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教學案例分析
一、 什麼是「案例」?什麼是「教學案例」?什麼是「教學案例分析」?
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教學案例是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教學某些內在的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和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困惑的真實記錄。
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形成新的研究課題。這就是教學案例分析。
二、 教學案例分析的目的
教學案例分析能與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形成工作,
教學與研究一體化,它著眼於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真實問題,強調實踐與反思,強調合作與份學量的最終目標是調整與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增強教師的實踐智能。
三、 教學案例分析的意義
教學案例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時代性等特徵。開展教學案例分析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 教學案例分析有助於教師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具體
的課堂教學行為之中。
2、 教學案例分析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促使教
師的專業成長。
3、 教學案例分析有助於教師互相交流研討,提高其聽課、
評課教研活動的實效。
4、 教學案例分析有助於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提高課題
研究的實效。
四、 教學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學案例分析是教師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教師有描述案
例的基礎上,對案例進行深入反思。課堂教學案例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課堂觀察。2、訪談與調查。3、教學回顧。
五、 教學案例分析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教學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學事件
和處理的經過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案例過程」;或就他人提供的已有「案例」,圍繞案例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討的問題。
分析者應當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通過相關的調查,初步確定案例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初步確定案例的體例、類型、結構等。在此,研究者要熟悉相關的《教學課程標准》和有針對性地作一些理論准備。
進行教學案例分析時,可以圍繞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可以教師自己進行課後反思;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理念進行研討;也可以圍繞教學理論進行闡釋。
教學案例分析可以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發揮教研組等集體的作用,集體攻關,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必要時還要進行文獻分析,文獻分析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過去和現在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從而找到課堂教學現象的理論依據,增強案例分析的說服力。同時,通過有關教學理論文獻的查閱,進一步解讀課堂教學活動,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②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
該學校並未侵犯其教育教學的權利,而是他自己間接主動放棄了在一線教學的權利。一回線教學必須以學生答為中心,處處為學生著想,本案中,李某教學效果不佳本應該自己找原因,找改進方法,包括平時多做練習多看相關書籍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等,還有可以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社會在進步,每一個人都要時刻讓自己與時俱進都要學會虛心向別人學習。教師間相互聽課、評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作為教師,不能以自己認為別人對自己有意見來看待這個問題,即使是真的對自己有意見那也是因為你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方法大家不認同的緣故,作為教師就必須厚德載物,德才兼備。該學校讓其管理學校治安、收發工作也還是以另一種方式讓其保有教師的身份,因為教師本身具有師范作用、和管理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義務,李某並未脫離教師崗位。負責任地說,如果這樣一個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懂得學生的發展才是第一位的話,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教育行業不應該有他的存在,因為會誤人子弟,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③ 教育教學案例的內容結構有哪些
一般而言,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案例的基本結構包括案例標題、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過程、對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個部分。另外,有些案例還有附錄,主要是將一些有關案例主題的補充材料如對具體問題的訪談記錄、能夠反映案例主題的數據和表格甚至學生的作業等放在案例敘述之後作為附錄。
1、案例標題。任何教學案例都需要有標題,標題最好能夠突出案例中的典型情境或反映出案例中事件的主題。一般而言,案例的標題有兩種形式,一是可以用案例中的事件作為案例的標題,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式,如《採摘前後》、《打人之後》、《整齊便利小櫃格》等;另一種形式是將案例事件所反映的主題作為案例的標題,這就需要將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加以明確和歸納,如《磁鐵》這一案例也可以命名為《教師怎樣預設富有層次的引導問題》。
2、案例背景。所有的課堂事件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空框架與背景之中的。案例背景一般簡要介紹案例中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原因、條件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這些介紹對於讀者完整地理解案例的過程、評判案例中問題解決的策略是否合適等都非常重要。實際上案例背景就是案例事件和過程的「前因」,有此「前因」,才能有案例的發生過程這一「後果」。不同的背景前因,常常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解決後果。對案例背景的敘述要簡明、清楚。
3、案例事件與過程。教學案例的主體就是對案例事件以及案例發生過程的描述。在描述的時候要圍繞著案例的主題,說明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怎樣發展的,產生了哪些突出的問題,原因有哪些,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反復、挫折和困難,問題解決的效果等。總之,要對事件發生、發展以至結局有較為完整的描述。
