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多越好,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哪些
「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社會如此,課堂教學亦然。
和諧課堂教學氛圍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相處和諧自然,氣氛融洽,通過「和諧之美」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學生在和諧的課堂中,和諧的教育下,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教師的行為對課堂教學氣氛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
1.民主的教學作風
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重視集體的作用,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用民主的方式討論問題,教學氣氛自然和諧、積極、友好。教師的民主作風有利於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
2.進行角色轉換
信息時代的來臨、終身教育的觀念都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轉變為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重心的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展的角色。
3.建立積極的情感
教師上課應當和顏悅色,使學生感到可親可敬。教師的情感正是通過「和顏悅色」、「橫眉瞪眼」等面部表情和姿態這類非語言傳遞的方式表露出來的。因此,教師健康的情緒、積極的情感是產生和諧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
4.樹立威信
教師的威信是獲得學生尊敬而產生信任感的對象,能產生「磁性引力」,使學生樂於受教。當一位有威信的、受學生尊敬與喜愛的教師走進教室時,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飽滿;而當學生畏懼或厭煩的教師走進教室時,學生的心理就會蒙上一層陰影,情緒就會相當低落。
二、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課堂上除了教師的高度投入外,還需要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無疑會增強教師的自信心,激勵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方式,以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情緒狀態,由此形成一種良性的教學循環。假如學生課堂上神情冷漠,無精打采,心不在焉,一問三不知,教師的情緒就會大受影響,產生挫折感,良好氣氛的形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如果教師能夠探索出一些很好的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變學生學習的被動為主動,那麼教學就比較輕松,課堂氛圍就會非常和諧,而且還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師生互動,高等交流,促進課堂教學
要想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還應該進行互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競爭中去。在課堂上,還應該經常鼓勵學生質疑,歡迎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甚至對教材提出疑惑,在課堂中形成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共同研討的民主氛圍。正是因為有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學生的思維才會像江河之水無拘無束地奔涌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會有思想碰撞,才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會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深入班集體,了解學生,從情感上取得學生的認同
深入班集體,了解學生,與學生和睦相處,從情感上得到學生的認同,是調整課堂氣氛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善於創設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講台上走下來,與學生說話時把腰彎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以親切感,讓學生產生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去。
有些教師課備得很好,但是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卻並不怎麼樣,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在於他在情感上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同,因而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也就達不到調節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如果教師平常與學生交往密切,和他們談得來,對他們的個性特點等比較熟悉,上課時不但教態會親切自然,而且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來舉例說明要講的內容,這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還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平時在學生中適當表現自己的能力,在學生中有個良好的印象,學生在課堂上會更注意聽課,教師就可以得心應手地開展教學活動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師,教師才能把握住他們的情緒變化和反應,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對課堂氣氛進行調節。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質量是教學永遠的生命線,而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㈡ 查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具備哪些智慧一題的答案
