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語文教育教學隨感錄

語文教育教學隨感錄

發布時間:2021-01-19 17:14:59

A. 仿寫語文書下冊28課海濱仲夏夜的桂陽文化園的作文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兒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兒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文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文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 《巴金散文選》1983,文聯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齊)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 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 峻青,(1922——1991),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山東海陽縣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13歲便去工廠當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寫出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後擔任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工作。解放後任文藝界領導工作。從1954年起寫了一系列優秀短篇小學,如《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等。本文選自散文集《秋色賦》,節選了原文開頭、中間和結尾幾個描寫海濱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峻青是擅長寫革命斗爭題材的有成就的作家。他18歲投身革命,參加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戰斗中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他,便他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已經過去了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斗爭生活再現出來。他說:"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邊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兒女的壯烈事跡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每一想到這些為了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而慷慨地貢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的人們,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動起來,發生了一種要用文學創作來表現他們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促使我寫出了這些作品。"正是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憶"了同故鄉山東老區人民戰斗的崢嶸歲月,描寫了戰爭年代中所熟悉所難忘的英雄人物,相繼發表了《馬石山上》《黨員登記表》、《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是,作者善於用濃重的筆墨,從正面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刻畫在艱苦的環境中解放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貞,以及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崇高的自我獻身精神,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動形象的傳統教材。 50年代以後,峻青也寫了一些反映膠東人民在和平建設時期的英雄業績的小說,如《老水牛爺爺》、《蒼松志》、《山鷹》、《丹崖白雪》等,但總的來看,都不如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成就高,影響大。而正是這些革命斗爭題材小說的創作,確立了峻青在20世紀後半期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寫革命歷史斗爭生活的小說從不迴避革命斗爭的艱苦、殘酷,甚至流血犧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尖銳復雜的矛盾旋渦中去經受血與火、生與的考驗,使人物性格閃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展現蘊積在人物身上的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邊》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創作特色。小說描寫的是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時,通訊員小陳一家為掩護武工隊隊長通過敵人封鎖區,而英勇獻身的事跡。作品始終把小陳置於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他危難中受命,要帶領兩名武工隊負責人連夜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到濰河東開展工作。這必然要遇到種種艱難險阻,對於一個18歲的小戰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濰河狙擊戰"是小說情節的高潮,也是展現小陳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動人的章節。當敵人卷土重來,捆綁住他的母親和弟弟作人質,步步向他逼進的時候,他能聽從母親的召喚,開槍向敵人射擊;母親和弟弟犧牲後,他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抱住還鄉團頭子跳下了濁浪滾滾的濰河,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描寫,展現了他勇敢機智,忠於革命事業,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小說創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特色,其美學風格是悲與壯的高度融合,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所以說,悲壯的格調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峻青的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環境總是十分險惡嚴峻的,人物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又總是驚心動魄的。作者就善於把人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他們在血與火、生與面前的舉止、抉擇等一系列矛盾沖突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質。《黨員登記表》寫的是女共產黨員黃淑英母女為保存一張全區黨員登記表,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小說以一張"黨員登記表"作為中心線索來安排組織矛盾沖突: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敵占區海萊山區,敵人為破壞這個地區的黨組織,利用叛徒黃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計要想得到這張黨員登記表,在敵人連續十個晝夜的嚴刑拷打下,黃淑英堅貞不屈,最後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黎明的河邊》更能體現這一悲壯的風格。小說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尖銳激烈的矛盾之中:河東的武工隊由於叛徒告密被打垮,隊長和副隊長都壯烈犧牲,"我"和老楊必須連夜過河,整頓隊伍,堅持斗爭。任務是這樣的緊迫,斗爭是這樣的艱險。小陳為掩護"我"和老楊過河,在被敵人發現、包圍的嚴峻形勢下,在敵人採取誘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壓力下,大義凜然,與敵人展開了殊搏鬥,最後壯烈犧牲。這種把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尖端,通過人物在危難關頭的一系列行動的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物在艱難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濃筆重彩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時,始終都在作品中洋溢著一種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正義的力量。盡管人物的處境險惡,斗爭殘酷,為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在這種悲壯的氣氛中,帶給人的卻是振奮激昂、信心和力量。無論是《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軍戰士,《黨員登記表》中的黃淑英,還是《黎明的河邊》中的小陳,《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們的身上,分明充溢著一種面對困難和險惡而具有的無堅不摧的力量,面對凶惡狡猾的敵人而表現出來的蔑視它、戰勝它的英雄氣概,面對亡而大義凜然與視如歸的精神。 為了突出這種悲壯的風格,峻青還常常在小說創作中著力於場面的烘托和氣氛的演染,把自然環境的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他的小說故事性強,場面驚險,情節曲折緊張,真可謂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黎明的河邊》寫"我"和老楊、小陳三人夜間經過敵占區從永安到河東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況就很驚險:小說先渲染了"暴風雨之夜"的嚴峻的斗爭環境,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埋了了伏線。然後寫他們三人和敵人的遭遇戰。由於天黑,他們走進了荒草窪,迷失了方向。天快亮時意外地發現了河邊,不料擺渡的船又被暴漲的河水沖走了。後來,慶幸地找到了小陳爹,正准備渡河,敵人又追上來了,步步向他們逼進。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小陳娘、小陳弟弟相繼犧牲,小陳也負了重傷,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故事情節迴旋起伏,緊張驚險,有力地烘託了小陳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

