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進行課堂教學講授時,需要注意哪些工作規范
恰當地確定、組織教學內容
(1)教師的講授內容要根據備課時的設計,有順序、有層次、有重點地展開,使講授內容本身具有系統性、連貫性,符合教材知識結構的邏輯要求。
(2)教學的知識目標的要求之一,是使學生掌握的文化科學知識必須具有系統性,而不能是雜亂無章的知識。教學中傳授系統知識的必要性在於:只有系統的知識、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才容易為學生掌握,才能夠促進知識向智力、能力的轉化,才能夠使所學的知識對以後的工作、學習發揮遷移作用。
(3)課堂教學的直接任務之一,是使學生突破教材內容的難點,通過領會、理解,掌握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並使當前所學知識與以前的知識銜接起來,使所學的知識相互貫通起來。這要求教師在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學生認識事物、領會理解知識的順序,認真組織教學內容。
(4)具體要求:
①遵循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不斷分化」」的原則,加速知識的同化。
②遵循綜合貫通的原則,建立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
③遵循以點帶面、以簡馭繁的原則,力戒面面俱到、四面出擊地講授。
④根據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關鍵的確定,圍繞」」3點」」組織講授內容,力戒講授內容蕪雜、混亂、重點不突出,使學生難以掌握要領。
很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
(1)保證學生有意義學習的首要條件: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具有適當的知識與新學習內容,建立人為的實質性聯系。否則,教師的講授內容再富有邏輯意義,也不能為學生吸收。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2)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講授,是使學生領會理解新教材內容的重要措施。這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要根據備課時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了解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述、講解,努力增強講授內容的針對性(針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
(3)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講授策略,是在備課時,根據新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具體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恰如其分地設計」」先行組織者」」。
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是系統的有意義的學習。這種有意義的學習本身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困難的過程,需要學生不僅付出時間的代價,也需要付出體力與智慧的代價。因此,它的進展需要由動機、情感、態度等來維持、引導、加強、協調。
(2)學生的學習是由學習動機引起、支配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表現為學習的意向、願望、興趣等,對學習起啟動與維持作用。
(3)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乃至整個學習的目的,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傾向。這樣,才能把講授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需要,使講授收到預期的效果。
講求教學語言藝術,提高表達效力
講授是以口頭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的。因此運用講授法,必須講求語言藝術,提高語言的表達效力。形象生動的語言給人一種直觀感和動感,使人興趣盎然,並能在記憶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種方法並用
(1)科學的講授法是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大、成效顯著的教學方法,但也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
(2)講授法既具有很多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同時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即使在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也不可一堂課自始至終都由教師講學生聽;即使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整體性的布局要求,綜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做到揚各教學方法之長,避各教學方法之短,注重教學方法的整體效益。
(3)對於中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於其有意注意及認知心理發展的不完善性,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使其長時間地保持有意注意,其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4)運用講授法,不僅要將講述、講解等講授方式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且還要注意輔之以其他方法。
處理好講與不講的關系
(1)在班級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中,講授法的應用范圍很廣,各門學科、各種類型的課,其教學都要運用講授法。
(2)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確定課的教學任務及完成任務的主要方法,其次在確定運用講授法時,要處理好講不講的關系。
(3)確定」」講」」與」」不講」」的基本依據是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估計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思考就能理解的內容,就可以少講、不講;對於教材難點、重點,教師也可以先不講,啟發學生討論後再講,針對學生的理解狀況,做出講與不講、少講、多講、淺講、深講的判斷,並進行相應的講授。
注意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工作
(1)講授法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教師講學生聽。在班級教學這一教學組織形式上,有利於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
(2)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的原則,一方面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確定講授的方式、內容;另一方面要兼顧優秀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實際需要,爭取使全體學生都掌握相應的教學內容;其次也應切實地考慮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一定的方式,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❷ 課堂講授的整合形式對教學效果有什麼影響
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一定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b. 信息技術有助於豐富學習資源、改善學習環境、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
c. 信息技術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應當爭取在每節課的教學中使用
d. 信息技術的功能強大,將代替黑板、圖片、實物、演示實驗儀器等傳統媒體
如果是要文章的話,幫您搜索了一些~
當前,信息化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的各個領域,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此作為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投身到這一變革中去,改革自己舊的教學觀念和舊的教學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觀念、掌握新的技術,使自己迅速具備和確立信息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念,並能把它們熟練合理的運用於教學實踐活動當中。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技術手段,隨著小學計算機教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它必將是走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它的探索與發展,也就成為了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就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談我的感受。
一、 直觀教學,易於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知道或是學生很少見到的事物,只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學生觀看形象生動的動畫,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可以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時採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過讀課文,畫示意圖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學生觀看了用動畫製作的開鑿的過程示例,學生會更能詹天佑這種方法的妙處。還依然藉助「人」字形線路圖,看看火車的走法,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種「人」字走法的好處,更能體會詹天佑有著超人的智慧和接觸的才能,學習他的創新精神。