如果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
究竟什麼是一堂好課?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種追問幾乎是一種徒勞,因為「一堂好課」所隱含的因素過於復雜,甚至不可言說。
事實上,「一堂好課」這個話題雖然復雜,但還是可以從「復雜」中找出一些「簡單」的要素。我們借用韓愈的框架,認定一堂好課至少有三個基本要素:傳道、授業和引起主動學習。韓愈的原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傳道」在這里主要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育學生的人格;「授業」在這里主要指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惑」在這里主要指讓學生主動學習並在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後教師再給予解答。
第一節 「傳道」「傳道」在考試試卷中可能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一般的考試試卷很難「測試」一個人的考試成績。但是,對孩子來說,「傳道」是影響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里的「傳道」是指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受到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生來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麼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教師的使命,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
知識也許是可教的,但「情感」、「價值觀」幾乎是不可教的。教師的「傳道」只能顯示為感染、熏陶和引導,只能顯示為激勵、喚醒和鼓舞。好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感染、感化他的學生。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教育電影「死亡詩社」;二是王棟生老師提出的「不跪著教書」;三是顧明遠老師提出的「教師的氣質」。
案例1:影視資源:「死亡詩社」
教師的激情很難描述,但還是可以在教育小說或教育電影中感受到教師的激情這種激情所蘊涵的教育力量。我們推薦的教育電影是《死亡詩社》:
基丁(Keating)老師吹著口哨走進教室,教室靜悄悄的,他轉了一圈,叫學生到另外一間教室。基丁老師開始介紹自己,他對學生說:「如果大膽的話,你們可以叫我船長。」
學生開始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電影的矛盾沖突於是凸顯出來:代表權威的學校、校董、家長和代表自由與激情的基丁老師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而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
基丁老師是有激情的老師,他即使在黑板上畫一根線條,也是動用整個身體的力量,他把整個情感投入到課堂。
基丁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學校的副校長沖進教室干涉。
基丁老師忽然跳到講桌上,他說: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與眾不同。他建議學生也站到講台上看看。他建議學生沖出來,不要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基丁老師讓學生寫詩,他讓那個一直沉默、自卑、失語的學生安德森發出他的聲音。安德森在基丁老師的激勵下大聲咆哮,後來竟然現場創作一首詩,令所有同學刮目相看。
基丁帶學生去踢足球,每個學生在踢球之前必須大聲喊出自己的誓言,比如「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隸」、「我要做真正的上帝」……
基丁和學生一起踢足球,學生們在狂歡的現場,把基丁高高地抬起來、舉起來。
基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國詩人弗洛斯特的詩句說:「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
學生尼爾死了。基丁被辭退。
基丁走進教室。他是在離開威爾頓之前來取一些放在這里的私人物件的。基丁拿完物品緩緩地向教室門口走去,突然那個曾經最膽小、懦弱,只會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的托德在影片的最後一刻終於無法抑制的爆發了,他大聲地向基丁喊道:「老師,是他們逼我在材料上簽字的。請相信我!」他站到桌字上朗誦詩句:「O,Captain!MyCaptain!」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站到了課桌上莊重地注視著他們所熱愛的教師。基丁表達他的感謝。緩緩地走出教室。
(林仕彬、劉良華:《死亡詩社:教育電影敘事研究》(20056-07-20)
[2006-7-18]http://blog.cersp.com/18893/84865.aspx.)
案例2:「不跪著教書」
2004年,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王棟生(筆名「吳非」)老師出版《不跪著教書》,這本書在中國教育界迅速發生影響。
在《不跪著教書》中,有一篇組文章專門討論教師的獨立人格問題。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個人最喜歡的文章是《誡徒》。這篇文章看起來似乎是王老師寫給自己徒弟的一封信:
一位合格的教師,就是一盞燈,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夠長久地照耀著人一生的道路。要時刻想到,你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種幸福,不要簡單地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如果你想發財,不必誤入教師隊伍;你也不必眼紅人家發財,只要生活還有保障,就足夠了。
當了教師,不必因為那些有一官半職的人在你面前頤指氣使而生氣,進而也想方設法謀個小官做做。據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師肯定不是好教師,業務上肯定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不要指望工作「順利」,別忘了我們的工作是與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爭。如果你的工作不順利,想哭的話,那就當著你的學生面哭好了,不要怕讓學生看到我們的失敗和軟弱,讓學生看到教師的眼淚並沒有壞處,教師是人不是神。應當讓學生知道我們恨什麼,愛什麼。不要聽信「一碗水端得平」,學生的教養不一樣,品行不在一個層次上,怎麼可能「平」?記住,這個社會很復雜,過去是家長復雜,可現在的孩子也不簡單。但是你不能隨意評論學生,你的評論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如果失當,有可能會給他們造成痛苦。
你們年輕,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事情你們未必明白。你說家長對你言聽計從,我怕你聽了頭暈。須知那不是對你個人的尊重,而是對我們職業的尊重,他們是在向我們的「肩章」敬禮。如果你的修養高,有人格魅力,那更要想到,你面對的是做父母的人,你要懂得父親母親的心。
現在對青年教師的閑話很多。有些家長自恃有學歷或官職,自以為是,和教師的沖突比較多,這只能有待於慢慢磨合,而不必急於說服家長和自己保持一致。當你與家長談「僵」了時,不應指望辦公室的其他教師都附和你的觀點,因為你在沖動時的說話可能欠妥當,如果有同事用眼神向你示意,那有可能是要你注意緩和態度。--我們可以適當地妥協,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為爭論是非曲直,爭輸贏。
不要在電話里訓斥家長,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讓他們分心,尤其不要在他們上班時候把他們叫到學校來,你可能會讓他們為難。更何況這年頭有個工作不容易,不要讓他們因為接受你的訓斥而丟飯碗。
不要輕易接受家長饋贈。我們不該懷疑這種饋贈出自於家長的善意,但是這會增加你的心理壓力。最好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對雙方,對學生都有好處。
(吳非著:《不跪著教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頁)
第二節 「授業」「授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里的「授業」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學業上達到掌握水平。在重視「筆紙」考試的現實社會中,「授業」可能是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主題。
一、解釋:「知識游戲」與「知識地圖」
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講解知識,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學習就是玩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當然,也可以加上另外兩句話:「學習就是學說話」和「學習就是學走路」。
第一句話:學習就是「打游戲」,與之相關的概念是「及時反饋與矯正」。
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學生「早戀」,盡管「早戀」問題現在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令家長驚慌失措了;二是學生「網癮」,即學生沉溺於「網路游戲」。現在看來,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最頭疼的是學生接近「荒淫無度」地沉溺於「網路游戲」中。
學生為什麼願意把自己交付給網路游戲?網路游戲究竟有什麼誘惑力?可能的原因是:游戲裡面隱含了學習的秘密。
第二句話就是「學習就是認地圖」。這也是一條教育隱喻。優秀的地理老師,可以視為優秀教師的「楷模」。學地理就可以把學習許多的秘密揭示出來。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看看用哪種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習者在一個星期之內能夠掌握和理解整個北京市地圖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標準是:你問「安外大街88號」在哪裡。學習者就可以回答:從大興出發,經過那些街道就可以抵達那個地方。
你知道學地圖最無效的辦法是什麼嗎?如果老師一條街道一條街道慢慢地教,那麼,學生可能永遠不會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圖。
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
第一個秘密,學習者最好確定自己在哪裡。在學習哪條街道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或出發點。
第二個秘密,學習者最好先學習「主幹道」,比如東西走向有幾條主幹道,南北走向有幾條主幹道。掌握了主幹道之後,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
建議老師們記住這兩個教育隱喻:學習就是打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這兩個隱喻提示我們:及時反饋與整體學習這兩條原則是多麼的重要。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二是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三是杜子華老師講「怎樣學英語」。
案例1: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
