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的程序

課堂教學的程序

發布時間:2020-12-15 07:47:56

課堂教學怎樣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⑵ 教學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教學過程的步驟是:

一.自學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內容,怎麼自學,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效果,需要多長時間等。教案上也就是寫基礎知識網路構建。

二.合作探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文本中探究知識,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教師督查一定要認真,不能走過場,放任自流,對表現積極的小組和個人要進行表揚,較差的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教案上教師可分層次預設幾個問題。

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學、探究成果,學生思想的交流碰撞,知識的整合和質疑,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教案上可寫問題的答案,多預設幾種。

四.精講點拔:做典型題,找規律,寫方法。

五.當堂達標:學生做題檢測學習效果。

注意:教學過程大致包括這些環節,可以適當增減。

課堂是靈活的,很多教學事件是教師無法提前預設的,只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完成教學。

(2)課堂教學的程序擴展閱讀: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參考資料:教學計劃-網路

⑶ 課堂有效教學有什麼共同的要素,程序和步驟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聯系的最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活動也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特定溝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應該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 課堂教學能否有效溝通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如何才能有效地溝通呢? 思考一:從溝通過程的要素來思考溝通的有效性。整個溝通過程由七個要素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饋、障礙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並試圖進行溝通的人,他們始發溝通過程,決定以誰為溝通對象,並決定溝通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可以對個體,也可以對群體。作為信息發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慮自己發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這也就是教師在上課前為什麼不僅要認真地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原因之一。
溝通過程的第二個要素是信息。從溝通意向的角度來說,信息是溝通者試圖傳達給別人的觀念和情感。在課堂上,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達到的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語詞是傳達中很重要的符號系統,語詞可以是聲音信號,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號和人們的體態語言。語詞溝通過程是以共同的語言經驗為基礎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學生的經驗,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盡可能從學生原有的經驗切入,這樣才能保證溝通的暢通。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讀懂學生這本書,讀懂市場經濟下學生們的所思、所想和學生們的實際需要。
溝通過程的第三個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溝通信息所傳達的方式。我們的五種感覺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來說,大量的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途徑獲得的,但如果能從多種渠道獲得,則更好,尤其是對年幼的學生。在信息社會的今天,溝通的方式不局限於面對面的溝通,還有以各種不同媒體為中介的溝通。但對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師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形式影響力還是最大的,因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可以發生情緒的相互感染。如語文老師的備課一定要備對課文的情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產生作者、教師和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溝通過程的第四個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過一系列注意、知覺、記憶、儲存等心理過程。一系列心理過程中教與學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溝通過程的第五個要素是反饋。反饋是使溝通成為一個交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反饋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溝通過程的第六個要素是障礙。例如,有些課堂上教師的預先設計不能很好地在課堂上實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溝通中足夠的共同經驗是溝通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溝通過程的最後一個要素則是溝通過程中的背景,即溝通發生的情境。

⑷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可分為哪些教學程序

小學英語課可以分為五個教學基本環節:
(1)課前准備(Warming up) 這一階內段包括課前准備,復習舊知容識等;
(2)呈現新知(Presentation) 也就是導入階段,包括和學生互動,新語言的導入等;
(3)語言練習(Practice) 包括新語言的呈現、詳細講解、操練等;
(4)語言的實際應用(Proction) 這一階段是新語言的練習,鞏固,延伸到應運;
(5)小結(Summary) 加強學習,讓學生全面掌握新語言。

⑸ 什麼是教學流程

就是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版。由相互依權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內部發展動力是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中國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是對學習過程最早的概括。

(5)課堂教學的程序擴展閱讀: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單是傳授與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與發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獨立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教學既要適應學生年齡特徵,又要盡可能促進他們生理和心理和諧的、充分的發展,在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的同時,促進個性才能的特殊發展。在教與學的關系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發展的主體。

⑹ 教學程序是什麼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n 備 課n ↓n 上 課 n ↓ n 評 課一、備課n備課是教師根據課程標准、學科特點和學生具體情況,對教學活動進行預先計劃和准備的過程。 備課應做好的三項工作: n1、鑽研課程標准和教科書 n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 n2、了解學生 n學生所在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生的學習狀態 n3、考慮教法 備課應寫好的三個計劃: n1、學期或學年教學進度計劃 n學期教學的總要求、列出教學的章節以及各章的教學時數、學生情況的簡要分析 n2、單元計劃 n課題名稱、課題教學目的、課時劃分、各課時的類型及採用的方法 n3、課時計劃(教案) 教 案 格 式二、上課n上課就是教師根據備課中的教學設計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 n一節成功課的基本要求: n1、目的明確——課的靈魂 n2、內容正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內容的深度、廣度符合學生的需求 n3、方法恰當——合適、有效、運用自如 說課主要內容:四、評課n評課是教師本人或其他人員對學生的目標達成程度及教學活動質量做出的價值判斷。n2、分指標評定

⑺ 創新性課堂教學設計有哪幾個基本程序

1.教學目標設計;2.教學內容設計;3.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選用設計;4.教學評價設計;5.板書設計; 6 .教學思路設計。

⑻ 教學程序包括哪些內容

課中:
1
導入
這是一節課的開始部分,時間在3-5分鍾內,是一個預熱的過程,可以採用圖片,音樂,游戲等形式進行課堂的導入,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認真聽講。
2
講解
在導入之後,就要對新知識進行講解,時間大約在25-30分鍾左右,需要對整個課堂的重難點進行把握,並講解清楚。
3
提問
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時,需要採用提問技能,或者需要學生做出反饋時,也可以提問。
4
變化
變化包括教學過程中,語速語氣的變化,神情的變化和教學方法的變化等。這樣有利於課堂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5
板書
雖然多媒體被廣泛運用於當今的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適當的板書,突出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
6
課堂鞏固
當新知識講解完之後,需要對所講述的知識及時鞏固,一方面還可以看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等。時間控制在10分鍾左右,鞏固完之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
7
結束
課堂鞏固之後,差不多一堂課也要結束了,教師採用布置課外作業,或其他的一些結束語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下課。

⑼ 課堂教學基本階段的程序安排方式有哪些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血液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⑽ 課堂教學中安全事件的處理程序有哪些

1、先行救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安全事件,任課教師或其他在內第一時間發現安全事件的人員,容要以「救治為先」的原則,將受傷人員送到學校醫務室救治。對於不能隨意移動、搬動的特殊傷病員,須立即通知醫務室大夫或撥打120趕到現場處理,防止傷情和病情加劇。

2、馬上報告。

任課教師或其他第一發現人,在送受傷學生到醫務室的同時,要立即撥打電話或派學生報告班主任、教務處或當天值班領導。班主任、教務處和值班人員迅速報告負責安全工作的學校領導。班主任老師要第一時間告知家長,盡可能按家長要求進行處理。

3、穩定秩序。

在送受傷學生到衛生室的同時,任課教師要招呼就近人員控制局面,盡最大努力阻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接到求助後,有關同志應立即參與。

(10)課堂教學的程序擴展閱讀:

防範措施

1、要求全體教師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在教學中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性,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規范操作,排查和消除各種隱患。

2、早讀、自習輔導及上課期間,各教師必須提前侯課,中途不得私自離開課堂、離開學生,要確保學生時刻有人看護、管理。

3、每節課前,要清點學生人數,了解缺席學生情況,講明本節課應注意的安全事件。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的程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