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狼》一課的寫作特點
這堂課沖破了陳舊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滲透了新課標精神:許老師的「回遇狼,畏狼,御狼,殺狼答「的情節設計非常巧妙,在橫線上填寫動詞的形式,有的同學填出了不同的動詞「避」,「怕」,「畏」,「懼」,既訓練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給學生展示了清晰嚴謹的結構,使學生根據這條線索迅速掌握本文的故事情節,從而達到對課文文意的把握,突破本課設計的教學重點。
在引導學生理清課文情節後,許老師又逐個情節分析課文,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分析狼和屠夫的性格和形象,幫助學生在逐步分析中,認清了狼和屠夫的性格本質,為後面總結文章主旨打下了基礎。
學習本文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地從屠戶或狼的角度來抒發自己獨特的感受,感悟生活哲理。有的學生從屠戶的角度談出了應該「機智,勇敢,敢於斗爭」等看法,有的學生從狼的角度談出「我們人應該要知足,不要貪婪等觀點」。 自由的思索空間,豐富的想像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整堂課著力貫徹了「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的教學思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既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詞和主要內容,又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 哪位有七年級下狼的優質課件和教案 急需 跪求
《狼》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2)積累文言詞彙:止、敵、顧、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節結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探究,自己解決生難字詞,自己感悟課文,教師適
時點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 (2)學會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教學重點:積累詞彙,理解文意,體會道理。 教學難點:怎樣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昔日東郭先生遇見了危難中的中山狼,由於他過分仁慈,險些喪命,幸虧農夫的幫助,才轉危為安。現在有一個屠戶又遇見了中山狼的後代,那麼屠戶是否從東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訓,或又重蹈舊轍?狼也許變善良了?那麼究竟如何,現在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狼》這篇課文。
2、作者、作品介紹
蒲松齡。字 ,一字 ,別號 ,世稱 ,清代文學家、小說家。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他畢生精力完成《 》,該書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名,「志」的意思是記述,「異」指奇異的故事。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現實意義。
郭沫若曾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曾評價: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二、加點字注音:
綴行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弛擔持刀 zhuì jiǒng shàn bì chí
眈眈相向 目似瞑 隧入 狼亦黠矣 尻尾 頃刻 dān dān míng suì xiá Kāo qǐng 三、課文故事情節。
【註:以下只是內容歸結。上課時按小組分工,每組重點朗讀、解析一個段落,其它段落標出不懂之處,疑惑之處,向重點分析小組提問解決,各小組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探究,最後把內容整合在一起,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術業有專攻,既節省時間,又鍛煉能力,還解析了課文,一舉三得!)】 (一)重點詞語
(1)詞類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隧:名詞作動詞,「從隧道中打洞」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3)一詞多義: 止:①同「只」,止有剩骨。 ②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①神情,意暇甚。
②想,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①攻擊,恐前後受其敵。 ②敵方,蓋以誘敵。 前:①前面,恐前後受其敵。
②上前,向前, 狼不敢前。 (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
按所分派任務,每組兩位同學展示,一位朗讀,一位翻譯文意,同時還要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提問。
【整理問題方面,教師要做好准備工作,主要內容如以下展示。如果學生不能發掘出知識點,要進行適當的補充。】 (1)通讀全篇、整體感知
①課文開篇向我們交代了幾大要素?分別是什麼? ②「綴行甚遠」可看出狼的什麼特點? ③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什麼辦法? ④狼的狡猾體現在什麼地方?
⑤「並驅如故」可看出狼的什麼特點? ⑥請指出描寫屠夫心理的句子 ⑦屠夫決定奮起自衛,表現在哪?
(通過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狼的狡猾貪婪,以及把握屠戶的心理變化) (2)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三段,用原文回答課件上的問題。 ①兩狼的計謀: ②前狼假寐的姿勢:
③前狼假寐的神態: ④前狼假寐的目的:
⑤後狼徑去的目的: ⑥此節表現了狼的什麼特點?