1979年前後,中國教育界興起第二次教育實驗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國時期)。其中,中科院盧仲衡老師主持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湖北黎世法老師主持的「非同步教學」和上海顧泠沅老師主持「青浦實驗」影響較大。這些實驗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但都重視了學生的自學和及時反饋(改錯)。盧仲衡老師提出「當時知道結果」,黎世法老師提出「改錯」,顧泠沅老師提出「效果回授」。顧泠沅老師在「青浦實驗」中有一個重要的發現:[1]
研究小組發現,青浦縣東部某農村中學的一個班級在全縣教學質量調查和數學競賽中成績異常優秀。為了探求原因,他們把它與一般班級進行比較,發現那個班級的任課教師採用了與眾不同的「一本練習本」的做法。學生的練習本不是兩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這樣可促使教師及時批改作業,一般在當天即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個別學生存在問題,就通過面批指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懂學會;如果多數學生掌握不好,那麼下一次上課就先解決前面的問題。這個經驗曾在別的學校試驗,收到同樣的效果。研究者將此類經驗提升為「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信息,隨時調節教學(簡稱『效果回授')」。
後來,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另外一個很著名的教學實驗,即「目標教學」實驗。「目標教學」給中國教育界帶來第一條震撼人心的教育口號是:「提供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5%的優等生和90%的中間生)能夠學習一門學科,並達到高水平的掌握。換句話說,我們相信:如果A等代表了掌握一門學科,那麼在適當的條件下,班內95%的學生可以得到A等。」[2]不能說所有的差生都是我們教師製造的,不能把所有的問題和災難都推到教師那裡去。但部分差生與部分教師是有牽連的,教師的冷漠導致了某些學生的憂郁。如果一個學生感覺他在教室里過得沒有尊嚴感,他會逃學,到教室外面去尋找尊嚴。目標教學的直接目標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但目標教學的終極目標,乃是讓差生重新找回做人的尊嚴。
目標教學給中國教育界帶來的第二條有意義的教學策略是:「及時反饋並及時矯正」:「群體教學並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要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3]我們無法完全拒絕群體教學,但我們可以在群體教學之後,為部分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群體教學最大的危險是淹沒學生的錯誤。如果你不讓學生出錯,學生就不會長大。如果學生出錯之後你不提醒學生及時改正,學生就會往錯誤的方向生長。
現在看來,所謂「目標教學」,就是先確定一個目標,然後開始學習,在下課之前或結束本單元教學之前必須檢查原來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但是,目標教學也沒有這么簡單。目標教學的核心精神是:教師應該通過「測試」或「練習」及時地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的信息,如果學生沒有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沒有達到掌握水平,教師就應該給予及時的輔導、幫助或矯正,然後提供第二次測試或練習,直到學生達到「掌握水平」。這種「目標教學」實際上是中國近代教育界曾經流行的「莫里遜單元教學法」的一個延伸和更新。這種「單元教學法」強調先掌握前面的單元之後再學下一個單元。如果前面的單元尚未達到掌握水平,就永遠不學下一個單元。
目標教學或單元教學雖然隱藏了一些問題,比如,它主要局限於知識學習而較少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問題。但是,就知識學習本身而言,「自學輔導教學」、「非同步教學」、「嘗試指導,效果回授」、「目標教學」等等探索是有意義的。所謂「效果回授」或「目標教學」,不過是把嘗試錯誤的權利還給學生。如果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的權利,學生將在知識面前變得膽小而恐懼;如果學生出錯之後不能獲得及時的矯正,錯誤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學生也還是沒有獲得發展。
這些探索對現在普遍流行的「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
什麼是「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教學?這種教學的基本程序是:某個學生即使今天沒有掌握教師規定的知識,他明天也要與其他同學一道學習新的內容。於是,這個學生今天沒有掌握這個知識,也因此明天又無法掌握新的知識,後天更無法掌握新的知識。這個學生會感覺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而自己的越來越渺小、自卑、無望甚至絕望。
學校教育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飛人式」的教育、「超人式」的教育。它希望學生不經過「爬樓梯」就飛上去。
教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回到原點。學生的原點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沒有掌握的那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沒有掌握,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會受影響,在學習數學時尤其如此。盧中衡老師為什麼提出「小步子教學」,就是說學習或教學的步子如果太大,學生就會恐懼,他會知難而退,他會逃學。
為什麼我們願意藉助「游戲」來尋找教學和學習的秘密?因為及時反饋和矯正很重要。
案例2: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
魏書生老師曾以「知識樹」的形式對初中學段的語文知識作了歸類:
這像一棵樹,這棵樹四個大幹,四個大幹上,一共長出二十二個枝。
