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提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
2. 探討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情境不見得是信息技術創建的。
3. 怎麼利用布魯姆分類法設計主題探究活動中的情景問題
篇一:問題化教學設計
英特爾?未來教育與小學數學問題化教學
摘 要:作者認為由於信息技術的支持降低了學生進行探究問題時的難度,網路資源又幫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問題化教學模式能創設問題情境、優化問題序列,使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學生創新思維更易被激發。小學數學將真正實現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數學知識。 關鍵詞:問題化教學 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
通過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我們深深的被這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所吸引: 「問題化教學」,任務驅動模式 ,更有助於幫助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內容,體驗、理解和應用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信息技術支持數學的問題化教學
問題化教學注重學生探究性的學習,學生的探究學習又受到學生自己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制約,所以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方法、技術和知識等等各方面的困難,如何保障學生能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有效的探究學習呢?網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引入,為問題化教學提供了各個方面的支持。 問題化教學要求教師創設問題情景來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經歷一個「質疑——析疑——解疑」的過程,一般的問題化教學要求學生去尋求預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策略。英特爾?未來教育下的問題化教學,答案是開放的、發展的,經常沒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信息技術的支持降低了學生進行探究問題時的難度,網路資源又幫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利用計算機可以完成平移變換、旋轉變換、對稱變換,真正在運動變化中研究數學規律。
引導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資料解決數學問題。如「旅遊中的數學」,這一課題與生活聯系密切,學生很感興趣。在旅遊過程中從時間安排,租房設計到游覽路線等許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同時,網上有關旅遊方面的信息又十分豐富、充實,查找收集也比較方便。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為學生有效地利用網路資源和信息發布、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圍繞此內容,我們設計了 「如何利用數學知識策劃和組織一次成功的旅遊?」作為思考的核心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將探究過程中搜集到的相關信息,分小組討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
題和解決方案。教師將這些內容通過電子演示文稿或者網頁的形式進行製作、整合,為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做准備。
二、框架問題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1、創設情境問題:使數學學習貼近生活。
數學學習的內容一般都是從生活中數字化、符號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參與性以及主體性很難實現。如何將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數學問題還原於現實生活,讓問題形式的呈現情景化、活動化、生活化變得尤為重要。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就是圍繞著知識誕生的原始情境中發生的問題來構建課程。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比》這一單元時我們設計了單元標題為《配方中的秘密》的數學活動。 配方中的秘密
基本問題
為什麼說「比」改變了生活?
單元問題
如何配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
配成飲料的味道與什麼有關系?
內容問題
比的意義是什麼?
「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
如何用「比」表示兩個量的關系?
「比」在生活中的應用?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進入情景,活動前我們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你都喝過哪些飲料?你能形容它的味道嗎?你知道它們為什麼有這樣的味道嗎?你能自己配出這樣的味道嗎?然後設計活動:用一組飲料,一種是蘋果汁、一種是蜜糖水,來配一種飲料,填寫配製表。相互品嘗不同配方得到的不同飲料,說感受改良自
己的配方,並用powerpoint製成演示文稿,課下在網上查閱一些生活中的比。最後把收集的資料和調查了解到的數據信息經過統計加工和處理,帶領學生共同製作個人網頁,讓同學們在網站中發布個人了解到的有關比的信息,最後拿課堂上或者是直接通過網路交流信息。這樣既設置了情境又設計了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2、優化問題序列:幫助學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轉化。
由於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特點,所以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個難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教學難點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操作化。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知識的形成,幫助學生發現知識內在規律,攻克難點。 如《雞兔同籠》中的假設法教學,題目:「有一個籠子同時關著雞子和兔子,從上面看共有10個頭,從下面看共有32隻腳。問雞子和兔子各多少只?」傳統的講解法很難讓學生理解,但我先讓學生充分畫,一直把答案畫出來。學生畫圖發現不難,但速度慢。那麼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辦法?有學生說道:「要是雞子和兔子腳數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給雞子添腳和給兔子去腳,這其實也就是假設法。不過有了前面的畫圖,再加上課件演示。給所有雞子填上兩只腳,總腳數是4×10=40(只)比原來多了40-32=8(只)腳,原因是給所有的雞子填上了2隻腳,算雞子就是8÷2=4(只)。也可採用去兔子腳的方法,總腳數是2×10=20(只)比原來少了32-20=12(只)腳,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隻腳,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來非常簡單。這樣化靜為動的顯示,步步引導,環環推進,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假設法」的深刻表象,有助於實現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轉化,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融入討論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其中培養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關注學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以要求老師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把多媒體網路技術全面地應用到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來的鉛筆和練習本變成了計算機以及軟體,而且使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的資源由教材變成了整個網路,使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如我們在進行《可能性》教學時,教材說扔一枚硬幣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讓學生去自己動手試驗,如果