在描述案例中事件發生的過程時,要注意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有目的地對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加以取捨。而且,對事件的描寫不是對事件過程的「場記式」的記錄,即不是將教學中所發生的一切都事無巨細的記錄下來,而是應對已經發生的這一段過程的「教育學加工」,將與案例的主題相關的場景、話語與行為等進行詳細、客觀的描述,當然,在描述時要注意避免出現個人情緒和個人觀點的過度干預,在行文中不要出現對事件經過的價值評價和判斷,以免影響讀者對整個教學事件的認識。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故事情節合情合理。
4、對案例的反思。對案例事件進行分析與反思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案例的必要組成部分。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其實是對自己解決問題過程的一種回顧與再分析的過程,也是對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過程。在反思部分,一般主要涉及到:案例事件的發生和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自己對案例事件發生過程的感想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此類問題有什麼樣的想法等等。當然,每一個教學案例的反思都會有所側重,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還是抓住案例撰寫者感觸最大的方面進行剖析。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說教學案例除標題外,一般包括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過程,案例反思三個基本的結構要素,並不是指每一個教學案例都必須分為這樣三個部分來寫,也就是說這不是教學案例的必須的寫作結構,而只要一個教學案例中包含有上述幾個方面的相關內容就可以了。
④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幾個學生正趴在樹下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你們在干什麼?」
「聽螞蟻唱歌呢。」學生頭也不抬,隨口而答。
「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八度。
嚴厲的斥責讓學生猛地從「槐安國」里清醒過來。於是一個個小腦袋耷拉下來,等候老師發落。只有一個倔強的小傢伙還不服氣,小聲嘟囔說:「您又不蹲下來,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
請你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螞蟻唱歌」,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
(1)教育觀:
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育取向上,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重視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
(2)學生觀:
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一切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促進其發展。要尊重、信任、引導、幫助或服務於每一個學生。
師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對話,實行等距離教學)要堅持教學民主,要廢除教學中的權威主義、命令主義。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圍繞該教師的行為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分析。
(1)「聽螞蟻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與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像力,教師要善於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關注知識和技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體驗。「聽螞蟻唱歌」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教師要尊重並保護孩子的興趣與想像。)
(2)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處於其自身的活動過程,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人,教師要善於保護,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該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八度。嚴厲的斥責…。(師生要平等相待,教師不能以權威壓制學生。)
(4) 小聲嘟囔說:「您又不蹲下來,…(教師缺乏民主意識,要和學生實行等距離教學,「請你蹲下來和學生說話」「請你走下高高的講壇」)
三、掌握答題技巧
在答題中,許多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沒有回答「為什麼」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數。答題時,首先要明確答案,本題中即首先明確「該教師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第二,說明理由。
(1)先講結論(2)聯系本案例具體案情(3)寫出理論依據。掌握答題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全面。
【案例二】
請閱讀李吉林老師成長經歷片斷,並結合自身的實踐回答問題。
40年前,我是一名師范生,走出師范的校門,便走進了小學,這一進去就是40年。40年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斷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塑造,這是對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愛學生,學生也愛我。我熱愛和學生、青年教師在一起的生機勃勃的生活…雖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覺得我的心永遠是年輕的。
這樣的精神世界驅動著我,鞭策著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廢,於是,我會為尋找孩子觀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專心致地認別、挑選;我會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獲得鮮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時候,一個人在廚房裡練習「范讀課文」;夜深人靜之時,我進入教材所描繪的境界會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動,從而一個個巧妙的構思如涌之泉流瀉而出;課堂中,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使學生心領神會;一場大雪後,我又會興致勃勃地帶著孩子們去找臘梅,去看望蒼翠的「松樹公公」,然後和孩子們在雪地上打雪仗。當孩子們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們還要開心,彷彿一下子年輕了幾十歲。
我在讀師范時,認真學好各門功課,還認真學畫畫、練美術字、參加詩朗誦會、創作舞蹈,我也很喜歡音樂,學指揮、練習彈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裡練彈琴,盡管蚊子叮,渾身是汗,卻樂趣無窮,整個身心都沉醉在琴聲中了。這些在我後來的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當教師之後,我堅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園的荷花池畔背唐詩、宋詞,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爾等中外的名家的詩篇,用優美的詩篇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優秀詩篇,就有厚厚的幾本。近20年來,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飢似渴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還閱讀了許多中外教育家的論述及國外教學實驗的資料,做了不少卡片。學習對一個教師來說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話來鼓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知識結構?