二、 拓寬知識面,活躍思維
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頑皮好動,但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如果僅僅憑口頭上講授語文知識,顯得比較枯燥,學生會沒有興趣,課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須要採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大榕樹那的景色很美,卻不能體會那裡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我在電視上播放了大榕樹清晨的實景錄象,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大榕樹的靜態美,然後又播放了眾鳥紛飛的景象,學生又體會到了動態的美。又對一隻鳥的形態和聲音的觀看,可以想像到很多鳥的姿態,這種由靜變動的教學手段直觀、形象、清楚,易於控制進度、重點的地方可以反復演示方法,極大的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之中,完全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即使學生沒有親自去看那棵大榕樹,也知道了那裡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學習興趣的形成是學習積極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力之一。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讓學生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欣賞桂林的山光水色。創設游灕江的情境,讓學生對這樣的美景產生興趣,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興趣的學習這篇課文。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和桂林山的奇、秀、險。
四、提高教學效率,培養現代科學興趣
人們常稱當今的時代為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特徵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廣,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與日巨增的信息,人類積累的知識擦一會越來越多。在教學中用雲信息技術會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現代科學的興趣。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時,對於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識都不理解,這時候我藉助多媒體就向學生展示了這些星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他們結合圖片和文字介紹來了解其他星球是什麼樣的,使他們更快的理解了為什麼我們不能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他們在明白這些道理的同時,對科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校學習已經決定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並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學生的信息技術與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積極探索和研究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結合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把信息技術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越特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自身成才
❸ 課堂教學講授工作規范有哪些
恰當地確定、組織教學內容
(1)教師的講授內容要根據備課時的設計,有順序、有層次、有重點地展開,使講授內容本身具有系統性、連貫性,符合教材知識結構的邏輯要求。
(2)教學的知識目標的要求之一,是使學生掌握的文化科學知識必須具有系統性,而不能是雜亂無章的知識。教學中傳授系統知識的必要性在於:只有系統的知識、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才容易為學生掌握,才能夠促進知識向智力、能力的轉化,才能夠使所學的知識對以後的工作、學習發揮遷移作用。
(3)課堂教學的直接任務之一,是使學生突破教材內容的難點,通過領會、理解,掌握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並使當前所學知識與以前的知識銜接起來,使所學的知識相互貫通起來。這要求教師在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學生認識事物、領會理解知識的順序,認真組織教學內容。
(4)具體要求:
①遵循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不斷分化」的原則,加速知識的同化。
②遵循綜合貫通的原則,建立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
③遵循以點帶面、以簡馭繁的原則,力戒面面俱到、四面出擊地講授。
④根據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關鍵的確定,圍繞「3點」組織講授內容,力戒講授內容蕪雜、混亂、重點不突出,使學生難以掌握要領。
很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
(1)保證學生有意義學習的首要條件: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具有適當的知識與新學習內容,建立人為的實質性聯系。否則,教師的講授內容再富有邏輯意義,也不能為學生吸收。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2)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講授,是使學生領會理解新教材內容的重要措施。這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要根據備課時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了解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述、講解,努力增強講授內容的針對性(針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
(3)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講授策略,是在備課時,根據新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具體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恰如其分地設計「先行組織者」。
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是系統的有意義的學習。這種有意義的學習本身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困難的過程,需要學生不僅付出時間的代價,也需要付出體力與智慧的代價。因此,它的進展需要由動機、情感、態度等來維持、引導、加強、協調。
(2)學生的學習是由學習動機引起、支配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表現為學習的意向、願望、興趣等,對學習起啟動與維持作用。
(3)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乃至整個學習的目的,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傾向。這樣,才能把講授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需要,使講授收到預期的效果。
講求教學語言藝術,提高表達效力
講授是以口頭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的。因此運用講授法,必須講求語言藝術,提高語言的表達效力。
(1)講求講授語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善意原則。它要求教師要有關心、愛護、幫助學生的思想認識基礎,講授用語親切、自然,使學生能切實感受到教師的良好願望,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尊重原則。這是講授語言的態度原則。它要求教師對學生必須持尊重的態度,用語遣詞要禮貌得體、語調要親切和藹,隨時調整失誤用語。力戒使用諷刺、挖苦、有辱學生人格的詞句。
可接受原則。要求講授用語必須切合學生的特點,必須通俗易懂,必須調整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必須合乎社會的語言規范。
協調一致原則。它要求講授用語必須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必須使師生雙方能夠相互溝通,通過增強用語的啟發性,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多向交流;必須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合。
(2)對講授用語的基本要求。
條理清楚。條理清楚是講授語言的整體組織要求,東拉西扯、雜亂無章、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的講授,要想學生獲得清楚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簡練准確。這是講授語言的單一結構要求。簡明扼要的語句,使人聽著舒服,好記。
富於啟迪。這是講授語言結構的最高要求。講授中教師不但要善於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善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怎樣才能使講授語言具有啟發性呢?