B. 邱益蓮關於感恩,上進心的演講觀後感

邱益蓮,江西九江外國語學校高中部語文教師,江西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碩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江西省第二屆語文學科帶頭人,江西省首屆骨幹教師,九江市首屆學科帶頭人,曾參加國家骨幹教師培訓。系中國報刊協會研究員,九江市中語會理事,《課堂內外》雜志特約編輯,2002年被全國中語會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11年8月起,受教育部委派赴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擔任教學交流指導工作,協助澳門慈幼中學和嶺南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本人20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對高中語文的教學與研究成績突出,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視野開闊,旁徵博引,深刻嚴謹,風趣幽默。」教學中,立足文本,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規律,做到觸類旁通,教學效果顯著,所教班級語文高考成績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所指導的學生很多在全國、省、市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中獲大獎,不少學生在各級報紙上發表文章。教學追求是:快樂學語文,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快樂教語文,滿腔熱情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培育大眼界人才。曾多次為省市上示範課,為電視台做講座。主要著作有主編並編寫《高考作文復慣用書》2004年至2006年共三本;參與編寫2012年江西省《高考二輪復習特刊》。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全國優秀報刊《語文報》、省級優秀期刊《高中生之友》《教師博覽原創版》、省級報刊《課程學習導報》及《九江日報》等發表教學論文幾十篇。在澳門交流的一年間,在澳門《教師雜志》、《澳門教育》、《華僑報》等報刊發表教學論文、隨筆二十多篇,個人教學專著《教育隨感錄》二十多萬字已獲澳門政府批准出版,並為澳門中學生編寫了一套上、中、下三冊共四十多萬字的課外經典讀本《走進經典——古詩詞讀本》在澳門出版,澳門多所學校已將此書作為輔助教材使用。主持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研究各一項,參與省級、市級課題多項,並均已結題。

C. 初二語文題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說明什麼呢?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正當的行為也應該捍衛自己正當的權利。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風箏》發表以後,它的抨擊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鋒芒灼然畢露,受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當時有的文學青年說:「我所喜歡的是《野草》的《語絲》,是同傳統思想,同黑暗勢力,同虛偽紳士奮斗的《語絲》。」據方誌敏的愛人繆敏說,方誌敏青年時代熱愛文學,對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歡的」。由於包括《風箏》在內的魯迅的散文詩雜文、隨筆,思想新進,技巧高超,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於是「《語絲》的銷路,一期比一期好起來,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後是五千八千,她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話是不錯的,30年代前期我國城鄉不少中學校使用過趙景琛編的一套《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其第一冊就選了這篇《風箏》,作為中學生學習寫作白話文的楷范。

……

還要介紹的是,《風箏》也曾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推薦給世界的讀者。1936年9月,亦即魯迅逝世前的一個月,紐約出版的《亞洲》雜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國進步記者斯諾與中國作家姚莘農翻譯的《風箏》,正巧趕上魯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諾編譯的一本《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在倫敦喬治·哈拉普書局出版,裡面收有魯迅的《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風箏》《離婚》,作者生前未及親睹,則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報出版社出了一本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俄文),都是選自《吶喊》《彷徨》,不知怎麼一來把《風箏》也收進去了。1955年莫斯科兒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學生讀物叢書,其中有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風箏》也選在裡面。看得出,這里把《風箏》跟魯迅其他小說放在一起,是沿襲了斯諾的做法;這樣分類是否正確,姑且勿論,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可以想見,《風箏》作為魯迅的一篇傑作,受到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他膚色的少年兒童的歡迎,是我們感到欣慰的。
風箏》思想內容面面觀

1.從兒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陳根生)

正因為《風箏》發表後影響頗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殺」的封建兒童教育的兄長,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寫的是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們很感興趣。這樣,魯迅的親屬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孜孜請教的對象。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寫道: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但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幾十年來,周建人同志數次回答此類詢問,直到80年代他還給訪問者明確作答:

我不記得有這回事。

但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同志卻持不同的說法。她在談話中是把《風箏》中的「我」與魯迅、小兄弟與周建人當作同一個人來向人們介紹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舉行魯迅紀念會,許廣平同志應邀在會上向少年兒童們作報告說:

魯迅長大後曾檢討自己對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還說過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回家後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裡去了,後來看見他在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裡糊風箏,他覺得這是件沒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風箏撕毀了,當他長大後覺得這樣對弟弟是很不對的。曾對弟弟提起這件事,他弟弟說有這件事嗎?我都記不得了。後來魯迅伯伯就說,他不記得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還說:自己做過的錯事應該牢牢記住,並不是人家不記得就可以過去了。

許廣平同志的講話獲得廣泛的贊賞,不少魯迅研究家寫作魯迅傳記時都是認真使用《風箏》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麼,周建人同志的話全錯了嗎?問題當然也不會這么簡單。因為《風箏》里明明寫過,早在當年小兄弟「他什麼也不記得了」。但是,即使《風箏》寫的是作者自身的經歷,卻也不等於魯迅在執筆時對原材料沒有取捨,沒有突出,沒有必要的渲染和強調,否則,恐怕就難以取得預期的藝術效果了。

而且,以上僅是就創作素材而言,重要的是對作品主題的認識。所喜魯迅兩位親屬都是一直從兒童教育角度來談《風箏》的。周建老明確指出:「我想他所以這樣寫,主要是批判當時一些人對兒童的不正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在理解《風箏》主題為批判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兒童教育的科學觀念,這不就統一起來了嗎?兩位魯迅親屬的話在精神實質上還有什麼根本分歧存在嗎?

(選自《魯迅名篇問世之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從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王崇志)

《風箏》敘寫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作品中的「我」向來不愛放風箏,並且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一件當時毫不在意的小事,時隔二十年,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如此劇烈地啃噬著自己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補救,卻已經無濟於事,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而且此後每憶及此,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讀過之後,我們不禁為小兄弟的不幸遭遇,為「我」的補過不及的悔恨,深深太息,同時覺得需要思索一些什麼問題。

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的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是怎麼造成的?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把事情的原因歸結為「我」的性格的「老成持重」。作者說過,我們的一舉一動,雖似自己作主,其實多受死鬼牽制,指出了傳統的舊思想、舊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和毒害。放風箏,這本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我」卻把它看作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而且強加於人,對小兄弟橫加限制,以至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破壞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風箏,「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如此無情的踐踏,「我」是毫不顧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這樣無理的對待,也只能逆來順受。因為「論長幼」,「我」是兄長,自以為擁有無限的權力。從「我」對風箏的態度和破壞風箏的粗暴行為,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種鮮明的印記——被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陳腐觀念打下的烙印。應該說,「我」的所作所為,既是個性化的,同時也具有時代的特點,這就使這一場關於風箏的糾紛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

這個風箏事件不一定是作者經歷中曾有的實事,但卻是當時社會里會有的實情。封建思想有形無形地摧殘著我們一輩一輩的人。類似《風箏》中這樣的日常生活「小事」,在舊社會里是時時發生、處處存在著的,可是往往被人們忽略,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覺悟之前的「我」那樣。作品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僅表現了「我」的個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作者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索,從生活中捕捉了這一素材,經過概括,加以鋪陳,把它藝術地再現了出來,表示了對封建的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惡痛絕,並啟發人們思考,從而有所覺悟。因此,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義。即使在今天,封建主義的思想殘余,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還遠遠沒有肅清,我們仍然可以從作品中得到極大的思想教益。

(《讀〈風箏〉》,《〈野草〉賞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王瑤)

魯迅曾說:「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又說:「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並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我們讀過許多魯迅的精闢的解剖別人的文章,而像《吶喊》中的《一件小事》和《野草》中的《風箏》那種帶有深刻的自我批判性質的文字,同樣給人們以難以磨滅的印象;就因為從這種文章中我們更容易體會到一個革命者的勇於正視自己缺點的高尚品質。正如魯迅自己所說:「然而革命者決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們敢於明言。」魯迅向來是十分憎惡「瞞」與「騙」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魯迅之所以那麼深刻的批判阿Q精神,也正是要啟示人們勇於洗滌自己的靈魂,走向改革的道路。以《風箏》為例,作者在敘述20年前兒時的一段生活時,心情沉重地感到當時對小兄弟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充滿內疚地抒寫自己的心緒,而「心也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當然,《風箏》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而且作者的思緒已經非常明確,因之它的內容並不難於理解。

