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職業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

職業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

發布時間:2021-03-15 10:45:21

①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基本類型

教學組織形式有:

1、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回採用個別答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2、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3、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拓展資料

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古代各國普遍採用個別教學的形式,間有初級的集體教學。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擴大教學對象,增設課程門類。

② 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有什麼不同

一、兩者的分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分類: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2、教學形式(即教學方式)的分類: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二、兩者的概述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概述: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

2、教學形式的概述: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表明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式。如講授法中的講述、講解、講演;練習法中的示範、摹仿等。

三、兩者的特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2、教學形式的特點:同一教學方式可以用於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包含於同一教學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師工作方法形成獨特風格,賦予教學方法以個人特徵,也能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個人特點。

③ 什麼是教學組織形式主要類型有哪些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主要類型有:
▪ 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 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 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 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能照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但同時也給各類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 開放教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亂,破壞了正規教育的進行,故30年代初在英國出現了開放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它主要在幼兒學校和初等學校實行。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 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 協作教學
它由教師、實驗教學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和圖書資料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協作教學試圖能同時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專長,並能充分利用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

▪ 現場教學
1958年,中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實踐過程中較廣泛地採用了現場教學這種教學輔助形式。它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於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同時為師生接近工農、接觸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創造條件。

▪ 復式教學
復式教學是教師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別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師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使各項活動有計劃地交替進行。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普及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班級教學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④ 中外職業教育的幾種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論邏輯的框架中,為完成某種教學任務而採取的相對穩定、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
一、學科本位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①循序漸進的認識觀和學習順序觀。
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觀。
③知識結構的有序性和系統性與學科結構的邏輯性規律。
2、教學目標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3、學科本位教學模式程序
①預備
提問與復習先前學過的知識,激發學生為學習新課作準備。
②導入新課
提示新課背景知識,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
③講授新課
教師系統講授為主,亦可穿插討論、演示等方法
④鞏固
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⑤應用
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
4、教學策略
運用該模式時,應:
①重視知識的科學性、連貫性與系統性;
②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增加課堂內容的起伏性與新穎性;
③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④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⑤注意課堂教學的管理,以保證上述教學程序順利進行。