2、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結構?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有的教育素養: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主要指學科專業知識;(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識,指的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綜合性知識;(新的課程結構尤其強調教師應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具備跨學科知識);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也就是怎樣教書育人方面的知識。
(2)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師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指導學生去獨立地獲取知識。(指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是教師職業的一種新的能力,將廣泛應用於課程整合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②教學能力。駕馭教學的能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等。
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這是教師職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面。(還有肢體語言,音像訊息等)
④組織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是教師職業的重要能力,許多案例都會涉及這方面內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時也包含一種擴展的專業知識能力)
(此外,還有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整合能力,與原有的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相比,現代教師將更富有創造性,不僅會教書而且會編書,現代教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此道題的設問與案例本身的關聯性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級有位叫王峰的學生,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門門功課掛紅燈,盡管老師多次教育,仍不見好轉,還是經常曠課、打游戲,向同學借錢,同學不借就打同學,以至班裡同學見了他都躲得遠遠的。雖然偶爾也有進步,但沒過兩天又恢復原樣,以至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
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請你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知識主要為轉化後進生方面的知識:
後進生的特點:(心理需求與現實狀況存在許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2)好勝,往往不能取勝;
(3)有上進心,而意志薄弱。
轉化後進生的途徑和方法:
(1)確立後進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學的經驗:沒有一個教不好的學生)
(2)深入了解後進生的心理特徵;(通過觀察、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通過觀察、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5)要反復抓,抓一點,進步一點,鞏固一點。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即該採取哪些途徑和方法。
(1)「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說明該生學習差,品德也差,轉化不是易事,但作為班主任應看到王峰才三年級,年齡小,可塑性強,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轉化的,一定要想辦法挽救;
(2)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和條件;
(3)在信念的基礎上展開全面調查,了解王峰壞習慣形成的原因;
(4)「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證地看待後進生,要挖掘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5)要為後進生轉化創造各種條件;(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家庭的配合與支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依靠、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等)
(6)抓反復,反復抓。(注意銜接處,在低谷時應注重培養自製力,在進步時,應予以鼓勵,看到不足,在復發時,應確立信心)
【案例四】
閱讀《動物學校》這個故事,回答相關問題。
動物學校要招生啦!動物園的動物們奔走相告,踴躍報名。泥鰍、松鼠、老鷹‥‥‥有幸成為首期學員。學校開設了游泳、跳躍、跑步、飛行等課程。
開學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課。松鼠、老鷹首先遭遇尷尬,由於他們是「旱鴨子」,遲遲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師的訓斥和嘲笑。而泥鰍卻在這堂課上出盡了風頭,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喝彩。但接下來的課程訓練卻讓松鼠、老鷹揚眉吐氣,跳躍是松鼠的強項,飛行是老鷹的看家本領,跑步項目對他倆來說更不成問題。但這些訓練卻讓泥鰍吃盡了苦頭,尤其是跳躍和飛行,是他的弱勢項目。為了提高成績,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兩個項目上。一學期過去了,泥鰍被摔得傷痕累累,苦不堪言,雖然期間他想放棄這兩個項目的訓練,在游泳這個優勢項目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礙於校方的規定和校長、教練的威嚴,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期末的成績匯報課上,泥鰍訓練刻苦,跳躍、跑步雖有所長進,但也只得了「C」等,飛行項目最終沒有學會。原本的優勢項目——游泳,因為長期沒有訓練,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現在的「B」等。老鷹在飛行項目上以絕對優勢得到了「A」等,但在跳躍與跑步項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飛行項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沒有通過,在跳躍項目上破動物界的最高紀錄,但也只得到「B」等,因為他是在樹頂上起跳,而沒有按照學校規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1、請你就該校的課程設置作一評析。
2、請你就該校的教學評價作一評析。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課程理論知識,課程改革的目標是:
(1)改革課程功能。(強調在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會學習的能力);