二十二個枝上再長出一百三十一個杈兒。
這三十二項讀和寫里頭長出的這么六個小枝。這些分枝是什麼呢?是中心、材料、結構、表達、語言、體裁六個小枝。
拿表達這個小枝來說,它又有五個杈。五個杈是什麼呢?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五個杈。
杈上面還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說描寫還可以分為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人物描寫還可以分為動作、心理、表情、語言描寫。
魏書生老師的這些做法後來受到一些非議。非議者認為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不過是一些「技術主義」的套路,沒有顯示語文教學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識樹」的方式就無法引導學生抵達語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識學習本身而言,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可能是有效的。語文教學的目標雖然不見得都顯示為知識學習,但語文教學也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任務。
案例3:影視資源:杜子華老師講「怎樣學英語」
杜子華老師曾經做過有關「英語成功學」的講座,在這個講座中,他講述了「怎樣學英語」的基本策略。
在他看來,只要掌握800個英語單詞,就能夠滿足日常交流的需要。中國人大量地背誦單詞,然後期望記住了單詞之後就能夠說出相關的句子;這是一個誤解。
小孩學說話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孩學說話時,他們總是總體地學習,從來沒有哪個小孩是先學單詞,然後再學句子,然後再學語篇。他們的學習是典型的整體學習。教孩子說話的父母親也從來不會只教孩子孤零零的單詞或孤零零的句子,在教孩子說話時,幾乎每個父母親都是教育家,他們啟用「整體教育」而拒絕了「細節教育」。
[1]顧泠沅著:《教學實驗論——青浦實驗的方法學與教學原理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頁。
[2][美]布盧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頁。
[3][美]布盧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
㈢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些什麼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些什麼
現課堂教學出現了種正常現象特別忌諱講 多教師把少講或講作平時教學原則若碰評優課、示範課、比賽課教師更注意做少講或講而想方設法讓學生展示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還美其名曰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讓學生去探索 種做法真把課堂還給學生了?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了?其實之所出現樣問題關鍵許多教師把講授法等同於滿堂灌、填鴨式 該講沒講該挖掘沒挖掘缺少了知識含量缺少了厚重深度 師:堂課我們來學習種修辭方法--比喻請大家看投影:比喻把事物用相似事物來打比方使作者描寫更生動具體明白 師:聽老師來舉例子好?小明像大象樣靈活地爬上了大樹(生捂著肚子哈哈大笑紛紛舉手) 生:應該改成:小明像猴子樣靈活地爬上了大樹師(贊賞地):說得真好請看投影(師相似事物幾字下加著重點) 同學們造比喻句目使描寫更生動、具體、明白要用恰當事物來比喻否則會讓別人笑掉大牙(學生笑了)師:好!下面老師出題考考們看看誰會動腦筋(學生頓時來了精神) 師:請同學們聽兩句子判斷哪句比喻句張紅無精打採好像生病了老師辛勤園丁 生:我認第句比喻句(有學生附和) 生:對第二句比喻句 生:我認兩句子都比喻句(學生議論紛紛) 生:第句有比喻詞老師說過比喻詞像比喻句眼睛 生:比喻句把事物比成另事物第句子只有張紅肯定對! 生:第二句子有老師和園丁兩事物盡管沒有好像我認第二句子比喻句(學生爭得面紅耳赤) 師:大家發言精彩說都圍繞比喻句特點來討論之所有爭論還由於對些概念性問題沒了解請看投影比喻把事物用相似事物來打比方句說明比喻句條件……生(恍大悟):比喻句要有兩事物師(翹起大拇指):對了!(板書:要有兩事物) 師:老師告訴大家比喻句分好幾種有明喻、暗喻、借喻大家低年級學比喻句大都帶好像、像、好似等像比喻句眼睛樣樣叫明喻隨著年級增高大家還會接觸帶眼睛比喻句樣叫暗喻至於借喻要等上學才會接觸師(強調):判斷句子比喻句句應該有……(指板書)生(齊讀):要有兩事物師:說得好!請聽老師再舉兩例子吧!小明長得像爸爸只雞像只雞(學生思考有小聲議論學生大多數認比喻句知原因) 生:句兩事物能同類師(點頭):對也學習比喻句要注意問題(板書:同類事物) 案例教師對比喻句進行深刻透析講授和啟發學習會有頓悟之惑?講授法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方法我們反對平板地、繁瑣地、公式化地講授而提倡講授藝術性、啟發性增強教學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講授時要注意三點: 講授內容少而精要克服滿堂灌 教師必須少講、精講便給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機會和時間上教學比喻句案例教師抓住了寫比喻句三要點即比喻要恰當句要有兩事物且能同類事物圍繞要點通過舉例子讓學生展開討論教師講授時簡馭繁酌其精要教師語言精當、干凈利落能看出教師講解設計上緊緊抓住了教學重點、難點精講上下工夫同時講過程引導學生去體驗展開討論、爭論通過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二適時點撥講授過程點撥葉門學問教師點金手指應該指向哪裡?即使教師講授內容少而精也要講究分寸能下子都倒給學生要斷設置懸念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教師教學前要心有數教學要見風使舵、善於點撥上面案例當學生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看投影使學生恍大悟接著教師又舉了串例子只雞像只雞……使學生抓住了比喻要點教師適時地點撥、提示、點化、引導使課堂教學更具啟發性三要有情感教師講授要富有吸引力必須講究情趣使學生學習知識同時得愉快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注意講授得生動活潑、方法多樣、有情有趣給課堂教學創造愉悅氛圍和情境