二、能力本位教學模式--CBE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CBE(Competency Based Ec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 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以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性學習」和「反饋教學原則」以及「目標分類理論」為依據,開發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主要流行於北美,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運用較為廣泛,90年代初逐漸在各國推廣,現在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和運用CBE教學模式。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即如果教學是敏感和系統的,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
難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如果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達到學習標准,如果確立了掌握的明確標准,那麼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上達到很高的水平。
布盧姆的反饋教學理論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布盧姆把教學和評價結合起來,創立了新型教育評價學,即反饋教學。
反饋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檢驗其成果。教師和
學生根據反饋信息,重新組織第二次學習,查漏補缺,使「大多數學生(也許90%以上)能夠掌握我們必須教授的事物」。
布盧姆承認在學習中學生成績是參差不齊的,這並不是某些學生沒有學習能力,而是能
力傾向不同。
「能力傾向是學習者達到掌握一項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量。」「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相
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一項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師生忽視了教學反饋,未及時對學生某些不會的知識進行補救,給學生以後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從一些研究資料和進行的實驗來看,適當運用 掌握學習法能使80%學生的成績達到A
級水平,而這級水平通常只有20%的學生能夠達到。由此可見,如果能夠減少教學失誤,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掌握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學生處於有利的學習條件時,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以及將來的學習機動方面差別不大。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的思想是對學校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許多人認為,學生學得不好是
自己的事情,學校又能怎樣;布盧姆卻堅持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學校在這方面應花更多的力氣。現在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果學校和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那麼就可以克服學生實際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掌握學習的思想不僅能增強教師教好學生的信心,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好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落後」的學生),這對學校,乃至社會都具有深刻意義。
2、教學目標
使學生達到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行為意識等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其目標明確而具體,就業針對性較強,教師與學生對預期達到的目標與結果都非常清楚。
3、CBE教學模式分為五個階段:
①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表 、
②確定能力標准、
③設計職業能力課程、
④教學策略、
⑤進行能力評估。
4、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範例
例一:
英國「國家職業資格」(NVQ)體系層次分明,由以下五個水平組成:
水平1——有能力從事日常工作活動;
水平2——有能力從事活動,包括一些非日常性的、並需負有個人責任的活動;
水平3——有能力在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非日常性的、需要為自己和他人負有責任的活動;
水平4——有能力在較廣的范圍內、各種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性的或專業性的工作活動;並能為自己、他人和資源的分配負有較大的責任;
水平5——有能力從事一份高級的職業或專業,包括能在廣泛范圍內、難以預測的條件下應用大量基本原理和技術,能為他人、資源、分析、診斷、設計、規劃和評價負有重大的責任。
職業課程的設計通常是由企業家和技術專家參加的以教育專家為主體的專門委員會來
完成,依據國家能力標准,遵循適應性、綜合性和層次性諸原則,運用教育領域內系統設計和模塊化設計等重要成果來進行。
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對職業課程內容的確定通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必須考慮五大問題:
一是課程內容怎樣和能力標准相聯系;
二是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三是課程如何適應整個職業教育模式和教育過程;
四是學員的教育經驗、工作經歷和居住地區及其對課程設計的影響;
五是哪些部門應參加課程設置工作。
第二步是了解組織整理課程應包括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員在不同學習環境里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去實現學習目標;
二是學員要掌握哪些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以適應將來發展和變化的社會環境;
三是用哪些參數可確定專業知識的深度和范圍,使學員掌握履行工作職責中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工作技能、管理技能、處理意外情況技能和工作環境的技能。
第三步是確定課程結構,其關鍵是如何使學員迅速有效地達到能力標准,必須考慮的問題有:
如何在課程設置中組織和歸納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
怎樣確定課程中包含的模塊的名稱、數量、模塊之間的聯系及其在課程中的位置;
審核模塊的結構是否保持知識的完整是否強化學習,是否對實踐技能有足夠的訓練,是否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和技能相結合、一般和特殊相結合。
第四步是寫出模塊說明,主要說明項目有:
模塊的整體目標是什麼,它與其他課程及能力標准怎樣聯系;
模塊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是什麼,學員在其學習環境中掌握哪些知識,可表示他們達到了學習目標;
學員在什麼條件下學習和接受評估;評估各課程學習結果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幾門課能否同時評估;
最有效的教學培訓實施模式是什麼;
模塊還包含哪些知識和技能等。
在教學的方式上,強調職業的需求和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最大限度地個性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學習進度。一個學員一旦掌握了一種技能,馬上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項目的學習。

三、(MES) 教學模式 --就業技能模塊培訓模式
MES(Molesof EmployableSkill)是指「適於就業技能的模塊組合」。又稱「模塊式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它借鑒了德國、瑞典等國的「階段式培訓課程模式」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模塊培訓」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典型的職業培訓課程模式。
1、 理論基礎
①「按需施教、學用一致」的實用主義觀念
②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三論」為指導,模塊課程融知識和技能於一體,建立快速有效的反饋控制機制。
MES以為每一個具體職業或崗位建立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確定出該職業或崗位應該
具備的全部職能(Function),
再把這些職能劃分成各個不同的工作任務 (Tasks),
以每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個模塊(Molar Unit簡稱 MU)。
該職業或崗位應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塊組合而成,根據每個模塊實際需要,確定
出完成該模塊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每個單項的知識和技能稱為一個學習單元 (Learning Element簡稱LE)。
由此得出該職業或崗位MES培訓的、用模塊和學習單元表示的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
每個學習單元表示某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對職業分析確定出來的各模塊,MES把
每個模塊再進行實際操作步驟劃分,根據完成每個操作步驟的需要,從認知 (Cognitive)、動作(Psychomotor)及態度(affective)幾個方面確定出完成該步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然後對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進行完善和規范,以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編寫一個小冊子的方式,開發出 MES培訓的專用教材——學習單元。每個模塊的培訓,就由完成組成該模塊的若干個學習單元來實現。
2、 教學目標
使技工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的能力,培訓針對就業,以應會為最終目標。
3、 教學程序
①.職業分析;
②.編制學習單元;
③.培訓或教學;
④.及時反饋與控制;
⑤.評估、畢業、就業。
4、MES模式的特點:
(1)縮短了培訓與就業的距離。MES突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為系統的培訓模式,建立起了
以職業崗位需求為體系的培訓新模式。這就使培訓更加貼近生產、貼近實際。
(2)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MES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候,選修最感興趣和
最為需要的內容,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3)有利於保持學習熱情。MES中的每個模塊都比較短小,又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有
助於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獲得成功而滿懷熱情地奮斗。
(4)具有開放性和適應性。它可以通過增刪模塊或單元來摒棄陳舊的內容和增添新的內
容,從而保證了培訓內容總體上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5)具有評估反饋系統,對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有快速反應的能力。
(6) MES教學法由世界勞工組織開發主要應用在機械、電氣、汽修、建築等四個專業.