(摘自《論野草》,《魯迅作品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4.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康錦屏)

善於反省和自責,是前進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種內心情操和美德。魯迅就是一生躬身實踐「解剖自己並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的人。因為他認識到:「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隨感錄》)《風箏》就是一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再現了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的優美散文,它吹奏出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是中國舊歷的正月初一。此時,魯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由此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既是以小兄弟為代表的兒童們天真無瑕的心靈美的映襯,又是「我」感於事,觸於景,引動自責反思之情的觸媒。作者對故鄉二月風箏季節佳境的詩一般的描繪和著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表現,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反映,從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心靈美的頌歌。

這支人情美的頌歌盪漾在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的描寫里,盪漾在小兄弟因風箏被「我」毀壞的「驚惶」、「絕望」的痛苦裡,盪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卻,毫不怨恨」的心靈里。

這支人情美的頌歌也回響在「我」「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不許」放風箏,因而鄙夷小兄弟「最」喜歡風箏的笑聲中;回響在「我」蠻橫毀壞小兄弟「苦心孤詣」而「偷做」的風箏,並「傲然」離去的神態中,和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的偏見中,回響在「我」急於「補過」而終於無可補救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中。

心曲盪漾的幾段文字,都是潑墨般的至情文字,抒發得真切動人。作品首先生動地描寫了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失聲「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多麼美好的心靈,多麼純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越能使在嚴冬中生活而嚮往春天的「我」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瀾,從而痛感自己不準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喜歡入迷的表現視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與行為,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由此而自責和反思,袒露出嚴於解剖自己的心靈美。作品接著寫了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秘密被發現後,「我」因為「憤怒他瞞了我的眼睛」偷做風箏,便「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幾筆就勾畫出了頗帶幾分專制色彩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了「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呢?他「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後來絕望地站在小屋裡」。一個追求美的心靈被扼殺而痛苦無告,一個戕害美的心靈由於病態的偏見與封建長幼尊卑的倫理的威力而「傲然」地「勝利」得意。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使人們的靈魂為之震顫。這樣,當「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新鮮科學氣息一旦吸進「我」的中毒很深的心靈,就產生了「懲罰」感,就難忘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心就「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這種內疚與悔恨,無疑是時代新風吹拂的結果,無疑也是「我」拋棄舊我,追求新我的人情美的表現。作品往後描寫「我」企望「補過」時,更加形象地抒寫了兩個美的情懷:由「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反對小兄弟放風箏,毀壞風箏到「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鎖,似乎恢復了兒童的天性,「嚷著,跑著,笑著」,在歡快的旋律中,極為簡短的語句隨著輕松的節奏跳躍著,好像重現了孩子們放風箏時活潑、歡樂的景象。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反襯罷了,因為時過境遷,一切都無從追回了,結果只能加重「我」悵惘、悔恨的情感,這種追悔無及的心情是美的。特別是當「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去討小兄弟的寬恕時,小兄弟卻「全然忘卻」在「我」看來是「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聽著往事反而「驚異地笑著」:「有過這樣的事么?」這段朴實無華的文字,展示了兩個美的心靈:一個嚴於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一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多麼美的高尚情操啊!我們的人際關系中能具有這樣的人情美,社會豈不就凈化了么!

我愛《風箏》深沉的思想力量,我更愛《風箏》中所體現的人的內心美好的感情,在肅殺的嚴冬中給人們心頭以「故鄉的春天」般的溫暖!魯迅用真摯動人的感情所譜寫的這曲人情美的頌歌,會永遠回盪在人們的心中。

(《一曲人情美的溫馨的歌——讀〈風箏〉》,《魯迅名篇分類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版)

5.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李國濤)

《風箏》寫於1925年1月。但是魯迅在1919年9月發表過一篇《我的兄弟》,寫的完全是《風箏》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餘字,像是《風箏》的提綱。

當然,《我的兄弟》是獨立的一篇作品,它表達一種愧疚之情,說明壓抑兒童游戲的本能是錯誤的,甚至是殘酷的。《風箏》也寫了這些,也表現了這種感情和這種思想。但是,《風箏》畢竟是一篇嶄新的作品,它表達的內容就不僅僅是這些。《風箏》的開頭和結尾都寫著一個被壓抑、被封鎖住的春天。如果說《雪》是在冬日裡尋春,那麼《風箏》卻是在春風里感到冬的肅殺。這仍然是一首關於春天和青春的詩,是魯迅在繼續「尋求那逝去的青春」。

