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
一、啟發誘導,回味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生活場景,營造課堂氛圍,抓住學生「心憤憤,口悱悱」的 適當時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求知慾,啟發學生的聯想、分析、歸納,誘 導學生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循循善誘,「引出」學生心靈 深處塵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有話可講、有感可發,從而使教學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 學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覺地讓學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案例】我在教學《做情緒的主人》時列舉了一些身邊常見卻無法引起人們注意的情緒 處理方式,如:有的同學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氣時罵人、摔課本、撒本子;有的家長發脾氣 時打孩子、砸東西,過後,他們的情緒都有了變化。然後提出問題:(1)你認為他們能否 控制情緒?(2)你認為他們的方式可取嗎?學生從生活的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出他們 不能控制情緒,然後分析不可取的理由,從而得出正確結論:要學會控制情緒。
二、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純粹的理論,而是一個人思想的傾向和行為習慣。因此必須藉助於實際 的生活體驗,讓生活體驗升華為學生自覺的追求。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情境,並以優化 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方法和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 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 把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案例】在教學《在「責任」中長大》這一框題時:我把班級一名家庭困難但自立自強 的學生的事跡講給同學們聽:有位同學每天就在我們身邊,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因病去 世,她的母親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癱瘓在床。但就是這位同學堅強地「扛」起了這個家。她 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飯給媽媽吃,然後喂媽媽吃葯,再到校上課,但從來沒有遲到過。中午 趕快回家做飯,再幫媽媽做些家務。每天晚上,當同學們在做作業、看電視、睡覺的時候, 這位同學正忙著幫媽媽擦身體,清洗換下來的衣服。她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就這樣 一個家,就這樣一位同學,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我讀著、講著,全班寂靜極了,有的同學 在低頭抹淚, 每位同學都「浸染」其中, 在聽同學真實事跡的過程中立志要學習這位女同學, 要自覺樹立起對家庭的責任感,學會自立自強。
三、活動參與,探究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 發生作用。新課程改革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 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此外,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善於探究生活, 社會規范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 因此,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課堂實踐活動,鼓勵並組織學生積極 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
㈡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法治教育
一是讓自己樹立法治意識,讓自己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實也是規矩回的一方面,守道答德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階段,所以德育其實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課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課;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進入了法律調整范疇,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關鍵,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課時多採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實來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觀念;
四是請相關法律工作者到學校講授安全也會是不錯的方法。
㈢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它為什麼學得那麼好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小學的各門功課都是基礎課,從小打好基礎有利於今後的發展。
2.知道各門課程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偏科有礙全面發展。
情感:
1.有學好各門功課的願望。
2.敬佩學好各門功課的同學。
行為:
努力學好各門功課,不偏科。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准「勤奮學習」德目中得有關要求編寫的。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等素質。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
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小學開設的各門功課都是基礎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各門功課之間又都是有聯系的,因此要學好各門功課。有些家長認為考試科目就是重要科目,不考試的科目就不重要,以至於造成孩子的學習出現偏科現象。這是不正確的。
因此,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很有必要。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應了解一下學生對各門功課的態度、興趣,班上哪些同學能夠做到認真學習每門功課,哪些同學有偏科現象,偏哪些科目,原因是什麼,以便課上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
2.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各門功課,讓學生討論其內在的聯系;也可以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職業,讓學生認識,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依靠單一的學科就能做好的。
3.在教學第三部分時,可組織學生討論「現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的問題。讓學生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很多邊緣學科,各門學科互相滲透,越來越頻繁,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門人才,僅僅學好一門學科是無法實現的。讓學生知道,現在就必須認真學好各門功課。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課 認真學好各門功課
㈣ 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制教案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內師更容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㈤ 思想品德課教學案例分析從什麼方面進行
一、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教學案例指包含著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景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從總體上看,教學案例應具備以下特徵:1.典型性講述的是一個故事、事例,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能反映出事件發生的特定背景;敘述要具體、特殊,反映了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這些活動與過程能夠體現教育的內在規律,體現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範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2.研究性指教學案例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理論探討的價值,可以正面獲得經驗或反面獲得教訓,能提煉出某些理論或觀點。3.啟發性指教學案例本身生動有趣,能提出問題,能引發思考,能產生觀念上的不平衡。教學案例可以是一個片斷、一個情節,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案例實際上就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自我敘述,敘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動方式,他對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其豐富感人的材料和富於動態的描述必定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以生命和血肉,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生動的註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麼「嚴謹」,但其形式要簡潔,主題要明確、集中。二、如何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教學案例分析就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學習、領會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提高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虛實並重,小中見大」。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分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堅持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堅持長期的學習、積累,不僅能厚實教師的專業基礎,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記載,對今後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也是造就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
㈥ 新人教《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案
活動准備
1.一組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圖片。
2. 輕音樂《為了誰》《我和你》《感謝你》。
3. 拍攝校園里的勞動者錄像。
活動過程
(一)情境再現:「哪些人為我們服務」。
1.小朋友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哪些人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工作的人們,看看他們勞動時忙碌的身影吧!
