷分析等教學資料,是檢測任課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各學院本科教學督導組每學期應對本學院所開本科課程的相關資料進行全面檢查評定,特別是要重點檢查教師批閱試卷的情況。
3.教學質量評價分四個等級:優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合格(70—79)、不合格(69分以下)。
4.教師年度考核教學質量評價各部分構成比例分別是:學生評教佔60%,學院教學督導與同行專家評教、領導幹部評教佔30%,教學資料檢查評定佔10%。
5.教師晉升職稱教學質量考核各部分構成比例分別是:學生評教佔40%,學院領導、教學督導組評教(含教學資料檢查評定)佔40%,學校教學督導委員和教學主管部門評教佔20%。

⑧ 教育部給本科教學打分,打分依據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我國國家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各地區本科教育得到全面振興,各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不斷推進,學校學生對學習體驗的滿意度隨之不斷高升。本科教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人才培養中心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到位,有些高校的教授本科生的大學教課比例僅僅只有77.11%;還有的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度不夠,高校專業課小班化平均開班率也只是在29.11%;而且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總體上並不嚴厲,高校的學術挑戰程度總體上仍處於中低水平。

高校有條不紊地完成了道德建設和育人的根本任務。實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工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強化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健全和完善以德育人機制,建設三全育人”大格局。

⑨ 最新版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是什麼

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授權人民網正式發布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這是繼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我國第二次發布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其中,《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和《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均為首次發布。

《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報告》是在連續五年發布《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的基礎上,對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質量和轉型發展的首次大檢查、大展示、大交流。

《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是首份專題性的民辦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根據報告,截至2016年5月,全國共有本科高校1236所,其中民辦本科高校417所,佔比超過三成。民辦本科教育最初僅作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如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大學2012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