《風箏》一開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

喬峰在《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中曾經說到,「魯迅有的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或者故意說著玩,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和放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可是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這是寫關於魯迅的事情的作者應當知道的。」魯迅自己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也說,「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記憶會有不確,藝術也容許虛構,這是誰都知道的。《風箏》的藝術魅力是無法抗拒的,它把任何一位讀者,不管年齡大小,都能帶入童年童心之中,令你同作品中的小兄弟一同難過,一同希望。作品也使你同那位兄長一同感到慚愧、悲傷,令你的心也那樣「很重很重地墮下去」。

《風箏》很熱切地表現著對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無意地損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無比遺憾的。但是,如果連春天都沒有了,還怎樣探求新的生活?現在,風箏事件已成過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創傷也早已平復;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久經逝去」。最令人悲哀的是這種逝去,貫徹全篇的情緒也是這樣的。這真是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文章開頭說,「我現在在那裡呢?」在「嚴冬的肅殺」之中。這時,作者憶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結尾說,又見到故鄉的春天;而這時,「四面又明明是嚴冬」。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摘自《〈野草〉藝術談·尋求那逝去的青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多角度理解(李允經)

《風箏》是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說:「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李何林《〈野草〉注釋》)。有人說:《風箏》中的「我」,「決不是魯迅自己」,「也不是什麼『自我批判』。」(閔杭生《談談〈風箏〉中的我》)。意見尖銳對立。

一般說來,抒情詩中的「我」,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應是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另外,是魯迅在寫作這篇《風箏》的五年多前,還寫過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詩,發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國民公報》上。五年多以後,魯迅以為先前所作之《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風箏》為題,再寫一次。這前後兩篇散文詩,雖字句有所不同,但所敘反對小兄弟放風箏的事卻是相同的。這就告訴我們,這件令他內疚的事,是長久地縈回在魯迅記憶之中的,是他曾經身歷的實事,而不會是毫無根據的藝術的虛構。這樣看來,《風箏》中的「我」,還是魯迅自己,自我解剖也是這篇散文詩的中心內容之一。

幼時的魯迅不喜歡放風箏,並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因為父親早逝,他便以封建家長的資格來管束弟弟,不但不準他放,而且將他偷偷做的風箏踏毀了。多年以後,當魯迅從一本外國書上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之後,先前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驟然在眼前展開,內疚而沉重的心緒襲上心頭,使他坐卧不安,使他「驚異和悲哀」。

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藝術描寫中,貫穿著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時也包容著對虐殺兒童天性的封建禮教的批判。魯迅向來認為,善於自責和反省,是一種美德。他在一篇《隨感錄》中說過:「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他曾經發出過「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籲,而在《風箏》中更把這種反封建的思想斗爭深化到自我心靈的深處。毫無疑問,讀了這篇散文詩,人們都會為魯迅這種高尚情操所感動。

但是,如果把自我解剖視為《風箏》惟一的內容,恐怕也有失片面。

《風箏》開頭的兩段和結尾的一段文字是感情濃烈的。作者寫道:「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說明,魯迅這時已經歷了由五四革命高潮到低潮的變化,他的情懷也由亢奮步入了沉寂。20年代中期的軍閥混戰,新文化運動的分化,教育界的復古讀經,文苑裡失戀詩的盛行等等,已使他感到黑暗籠罩著一切,正如同置身於肅殺的嚴冬,並使他分外地感到了深深的「驚異和悲哀」。也正因為如此,他就更加渴望「春日的溫和」。

「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往往是「希望」「青春」「生命」「理想」的同義語。在《野草》的不少詩篇中,我們和這些字眼相熟。在《希望》中,詩人曾盼望著青年的奮起,追尋著「身外的青春」;在《雪》里,作者不是曾由江南的雪花,聯想到「青春的消息」嗎?而在《風箏》中,魯迅又以「嚴冬的肅殺」和「春日的溫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抒發著一種對於「春」的摯愛和「冬」的憎惡的感情。

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去迎接她、打扮她、贊美它。春的到來,意味著寒冬已被擊退。在江南,每當風箏時節,山桃吐蕾,楊柳抽芽,和孩子們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從觀賞春光的角度看,那真是令人神往而暢快的境界啊!然而,眼下的北國,雖然已是初春,天空也有一二風箏浮動,但地上滿是積雪,又哪有半點春意!春神在受難,冷氣威迫她,寒冬摧殘她,這難道能不令人感到「驚異和悲哀」嗎?當年,小兄弟以風箏迎接春天,自己卻演了一場精神虐殺的惡作劇,至今難以追悔!那麼,現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裡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誰在製造黑暗呢?當代百花凋零、生靈塗炭的精神虐殺者又是誰呢?春光時節竟無春,春光季節竟是冬,這又怎能不使詩人產生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人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在這里,詩人已透過自己感受的層層淤積,對於那污濁、腥穢的現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正因為這樣,詩人的感情也就不能不由「悲哀」而走向「悲憤」。他在篇末寫道:「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是詩人的悲憤,也是人民的悲憤。由此可見,對於「春」的渴望和對於「冬」的抗議,也正是《風箏》的又一重要思想內容。