2.在剛才的畫面中,都看到了誰?他們在為我們做什麼呢?
3.學生討論交流,老師隨機小結歸納:
(1)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踩在泥水中,辛苦插秧,沒有他們,我們吃不到白白的米飯。
(2)交警:每天上學放學,都看到他們不管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為了我們的出行安全,一絲不苟地指揮交通,他們努力維持交通秩序,馬路上很有序,我們才能平平安安地到達學校和家裡。
(3)建築工人:他們頂著烈日,為我們建設美好的家園,讓我們舒舒服服住在裡面。
(4)醫生:我們生了病時,是他們辛辛苦苦給我們看病配葯打針,讓我們減少痛苦,早日康復的。
(5)清潔工人:為了大家周圍環境的干凈美麗,總是不怕臟和累。
4.小結:小朋友們,不管插秧種稻的農民,還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不管是滿面塵灰的清潔工人,還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他們為了我們,都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默默無聞的勞動啊。
5.除了這些人,還有哪些人每天也在辛勤地勞動著?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6. 欣賞一組衣食住行各種職業人員圖片或書上圖片:農民、交通警察、建築工人、售貨員、醫生、消防員、清潔工人、解放軍、紡織工人、郵遞員的圖片若干張,配樂《為了誰》《我和你》
7.小結:小朋友們對身邊的勞動者關注了解得真多,正是有這么多人的服務,我們才能健康的成長,幸福生活。假如我們的社會離開了清潔工,會……離開了醫生……離開了警察……離開了售貨員……是啊,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重要,為了我們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從沒說過累,也沒說過苦,他們的貢獻真大啊!(出示課題)值得我們尊重,讓我們把貢獻的勛章獎勵給他們。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各種各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引發對身邊人的關注,把這些悄無聲息辛勤勞動的人們由幕後推向前台,讓學生感受到有很多勞動者為了我們辛勤地付出著,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
(二)小小采訪:「了解他們的辛苦」
1.談話:小朋友們,當我們每天背著書包踏進我們的校園時,關注到校園里這些熟悉的身影嗎?播放。[播放一組校園忙碌的身影觀察圖片]
2.想了解他們嗎?現在老師給大家一個做小記者的機會,深入了解老師的工作。
(1)學生現場采訪。
(2)采訪完畢,問學生有什麼感受。
3.課前,我們的小記者對校園中的各個勞動者進行了采訪,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請看采訪錄像。(師播放采訪錄像)
(1)錄像一:采訪食堂阿姨
看完錄像,組織討論:聽了小記者的話,你的感受是什麼?
(2)錄像二:采訪清潔工阿姨
你有過這樣的行為嗎?有什麼想說的?
(3)錄像三:采訪圖書館老師。
等下次輪到我們去借書時知道怎麼做嗎?
4.小結:為了給我們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學校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勞動者的身影,雖然我們天天和他們見面,但平時卻很少去關注他們。
5.談話:老師為小朋友們請來了我們學校的保安叔叔、修理工叔叔,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小朋友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呢?(老師適當指導:每天的工作任務、工作時間、工作感受等)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訪。
6.組織學生交流采訪情況。
7.此時此刻,小朋友們最想說些什麼?
8.總結:小朋友們,通過采訪,我們知道學校里每一個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為了你們的成長,他們從沒說過累,也沒說過苦。讓我們說一聲謝謝你!(輕音樂《感謝你》)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到校園里的勞動者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為依託,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引發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識,並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活動總結
1. 播放歌曲《感謝你》,學生欣賞,跟隨著哼唱。
2. 教師總結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許多多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人,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有了他們的辛勤勞動,才有我們的健康成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