次數足夠多的話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創造性的利用excel把全班同學的試驗結果甚至全年級同學的試驗結果統計到一塊兒進行分析,學生終於發現試驗次數越多結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雞兔同籠》問題,教材上只出現了列表法,由於網路技術引入課堂,學生會從網路上了解到畫圖法、方程法、假設法、減半法等方法。這些方法不但達到了一題多解的目的,而且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三、數學框架問題設計應注意什麼
1、數學框架問題的設計特別是小學數學課堂的框架問題的設計要做到「三結合」:
(1)結合課標
新的課程標准全面對任何教學活動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們認為框架問題中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和基本問題的設計出發點,正好對應了課新標準的三位目標。
(2)結合教材
教材結構科學合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所以數學框架問題設計對於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就要求我們深層次備課,讓老師徹底的吃透了教材……;讓學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講知識,領會方法,拓展思路,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結合學生
前面我提到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收受到學生自身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制約,所以教師在設計框架問題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與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如何幫助學生,給學生以技術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導和知識上的補充,這都是在教師設計框架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的。
2、數學框架問題的設計必須以課堂為主陣地。
在我國課堂教學還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所以我們認為框架問題的設計應該集中在課堂上。在課堂上怎樣實施以基本問題為核心進行的教學設計的問題,怎樣幫助學生「圍繞基本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怎樣安排教學時間?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教材所列問題化教學設計案例,很少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所以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去思考,去實踐。也需要專家給以指導。
3、數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還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例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語句來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麼想的?"、"這是為什麼?"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一種勤於思考的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最終目的。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英特爾?未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真正的實現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數學知識。
篇二:英語問題化教學設計
對初中英語問題化教學設計的思考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 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識的種子。同時, 新課程也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進行問題化教學的重要性。
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他們能堅持長時間地學習,但也因自我控制力不強,常出現分散注意力的行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而進行問題化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高級思維 能力。同時,學生在「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情緒,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 《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問題化」組織,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問題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分類
在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單元設計中,教師通過設計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和基本問題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這些問題激勵學生使用高級思維技能,幫助他們透徹理解基本概念。
(一)基本問題:
「基本問題」是引導學生致力於揭示各學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問題,它不是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學科問題(現在許多教科書上的問題),而是指向學科核心思想和深層次理解的,能夠揭示學科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問題。如:Do you know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How can you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English. 這些問題能夠作為研究的生發點,被無數次進行追問,也許永遠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這些問題有助於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基本問題有很好的挑戰性和穿透性,但學習者面對這些問題,容易無從下手,找不到進行思考的起點和入口。
(二) 單元問題
單元問題常常是那些幫助學習者進入到基本問題的問題,它們結合單元教學展開的活動,為基本問題提供了結合學習主題的具體通道,能夠很好的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支架。它們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
單元問題與單元學習或特定的主題相聯系, 他們支持一個基本問題的學習, 也可能導致更為微妙的基本問題的產生。如: Is fire harmful or useful? Are there any changes in our cities in ten years time?
