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成果獲獎新聞

教育教學成果獲獎新聞

發布時間:2021-01-20 04:43:02

㈠ 請問武漢大學傳播學有哪些比較著名的老師,以及他們的著作

羅以澄
張金海
姚曦
石義彬

羅以澄,教授,博士生導師。1944年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從小在上海學習、生活。六十年代初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九六六年畢業後,長期擔任報紙和廣播媒介的記者、編輯工作,一九八四年調入武漢大學新聞系任教。現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海德傳播研究院院長,是該校新聞傳播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和新聞學博士點負責人;同時,還擔任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特約編委、武漢地區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河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和地方媒體的顧問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羅以澄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新聞傳播實務和媒介發展,先後撰寫(或主編)、出版《新聞采訪教程》、《新聞采訪學新論》、《新聞寫作現代化探析》、《新聞傳播評論》、《廣播消息選評》、《廣播通訊賞析》、《應用新聞學600題》等學術專著、教材或教學參考書7部,在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榮獲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和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北省新聞論著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新聞與傳播評論》(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73)
* 代表性成果:「「西方主流媒體的西藏『3.14』事件報道與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的對策探討」 ( 3月11日 ,57)
* 代表性成果:「「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2篇) ( 3月11日 ,63)
* 標志性成果:《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56)
* 盤整資源與激情釋放——2003—2004年度中國傳媒市場盤點 ( 2月26日 ,9509)
* 我國新聞學10年發展的哲學思考 ( 5月12日 ,6163)
* 我們離主流新聞網站還有多遠? ( 9月18日 ,5822)
* 新聞網站的市場前景、存在問題及策略探討 ( 9月18日 ,5858)
* 我國證券類金融報道理念與運作的反思 ( 9月1日 ,6324)
* 他國形象誤讀:在多維視野中觀察 ( 7月15日 ,5978)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廣告傳播、傳媒經營管理

張金海,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78年就讀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現擔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廣告教育研究會會長。先後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論文集、教材15部。

張金海教授早年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參與《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魏晉南北朝文學卷」的編撰,出版《黃鶴樓集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唐代藝術詩選注》(中州出版社,1991年)、《中國古典四大名粹·詩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古文觀止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多部著述,近年仍有《全唐詩校編》(副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杜牧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03年)等著述出版,成果累積達200萬字。

20世紀90年代初,張金海教授進入傳播學領域,致力於廣告學專業和傳播學學科的建設。主編《珞珈廣告學從書》系列教材(兩輯共10種,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一2002年)、廣告經緯》(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世界經典廣告案例評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廣告學》(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廣告學概論》(中央電大指定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廣告學教程》(全國10所高校組編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個人專著《廣告經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在廣告傳播領域,張金海教授主要從事廣告傳播理論、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以及廣告文化的研究。他出版的《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廣告理論的專著,是國內廣告學研究從經驗走向學理的標志性著述,也是珞珈廣告學派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國內廣告理論研究的一流水平。他出版有《廣告經營學》,承擔有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廣·告規范化研究》、國家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研究》,經多年潛心探求,撰成《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規范研究》一書,則為張金海教授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

張金海教授治學嚴謹,在學術領域不斷開拓創新。他所創立的武漢大學廣告學專業,經近10年的發展,目前在國內同類專業中,已處於領先地位,並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張金海教授則是這—專業的學術帶頭人,珞珈廣告學派的開創者,並已成為全國廣告學界、廣告教育界頗具影響的著名學者。