四,雙元制教學模式(德國使用,另外專題解釋)
五、以人格為本的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特點:
第一,加強基礎。
第二,培養能力。
第三,必須夠用。
第四,終身學習。
六、其他教學模式---學習參觀教學模式
(一)理論基礎
參觀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校內外的某個場所,對實際事物進行觀察、研究,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如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生產現場參觀工藝過程、操作方法、勞動組織等。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理論聯系實際和直觀教學的思想。符合形象思維的學習特點.
(二)教學目標
參觀教學模式總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生產實際,熟悉職業活動環境,獲得生產現場的直接感受,提高職業意識。教學實踐中,參觀可分成四種:預備參觀、並行參觀、總結參觀和擴充知識參觀,每種參觀的教學目標也有區別。
(三)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計劃——組織——介紹——指導
學生活動:准備——參觀——總結。

⑤ 現代職業教育流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學組織形式,是為實現一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圍繞一定的教育內容或學習經驗,在一定時空環境中,通過一定的媒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與程序.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不同的分類.通常是根據教學單位的規模和師生交往的程度來劃分教學組織形式.按照教學單位的規模大小,可分為個別教學,小組教學,班級授課(小班教學,大班教學,合班教學):按照師生交往的程度劃分,可分為直接的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個別教學,小組教學,班級授課等)和間接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個別學習,夥伴學習,合作學習,廣播電視教學,計算機教學等).