(三) 內容問題:
內容問題不同於單元問題和基本問題,大多涉及的是事實, 而且都有明確的答案。內容問題保證基本知識的掌握, 以此為基礎通過單元問題、基本問題實現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如:What is a forest? What do forests provide for animals and insects?Why do people cut down forests?等。
通過這三種問題的設計,教師能較好地把握課程的基本框架結構,全面落實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內容問題的設計解決知識與能力目標,單元問題的設計著重於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基本問題,而基本問題則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這三方面是相輔相成、 相互滲透、缺一不可的。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問題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在使用二期課改教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的教師建設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出適合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問題及問題情境,也就是說:問題的取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英語的應用性,突出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內 容安排要注意英語語言知識的系統性,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設計的問題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取材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
三.初中英語問題化教學設計的策略
(一) 通過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學習
1、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出
學生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必須要求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找准教學活動的起點,例如: 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B 第35頁「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這一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了「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arth?」 這個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因為學生在Mole 1 Unit 4 「The Earth 」中已學到過有關地球的一些知識,我把它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增長點,以舊引新,符合學生學習過程中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規律。而且,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學生的回答是各種各樣的:
S1: Our Earth is beautiful. There are mountains and hills, seas and oceans, forests and woods, rivers and streams. I like our Earth.
S2: Our Earth is dirty. There is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land pollution.
S3: Our Earth is in danger. People are cutting down the forests. People are killing wild animals. We must save our Earth.
S4: Our Earth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S5: Our Earth is wonderful. There are tall buildings, long bridges and beautiful parks. There are all built by human beings.
當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 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了,並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為下面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掃清了障礙。最終通過對新知識的學習及與舊知識的聯系,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讓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以網路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
2、設計的問題要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搭建台階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就像是「腳手架」, 在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搭起一個個台階,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把學生的理解進一步引向深入。例如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A Mole 3 Unit 3 「 Good food, bad food」 這課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
單元問題: Why is Danny so heavy?
支架3: Does Danny often have sports?
支架2: Does Danny have a good diet? Why?
支架1: What has Danny eaten this week?
問題: What is a good diet?
教師在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之後,學生在相互協作中較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並得到成功的體驗。
3.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由聯想,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框架中
在學會新知識後,對新知識的歸類整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聯想」,就是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和眼前的知識聯系起來。比如「牛 津上海版」6B 第35頁「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這一課的重點是「promise to do sth.」, 學生在學會使用這個結構之後,我提醒他們進行聯想:它和我們學到過的那些結構是同類的?學生很快就想到了 「want to do sth」, 「like to do sth.」 「start to do sth.」 等結構,教師便自然地和學生一起把這些結構歸成一類。「自由聯想」策略的使用不僅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還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自主建構知識框架,為新知識「安家落戶」。
(二) 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英特爾未來教育單元計劃中所設計的單元問題就是生成問題的問題,它能引發學生提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的思考。單元問題沒有天然正確的答案,它是開放性的,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能使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 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篇三:問題化教學設計學習成果
問題化教學設計學習成果
1、框架問題與今天教學的現實問題有多遠?
2、框架問題如何應對教學應用進行合理設計?
