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黎族舞蹈教學

黎族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21 20:04:29

㈠ 黎族民間舞蹈主要有哪幾種

黎族民間舞蹈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
祖先舞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
"打柴舞",黎語稱"轉涉";跳竹竿,黎語稱"俊孿""卡咯"。跳時,人們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條)或圓木,其上橫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打柴者相對地雙手各執著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拍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這叫"打柴"。
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於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夏歷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日時跳。據傳,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存在著「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來養牛「福氣」,使牛群不斷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穀豐登;十月跳此舞,能招來眾人「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婚後不孕婦女能生男育女。
舂米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的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餐撞擊。

㈡ 黎族人是怎麼跳竹竿舞的

黎族人性格豪爽抄、能歌善舞。襲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

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

竹竿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面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

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倒,並群起而嬉笑之。相反,善跳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睞。

黎族竹竿舞

㈢ 黎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黎族的舞蹈來有顯著的自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在結婚、蓋新房、歡慶佳節或農閑娛樂時,都要成群結隊地跳起民間舞。在許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前者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

㈣ 黎族舞蹈織之織的舞蹈樂曲!!!!跪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X92GzeUHaQ/isRenhe=1 土豆網上織之織專的屬MV

㈤ 有哪些黎族舞蹈歌曲

主要抄有一下幾首歌曲:
《椰香》
《檳榔樹下》
《三月三 》
《草蒞舞》
《春米歌》
下面對黎族舞蹈做簡單的介紹:
黎族的舞蹈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在結婚、蓋新房、歡慶佳節或農閑娛樂時,都要成群結隊地跳起民間舞。在許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前者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

㈥ 求助淺談黎族舞蹈的論文

給你資料吧,參考一下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見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生產活動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觀念表現。不論是舞台上所表現的內容形式,還是黎族民間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無不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其密切的互為作用的聯系。較有名的是竹竿舞、舂米舞和錢鈴雙刀舞等。

黎族的舞蹈按其來源分主要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等。這類舞蹈的產生主要是在遠古時代,「伏居深山,質直獷悍」的黎族先民們幻想通過舞蹈起巫術和祈求的作用,達到某種目的的實現。這類舞蹈節奏相對黎族其它舞蹈來說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羅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黎族舞蹈取材於黎山的勞動和生活,自然、質朴、熱烈而富有感染力。這些民間舞蹈把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文體活動結合在一起。多數舞蹈是在打擊樂的伴奏下,歌之舞之跳之,極具娛樂性。

由於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區,為了獲取生活資料,不得不「以木為弓,以竹為弦」打獵為生,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騰挪自如。在訓練、強化這種技能的過程中,形成了第二類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錢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動作健美,氣氛熱烈,經過歷代的流傳,已經成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

打柴舞(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過年過節,黎族同胞便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跳竹竿時,8根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著音樂鼓點的節奏,不斷地變換著圖案,4-8名男女青年隨著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平行擺開兩面條的方木作墊架,上橫若干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對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末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持竿者姿式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中,跳舞者在竹竿分和的瞬間空隙中敏捷地進退跳躍,瀟灑自然地作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的呼唱出「嘿!呵嘿!」的呼喊。此舞豪邁灑脫,執烈歡迎。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打柴舞在民間叫跳柴,黎語稱「轉涉」、「卡咯」。跳時,在平地平行擺開兩根竹竿,其上橫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為女性)相對跪地,雙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節拍將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擊,發出清脆的樂聲,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進後退,輕松自如地表演各種動作,趣味盎然。其間有些善跳的小夥子,還會因其機靈敏捷、和應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睞。

