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技能類知識

教育教學技能類知識

發布時間:2021-01-19 22:13:09

『壹』 考教師時,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知識),其中"教學技能知識" 指什麼

教學方法知識。

『貳』 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新形勢新要求下,作為教師應具備以下專業知識和技能:
一、專業知識
1)教師應回具備豐富的學科內容答知識,不只是對課本上的內容的熟悉,一系列有關的知識要不斷的更新且熟練掌握,這樣才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2)要了解課和改革的動態,認真學習好課和改革的要求與知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3)有關學生及其特性的知識,放下以往老師的架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了解好學生的心理特性與發展特性,才能施以正確的教育手段,更好地教書育人。

二、技能
1)解讀文本能力:能根據文本類型,自行解析文本內容。把自身獨到的讀書體會和經驗更好地傳授給學生;
2)教學設計能力:以學生為本,依據教材單元培養目標,結合教學實際設計教學實施過程;
3)語言表達能力:言傳身教,准確的表達能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是教師所必備的自身素質。
4)自我反思能力:教學經驗是在一個不斷反思中獲得提高和進步的。作為教師要時刻進行自我評判,總結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叄』 教師要求的技能、知識、學歷、個性

教師職業的條件
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師職責,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育質量的集中體現。
一、教師的學科知識素養:
教師的學科知識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教師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必須大大超出教學大綱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人三分」。教師在學科專業知識方面造詣愈深,教學才愈有足夠的迴旋餘地。
二、教師廣泛的文化素養:
教師在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素養之外,還必須有比較廣博的文化素養。首先,是因為各門學科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學科呈現綜合化的趨勢,教師必須適應這一趨勢。其次,是因為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慾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想知。而且今天的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許多新鮮知識,他們往往能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問題,使教師汗顏,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一個教師不可能什麼都懂,但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健體,沒有廣泛的文化素養和寬厚的文化底蘊是不行的。
三、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和廣泛的文化素養,述要有教育專業素養,具體如下。
1、敬業
作為教師,敬業是使其他素養成為可能的重要特徵,也是其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說,熱愛教育事業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和身體的全面關心上,嚴格要求學生,尊重、信任學生。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①要具有時代特徵的教育觀,這要求教師對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對素質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②要具有時代特徵的學生觀,這要求教師全面理解學生的發展,理解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全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現實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③要具有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這要求教師能夠認識到,評價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是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狀況,而不能僅憑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可以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一個指標,但不應成為主要和唯一的標准;教育質量的評價標准,應當是德、智、體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學質量的評價標准,應當根據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衡量學生各項基礎素質的發展狀況。
3、掌握教育理論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能否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懂得教育規律,這是教師提高向學生傳授知識、施加影響的自覺性,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師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進行各種教育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
①了解學生的能力。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善於了解學生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所必備的重要教育才能。經常了解和掌握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發展的情況,對於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教師選擇切實可行的教育方式,並預見教育行為的後果。教師即使掌握了廣博而深厚的基礎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如果不注重對學生的研究,不注重對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他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對所教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教師的一項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對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必須進行一番加工處理,通過加工處理使得知識既符合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
③向學生傳授知識、施加影響的能力。經過教師加工設計過的各種方案,要使之實施並作用於學生,還必須經過一個傳導和施加影響的過程。這種傳導和施加影響的能力,也是教師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主要體現為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綜合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重視科研的教師,才能不停留於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貫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位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分析文章的成敗得失,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創作性活動,沒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就很難分析得人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師的研究還包括教育研究,教師通過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自己盼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的教育研究應本著改善實踐的宗旨,著重於對自己的實踐行為進行研究,即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

『肆』 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

一、深鑽學科特點,鞏固專業技能

綜合學科是小學教師隊伍中最具專業性的一支隊伍:課程多樣化,知識類型豐富,涉獵的知識面廣,學生的年齡段分散……面對重重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綜合學科的教師要深度把握自己學科的知識特點,把書本上的知識靈活運用,在應對學生的質疑時游刃有餘。那麼,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教師要針對自己的學科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提高計劃。既要把握好知識,又要練習好技能。例如:美術學科的構圖、繪畫、手工等;體育學科的走跑跳、徒手操和各種球類的運動等;音樂學科的聲樂、琴法、舞蹈等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提高,讓音樂教師范唱美、舞姿美、范奏美;讓美術教師構思美、製作美、繪畫美。讓體育教師示範美、動作美、姿態美……不管是什麼學科我們都必須熟練地掌握知識與技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培養有特長的學生。

二、苦練多元基功,提高專業技能

1、自我加壓,苦練教學基本功。教師要自我盤點,自我加壓,苦練自身的教學基本功,為自己的教學魅力增幅。多向有經驗教師看起,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2、立足課堂,勤練學科基本功。學科教學基本功包括文化底蘊、學科教學理論知識、教學設計、上課說課、觀議課的能力等等。把課堂當做鍛煉提高自己的「練兵場」,努力嘗試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我們的教育教學技能何愁不能快速提高。