近年,張金海教授的學術研究又由廣告學領域進而拓展至傳媒領域。他所主持的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在傳播尤其是傳媒研究方面已頗富成果。目前,張金海教授正圍繞他所主持的國家「十五」「211工程」項目「現代傳媒的經營管理」,集中從事傳媒的經營管理研究。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廣告經營與管理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世界十大傳媒集團產業發展報告 ( 3月11日 ,96)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整合: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廣告學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6篇) ( 3月11日 ,91)
* 代表性成果:「傳媒經濟與傳媒產業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1篇) ( 3月11日 ,76)
* 標志性成果:「中國廣告產業發展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9篇) ( 3月11日 ,81)
* 論廣告傳播理論體系的建構 ( 3月11日 ,77)
* 廣告負面影響新視角——淺析廣告對社會誠信的傷害 ( 3月11日 ,76)
* 品牌延伸戰略再透析 ( 3月11日 ,76)
* 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7)
* 網路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消解及其利用 ( 3月11日 ,75)
* 廣告社會價值的爭議及其重新解讀 ( 3月11日 ,78)
* 不對稱信息與廣告傳播——兼論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8)
* 消費信息與廣告傳播——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8)
* 誰來保護廣告創意人 ( 3月11日 ,78)
* 廣告素養的概念框架與影響因素 ( 3月11日 ,80)
* 整合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務探析 ( 3月11日 ,88)
* 我國傳媒新一輪擴張態勢 ( 2月26日 ,786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媒的產業化發展 ( 2月26日 ,7307)
* 傳媒廣告:2003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述評 ( 5月10日 ,6447)
* 2003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結果摘登 ( 5月7日 ,6096)
* 2003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的相關情況 ( 5月7日 ,6114)
*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傳媒集團經營管理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進展情況 ( 5月7日 ,6078)
* 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目錄) ( 5月7日 ,627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媒的產業化發展 ( 5月7日 ,6084)
* 《現代廣告·品牌與中國企業發展》專欄:欄首語 ( 11月26日 ,6044)
* 《現代廣告·品牌與中國企業發展》專欄:品牌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 11月26日 ,6109)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三):接觸廣播電視行為 ( 11月26日 ,6255)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二):讀報行為及讀報意願 ( 11月26日 ,6128)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一):武漢市受眾調查實施方案 ( 11月26日 ,6130)
* 2001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報告 ( 11月25日 ,6124)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3) ( 11月25日 ,6457)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2) ( 11月25日 ,6651)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 ( 11月25日 ,6256)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1) ( 11月25日 ,6382)
* 廣告與文化三題 ( 11月25日 ,6366)
* 武漢傳媒業發展的幾點構想(綱要) ( 11月18日 ,6204)
* 試論商業廣告的文化傳播性質與功能 ( 11月12日 ,6687)
* 媒介的產業化與廣告經營 ( 9月1日 ,6333)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石義彬、單波教授的論文《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榮獲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石義彬,男,1955年3月30日生,漢族,湖北省隨州市人,中共黨員,哲學碩士、文學博士(新聞學專業)。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習與工作經歷:
1978年武漢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畢業留外文系任教。
1985年武漢大學哲學系現代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至今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
1987年-1989年在美國西東大學傳播學系學習;
1994年9月參加大陸、台、港、澳兩岸四地新聞傳播學研討會;
1995年—1996年赴美國依阿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
1995年9月在美參加依阿華大學舉辦的傳播學國際研討會;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應邀赴法國波爾多三大、巴黎等地訪問講學;
2002年獲新聞學專業博士學位

教學工作:
1995年至2000年以來,一直主講新聞學專業必修課「大眾傳播學」和「英美報刊選讀」,主講碩士研究生必修課「傳播學理論研究」,「傳播學原著選讀」。

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

1.主持「二十世紀傳播學批判學派研究」(武漢大學重點項目子課題。經費1/10萬。);
2.主持湖北省專項資助項目「大眾傳播與湖北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經費20萬);
3.主持湖北省專項資助項目「網路傳播與湖北社會發展研究」(經費6萬)
4.主持橫向項目「媒介效果研究」(經費3萬)
5.主持「傳播學批判理論研究」(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2萬元);

