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漢族舞蹈教學

漢族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5 16:12:10

❶ 我需要幾個漢族舞蹈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0NTY0MTI=.html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6%B0%91%E6%97%8F%E8%88%9E%E8%B9%88

紫竹調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7%CF%D6%F1%B5%F7%CE%E8%B5%B8%CE%E8%B5%B8
傣族舞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wNjUxMTI=.html

❷ 漢族舞蹈的著名舞蹈

如果說「高台」、「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後,「祭孔」成為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後乎東山之徵」。「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聖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徵」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中央頒布《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規范樂典和舞系。明·萬曆時的河西名士葛中選(見「人物」傳)先生對「樂舞」,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又「唐武後聖壽樂,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屬,……今大成樂舞亦然。」這段文字,前面所論者為「樂舞」之意,結尾的「今大成樂舞亦然」。透出了「大成樂舞」已成為明朝頒布規定祭孔的樂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會典》與《大明會典》有所更改,在表演「樂舞」時,演奏樂章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樂舞」中又有持龍旗、龍幛、幡、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的引導隊在前作舞。
清朝後期,漢族舞蹈不僅只有「祭孔樂舞」,同治、光緒期間,舞蹈已經能登上「會戲」(即廟會)的大雅之堂,當時的人只有觀看舞蹈的記錄,沒有記述舞蹈的名稱及形式。進入民國以後民間的花燈歌舞逐步盛行且覆蓋了鄉村。
建國以後,舞蹈進入了全盛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現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漢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❸ 我們漢族有什麼傳統舞蹈

東北秧歌 鳳陽花鼓 膠州秧歌 東北二人轉 南方採茶舞 花燈(燈舞、集體歌舞、小型歌舞三種表演形式)

❹ 愛國的漢族舞蹈4分鍾1人跳

今天八點鍾准時坐在電視機前我們全家一起看《開學第一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英雄不朽」為主題,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線,給我們上了「愛國、勇敢、團結、自強」四堂課,每一堂課的小結將過去與現在對比,讓我們明白,現在的「愛國、勇敢、團結、自強」,應該做到哪些。每一節課都以一位抗戰的英雄或是英雄的後代為我們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那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讓我幾次熱淚盈眶。
讀著「愛國、勇敢、團結、自強」八個字,感受到正是這八個字支撐著無數的先烈,在八年抗日戰爭的歷程中,義無反顧的拋頭顱灑熱血;正是靠著無數愛國的熱血青年,靠著無數有著大愛的國際友人的幫助,我們才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聽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透過那鏗鏘有力的音符,我似乎看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無數的先烈用他們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為幸福的今天,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看著那些曾經的抗戰老兵,心中油然升起的是敬佩和愛戴。沒有他們的勇敢、團結、奉獻,又怎會有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最讓我震撼的還是那些抗戰老兵參軍的年齡,僅僅十一、二歲,正是花季,正是該享受著父母的寵愛的時候,他們卻背起了槍,奔赴戰場,保家衛國,他們胸前的勛章,是他們用生命和鮮奮戰的真實寫照。我是一位教師這讓我不由得就想到現在十一、二歲的孩子,他們生活在最和平的年代,擁有著最好的學習環境,有著無數關愛他們的親人和朋友,而他們心中卻缺少這份「愛國、勇敢、團結、自強」的精神。
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將這樣的精神,根植於心中,要現在做一個勇敢的人,不用付出一切,只要能勇敢的面對困難,勇於擔當;團結就是要與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合作共贏;自強就是要做一個自信、自主、自強的人;愛國就是要把祖國當成自己的家愛護它,珍惜它,建設它;同時告誡他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關閉電視我的眼前還浮現著抗戰老兵那精神矍鑠的眼神,我的耳邊還縈繞著《義勇軍進行曲》的豪邁。「英雄不朽」!英雄值得我們銘記,在民族存亡的時候,他們為正義為戰,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為子孫後代的幸福而戰,無數「老兵們」用生死給我們換回來的幸福、和平,我們要珍惜愛護。面對英靈,祈禱斗爭不存、敵對不存、戰爭永遠不來,讓人類延年永續、永無止境,讓英雄的勇敢、自強、奉獻的精神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並不斷的傳承,延續!

❺ 漢族舞蹈有哪些

我國民族民間樂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具有典型風格的漢族民間舞蹈種類有:秧歌、腰鼓、龍舞、獅子舞、燈舞、綢舞、劍舞、跑旱船、花鼓舞、太平鼓、高蹺等。