(3)文章最後一段,引導學生分析故事的道理所在。
師:本段通過議論來嘲諷惡狼,但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
(可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引導總結:不是,狼在此實際上是惡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說明對待這種象惡狼的惡人就應該象屠夫一樣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4)藉助課件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
(三)請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狼的成語、諺語或俗語。
引狼入室 豺狼當道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聲名狼藉 狼煙四起 鬼哭狼嚎 前怕狼,後怕虎 前門懼狼,後門進狼 (四)拓展閱讀
本文中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這正是蒲松齡的狼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 四、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寫出自己的感悟。
學校實施「狼」的教育,狼雕變為少年偶像
6月24日《廣州日報》報道,昨日上午,一個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區一小學揭幕,這組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說明:「東方似『羊』的教育,培養的是溫文爾雅、逆來順受、安於現狀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養的是個性張揚、敢於挑戰,不斷超越的人。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世界裡,我們通過對狼的性格剖析,教育我們的孩子要成為強者。」該校校長表示,目前他們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狼」的教育,建一座狼群雕塑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學習「狼」的精神。
思維拓展:從課文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它還是反面形象,是壞人的象徵,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那麼狼真的是那麼可憎可惡嗎?材料中為什麼會讓孩子們學習「狼」的精神呢?拋開課文,聯系社會,我
們對狼還有別的認識嗎?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狼了,從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對「文學狼」和「自然狼」又該如何理解呢?„„
《彼得與狼》
教學年級: 小學五年級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聽賞的體驗之中。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的學段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同時包容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出現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允許學生在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時大膽表達個人的情感。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有趣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3.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音樂特性決定音樂課程實踐性與創造性並舉的理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同時鼓勵學生對音樂進行二度創作,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積極參與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的各種聽賞活動。能聽辯交響童話中每個角色的音樂主題及說出相應的樂器名稱。
2. 了解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的故事內容。
3. 通過音樂聽賞活動感受交響童話的魅力。
教學重點: 能聽辯出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各角色的主題音樂。
教學難點:
能聽辯出演奏各角色的樂器。能在交響童話的音樂中聽出不同的樂器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和故事情節。
教學分析:
1.《彼得與狼》是一部帶有故事情節的交響童話,流傳廣泛,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兒童喜愛的曲目之一。
2.根據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心理、學習特點,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穿插聽賞、對比、辨別、認知、選擇、想像、創作等方法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能主動探究、體驗、對比、辨別、模擬地去學習音樂。讓學生在聽和玩的過程中,逐步感受每個角色的音樂主題並了解其演奏樂器。
3.通過MIDI電子音樂軟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從中發現音色變化對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所起的作用,初步體現MIDI音樂進入音樂課堂的價值。
4.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音樂課堂的視聽享受當中。為優化小學音樂欣賞課,不斷尋求新的方式與方法。
教學准備:
1.多媒體課件、MIDI軟體Cubase3;
2.樂器:單簧管、圓號、長笛、鋼琴等。
3.磁條貼紙、教學板、面具、油性筆、連線題答題卡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彼得與狼》音樂童話動畫片段(無聲)
2.播放《彼得與狼》音樂童話動畫片段
3.師:音樂讓我們的童話故事更生動有趣並帶給我們無限的想像。今天老師要與同學們一起走進音樂童話《彼得與狼》。
二、 音樂聽賞、趣味活動
1.師:《彼得與狼》是一個交響童話,它是用音樂來講故事的童話。老師今天要在我們XX班招聘優秀的演員,一起參加交響童話的音樂活動。
2.幻燈片:招聘啟示(明確招聘演員的要求)
3.招聘大闖關
第一關:聽音樂記住童話故事的角色
(1)彼得是個勇敢的少先隊員(播放彼得的主題音樂)
(2) 小鳥和鴨子是彼得的好朋友(播放小鳥和鴨子的主題音樂)
(3)彼得的爺爺是個老獵手,他有點嘮嘮叨叨(播放爺爺的主題音樂)
(4)彼得和爺爺住的森林裡,有一隻兇猛的大灰狼!(播放狼的主題音樂)
(5)森林遠處傳來獵人的槍聲,原來獵人來了。(播放獵人的槍聲,獵人行進音樂)
(6)看看誰最快記住了這些角色的主題音樂?(教師播放某主題,請學生說出角色。給最快記住主題音樂的學生頒發「優秀演員證」)
第二關:聆聽主題音樂,記住演奏樂器
(1)提問:你能聽出演奏這些角色的樂器分別是什麼嗎?(先請學生說,再出示角色和對應的樂器)
(2)分別播放各個角色的主題音樂,讓學生說出演奏樂器。(給反應快的學生頒發優秀演員證)
第三關:感受實物樂器,體驗不同音色塑造出的不同形象
(1)教師現場演奏單簧管,學生聽單簧管的音色和感受單簧管所塑造出的小貓形象。(請個別學生配合老師的吹奏表演小貓的神態動作)
(2)教師現場演奏圓號,學生聽圓號的音色和感受圓號所塑造出的狼的形象。
(3)引導學生發現一支圓號和三支圓號的表現效果是不一樣的,三隻圓號吹奏出不協和的和弦更能表現大灰狼陰森恐怖形象。
第四關:聽音樂進行角色體驗和角色表演。
請同學們聆聽音樂創編動作進行角色的體驗與表現。(給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優秀演員證」)
第五關:你能唱唱彼得的主題音樂嗎?