錢鈴雙刀舞

據說來自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謙虛、一個驕傲無比的兩個小夥子同時愛上了一個姑娘,姑娘選中了謙虛的小夥子。婚禮時,驕傲的小夥子手持雙刀,緊逼新郎,想乘比武之機從傷害他。謙虛而聰明的新郎機智地拾起錢鈴棍抵擋,使自己擺脫了困境。錢鈴棍約兩尺長,意喻扁擔,兩端各系一串銅錢,意喻山蘭稻豐收。舞者頭纏紅巾,身穿傳統服裝,一人手持五寸雙刀,勇猛地向持錢鈴棍者佯刺,持錢鈴棍者上下、左右、前後地靈巧招架和周旋。此舞刀棍翻飛,場面扣人心弦。此外,年舞、三月三、草笠舞、清音舞、鑼鼓舞等,都是黎族很有特色的舞。黎族歌舞加上別具一格的鼻簫、樹葉演奏和竹木打擊樂,為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濃濃的韻味。

黎族舞蹈第三類主要是來自勞動方式的演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鮮明對比,舂米舞反應了黎家女性的勤勞、溫順和柔韌。通常以兩人舂米為多。舞時兩人相對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人則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做舂米動作。當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人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外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聲音不同卻不節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聲。若在高山的大榕樹下,這舂米的響聲可隨山風傳上三五里之遙。

舂米舞

是黎族婦女從舂米勞動中演變出來的娛樂性舞蹈。黎族人辦喜事的時候,婦女們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穀,四人或六人各持木杵。輪番把稻穀舂成米。她們在揮動木杵時加入一些優美的動作,在木杵與臼撞擊出的有節奏的聲音中,自娛性強而優美的舂米動作演變成了具有較高藝術觀賞性的舞蹈。

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舞步剛剛離去,「萬泉河水,清又清……」(《我編斗笠送紅軍》)的旋律在海南人的心中回響。這首以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條河》為基本素材,通過變位變奏等作曲技巧,譜成的《我編斗笠送紅軍》成為紅色經典的靈魂之作。

㈦ 誰知道黎族舞蹈《椰香》的背景音樂

你是要音樂,還是要音樂的名稱呀,,,如果要音樂的話,我可以給你剪輯出來的呢。

㈧ 黎族舞蹈的招福舞介紹

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於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夏歷版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權日時跳。據傳,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存在著「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來養牛「福氣」,使牛群不斷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穀豐登;十月跳此舞,能招來眾人「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婚後不孕婦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員聚集於俄布隆家殺豬擺席,邊喝酒、邊輪番打鑼鼓。在鑼鼓聲中,俄布隆夫婦身穿傳統服飾,用洗擦寶石的米酒當作富貴的「福酒」,帶頭先飲起舞。舞時,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兩支紅藤葉向眾人灑「福酒」。接著,身穿藍、青、綠絲綢長袍的眾男女在屋外用長袍袖子向屋裡邊舞邊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邊舞邊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頭和身軀保持垂直,兩膝時曲時直,在鑼鼓聲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後退,雙手不時地向屋裡招手,表示把「福魂」招進家裡。

㈨ 海南黎族的舂米舞的動作是怎麼演變來的

舂米舞舞蹈中的舂米動作形態,基本來源於黎族婦女舂米時的動作,版反映黎族婦女勞權動生活的一面,是古樸民風的真實寫照。同時,展示了黎族婦女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精神風貌。

舂米舞最初是4人跳,後來又發展為6人跳,由簡單的打法演變為多種打法,通過變換動作,敲打舂桶的不同方位,使「音樂」和舞蹈達到和諧效果。

黎族人辦喜事的時候,婦女們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穀,4人或6人各持木杵,輪番把稻穀舂成米。慢慢地,她們在揮動木杵時加入了一些動作,使單調的木杵與臼的撞擊聲變成有節奏的撞擊,從而演變成了自娛性強烈的舞蹈,體現了黎族女子勤勞、溫順和柔韌的性格。

有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伴奏,哪怕是舂上一兩個時辰,也不覺得疲倦。這種歡快而挺拔的舂米動作,自然呈現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態。

黎族女子勤勞溫順,舂米舞正反映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

㈩ 黎族舞蹈輓歌表演的是一個什麼主題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版」,通常是權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進入"姐妹隆閨"需要對歌,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閱讀全文

與黎族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