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省教育廳2012年10月召開了「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的視頻會議.某中學七年級教師積極落實會議精神,制
(1)設原計劃家訪時間為x周,則(10+2)x-10x=10.
設實際的「家訪」家庭數為y,則
y |
10 |
y |
10+2 |
y |
10 |
y |
10+2 |
y |
10 |
y |
10+2 |
『貳』 疑似病句:在教育工作會議上,局長多次強調: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它的教學質量。
正確的,教育質量有高有低嘛
『叄』 1980中國教育改革會議
從1949年建國就開始了。 在建國以來的50多年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8次重大改革,歷次改革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全面考察這8次課程改革,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今後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課程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收回了教育主權,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各類教育問題進行了徹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這一方針具體規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驟和方向,對這一時期的課程母鍥鸕攪酥苯擁鬧傅甲饔茫?喲絲?劑宋夜?諞淮慰緯談母鎩?br> 這次改革是教育部門自上而下進行的,實行對舊課程的改造,初步確立了我國中小學新課程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與統一教科書的「大一統」課程模式。具體過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教學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並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擔編寫國家統一教材的任務,於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學全國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通過了《普通中學(各科)課程標准(草案)》和中學規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學的教學計劃必須全國統一,課程科目和每科教學內容必須定出統一的標准。同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重新規定了中小學的學制,規定小學實行五年一貫製取消初高兩級分段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分初高兩級,各三年。根據學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小學和中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個全面規范中小學課程的政府文件。這一時期的課改呈現的特點是:強調中央集權,全國統一,致使課程結構單一,只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注意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來考慮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方面,注意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模仿前蘇聯的痕跡明顯,某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實際。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課程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一五」計劃,教育勢必緊跟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動。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後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 1953年12月,政務院頒布《關於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後幾年內小學教育應在整頓鞏固的基礎上,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小學工作和學習應由教育部門統一領導布置。1954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明確指出:「為提高教育質量,中央教育部應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中學教育的目的,……有計劃地修訂中學教學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並為教師編輯一套教學指導用書,這是目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這兩個文件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和依據。根據教學計劃,教育部於1956年頒發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一套比較齊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修訂草案)。 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於1956年基本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且「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這一輪課程改革也於1957年初結束。這一時期的課改存在的問題是: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但模仿前蘇聯的痕跡仍很深;課程變動過於頻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學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學計劃執行;部分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三)1957—1963年的第三次課程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泰民安。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浪潮,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7—1958年的調整。在新方針指導下,教育部於1957年6月調整了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於1958年3月頒發了1958— 193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對中學課程作了調整和變動,加強知識教學與勞動教學相結合及完成中學肩負的「雙基」任務。 第二階段:課程改革大躍進。上一階段的調整,隨著1958年9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的發布而毀於一旦。指示指出:必須積極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大革命很快進入高潮。