①中肯。中肯的語言是指話說到問題的點子上、學生的心坎上了。學生最渴望解決的問題,你說中了,提出來了;學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講到了,回答了,往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思考。
②含蓄。就是說話時不要把情意全部表達出來,不要道破天機,此所謂舉一反三。
③誘發。如果不設法誘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授絕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④鼓動。要藉助教師語言的外力去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使學生躍躍欲試,勇攀高峰。鼓動性的語言具有感情色彩,鏗鏘有力,且觀點鮮明,態度堅決,能給學生指明目標。
淺顯通俗。淺顯通俗的語言,使人聽起來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樸素、親切之感。要使講授語言淺顯通俗,應注意兩點:一是深入理解講授內容;二要有豐富的詞彙量,要把復雜、深奧的內容,用一種淺顯通俗的語言形式全面、准確地表達出來,沒有一定的詞彙量是達不到的。
形象生動。形象生動的語言給人一種直觀感和動感,使人興趣盎然,並能在記憶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❹ 小學高效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講授法論述題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以傳授新知識,也可用於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才能進行。
講授法具體形式:
1、講述。側重生動形象地描繪某些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級,由於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多採用講述的方法。
2、講解。主要是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則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和論證。講解在文、理科教學中都廣泛應用,在理科教學中應用尤多。
3.講讀。教師或學生以朗讀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讀物的方法。
4、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動。主要用於中學的高年級和高等學校。
講授法優點:
1.有利於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講授法具有兩個特殊的優點,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師的講授能使深奧、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具體形象、淺顯通俗的東西,從而排除學生對知識的神秘感和畏難情緒,使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和輕松的事情;講授法採取定論的形式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避免了認識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這比學生自己去摸索知識可少走不少彎路。所以,講授法在傳授知識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簡捷和高效兩大優點,這也就是講授法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講授法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材不僅匯集著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蘊藏著許多其它有價值的內容,如學科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於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知識本身不好讀懂,其所潛藏的內涵更是不易發現。但教師能夠比較全面、准確地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內涵。所以,藉助教師的系統講授和透闢分析,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從而不僅學到學科的系統知識,而且還領會和掌握了蘊含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學科思想觀點、思維方法和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的學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講授法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得到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講授都必定是溶進了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情感、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善、美。所以,講授對教師來說,不僅是知識方法的輸出,也是內心世界的展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可以說,它是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
3、講授法是其它教學方法的基礎。
從教的角度來看,任何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其它各種方法在運用時都必須與講授相結合,只有這樣,其它各種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所以講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師只有講得好,其它各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才有了前提。從學的角度來看,接受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學會了「聽講」,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或自覺系統地把教師的教法內化為自己的學法,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掌握各種方法。
講授法局限: :
1.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假知」,從而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 。
教師運用講授法,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得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上。而講授法,教師把知識講解得清清楚楚,學生以聽講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維參與,也是被教師架空起來的,因為要跟教師同步進行,這樣也就把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決的各種必要的疑問、障礙和困難隱蔽起來。結果,學生聽起來好像什麼都明白,事後卻又說不清,一遇新問題就會手足無措。這樣不靠思維獲得知識,不僅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促進能力的發展了。
2.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講授法淵源於傳統的教師中心論,教師是知識的象徵,一切知識得由教師傳授給學生,所以,這種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也容易使教師產生重教輕學的思想。教師往往只考慮自己怎麼講,怎樣講得全面、細致、深刻、透徹,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定勢,教師不講就不放心,總覺得不講學生就學不到東西。於是,注入式、滿堂灌便應運而生,並愈演愈烈。而學生呢?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依賴心理,一切問題等待教師來講解,特別是教師講得越好,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就越強烈。正是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是目前講授法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講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教材14頁)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視講授為禁區。