㈣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發展,包括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發展。內當然,後者更為重要。容另外,學生是教師的「鏡子」。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隨時可以在學生身上表現出來。所以,我認為對一節課的反饋不能只在課下完成,不能只依靠紙筆測試。教師要學會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學習行為,用學生的行為調控自己的教學,這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智慧」的表現。
㈤ 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學生不注意參與學習時突然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的現象,教師採用這種手段的目的
肯定有意的
就是突然一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㈥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什麼
反思當前中國教育的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不能以人為本
教育的內涵是對人的理解,而人的本義是一種生命運動形式,所以教育使命的確立應建立在對人完整意義理解基礎之上,是包括認知、情感、運動三位一體的教育。而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卻無視人的存在,把這一復雜的任務進行簡化解決,三維成了一維,教學目標縮合為單一的認知目標,對其他教學目標往往不加重視,甚至漠然視之,或根本無所知之。
2.師生主客異位
「把課堂還給學生」已經呼喚很長時間了,但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我們的老師有個特點,太愛講,太迷信自己的講。出現這種現象也許有3種原因:①不相信學生,總喜歡把自己領會理解的東西去告訴學生,總覺得學生是領會不出來的;②本應由學生可以完成的,總是老師自己去講,追求的是學生「知道」、「記住」;③為了更好地控制課堂教學,讓學生圍著自己轉,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開課、優質課。無論是哪一種,學生要麼是認真的聽眾觀眾,要麼是被老師支配的活的木偶。本應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完全成了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與課堂教學的本來目的相去甚遠。
3.學習與現實脫節
教學從經濟學上來說,它相對於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具有集約性、高效性、經濟性的特徵,也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這種觀點一直以來也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學校教育的優點。但從教育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這一點來說,卻未必必須是經濟的,有時可能會是適得其反。我們的課堂教學情境是老師精心設計的,按部就班,不蔓不枝。之所以喜愛這種模式,或者是擔心把學生引入「理解的誤區」,或者是害怕自己不能掌控而出現「難堪」局面。這種學習情境的人造性,很難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將來也很難勝任真實的工作,出現知識學習與能力大小不成比例的結果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4.老師與學生無法合作學習
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還是原來的「自我學習」,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在上面問,學生在下面答。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思維的對話、靈魂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而有效的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彌補一個老師面對眾多學生個體差異時的不足,有助於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5.情感缺失
情感缺位也是目前我們課堂教學比較嚴重的問題。課堂氣氛呆板、沉悶,每天的教學過程都是一樣,學生為了考試與升學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聽去記,這使得一部分同學每天懶洋洋地上學,筋疲力盡地回家。獲得未知的東西本來是如飢似渴的事情,現在反而是一種負擔,而不像兒童時期那樣問這問那。
教學過程假如理解為一種活動的話,活動的主體之間及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僅包括認知信息的流動,也是情感信息的流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許多老師只注重知識性信息交流,而忽視師生之間及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注意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致課堂沉悶,學生是心力交瘁硬著頭皮去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㈦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哪些方面
1、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
2、要創新教學方法.
3、加深對新課標的理解.
4、對待學生要關愛、寬容之心.
5、要提前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發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