從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學校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實行勤工儉學,興起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群眾運動,其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是: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具體表現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學適當縮短學制年限的要求,趕編了第三套全國通用教材,把原來12年學完的內容壓縮到10年完成,供試驗10年制的學校選用;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各地開始自編教材;勞動時間大量增加,正常教學秩序受到沖擊;設置甲乙類中學,甲類教學計劃要求較高,設置最高限度的科目,乙類教學計劃要求低,設置最低限度的科目。 第三階段: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面對 1958年「教育大革命」給教育事業帶來的危害,從1961年開始,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為指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頒發了《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對中小學課程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做了必要的調整;編寫了第四套全國通用教材,供 12年制學校選用,但因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過。 這一時期的課改出現了新的動向:重視學科與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設置選修課;實行了國定製與審定製相結合的教科書制度;重視地方教材、鄉土教材的編寫。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課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雖然基本扭轉了課程編寫和實施中的混亂局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些地區反映教材內容深、分量重、教材難等。1964年初,毛澤東發表了關於中小學教育的「春節講話」,提出學制、課程、教學方法都要改,3月又針對當時學生學習壓力過重批示「課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7月教育部發出了《關於調整和精簡中小學課程的通知》,接著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使1961年調整以來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東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進入混亂狀態,全國沒有了統一的教育方針,沒有了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的只是各地自編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會、革命構成了全部的課程。 (五)1978—1980年的第五次課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召開了科學教育工作會議,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充分的醞釀,以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為起點,開始了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小學學制十年,小學五年,中學五年。1978年頒布新修訂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原則性說明。第二,為配合教學計劃草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第三,重建人教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中編寫第五套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於1978年秋開始在全國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特別是這套教材清除了十年動亂時期出版的教材中的許多謬誤內容,改正了在政治與業務、理論與實踐等問題上的一些不適當的處理方法,注意到基礎知識的選擇,智力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其主要缺點是「深、難、重」。 (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課程改革 經過兩年的課程領域內的撥亂反正,課程發展已趨於正常化,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的競爭與國內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同時在1978—1980年間的具體實踐中,發現1978年頒布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已跟不上新形勢的要求,勢必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據鄧小平「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指示精神,頒發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並修訂頒發了五年制小學和中學教學計劃。根據新教學計劃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組織編寫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頒發了六年制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學計劃,在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勞動課程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對教學大綱也進行重新修訂,於1986年頒發了小學、初中各科教學大綱。 (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課程改革 經過第六次課程改革,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個別問題上,如普及義務教育、教育體制僵化等仍需進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拉開了第七次課程改革的序幕。 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為配合義務教育法的實施,1988年國家教委頒發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試行教學計劃》,之後進行了修改,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首次將「教學計劃」更名「課程計劃」,這個課程計劃將課程表分為「六三制」和「五四制」兩種,在課程表中將全部課程37-為兩大類:學科類和活動類,課程表中還留有空間讓地方安排課程。與此同時,國家教委組織編訂各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允許一些地區和單位按大綱初審稿編寫教材,在教材試驗的基礎上,對大綱做修改,形成了24個學科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試用),於1992年頒布。 