新課標下的教學如何正確的講授,這成了一個大難題,講什麼、講多少、如何講等問題困擾著教師。新課標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有的學校更是對一節課中教師講授的時間作出硬性規定,若教師講授超過15分鍾即為不合格的課。於是乎不少教師便把講授妖魔化,談「講」色變,把少講、不講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展示,讓學生講,視講授為禁區,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時間以來,公開課的浮華表演之風日盛,學校的教學評價似乎不太在意教師的講解如何,而是關注一節課中學生活動時間的長短,因而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一會兒多媒體演示,一會兒表演,一會兒組織學生討論,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教學情境的過於晃動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作深層次的挖掘,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做必要的價值引領,導致課堂華而不實。這種做法嚴重的背離了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使教師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切實提高。
2、教師講授失當,「滿堂灌」。
3、教師講不到位,講授效果差。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的主要成因:
1、把講授絕對化。
2、把講授膚淺化。
3、把講授歪曲化。
三、提高講授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1、全面了解學生,遵循師生雙向參與原則。
通過提問、回答、討論、講解等途徑,教師以主導者身份、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課堂講授活動。課堂上不能「我講我的,聽不聽由你」。
2、選擇合適的講授內容 。
在新課程教學中,在確定了以學定教的原則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有的教學內容,如概念的定義、歷史文化、數學法則,就常常需要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還有,概念的定義和有的數學法則根本就是不允許探究的,只能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如果讓學生根據教學創設的情境去自己給出概念的定義,其實是不恰當的。
3、講授要富於啟發性 。
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問在講授式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很重要。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求問題奧妙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節的導入時,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一張薄紙對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了,你相信嗎?」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教學情境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是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在講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講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將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於生活事例中,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5、注意與其他教學法的融合。
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講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優勢。但有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壓抑,同時過多的講授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隊情況。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求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是多種方法的結合。在與其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時,特別應該揚長避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去進行教學。無論什麼教學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
6、教師要訓練過硬的的言語基本功。
●清晰准確,使學生聽得清。說普通話,音量適中,口齒清楚,用詞准確,語言流暢,盡可能地避免語法、修辭、邏輯上的錯誤。講述時音量過小,不易被學生所感知;音量過大,易造成學生聽覺器官的疲勞,使感受性下降,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簡潔明白,使學生聽得懂。運用語言的成功,在於懂得針對聽眾,找到最合適的層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來表達,當以通俗明白講解為宜。
●鮮明生動,使學生聽得有趣。從頭至尾,說話一個腔調,易變成學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緒,把幽默引進講堂,活躍課堂氣氛,巧妙地調節控制語言的節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適度,高低適宜,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娓娓動聽。
7、講究體態語言的運用。
教師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服飾等等體態語言同一般語言符號一樣,可以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視的信息溝通作用。
教師的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師生心理接觸的重要「外顯點」。教師的表情應親切自然,用自然的積極性和熱情去感染學生。切忌始終如一的威嚴、冷酷的模樣,或開懷大笑,矯揉造作。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師生之間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藝術素養較高的教師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處在教師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的感覺。教師微笑的眼神使每個學生感到溫暖;教師鎮定的眼神,使學生感到安全;教師信任的眼神,使學生感到鼓舞。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避免對學生久久直視或斜視。學生站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目光不宜過多地旁落。至於講課時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東張西望,目光飄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師的舉止應該從容大方,講授過程中伴以協調、簡練的手勢、指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視覺中心──黑板或正在發言的同學等。直線比劃,傳達下沉、下降、下決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動搖;水平比劃,傳達平靜、安定等信息;折線比劃,傳達突然變化、轉折的信息。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二動,無不傳遞著一定的教學信息。
8、教給學生有效聽講的方法。
教師講授的效果有賴於學生聽的方式。國外學者研究估計,一般人聆聽10分鍾的談話,大約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僅佔全部信息量的1/4)。學生中不良的聽講習慣有:注意力不集中,對講授內容不感興趣;被對方說話的姿勢所吸引,忽視說話的內容;只注意具體的事實、故事而忽視原理推論;由於大腦信息處理能量大約高於一般人說話速度的五倍,因而聽者利用空檔思索別的事。教師要注意糾正上述不良的聽講習性,遵循注意規律,安排講授內容;指導學生記聽課筆記,邊聽邊記,從記下教者的板書到有條理地記下教師講授的重點、難點,再到記下自己聽課的收獲;要求學生邊聽邊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9、運用恰當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標明教學的重點,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體系的脈絡層次。對於學生聽不懂的符號和不會書寫的詞語,通過板書給予直接的觀照,便於學生感知和記課堂筆記,彌補口語表達的不足。學生通過對板書的直觀感受,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書須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准確的概括,濃縮,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聚光點。