(1)教師用鋼琴彈奏,學生跟唱彼得的主題音樂旋律。
(2)學生根據音樂自編彼得的動作,邊唱邊表現彼得的形象動作。
(給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優秀演員證」)
三、 拓展體驗,豐富想像
師:我們班有那麼多的優秀演員,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要給你們變個小法術——
「音色變變變」
1.剛才我們聽的彼得的音樂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小提琴)你們聽,老師把它變變變……
2.播放多媒體音樂製作軟體CUBASE 3,選用小提琴、大管、圓號三種樂器演奏彼得的主題音樂。
(1)播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時,教師提示:這是我們原來的彼得。
(2)播大管演奏的旋律時,教師提問:彼得變成什麼樣子了?
(3)播圓號演奏的旋律時,教師提問:你覺得彼得又變成什麼樣子了?(此處讓學生根據音色的變化大膽想像形象的變化)
師:不同樂器的音色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四、 視聽結合、檢測評價
1.欣賞音樂動畫《彼得與狼》,了解《彼得與狼》的故事。
2.學生分組完成角色、樂器的連線題。
3.作曲家簡介:普羅科菲耶夫(前蘇聯)
4.考考你:聽音樂表演相應角色的動作
5.優秀演員頒獎儀式。
五、 小結
師:今天非常高興與同學們一起欣賞了精彩有趣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我們共同在音樂中認識了故事的角色、還了解了演奏這些角色的各種交響樂器。
謝謝同學們!
3. 像狼一樣嚎叫公開課視頻的反思
我覺得這個公開課視頻的反思就是叫我們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聲音大小。
4.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狼三則》的其一的教學課件或教案設計![email protected]是第一則,不是第二則!
《聊齋志異》的創作,前後歷四十餘年之久,貫串了蒲松齡的大半生。《聊齋志異》屬志怪傳奇類小說,凡四百九十餘篇,絕大多數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聞異事。 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動機、過程和苦悶,在他所寫的《聊齋自志》中說得極為分明: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罔兩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蕭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紀念館《聊齋志異》中,寫的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滿了奇思異想。蒲松齡為什麼要寫這部小說集呢?也許是同他本人的生活遭遇和生活體驗分不開的吧。 據史書記載,蒲松齡(1640-1715年),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在一個世代書香卻功名不顯的家庭,自幼聰明好學,19歲時就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秀才,在當地很有文名。他熱衷功名,希望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考了幾十年,連一個舉人也沒考中,直到72歲才被破格提拔為歲貢生,但這對當時年過古稀的蒲松齡來講已經沒有實質性意義了。從一開始對科舉的熱衷,到後來的失敗,使蒲松齡對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內心痛苦,都有深刻的體驗。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成為《聊齋志異》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個落第的窮秀才,蒲松齡一生主要靠教書和作文來維持生活。他長期在有錢的書香人家教書。這樣,一方面可以謀生計,一方面又為他讀書和寫作提供了條件。蒲松齡長時期生活貧困,他的生活狀況與窮苦農民基本相近。這樣的生活,使他能接近下層,更多更深地了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對當時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也有更深切的感受。這是他在《聊齋志異》中能充當人民的代言人,傳達人民呼聲的重要的生活基礎和思想基礎。 蒲松齡自幼愛好民間傳說,搜集了不少精魅神鬼的怪異故事。當然,他不只是積累,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熔入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以畢生的精力寫出了這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書房的名字,在「聊齋」書房中,他寫下了許多花妖狐魅的奇異故事,故取名《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與傳統的同類小說不同,其目的不在張揚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閑之作。蒲松齡是為抒發和消除自己內心郁積的悲憤和不平而創作的。他在這部小說集中,就將《聊齋志異》稱為一部「孤憤之書」,並感嘆道,「寄託如此,亦足悲矣!」應該指出的是,蒲松齡在書中所寄託的「孤憤」並不只是他個人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而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反壓迫,反剝削的要求,對黑暗現實的強烈憤恨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
蒲松齡紀念館,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是為紀念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而設立的文化名人紀念館,屬比較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北方農家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