(2)改革課程結構。(強調課程要適應時代要求,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
(3)改革課程內容。(內容要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
(4)改革課程的實施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改革課程評價方法。(傳統教學評價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結果的評價,而新的評價改革則更強調發展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注重過程,在評價的內容上注重態度和能力,在評價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與激勵);
(6)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對「課程設置作一評析。」和「教學評價作一評析。」
(1)動物學校的課程的設置不合理。首先課程的設置不能有效促進各種動物的個性發展。(而是要動物去適應課程)其次採取統一設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種動物的選擇與需求。(松鼠、老鷹的游泳,泥鰍的跳躍和飛行)
(2) 在教學評價上,(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不科學)。
①期末的成績匯報課上,泥鰍跳躍、跑步得了「C」等,飛行沒有學會。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現在的「B」等。老鷹飛行以絕對優勢得到了「A」等,但在跳躍與跑步項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飛行項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沒有通過…。」(在評價方法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教育應是一種動態的管理過程);
②泥鰍訓練刻苦,跳躍、跑步雖有所長進,但也只得了「C」等,飛行項目最終沒有學會。(不注重發展性評價,不注重期望與激勵);
③在評價內容上,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甄別與選拔,不注重其它方面(態度和能力)的發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識和技能僅僅是一個方面。
【案例五】
在組織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常常會看到以下現象:
(一)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前後桌的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往往座位的編排是按照學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或者該問題來自學生)後,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聲,感覺小組內每個人都發言;一兩分鍾後,教師喊「停」,請小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來發言,學生一張口就是:「我覺得‥‥‥」「我認為‥‥‥」
請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對以上現象分別作出評析。
⑤ 如何進行教學案例分析
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而具體的教學案例,如果能對這些教學案例進行深入地研究、理性地分析,從中獲得知識和策略,獲得特定教育情景下的教育經驗,並逐步實現從教學實踐經驗到教育理論的升華,這對促進教師業務提高無疑是一條十分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那麼,如何進行教學案例分析呢?首先要了解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
一、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
教學案例指包含著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景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從總體上看,教學案例應具備以下特徵:
1.典型性
講述的是一個故事、事例,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能反映出事件發生的特定背景;敘述要具體、特殊,反映了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這些活動與過程能夠體現教育的內在規律,體現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範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學案例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理論探討的價值,可以正面獲得經驗或反面獲得教訓,能提煉出某些理論或觀點。
3.啟發性
指教學案例本身生動有趣,能提出問題,能引發思考,能產生觀念上的不平衡。
教學案例可以是一個片斷、一個情節,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案例實際上就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自我敘述,敘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動方式,他對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其豐富感人的材料和富於動態的描述必定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以生命和血肉,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生動的註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麼「嚴謹」,但其形式要簡潔,主題要明確、集中。
二、如何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案例分析就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學習、領會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提高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虛實並重,小中見大」。
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展開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
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
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
分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
堅持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堅持長期的學習、積累,不僅能厚實教師的專業基礎,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記載,對今後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也是造就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