由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初中課程已從原有的中學課程體系中分離出去,而且原教學計劃中高中的課程結構也不夠合理,一些學科的要求偏高,國家教委於1990年頒發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作為新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頒發前的過渡性教學計劃。其後,在實踐的基礎上,國家教委於1996年頒發了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相銜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稿)》。期間,由人教社負責全新編寫和修訂的第七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也於1988年秋開始使用。 這一時期的課改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在課程行政管理體制上開始打破「集權制」的絕對支配地位,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在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結構等方面大膽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敢於突破以往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禁區,如「個性發展」,「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內容在各地的課程計劃、課程標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八)1996至今第八次課程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並開始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有別於應試教育的課程。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了更好地解決前七次課程改革遺留的課程問題,為了順應世界課改的潮流,中國政府又開始了一場廣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課程系統改革。 2001年2月,國務院批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原則,新課程於2001年 9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了實驗,2002年秋季實驗進一步擴大到330個市、縣。2004年秋季,在對實驗區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2005年,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這次改革不是對課程內容的簡單調整,不是新舊教材的替換,而是一次以課程為核心的波及整個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系統改革,是一場課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觀念與價值的轉變,涉及課程的理念、目標、方法、管理、評價等方面。這場改革仍在繼續,成敗與否有待實踐的檢驗
『肆』 目前有什麼好的教育會議網站或APP嗎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網路教學平台建設滯後
網路教學平台包括支持網路教學的硬體設施和軟體系統。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網路教學的基礎設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帶寬和傳輸質量仍然是影響網路教育的瓶頸。基於光纖技術的地面寬頻網(地網),雖然能解決帶寬的問題,但地面寬頻網高昂的成本令許多教學單位,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單位望而卻步,況且我國還有2/3的土地不適合鋪設光纖。如果不能做到覆蓋廣大地區,發展網路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隨著鑫諾一號衛星轉發由中國教育電視台和北京第十九中學合作的第一期衛星寬頻網(天網)教育節目以來,衛星寬頻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衛星傳輸信道價格昂貴,初期投資大,傳輸時延大,所以目前只能採用單向的衛星信道實現同步實時廣播式學習,使教學雙向交互信息來往不對稱,為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網路系統的硬體和公共底層軟體,包括網路系統設備(如傳輸線路、交換設備、路由器以及操作系統),各種安全保證機制,底層網路服務需要的QoS、Muhicast、密鑰管理、VPN等相關通用網路技術的滯後也制約了我國網路平台的發展。
目前,網路教學軟體平台,大多為國外產品,如WEB CT、Virtu-al-U、LearningSpace等。國內自主開發的一些網路教育平台系統,如北京大學網路教育學院的Blue-Power、清華大學的清華網路教育平台、北京師范大學設計開發的Vclass網路教學平台等等,目前都無法支持多層次、不同類型的個性化教育,因而很難滿足我國發展網路教育的要求。在遠程實時授課中,絕大多數單位採用國外商業化的視頻會議產品,費用昂貴。有的產品在使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數據信息不能有效傳遞,模擬信號轉換造成失真等。同時,建立起一個功能強大、具有教育特色、專供教育資源搜索用的搜索引擎平台,也是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2.網路教學資源質量不高
(1)教師對網路教育的特點缺乏研究,同時缺少足夠的技術培訓,沒有很好地掌握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如資料庫技術、課件製作技術以及網路技術等。教師只是簡單地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供素材、教案、習題及相關輔助材料,造成教學內容表現形式單一、內容更新速度慢、自主學習的資源不足等問題。
(2)教學資源共享程度低,存在網路教學資源重復建設的問題。許多學校在開展網路教學時,從教學系統支持平台、教學管理系統到每一門課程都是全部重新開發。高校網路教育開設的都是當前的熱門專業,很多課程基本是相同的,沒有必要每個學校都去開發自己的教學支持平台和管理系統,而應該通過教學資源共享,形成跨區域的分布式教育資源網,每個專業建立一到兩個精品課程。
(3)網路課程重量不重質,交互性差,適應網路教育本質特點的自主學習型課件很少。基礎教育網站內容單調,缺乏創新與變革,僅為文字教材電子化或書本搬家,沒有體現出網路教育的主動性和交互性。有不少網路教育雖由名校名師執教,但大都沿用逗老師講,學生聽地的舊模式,只是逗教材搬家,黑板搬家地而已,是傳統學校教學內容的翻版。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
3.網路教學手段不完善
完善的網路教學手段是保證網路教學質量的基礎,雖然視頻廣播、網頁發布、視頻會議和BBS以及同步交流與非同步交流技術日趨完善,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交流,仍然存在技術和現實的障礙。我國許多學校的網路課件就是把老師的教案電子化後傳輸給學生,在一定意義上只能說是一種新的函授和電大。直播課堂節約了人力資源,可以同時監控十幾個課堂的學生,但事實上,任課老師根本無法兼顧這么多學生的反應,往往只有枯燥的文字傳播和老師的半身像,授課效果不容樂觀。在我國目前的網路教學中,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課程之間、學習者與專家之間、教師與專家之間的交流還有待加強。