條理性。顯示知識體系的結構層次,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啟發性。提供給學生聯想、記憶的「綱要信號」,推理、判斷的線索橋梁,內容豐富,不僅明示「是什麼」,而且隱含「為什麼」。
示範性。一筆一劃堪稱楷模,一絲不苟形象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書只是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不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代替不了學生對實際的思想情感過程的體驗。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過於注重板書的設計,一堂課下來,大括弧小括弧,布滿了整個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把事先設計好的板書格式填好,板書好了,填滿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為板書而板書的現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學語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經建議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少用板書,非板書不可的時候,才可以板書。
10、要創新講授方式:如「談話式」、「情景式」、「討論式」。
綜上所述,講授法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現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講授法就一無是處了,關鍵是我們要弄清什麼時候、什麼內容要用講授法;用講授法時該如何去講,怎樣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講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學方法,在講授的過程中,該講授的地方講授,該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這並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並非是要一講到底。
❺ 課堂教學講授工作規范有哪幾點
(1)教師復的講授內容要根據備制課時的設計有順序、有層次、有重點地展開使講授內容本身具有系統性、連貫性符合教材知識結構的邏輯要求。
(2)教學的知識目標的要求之一是使學生掌握的文化科學知識必須具有系統性而不能是雜亂無章的知識。教學中傳授系統知識的必要性在於只有系統的知識、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才容易為學生掌握才能夠促進知識向智力、能力的轉化才能夠使所學的知識對以後的工作、學習發揮遷移作用。
(3)課堂教學的直接任務之一是使學生突破教材內容的難點通過領會、理解掌握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並使當前所學知識與以前的知識銜接起來使所學的知識相互貫通起來。這要求教師在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學生認識事物、領會理解知識的順序認真組織教學內容。
(4)具體要求:
①遵循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不斷分化」的原則加速知識的同化。
②遵循綜合貫通的原則建立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
③遵循以點帶面、以簡馭繁的原則力戒面面俱到、四面出擊地講授。
④根據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關鍵的確定圍繞「3點」組織講授內容力戒講授內容蕪雜、混亂、重點不突出使學生難以掌握要領。
❻ 課堂教學
傳統的觀念已把教師的職責定位於「傳道、授業、解惑」,它內含著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傾向,在培養目標上,它指向的是「學」而不是「做」,它缺乏著一種創新意識,在深化教育的今天,這種觀念已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要求相悖了。在實施新型教育中,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進行授課活動的教師們將面臨著時代發展的嚴峻挑戰,所以對過去的常規的課程進行深刻的變革的新課程出現了。那麼,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這次教學改革的洗禮,走進新課程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有感觸,現將體會簡談如下,希望得到同仁們進一步指教。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於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定了「教什麼」,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嚴格按照課程規定,亦步亦趨,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拚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人士開始對「教學大綱」所帶來的各種教育現象進行反思,最終要以「課程標准」來代替「教學大綱」,這也就迫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脈搏。在「統」字模式下,我們中學歷史教師一是應該對眾多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更適合本學校學生學習和資源利用;二是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三是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於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總之,此次課改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那就是要變「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變「權威的傳授者」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二、重構師生關系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落腳點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儲存了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必須重組師生關系。新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將不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認識交往,只有通過心靈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才能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歷史教學中,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如果簡單的把結論告訴學生,必然會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學生的能力。不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由此可見,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這個過程不是說教師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發了教師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成為驅動教師的內化動力,其作用相應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教學才會富有吸引力,才能實現「教與學相長」。