⑥ 什麼是教學組織形式主要類型有哪些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主要類型有:
▪ 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 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 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 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能照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但同時也給各類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 開放教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亂,破壞了正規教育的進行,故30年代初在英國出現了開放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它主要在幼兒學校和初等學校實行.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 協作教學
它由教師、實驗教學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和圖書資料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協作教學試圖能同時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專長,並能充分利用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
▪ 現場教學
1958年,中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實踐過程中較廣泛地採用了現場教學這種教學輔助形式.它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於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同時為師生接近工農、接觸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創造條件.
▪ 復式教學
復式教學是教師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別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師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使各項活動有計劃地交替進行.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普及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班級教學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⑦ 教育史上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⑧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據前蘇聯教育學者的研究,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輩教晚輩,一個傳一個地把知識傳揚開來。所以,最初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它包括祭司教學生識字以及後來的封建貴族家庭啟用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個別教學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在我國,個別教學出現的時間很早,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延續了數世紀的書塾在教學上就是以個別教學為主要形式的。
個別教學反映出教育規模狹小,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少,而且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相差懸殊,教師根據不同的水平分別教授一個或幾個學生。在古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徵是教學速度慢,效率低,沒有明確或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進行學習。通常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較適合學生人數少的教學要求,明顯帶有師徒相傳的性質。
(二)班組教學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科任制 科任制可以說是學校教學工作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這種組織形式在各國得到廣泛的推行。科任制的做法就是由各個教師分別承擔他們各自學科的教學,一名教師可以專門教授一科,也可以教授兩科。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因為科任制要求教師在一個或幾個科目上專精下去。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由於學生接觸教師的面較廣,這有益於他們開闊各學科的視野。但較包班制而言,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較少,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小隊教學(team teaching)也稱協同教學 它於5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國開始流行,是對教師隊伍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的一項嘗試。它「旨在發掘教師個人的特殊才能,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小隊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有凱佩爾(F.Keppel)特朗普(J.L.Trump)和安德遜(R.H.Anderson)等人。 小隊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採取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教師合作施教,並根據小隊成員的能力和特長組成「互補性」的結構,在教學中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去完成教學任務。從實踐上看,小隊教學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規模大小也不一,可以是單科制的,也可以是多科制的。
三、空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空間的組織主要是指對教學環境的安排和利用。一般說來,教學在空間上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大類。(一)學校內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有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可以是班級教學,也可以是小組教學,它所取決的是教學空間的特性。早在班級教學出現之前,就有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就一般而言,現代學校以空間組織為形式的課堂教學往往是與以學生組織為形式的班級教學並存。所以許多人往往會將二者等同。學校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由教學過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的是人類的間接知識,必須藉助於課堂教學的環境,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前人的經驗總結,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生產過程等等改造為抽象的知識形態、理論體系。 課外活動是一種輔助的教學組織形式,是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近年來,學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越和愛好,形成各種能力和技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
(二)學校外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是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一種在空間上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許多人認為現場教學是1958年我國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為實現走出課堂,面向工廠、農村和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實,從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現場教學早巳存在。只是我國1958年以後實施的現場教學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作為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現場教學在師資、教學時間、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但最大的持色還是表現在教學的空間上,即教學活動的進行不是在學校,不是在課堂,而是在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 現場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某些不足,使學生得以在現場直接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或技能,有利於理論和實際的密切結合,把教學過程和人類的認識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社會活動、生產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學習。但必須指出,現場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它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不可能取代課堂教學。否則,將會造成惡劣的後果。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深刻的教訓。 四、時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直接反映的是一個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量的一面,它通常可以用這樣的公式表示:教育的量=每年的學日數×每天的教學時間×接受教育的年限。當然,由教育時間的量也可間接反映出教育的質。所以,時間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教學論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為了探討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問題。而從教學時間的維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學年、學日和課時結構三個方面。(一)學年。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學年組織的研究均較少,許多教學論著述幾乎不涉及這一問題。許多人將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學年組織方式看作是當然的,很少考慮到它給學校教學工作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近年來,國外,主要是英美等國,從時間的維度對教學組織所進行的研究逐步增多,開始把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與學校的教學效率等聯系起來加以看待。如英國的布萊思·耐特(BrianKnight)明確提出了學年設計的標准:
1、學期的長短應有助於防止師生雙方的疲勞,減少疾病和缺課現象,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和學;
2、學期的長短應有利於課程的計劃和組織;
3、學年的設計還要有助於減少電力,供熱和交通等方面的開支,達到學校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參考資料:各國學年制度情況(二)學日。學日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每周學日數的多少,一是學日本身的結構。 從各國的情況來看,每周的學日數有五天和五天半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實行星期六上午上課的國家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參考資料:各國學日制度情況(三)課時。傳統上看,各國學校課時比較一致,通常是45~60分鍾,但對傳統課時制的改革也在進行。

⑨ 教學組織形式有哪些

一,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
1,個別教學
2,集體教學的萌芽
二,近現代的教學組織形式
1,班級授課制
2貝爾-蘭喀斯特製(導生制)
3道爾頓制
4設計教學法
5文納特卡制

⑩ 教師專業知識:什麼叫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2、教學組織主要類型有:
▪ 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 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 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 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能照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但同時也給各類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 開放教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亂,破壞了正規教育的進行,故30年代初在英國出現了開放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它主要在幼兒學校和初等學校實行.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 協作教學
它由教師、實驗教學人員、視聽教學人員和圖書資料人員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後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協作教學試圖能同時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專長,並能充分利用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
▪ 現場教學
1958年,中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實踐過程中較廣泛地採用了現場教學這種教學輔助形式.它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於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同時為師生接近工農、接觸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創造條件.
▪ 復式教學
復式教學是教師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別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師給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使各項活動有計劃地交替進行.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普及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班級教學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閱讀全文

與職業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