另外,網路教學缺乏協作學習,即實現通過計算機的協作學習(人與人協作)、實現與計算機的協作學習(人機協作)以及網上協作學習活動(討論、交流、協同創作、激勵、評價等)。要實現協作學習必須充分利用網路的技術優勢,當然也需要相當的硬體環境,但更主要的是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組織方法和應用策略,以及依託良好的資源庫建設的基礎網路教學。目前,國內正在這方面進行探索。
4.網路教學的質量評價不力
第一,評價方式落後、單一。傳統的教學評價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的,評價的內容以課本書面知識為主,評價結果不能有效地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評價主體過於集中。傳統的教學評價以教師為單一的評價主體,而不是對教學資源、教學系統、教學過程一整套的評價,同時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第三,對評價過程監控力度不夠,特別是對教學服務站評估、服務站考試組織評估、巡考評估、閱卷評估、課程評估、教材評估的監控不夠,造成網路教學考試的管理混亂。
二、應對策略
1.加快網路教學平台建設
首先要解決網路教育硬體瓶頸,爭取實現網路教育的規模經濟。國家應加大基礎電訊設施的建設投資,尤其對於西部欠發達地區應給予特別扶持。同時,要大力開發寬頻數據網、衛星網、Internet等主幹網路的融合技術,解決帶寬和雙向傳輸障礙,大力開發近距離傳輸技術,完善PSTN、ISDN、HFC、ATM、LAN等接入層的性能,改進、優化獲取知識的通信終端設備,由傳統教育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接受知識變為固定地點不固定時間(如按需點播技術VOD),再逐步過渡到時間和地點都不固定的靈活的學習方式。
網路教育應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網路教學環境、良好的教學資源支持環境、自主學習的支持服務環境等。應逐步建立自主開發的完善的網路教育應用系統,包括教學和管理的應用系統,如多媒體學習系統、智能答疑係統、作業提交系統、分布式考試系統、論文答辯系統、分布式教務管理系統、計費系統等。
2.加強多媒體網路課件的開發,加大投入建設精品課程
加強課件的開發,包括:(1)課件的制定要突出重點,必須事先規劃好課件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在每個環節中都要制定明確的目標細節,並使這些目標都能很好地為課件總體目標服務。(2)多媒體網路課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必須注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靈活運用。如,利用字體的突變色彩的強弱以及音頻的變化等反差造成鮮明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同時配上相應的講課節奏,模仿課堂教學的板書方式,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多媒體網路課件必須強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4)多媒體網路課件的設計必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利用計算機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其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5)科學地選擇多媒體形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6)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製作不同形式的課件,如,針對學生的特點,採用突出知識要點的學習資料、網址鏈接等課件;針對較低文化水平的人群,採用趣味性和刺激性較強的游戲類課件。
3.重視教學軟體的開發
網路教學軟體可以簡化教師開發網路課件、視頻的過程,使普通教師能夠方便地構建網路課件和相關內容,降低課件開發對教師計算機技能的要求,同時可以通過web工具輔助學生學習,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教學軟體開發重點包括:(1)開發素材庫與素材庫管理軟體,簡化教師開發網路課件時的素材製作負擔。(2)開發針對具體學科的網路課件模板和向導工具,並提供一些模板化的網路課件,使網上課件的製作更加方便快捷。(3)開發一系列的課件製作輔助工具,如公式輸入工具、圖畫工具和使用方便的視頻製作工具,以及封裝Javascript語言的流媒體網路發布、關聯工具。(4)開發針對網路教學目的的基於html和xml以及asp的網頁和網站開發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動態轉換工具。(5)開發一系列的學生輔助學習工具,支持學生在網上學習和探索,完善書簽標記和搜索工具的功能軟體。(6)提供支持分布式模型的師生遠程交流工具,包括同步或非同步討論工具、課程電子郵箱、協同工作工具等基於文本的交流工具,以及提供包括圖形、語音、視頻、電子白板等多媒體交流工具。(7)實現課件開發、網頁開發和網站建設與基於web課程開發、教學傳遞、教學管理以及網上測試工具的軟體集成。
4.加大網路遠程教育技術標準的實施,建立較完備的質量監控體系
(1)製作相關網路教育的法令法規,提供網路遠程教育技術標准和質量保證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網路教育的各級教學單位,規定其權利、責任、義務,對其教學活動進行規范化管理。同時,建立相應的網路技術標准、質量監控和評價機構,為保證網路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2)跟蹤國際網路教育技術標准研究工作,引進相關國際標准,根據我國教育實際情況修訂與創建各項技術標准,最終形成有本國特色的現代網路教育技術標准體系,並形成一支信息化教育標准研究隊伍。
(3)推廣網路教育技術標准,完善一致性測試體系。提高開發者應用行業協會提供的適當工具進行產品自律測試的意識,同時完善教育信息化技術標准測試中心、標准認證中心和仲裁中心的職能和技術,通過行政力量來推廣產品標准化的權威測試。
(4)積極推進質量認證。為了適應網路教育多樣性、復雜性以及特有的教學規律,網路教育學院應採取質量認證的評估方式。質量認證注重過程的控制管理以及持續的工作改進,注重管理體系的文件化、程序化、規范化,注重目標與措施、條件的符合性。
(5)引入第三方監控組織,如民間的評估認證機構,對高校網路教育的教學服務質量做出評估和監督,加大監控的力度。
『伍』 學校召開教育教學工作會議的目的是什麼
提高教學質量,增加考中名額
『陸』 怎樣寫通知!!幫我寫一篇XX市教育局關於召開各中小學教學教育的通知!!要長系點哦!!急急急
事務類通知有時也以書面形式發出,但並非正式公文(明顯標志是無公文號)。有時直版接在單 位內權部告示欄寫出(或張貼)而不另行文。
事務類通知的格式,包括標題、稱呼、正文、落款。
①標題:寫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寫「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緊急,也可寫「重要通知 」或「緊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寫上發通知的單位名稱,還有的寫上 通知的主要內容。
②稱呼:寫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職稱或單位名稱。在第二行頂格寫。(有時,因通知事項簡短 ,內容單一,書寫時略去稱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正文。正文因內容而異。開會的通知要寫清開會的時間、地點 、參加會議的對象以及開什麼會,還要寫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寫清所通知事件的目 的、意義以及具體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分兩行寫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寫日期。
寫通知一般採用條款式行文,可以簡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瞭然,便於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