主要科研成果:
一.論文
1.《也談新聞失實》,載《新聞學探索錄》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批判視野中的傳播理論發展》《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5期;
3.《新穎獨到的理論視角》,《湖北日報》理論版1997年3月6日;
4.《論信息時代媒介的權威性》,《廣西教院學報》1999年第3期;
5.《論轉型時期政治文化的建構》《江漢論壇》1999年第3期;
6.《且看西方的新聞自由》,《光明日報》理論版1999年6月11 日;
7.《論新聞語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江漢論壇》1999年第9期;
8.《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性》,《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9.《受眾意識的強化與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人民日報》理論版,2000年5月13日;
10.《新聞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年5 月16日;
11.《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2.《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3.《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新動向》,《新聞與傳播》2000年第4期(人大報刊資料中心)
14.《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新動向》,《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3期
15.《關於新世紀新聞人才培養的一點思考》,《湖北日報》理論版,2000年3月15日;
16.《教育改革的首選課題——素質教育》,《參考消息》2000年3月28日;
17. 簡訊息:依託互聯網的傳播新媒介《新聞前哨》2003年第2期
18. 論謠言生成的效果《湖北社會科學動態》2001
19. 中國傳媒公共領域的歷史考察(2003年6月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國際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
20. 對麥克盧漢媒介 思想研究現狀的檢討《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年卷
21. 鮑德里亞後現代傳播理論的歷史譜系《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年卷
22. 互動媒體與營銷傳播《廣播電視研究》2003年6期

二.著作
1.專著:《科學發現觀的演進》,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國家重點項目研究成果)。
2.專著: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譯著:《二十世紀科學哲學與科學方法論》(合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4.譯著:《追尋記憶的人》(合譯)華夏出版社
5.譯著:《災難的星球》湖北少兒出版社
6.譯著:《媒介效果》2004年

獲獎情況:
1. 1997年10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 1997年9月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3.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三等獎
4. 曾多次獲得武漢大學優秀教師、武漢大學優秀工作者和武漢大學優秀研 究生管理工作者稱號。

耕耘有思想的學術 創建有學術的思想——記石義彬教授

* 代表性成果:「「全球媒介傳播與文化身份認同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60)
* 轉制改革下公益性傳媒的治理結構創新 ( 3月11日 ,59)
* 我國傳媒治理結構的理論淵源與創新 ( 3月11日 ,61)
* 新聞與創新——淺析創新新聞學 ( 3月11日 ,58)
* 關於中國傳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 ( 3月11日 ,58)
* 我國當代女新聞工作者職業地位批判 ( 3月11日 ,57)
*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視角 ( 3月11日 ,59)
* 「以偏概全」:一種隱蔽的新聞失實 ( 3月11日 ,61)
* 西方新聞傳播的後現代表徵透視 ( 3月11日 ,61)
* 國家形象塑造中的媒體策略——以奧運報道為例 ( 3月11日 ,59)
* 網路社會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傳播思考 ( 3月11日 ,58)
* 媒介儀式、空間與文化認同:符號權力的批判性觀照與詮釋 ( 3月11日 ,59)
* 後現代主義產生的媒介背景——電視 ( 3月11日 ,59)
* 文化身份認同演變的歷史與現狀分析 ( 3月11日 ,57)
* 再論大眾傳媒時代的傳媒消費取向 ( 3月11日 ,58)
* 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 ( 2月26日 ,7689)
* 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徵 ( 5月12日 ,6581)
* 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的新動向 ( 5月12日 ,6522)
* 合著:科學發現觀的演進 ( 5月12日 ,6205)
* 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 ( 5月11日 ,6190)
* L』Histoire de l』Espace public médiatique en Chine ( 5月11日 ,7088)
* 石義彬教授專著《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出版 ( 5月8日 ,6178)
* 簡訊息:依託互聯網的傳播新媒介 ( 5月8日 ,6498)
* 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性 ( 9月1日 ,6234)
* 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 ( 9月1日 ,6165)
* 耕耘有思想的學術 創建有學術的思想——記石義彬教授 ( 1月20日 ,6015)

㈡ 金華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2012-2-18早上8:00左右 創新教育教學成果展 視頻

我也在找,這種東西既然要人看,就把視頻發到網上嘛!真是的。

㈢ 廈門大學為什麼有那麼多別稱都是怎麼來的

1、南方之強

陳嘉庚先生在籌辦廈門大學之時,於1920年11月發表了「籌辦廈門大學演詞」,就強調要把廈大辦成「南方之強」。廈門大學作為「南方之強」被廣泛了解,是在抗戰時內遷長汀辦學時期。

1940年8月至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廈門大學均名列第一,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廈大由此被廣泛稱譽為「南方之強」。