將幼時因「精神虐殺」而引發的深沉的自責,和對於眼前「社會虐殺」的強烈抗議巧妙地加以揭示,將自我批判和社會批判成功地加以結合,乃是散文詩《風箏》的寫作特點。

D. 語文小狗包弟閱讀解答 在線等答案

1小狗包弟作者與小狗故事證明了什麼?
也許因為狗是情義之獸,能與主人同生死,共患難,因此,常常出現在作家筆下。特別是動亂年月,人情殆盡、親友疏遠時,狗的出現,就更襯托出人世間的冷酷與凄涼了。所以我們看到,在大量的描寫「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們特殊的對主人的忠誠與情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的萬般世相。
2作者與包弟的關系是什麼 感情變化怎麼樣?
下面概述本文內容要點,並簡析思路。
1.一位藝術家和狗的故事,藉以帶出小狗包弟故事。 2.小狗包弟的來歷,不是主要內容,故而略述。 3.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現,以及它與家人的親密關系,突出它的伶俐可愛。惟其親密、伶俐可愛,後慘遭厄運才顯得太不合情理。此為蓄勢,後面形勢逆轉,落差極大。 4.小狗包弟慘遭厄運,為後面的懺悔埋下伏筆。同時側面描寫「文革」開始後紅衛兵們抄家、捉殺小狗的情形。 5.小狗包弟之死留給作者永久的心靈傷痛,這部分篇幅最長,顯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達思想,前面都是為寫這一部分作準備、鋪墊的。 其中第四、五部分佔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而第五部分是全文中篇幅最長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重心所在,或者說作者寫作時的著力點所在。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按故事進程來觀照課文,可以看出課文的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有開端(包弟來歷)、發展(在家七年,相處很好;「文革」來臨,家人恐慌)和結局(痛別包弟),還有尾聲(作者懺悔)。如果覺得應該強化第五部分的作用,則可以把它作為結局,那麼原來的結局(痛別包弟)成為故事發展的一部分。 散文固然可以敘事、寫景、狀物,但抒情寫意是散文的當行本色,甚至可以說是散文的核心和靈魂。在本文中,隨著故事的展開,作者的情感呈波瀾起伏狀變化: 悲傷(藝術家與狗的故事)——歡快(與包弟親密接觸)——憂慮(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輕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後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因此本文的情與事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情感緊隨敘事起伏變化:事件牽動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牽動讀者的心。本文既是敘事文,又是抒情文。 本文寫法上的顯著特點,是按「自然流」敘事抒情。「自然流」的特點,是使文章段落、層次,過渡、照應,敘事、議論、抒情,過去、現在、將來,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見刻意的技巧,又顯出深層的技巧。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分述: 1.故事進展自然順暢,其中無生硬的「焊接」或「阻梗」。開篇寫一位藝術家與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聽了這個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經養過的那條小狗」,很自然地過渡到本文擬述之事;中間寫包弟的可愛,借用日本女作家的問話「您的小狗怎樣」,一下就自然地過渡到包弟慘遭厄運的敘述上來了;文章從敘事向抒情轉化很自然輕巧,抒情大約是從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難眠、思前想後開始的,一直到文章結束,感覺不到其間從事到情、從敘到議的轉變的生硬;再有,從過去到現在,是以懺悔的心情連接起來的,也感覺不到其間過渡的唐突。 2.語言樸素自然,全無刀斧雕琢痕跡。讀者讀了本文受到感動,與本文語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開的。本文的語言既有書面語的特點,又有口語的特點,兩種語體很自然地渾融一體。讀者只是感覺到事件的自然發生、發展,情感的自然波瀾起伏,而感覺不到文章語言形式或語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擊文章的深層和底蘊。 3.自然之中又有潛藏的起伏跌宕,而絕非完全地平直板滯。與「無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沒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觀賞了。如果我們對本文細加品味,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曉。開篇講述一位藝術家與狗的故事,是深思熟慮過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寫哪些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哪兒發議論抒真情,文章的著力點定於何處,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等等,都需要寫前斟酌。本文發表之後多得評論家欣賞,一定是它的內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構吸引了大眾關注的目光。
編輯本段文章賞析
也許因為狗是情義之獸,能與主人同生死,共患難,因此,常常出現在作家筆下。特別是動亂年月,人情殆盡、親友疏遠時,狗的出現,就更襯托出人世間的冷酷與凄涼了。所以我們看到,在大量的描寫「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們特殊的對主人的忠誠與情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的萬般世相。 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就是這樣一篇佳作。 這篇作品,是巴金五集散文巨著《隨想錄》中的一篇,收在《隨想錄》第二集《探索集》中,像讀者熟知的《懷念蕭珊》一樣,也是《隨想錄》中較感人的作品之一。它敘述了一個真實而簡單的故事:一隻討人喜愛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嚇下,被膽小的主人送給醫院作了解剖試驗品。全文篇幅不長,卻感情真摯,意味深長。 《小狗包弟》思想內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惡。作品中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時期,那是個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溫情,更缺少寧靜的氣氛。人,尚可不說其恐慌至何種地步,就連一隻小小的玩物——狗,也無安寧之日。作品描述了兩條狗:一條是藝術家鄰居的狗,一條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動亂中,它們都無一倖免而死去。前者被「專政隊的大棒」打斷了腿,不食而死;後者被擔驚受怕的主人送給了醫院。