3、廣泛涉獵,豐富多元基本功。有效選擇和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發展自己。我們要善於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並推廣。

三、不斷反思交流,提升專業技能

遵循 「反思—學習—調整—反思」 的規律,客觀地看待自己,正確地對待別人,理性地化解矛盾,提高個人修養。

1、在合作交流中反思。積極參與到教研組聽、評、議研討活動中,使自己在與同事的合作交流中不斷自省,感悟,升華。我們應該向名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看齊,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我們要時刻向他們請教交流,互換想法,學中提,提中趕,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

2、在教育教學中反思。養成「愛反思」、「多交流」、「勤動筆」的習慣,並善於挖掘其中蘊藏的教育契機,寫成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積極向報刊雜志投稿。

3、在師生互動中反思。教育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傾聽建議,並及時反思改進。

『伍』 教育學類專業的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專
2.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屬基本方法;
3.具有從事教育專業教學和其它一兩門中小學學科教學工作的能力;
4.熟悉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教育科學的理論前沿、教育改革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趨勢;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陸』 教師面試綜合能力測試和專業技能測試是指什麼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教育教學能力測試包括:專業知識和能力、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技能、自我評價和綜合表現(包括儀表與心理素質)。
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測試包括:
1、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與教育相關的法律知識;
2、專業(學科)理論知識與技能。包括專業(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本專業(學科)相關聯的實踐能力、對本專業(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3、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語言、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
4、基本教育教學素質。包括儀表舉止、口語表達、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

『柒』 教育教學業務基礎知識和技能

給您套題可以提高一下: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含義是:

A.讓學生學習成績門門優秀 B.平均發展 C.鼓勵冒尖,發展特長

D.讓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素質獲得和諧發展

2.師生之間的相互依賴取決於:

A關愛學生 B、民主平等的溝通 C、寬容學生 D、理解學生

3、根據教育部2008年新修訂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是:

A、愛國守法 B、關愛學生 C、愛剛敬業 D、教書育人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於那一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A、1985 B、1986 C、1992 D、2000

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口號是:

A、奴隸社會 B、封建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6.「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反映的是:

A、鞏固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7、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是:

A、《論語》 B、《學記》 C、六藝 D、四書五經

8.根據一節課所完成的任務,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

A、新授課和鞏固課 B、講授課和練習課 C、單一課和綜合課 D、理論課和實踐課

9.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指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是:

A、保證學生身體的正常發展 B、促進現代大工業生產

C.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D、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0.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這體現了教師職業道德實踐活動中 :

A.工作於學習的一致性 B.教書與育人的一致性

C.復雜與艱巨的一致性 D.個體與群屬的一致性

11.教師勞動區別於其他行業 勞動的顯著特徵是:

A.示範性 B.社會性 C.復雜性 D.個體性

12.以兒童中心主義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是:

A.誇美紐斯 B.裴斯特洛齊 C.杜威 D.布魯姆

13.以直接經驗為主的課程,其典型形式是:

A.學科課題 B.活動課程 C.核心課程 D.潛在課程

14.如果將期末考試結果的解釋視為總結性評價,那麼對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測驗的解釋就是:

A.形成性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定量評價 D.考查性評價

15.與傳統教育相比,現代教育的特點可以用新「三中心」來概括,它們是:

A.學生中心 、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B.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C.學生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D. 教師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16.在全體人口中,智力呈何種狀態分布:

A.正態分布 B.偏正態分布 C.正偏態分布 D.負偏態分布

17.佐為人身心發展的前提,並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A.學校教育 B.個體實踐活動 C.成熟、環境 D.遺傳素質

18.預設和生成是辨證的對立統一體,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處理教學中生成性問題關鍵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

A.教學機智 B.較崇高的師德 C.合理的師生關系 D.扎實的專業知識

19.看書時用紅筆畫出重點,便於重新閱讀,是利用知覺的哪種特性: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恆常性

20.「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屬於心理學中的:

A.感覺對比 B.感覺適應 C.感覺閾限 D.錯覺

21.青少年生體重有兩個生長高峰期,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後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期,這是身心發展( )規律的反映。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22.學生邊聽講邊記筆記屬於:

A.注意的分散 B不平衡性 C 注意的動搖 D注意的轉移

23.發現學習是屬於:

A.以學生為中學的教學策略 B .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C.個別化的教學策略 D.互動式的教學策略

24.一下不屬於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的是:

A.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 B.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離

C.高等教育大眾化、多樣化 D.教育國際化

25.當一個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時,他的一些與外表無關的特徵也常被肯定,這種現象被稱為:

A.寬大效應 B.暈輪效應 C.羅森塔爾效應 D.刻板印象

26.學生害怕在社會交往場合將會,擔心自己會因發抖、臉紅、聲音發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對方眼睛。這種心理症狀是一種:

A.抑鬱症 B.恐怖症 C.焦慮症 D.強迫症

27.研究者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

A.發散思維 B.聚合思維 C.形象思維 D.抽象思維

28.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仲的最高層次是: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愛與歸屬需要 D.自我實現的需要

29.耶爾科斯—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對學習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 B.不利 C.關系不大 D.最有利