2、廈門第一人民公園

廈門大學是我國東南隅的重點高校,廈大的校園風景是全國有名的,號稱是我國「最美大學」,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甚至需要預約排隊購票才能一睹廈門大學的「芳容」,這個「廈門第一人民公園」的別稱,實在是名副其實。

(3)教育教學成果獲獎新聞擴展閱讀:

廈門是個旅遊城市,也是個熱門旅遊地,現在許多人前往廈門鼓浪嶼、廈門大學都是必須要去的景點,廈門大學始建於1921年,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是我國近代第一座由華僑創辦的大學,最初為私立大學,後來改為國立大學。

廈大之前成為了一部火熱的青春偶像劇《一起來看流星雨》的取景地,這部電視劇的男女主都青春靚麗帥氣美麗,他們的校服也是讓大家覺得這才是理想大學的狀態。因此大家都想去體驗一把明星們待過的地方,也是人們想去廈大的一個原因。

㈣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成果

在教學上,學院充分依託西華師大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優勢,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學科基礎教學,同時強化學生實踐,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取得較為豐富的教學成果。新聞畢業生就業率居全校前列。
努力培養和造就厚基礎、高素質、實用型的新聞傳播和播音主持人才是學院人才培養的宗旨。長期以來,學院特別強調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依託學校學科門類齊全、人文積淀深厚的優勢,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著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努力錘煉、提升學生專業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校級特色專業1個。學院學生在包括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社、四川電視台等省內外媒體進行專業實習,受到了良好的專業訓練,學生的專業素質、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在舉辦的國家級和省級大賽中,我院學生屢獲嘉獎。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已走上工作崗位新聞專業學生中有186人榮獲過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以上各種專業比賽或社會活動評比的210個獎項,出版著作5部。其中1994級王熙為獲中國「樂凱」杯一九九七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新聞攝影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新聞獎項20餘次,新聞攝影作品被美聯社、路透社等世界級通訊社轉載;1994級范華明後來成為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特約記者。《軍歌嘹亮》獲全軍系統優秀電視軍事節目二等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後兩小時,武警某部200名突擊隊員向汶川開進。作為突擊隊一員,范華明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景,第一時間報送中央軍委,胡錦濤主席和中央軍委常委給予高度評價,范華明因此榮立二等功。1995級林小明獲中國「樂凱」杯九八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1996級吳雨珊,後來成為《21世紀經濟報道》高級記者,2005年和2006年,兩次被評為「中國金融新聞年度人物」。1996級王興川,後來成為四川廣電集團新聞中心《四川新聞》記者,曾獲第25屆四川廣播電視省級政府獎專題類一等獎;2001級李蓉獲中國大學生2002年全國攝影大賽三等獎;2001級李蓉、2002級胡英、楊楹(獨立編導拍攝的)《老兵、老柴》獲四川省(2004年)首屆大學生DV大賽優秀獎;羅志強、黎崢、李陽旭同學的紀錄片《走過人生節點的小兵》獲中國電視藝術協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辦的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首屆「自然記錄杯」DV紀錄片大賽短片一等獎;2003級秦堯、袁露(獨立編導拍攝的)《揮動翅膀的女孩》獲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05年)(紀錄片組)入圍資格;石松林的紀實攝影作品《送戰友》獲四川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攝影類一等獎、中國首屆大學生藝術節攝影比賽三等獎。2003級徐湘東,後來成為攀枝花晚報記者,通訊《一個白血病患兒母親的感恩童話》獲2007年度趙超構新聞獎全國一等獎。
學院既注重新聞傳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又注重學生的語言文學基礎及社會科學素養的構築,適應媒介發展的需要,始終堅持個性化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原則。