盡管作家還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人所遭受的非難,但我們只要從兩條狗的命運上,就可看出,一場「文革」運動,以它的殘暴,盪滌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從安樂中陷入苦難,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於無辜之中。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雖是懺悔,以自己對愛犬包弟的「出賣」與「背叛」,譴責自己的懦弱(這從作品的字面中可以看出),但如果沒有這場浩劫,這種懺悔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作品最深刻的意義,還在於對「文革」的無情揭露,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狗的命運中,客觀地暴露了「文革」時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點,以及那一段特殊的歷史給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帶來的近乎毀滅性的災難。 《小狗包弟》還表現了作家嚴於解剖自己的可貴精神。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這也是《小狗包弟》(乃至全部《隨想錄》)的創作主導思想之一。作者在《探索集·後記》中說過:「我寫作是為了戰斗,為了揭露,為了控訴,為了對國家、對人民有所貢獻,但絕不是為了美化自己。」「絕不是為了美化自己」,這種可貴精神在《小狗包弟》中得到了體現。作品所描述的,其實本不是什麼大事,在那個動亂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無望,哪裡還有心思顧一條狗?在那時,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錢,為了生存而拋棄一條小狗,又算什麼!但作家並未為此而解脫自己,他說,「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短短幾句話,包容了超人的勇氣,不但體現了作者所欣賞的盧梭式的「誠實」,更重要的,展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與之聯系的對國家、歷史、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因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為將來歷史上生活的人們,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鑒的鏡子,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允許再發生那樣的浩劫」。(《探索集·後記》)正因為如此,作者的這種「解剖自己」的精神,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體現出更深刻的社會價值。 呼喚人性,謳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閃光的思想之一。「文革」運動中,人性被當成了批判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法西斯般殘暴無情的「造反」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尋求真正的人性是異常艱難的。《小狗包弟》向我們敘述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藝術家文學家們的遭遇,典型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缺乏人性,以及人們迫切需要人性、呼喚人性的願望。然而,呼喚人性,又談何容易,於是我們從作品中看到:主人公(作者本人)為了免遭造反派的襲擊,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將愛犬小包弟送到解剖台上。這樣描寫,表面看是作者用以自責,其實質是從另一角度表現對人性的渴望與呼喚。的確,倘若沒有專政隊的諸種暴行,狗的主人絕不會「殘酷」地將愛犬送走;假如人間充滿人性,怎麼會隨心所欲地踐踏無辜的性命?!因而,自責,實際上就是呼喚人性;而呼喚人性,也是從另一方面對人性的謳歌和贊美。 這篇散文在藝術上也有獨到之處。首先,表現在語言上。其特點一是質朴。《小狗包弟》給人的印象如同聽述一個故事,因為它不使用華麗的語言,幾乎每一句話都沒有修飾成分,如同口語,朴實而明快,准確簡潔地表達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一切。比如作品開頭寫道:「一個多月前,我還在北京,聽人講起一位藝術家的事情,我記得其中一個故事是講藝術家和狗的。」語句結構簡單,全無修飾,但卻言簡意賅,誘人入境。作品結尾也如此:「即使在『說謊成風』的時期,人對自己也不會講假話,何況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說: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在簡朴的語言中,道出了真情。特點之二,是描繪生動。作品的語言雖質朴簡潔,卻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直抒胸臆時,真切感人,如上面例舉的結尾一段文字,便是如此;描寫事件場面時,精當准確,使客觀形象栩栩如生,如描寫藝術家「滿身是血和泥土」地被「專政隊拖著他遊街示眾」的情景:「認識的人看見半死不活的他,都掉開頭去。忽然一隻小狗從人叢中跑出來,非常高興地朝著他奔去。它親熱地叫著,撲到他跟前,到處聞聞,用舌頭舔舔,用腳爪在他的身上撫摸。別人趕它走,用腳踢,拿棒打,都沒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邊。最後專政隊用大棒打斷了小狗的後腿,它發出幾聲哀叫,痛苦地拖著傷殘的身子走開了。」這一段文字,不僅准確無誤地敘述了事件的情景,而且小狗依戀藝術家的情態、作者深藏著淚憤交織的情感,全都得到體現,使人讀後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其次,以情動人。作者寫這篇散文的用意是懺悔,且多有主觀表意文字,因而決定了作品的說理性。但這篇散文又能把理念、思想寓於精彩感人的事件敘述中,在描寫中體現真情,在表達中飽含情思,不僅使人反思深省,而且催人淚下。作品突出表現了作者對愛犬的眷戀與懷念之情,因而,每每情注筆端,收到了感人的效果。如上面的舉例,不僅體現了作家愛犬惜犬之情,而且也使我們感動。的確,在人情殆盡的人世間,竟有一隻小狗這么通人性,冒著生命危險去依戀落難的藝術家朋友,這該使人多麼激動。特別是,當我們看到惟一充滿人情味的這只小狗,最後竟為藝術家而凄然死去的時候,幾乎湧出淚水。作家的自敘,也同樣飽含深情,這主要體現在作品的結尾幾段。這些懺悔文字即使僅僅為了表達理念,也浸透了淚水,使人在閱讀和理解中,能夠看出作者胸膛中那顆赤熱而損傷了的心。 再次,使用了襯托手法。在這篇散文中,作者的自責自貶是建立在對自己在「文革」棄狗的那段往事的回憶上的。動盪的年月里,棄狗本是一件小事,因為當時連夫妻背叛、朋友反目的事都經常出現。但作者卻使我們看清了這件小事的本質——委曲求全的「羞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使用了襯托手法,用一段較長文字詳細描述了另一條(藝術家鄰居的)狗,為了藝術家而忍受棒打腳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來反襯作者當年為保全自己而棄狗的懦弱。狗尚且講仁義,而人卻只顧「保全」自己,相形之下,孰對孰錯,不言自明。這一方面揭示了「文革」運動導致人們產生恐懼乃至變態心理的罪惡,另一方面也反襯出作者當年棄狗時的無情無義,從而透露出作者作自我懺悔,即寫《小狗包弟》的客觀理由。