30.我國最早出現「教育」一詞的著作是:

A.《論語》 B.《孟子》 C.《學記》 D.《說文解字》

3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②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 ③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 ④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德育方法很多,榜樣示範法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能體現這種方法的是:

A.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B.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C.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3.在教學時,要「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指教師教學要有

A.針對性 B.邏輯性 C.知識性 D.創造性

34.提出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是強調教育:

A.可以超越社會歷史而存在 B.不受生產發展制約

C.對政治經濟有促進作用 D.有自身的特點的規律

35.我國中小學課程具體表現為:

①教學大綱 ②課程計劃 ③教學目標 ④課程標准 ⑤教科書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6.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基礎教育權屬於:

A.中央 B.地方 C.學校 D.家庭

37.按照記憶的干擾理論,早上起來記憶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少了:

A.前攝抑制 B.倒攝抑制 C.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 D.自然消退

38.「聞一知十」屬於學習中的( )現象:

A.定勢 B.功能固著 C.遷移 D.創造性

39.1972年,埃德加·富爾在( )一書中確定了「終身教育」思想,並提出了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會」:

A.《學會關心》 B.《教育的使命》 C.《學會生存》 D.《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40.教師不得有謾罵、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學生的行為,因為學生享有:

A.身心健康權 B.人身自由權 C.人格尊嚴權 D.隱私權

41.教育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即:

A.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 B.促進人 社會化功能和促進人個性化功能

C.文化功能與科技功能 D.促進社會發展功能與促進個體發展功能

42.近年來人們十分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反映出對( )教學規律的認識。

A.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B.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統一

C.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作用相結合

43.「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

A.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 B.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C.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相結合原則 D.循序漸進與促進發展相結合原則

44.德育的內容包括: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C.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D.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45.學校德育的最基本途徑:

A.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的活動 B.社會實踐活動

C.課外、校外活動 D.課堂教學活動

46.衡量人們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是: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47.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為: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影響 ④德育內容 ⑤德育方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8.實質教育論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使學生:

A.發展能力和官能 B.獲得知識 C.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 D.建立人際關系

49.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①學生發展為本 ②培養環境意識 ③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 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0.教學中兩種基本的學習方式是:

①合作學習 ②自主學習 ③接受式學習 ④探究式學習 ⑤集體學習 ⑥個體學習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①④

51.學生已有發展水平與通過教育可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有教育學家稱為:

A.順序性 .B.最近發展區 C.階段水平 D.互補性

52.「關注個體差異」,就是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愛好、興趣和差異,

A.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 B.將學生分按優、中、差分班教學

C.使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發揮 D.大力培養單科獨進的尖子生

53.思維的基本特徵是:

①間接性 ②概括性 ③思維和語言有密切關系 ④直接性

A. 僅① B. ②③④ C. 僅①④ D. ①②③

54.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與我們具有相同在態度和價值觀的人並與之表現出相互吸引,這符合人際吸引中的:

A.相似性 B.互補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55.兒童在2-3歲時是學習何種語言的關鍵期:

A.口頭語言 B.書面語言 C.內部語言 D.本族語言

56.精神分析學派於19世紀後期產生於歐洲,其創始人是:

A.馮特 B.華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57.以下不屬於智力因素的是:

A.觀察力 B.思維力 C.記憶力 D.意志力

58.在抽象思維中,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是:

A.形象 B.語言 C.動作 D.圖形

59.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叫做:

A.差生行為 B.問題行為 C.逆反行為 D.心理障礙行為

60.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是:

A.為人師表 B.教書育人 C.終身學習 D.關愛學生

『捌』 教師類考試得相應崗位專業知識是指什麼

教師應具備的崗位知識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本體性知識,主要指學科專業內知識(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容)。比如對政治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學科專業知識要求。對理科教師,要求掌握辯證的思維方法。對英語老師,要掌握英語相關知識;
二是文化知識,指的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綜合性知識。比如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心理學,教育法規等;
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也就是怎樣教書育人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導入技能、語言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控制技能、結束技能等十大教學基本

『玖』 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轉摘自顧泠沅教授的報告 1、L·舒爾曼 教師專業知識分析框架: ①學科知專識 ②一般教學屬知識 ③課程知識 ④學科教學知識(又譯作為教學任務的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 ⑤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 ⑥教育情境知識 ⑦關於教育的目標、目的和價值以及它們的哲學和歷史背景的知識通過實證認為:學科教學知識(PCK)最能區分學科專家與教學專家、高成效教師(名師)與低成效教師間的不同。 2、P.L.格羅斯曼將學科教學知識(PCK)解析為四部分 ① 一門學科的統領性觀念——關於學科性質的知識和最有學習價值的知識 ② 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理解和誤解的知識 ③ 特定學習內容在橫向和縱向上組織和結構的知識 ④ 將特定學習內容呈示給學生的策略的知識 教師知識基礎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後,利用PCK解決問題的教學技能也漸漸被開掘,這大大釐清了世界各國對教師資格的認證以及對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向度。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技能類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