㈤ 胡翼青的教學成果

1、專業主幹課: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廣告學基礎、傳播學概論、廣告創意、廣告文案寫作
2、專業基礎課:基礎寫作、外國文學、社會心理學
3、全校公選課:西方傳播學思潮
4、選修課:消費行為學、傳播學名著選讀 作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項目「抓好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高素質新聞人才」獲得了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作為第四完成人建設的課題「新聞寫作」獲得江蘇省二類優秀課程。
自2003年以來,連續三次獲得南京大學「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入圍獎。
曾獲得1998年南京大學獎教金三等獎。 A.1999年以來撰寫的專著及教材:
1、《傳播學科的奠定:1922-1949》,獨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12。
2、《再度發言:論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獨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7。《國際新聞界》、《當代傳播》等雜志發表了王怡紅研究員、吳飛教授等學者的書評,有較好的社會反響。該書獲得南京大學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3、《受眾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第二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4、《傳播學:學科危機與範式革命》,獨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該書出版後,《中國圖書評論》、《學海》、人民網、中華傳媒網等多家媒體發表了陳力丹教授等學者的書評,對該書以較高的評價。
5、《深度報道原理》,第二作者,新華出版社,2001。該書獲得2003年南京大學優秀社會成果二等獎。
6、《新聞采訪與寫作》,第二作者,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7、《通訊寫作》,第二作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8、《民生新聞概論》,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9、《全球中產階級報告》,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0、《中國中產階層調查》,參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新聞寫作教程》,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入WTO與中國新聞傳播業》,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13、《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修訂版)》,參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14、《網路新聞事業管理》,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5、《新聞采訪與寫作》,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該書曾獲得江蘇省優秀教材獎。
16、《廣告文案寫作教程》,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7、《網路傳播概論》,參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網路記者》,參編,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
19、《中國實用文秘大全》,參編,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B.工作以來發表的主要論文(未作說明的文章均為獨署):
1、「雙重學術標準的形成:對批判學派『夭折』的反思」, 《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對傳播內涵的再思考」,《現代傳播》(來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義範式的興起:論傳播學的科學革命」,《淮海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3-4期。
5、「互聯網上的使用與滿足——一項關於大學生網路使用的實證研究」(第一作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6、「無影無形的統治——讀《技術壟斷》」,《博覽群書》2008年第4期。
7、「論傳播研究範式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兼論中國傳播學30年來的得失」,《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聞傳播前沿課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新聞大學》(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論民生類法制節目的傳播形態」,第一作者,《新聞記者》(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眾傳媒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念的傳播效果分析」,《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從芝加哥學派到結構功能主義:論拉斯韋爾的思想轉型——兼論美國早期傳播思想發展的歷史動因」,《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4期。
12、「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神話的背後」,《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傳播技術與文明變遷:傳播學的永恆母題——基於傳播學科的思考」,《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養與傳播效果研究——基於大眾傳播理論創新的思考」,《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試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與傳播學技術主義範式的建構」,《國際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網路交往行為:一項基於不同階層的比較研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二屆網路傳播學年會提交論文。
17、「我國傳媒與建設小康社會——基於發展傳播學的思考」,《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學習型組織:現狀與對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9、「對數碼溝研究的質疑」,第二作者,《廣播電視大學報》,2004第2期。
20、「論網際空間的『使用—滿足』理論」,《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聞工作者的視角:WTO與中國大陸媒體」,第一作者,《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眾觀念變化對傳媒發展的挑戰」,第一作者,《新聞界》(來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對當前平民化報道的反思」,《新聞知識》,2003年第4期。
24、「對報紙廣告的再認識」,《新聞知識》,2002年第4期。
25、「深度報道的文體說與旨趣說」,第二作者,《新聞知識》,2001年第12期。
26、「論深度報道的整合」,《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7、「試論21世紀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新聞與傳播研究》(來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傳播學學科地位的再認識」,《南京大學學報》(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聞寫作研究的新嘗試」,《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網路的傳播學思考」,《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來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轉載。
31、「論傳播的經濟功能」,《江蘇社會科學》(來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怎麼樣

北京信息科技大抄學是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並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面向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收本科生。
學校設有9個學院,32個本科專業,有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其中研究生800多人,普通本科生近11000人;教職工近1400人,其中專任教師近800人,博士生導師14人,碩士生導師174人。
學校現有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10個,國家級和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各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學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取得了標志性成果。近三年,學校有1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取得了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列入國家級規劃教材選題17個、北京市級精品教材16本、精品課程9門等成果。學校在電子信息、現代製造與光機電一體化、知識管理與技術經濟等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取得了以連續3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4項國家級科技獎勵為標志的重大突破。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成果獲獎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