E. 高一語文題!!! 各用一句話評價巴金和他的《隨想錄》

巴金是一個來對家鄉孩子真誠源的關懷,親切的勉勵,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熱愛祖國和人民的人。

這是文革以來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個人得失的一篇日記式的巨著,我們面對巴老建文革博物館時,有人退縮了,現在還是一段空白,他的價值就是為了不讓歷史忘卻,他直白的講述經歷,而不是傷痕文學的隔靴搔癢,他的惶惶十餘本書文采並不飛揚,可是真誠的讓人落淚。

F. 語文主觀題 關於魯迅的

革命戰場上吶喊正義的戰士
文學精神上屹立不倒的旗幟

G. 初一語文題 (修改病句)

1。
「自己再以往從來前自的日子裡能夠始終做到表裡如一」 再 改成 在
「哪個國家沒有因為種種原因而一渡走了彎路呢」 渡 改成 多
「才有可能豪不留情地批判自己」 豪 改成 毫
「才有了用於懺悔的個人」 用 改成 勇

2.
這五本薄薄的小冊子,譽為「說真話的大書」 應該是 被譽為
更是向每個人發出了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 發出 改成 提出
哪一個民族沒有因為愚昧或是盲從而有時破壞了自己的文化呢? 改成 哪一個民族沒有因為有時的愚昧或是盲從而破壞了自己的文化呢?

3. 倒數第二段 與全文提倡 懺悔 的主旨不符合。

H. 根據提示,運用詩句、名言、警句填空<小學語文>

1.言必信,行必果。2.輕諾必寡信3.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天下者須知民心4.不精不誠,不能動版人。5.有限的資源,無限權的循環。6.只有一個地球。7.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8.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9.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10.書到用時方恨少11.操千曲而後嘵聲,觀千劍而後識器。12.金無足赤,人無完人。13.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15.有志者事竟成。我好不容易又想有找呢,希望要採納啊。%>_<%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育教學隨感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