❻ 漢族舞蹈有哪些

花燈舞是雲南花燈少數民族舞蹈,漢族舞蹈分類不廣,主要可分為:手絹、秧歌、具有特定主題的自由舞蹈,如革命主題舞蹈等。還有國標。

❼ 漢族舞種有哪些

漢族的民間舞蹈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 《龍舞》,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擺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傳在浙江,由眾多女子雙手各持雲朵和蓮花,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後,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在耍龍人逗引下浮游於彩雲之間,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紮成龍形、龍體遍插燃香,專門舞耍於年節深夜的「草龍」,宛如一條漂浮於夜空、星光閃爍的火龍,在硝煙繚繞中盤旋、飛舞,別有風采。此外,以龍爪行走於地,同時不斷向四方仰頭噴水的《地龍》,卻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 ;將製作精美的小龍縛於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於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於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還有為人鮮知,延續於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漢族《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隨著佛教文化的流傳,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 《秧歌》是春節群眾歡慶活動中,起著承前啟後、烘托氣氛的大型歌舞形式。這里所指的「秧歌」不僅是單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著數十種歌舞形式所組合的文藝演出隊伍。 漢民族民間節日歌舞之豐富和廣博,是難以述說完和全面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擁有龐大人口的漢族是沒有民間歌舞的民族。 如果說「高台」、「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後,「祭孔」成為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後乎東山之徵」。「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聖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徵」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中央頒布《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規范樂典和舞系。明·萬曆時的河西名士葛中選(見「人物」傳)先生對「樂舞」,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又「唐武後聖壽樂,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屬,……今大成樂舞亦然。」這段文字,前面所論者為「樂舞」之意,結尾的「今大成樂舞亦然」。透出了「大成樂舞」已成為明朝頒布規定祭孔的樂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會典》與《大明會典》有所更改,在表演「樂舞」時,演奏樂章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樂舞」中又有持龍旗、龍幛、幡、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的引導隊在前作舞。 清朝後期,漢族舞蹈不僅只有「祭孔樂舞」,同治、光緒期間,舞蹈已經能登上「會戲」(即廟會)的大雅之堂,當時的人只有觀看舞蹈的記錄,沒有記述舞蹈的名稱及形式。進入民國以後民間的花燈歌舞逐步盛行且覆蓋了鄉村。 建國以後,舞蹈進入了全盛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現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漢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❽ 漢族有那些舞蹈

如果說「高台」、「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後,「祭孔」成為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後乎東山之徵」。「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聖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徵」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中央頒布《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規范樂典和舞系。明·萬曆時的河西名士葛中選(見「人物」傳)先生對「樂舞」,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又「唐武後聖壽樂,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屬…今大成樂舞亦然。」這段文字,前面所論者為「樂舞」之意,結尾的「今大成樂舞亦然」。透出了「大成樂舞」已成為明朝頒布規定祭孔的樂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會典》與《大明會典》有所更改,在表演「樂舞」時,演奏樂章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樂舞」中又有持龍旗、龍幛、幡、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的引導隊在前作舞。
清朝後期,漢族舞蹈不僅只有「祭孔樂舞」,同治、光緒期間,舞蹈已經能登上「會戲」(即廟會)的大雅之堂,當時的人只有觀看舞蹈的記錄,沒有記述舞蹈的名稱及形式。進入民國以後民間的花燈歌舞逐步盛行且覆蓋了鄉村。
建國以後,舞蹈進入了全盛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現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❾ 漢族民間舞的分類有哪些

漢族民間舞常常採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如秧歌、花燈、二人轉等均是如此;還常常利用專各種道具來加屬強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如獅子舞、龍舞、高蹺、跑旱船等就是採用精心製作的道具來增強表演效果;此外,漢族民間舞也常常是自娛性與表演性的結合,參加者為數眾多,如秧歌、腰鼓舞等在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❿ 漢族舞蹈有哪些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的種類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的種類有哪些?1、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同時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樂器為銅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圍成圈,內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擊鼓,舞者面向圈內,隨鼓點節奏,緩慢變換不同的舞步,雙手自然擺動,聞鼓而舞。
2、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純自娛性酒後熱情奔放的、寓體育運動於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數人持板凳相擊為鼓點,眾人圍於外而舞。鼓點多採用4/4、3/4拍節奏,眾人時而聚攏,時而散開,且舞蹈動作較大,顯得粗獷、豪放、激揚,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氣質。
3、賜魚舞
賜魚舞是在「拾官人」活動中所跳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裝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夾著腌魚的木棍沖著看熱鬧的某一人跳著武術性的原始舞蹈。這人就必須走進場來與原始人同舞,雙方舞到腳步、頭姿、手勢相合時,「原始人」夾的腌魚正好落到對方口中為止。
這時「原始人」又去夾魚賜與另外的人。若雙方步調不一致,一場賜魚舞要很久才能結束,因此。很多侗寨絕大多數青年男子都會跳這種武術性的舞蹈。
4、龍燈舞
是正月舉行的一種慶賀活動。舞龍身者腳步一致,手勢諧調,與舞龍頭者動作吻合,使所舞的龍跟著龍寶進行飛舞翻騰各種動作,到各家門前慶賀。
5、扇子舞
流行於朝鮮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據說流傳已近z千年,最初是單人或雙人舞,後演變為群舞。以扇子為道具,主要動作有「活陽舞」和「西蜜舞」兩種。舞者在節奏舒緩的樂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呈現出了濃郁的 民族特色。

閱讀全文

與漢族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