三、知識結構的開放是中學歷史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途徑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基本上是知識內容不變或基本不變的封閉型結構。教師的主要知識基本上局限於長期不變的教科書中的內容,知識的陳舊和老化已成為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障礙。要構建一個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活的歷史學科知識結構,每位歷史教師隨時都要更新知識,在當今社會,誰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誰就會成為當代意義上的文盲。形勢急迫,只有不斷「充電」,加強教學業務進修,才能從傳承走向創新,從主動探知到發現新認識、新信息,在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發展間架起一座橋梁。從新課程來看,雖然形式多樣,但內容以課為單位,使教師容易忽視前後課的內在聯系,不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某個階段的整體認識,也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從初中高中的銜接來看,由於初中教師不了解高中的教學要求和能力培養的目標,更不了解歷史學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學脫節。由此可見,只有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造和更新。隨著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識的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型的中學歷史教師不應是固守於一門學科的狹隘專業人士,而成為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對每一個歷史教師來說,科技、文學、宗教、藝術、哲學等,都應在他的視野之內,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在講到外國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稱時,教師如有意識地加上幾個英文詞彙,比如black people,In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學生熟悉的詞彙,或增加媒體圖畫形象顯現,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歷史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了一起。雖然教師在備課中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卻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思考的獨立意識。當然,教師在走進新課程時,知識結構的開放仍是有側重點的,它體現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辯證關系。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所謂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的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徵表現在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麼上這堂課,而很少把自己當成學生來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麼問題?在上課時,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腳本」如同演戲樣地「教學表演」,於是這些教師難以跨越傳統授課的局限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強調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課標中則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相應於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學習方式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要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關鍵是能否將「各種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較為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會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通過實際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最終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提供成功的體驗。
為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構建和設想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創新模式,力圖打破過去從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模式。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原則下,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選擇開放性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開放性考試在某些問題上不強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提出獨特、新穎的觀點,具體形式可以是:①寫歷史小論文 ②製作歷史小報 ③製作歷史小畫報 ④歷史小製作等。設想每學期初,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種考試形式,學生在製作開放式考試作品中,都將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創新。新課程強調的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考試模式的確定,它符合了新課程的特點,必然會反饋學習方式的改進。因此,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這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已為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新抉擇,或在張揚教學質量中升華學生素質,或在壓抑質量中漠視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否則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觀念的改變,新型師生關系的重塑,開放性知識結構的建立,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的任務是迫在眉睫的。
❼ 讀"課堂教學的100個關鍵問題"有感理科課程講授怎樣體現科學性
讀後感的格式與寫法
一、 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❽ 課堂講授有什麼基本要求
1、 教師應按教學大綱的規定,全面地把握好課程深度、廣度、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2、任課教師要講師德,重師德,為人師表.要關心愛護學生,教育學生更好地做人,幫助學生成長.
3、 教師要加強課堂管理,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熱情關心,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
4、任課教師要維護課堂教學秩序,注意掌握學生的聽課動態,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不注意聽講、說話、睡覺、搞小動作、使用通訊工具擾亂課堂教學秩序的現象要堅決制止.
5、任課教師應模範遵守課堂紀律,執教期間應堅守崗位,按課表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上課,不得遲到和提前下課,不得自行更改上課時間或地點.
6、要注意教師形象,重視課堂儀表;講課要精神飽滿.衣著要干凈整潔、樸素大方;在教室內不得抽煙和吃零食.嚴禁酒後上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課堂切忌語言粗俗,不得帶有侮辱學生人格語言,不得有任何體罰或變相體罰的行為.
7、教師在課堂上應關閉通訊工具,嚴禁接聽、撥打電話、收發信息等.
8、 課堂講授應當做到理論闡述准確,概念交代清楚,教學內容充實,詳略得當,邏輯性強,條理分明,重點、難點突出.
9、任課教師應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不斷總結和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盡量採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0、任課教師要熟練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授課,必須能夠熟練操作程序,多媒體課件應做到圖、文、聲、像並茂,達到增大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