3、框架問題與課程標准、與單元學習目標的關系。
1:框架問題與現實問題
肖武德老師說「框架問題中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基本問題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層次上是相通的。」我的困惑是,其中「層次上」是指什麼?框架問題與三維目標是一回事嗎?理論上和教學應用上的矛盾必要自己反思矯正。
我喜歡夏學會老師的「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即:內容問題圍繞是單元問題提出來的,而單元問題是以基本問題為前提而提出的問題,基本問題是具有開放性,有爭議性,有廣度性,有穿透性,並能夠引起學生的高級思維,因為這個基本問題是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框架問題設計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必須符合教學目標"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面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到底怎麼定位才妥當?同理,框架問題設計怎麼定位才妥當?而不能說「框架問題設計」應該定位在「教學目標」。
近階段在項目深化的教學應用調研的一場座談會上,我們繞著如何結合
問題化教學設計
學校實際開展項目教學應用問題,廣泛聽取了一線教師的意見,初步了解老師們對項目深化的認識、進程和實踐情況,特別是在項目教學應用中的困惑。陳英老師首先提到幾個問題:一是這個項目
正處於消化吸收當中,完成上交了作品後是有了點放鬆的感覺,但時間短,大家大都在教畢業班,如何完整的把項目應用到教學實際是最大的困難;二是目前限於在網路上下載一般的教學資源,自己製作的少,技術問題有待提高;三是希望主講教師給以點撥,在全過程給予理論指導和技術幫助。而胡教導談到,項目作品的單元問題設計是五年級的,現在教六年級,很難應用,應用了會也佔大量時間,影響學生升中考試;通過項目學習,收獲較大的是對諸如PPT技術的掌握,而動畫製作、音像技術處理等技術很不夠,課件製作水平低,建議省市項目主講教師專門研究,開個課件制班以提高大家的技術問題。胡教導還提到在項目系列作品中,是整體應用還是可以部分應用、完成時限等問題。有些老師在發言中也提到如何把理論上的項目設計落實到實踐上的課堂教學是最大的困難;如何有效應用更是難中難,都是要繼續探索的;不知道怎麼應用也不敢放開應用,技術落後仍然是個問題,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需要經驗引導。針對大家所提出的問題,有些主講教師結合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談到,2007年該項目學習的時候認為,「英特爾?未來教育」就是電腦,就是電腦技術;其實不是的,「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核心是採用問題設計。它跟我們的教育新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完整應用,最起碼評價量規和研究性學習,還有支持材料,都是經常應用的,個環節與常規教學可以緊密聯系,不一定要完整應用項目的設計,可以用框架問題備課;有時候教師講不清的學生反而講得很清楚,原因是我們創設了個好平台
也有主講教師認為1、項目教學應用的困惑根源,主要在於對項目教學模式的理解和運用習慣。因為,作為採用問題設計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目標是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那麼,這比如與今天的應試體制、落後的教學模式和習慣有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就會痛苦,而人常說,今天的孩子特別幸福,但幸福指數也最低,所以,我們努力並有所突破了,將是我們的幸福來臨。2、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意義建構自己的新教育,該項目就是很好的機遇。因為,知識不見得都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只有當一個活動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有收獲和啟發,這個活動才有意義,才能延續下去,才能推動我們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所以就是別人不理解,我行我素也是自有收獲的。3、我們不輕易崇拜模式但不能沒有模式。認為這個項目符合教改是先進的教學模式,省骨教師不把它應用好還有誰?海口不把它應用好還等誰?所以我們必須帶頭把項目做出成績,搞出成果;按照省市項目要求,完整、認真、深入把項目深化,快樂將伴隨痛苦而至。4、課堂教學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體,以往的教師基本功、學科基本功都主要課題教學藝術,就是缺少先進的理念,今天我們有先進的理念可不能忽略了教學藝術,就新課改以來的有效教學、學科整合等等系列教訓研究,大都強調教學的科學高效讓人容易忽略藝術
性;其實作為採用問題設計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學模式,在各個環節中都飽含有教學的藝術性內涵,也很容易展現教師的教學魅力。所以「規范—交流—展示—提高—反思—再提升」將是師生創造性前進的腳印。
常修澤教授在「十一五」改革:目標與任務——中改院改革形勢分析會上的發言中說,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主要矛盾是「不夠完善」的問題;據此提出「十一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在「已經確立」的體制「基本框架」內,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的問題。這樣的觀點是以完全肯定已經確立的體制框架為基本認知的。我認為已經確立的體制框架是有重大缺陷的,需要進行矯正,或者說需要新的構造。常教授說明了三個讓人非常信服的理由。所以也盼望咱們的專家對意思問題予矯正。
4.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能力
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學習工具的搜集與開發,這是實現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5、「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整合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
5. 信息技術情境設計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營造氛圍是前提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是創設積極參與的教學情境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在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下,不僅可以使記憶力增強,而且能活躍思維,發揮潛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適當的教學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如果教師純粹按照書本來教,可能有些單調,學生會學得很乏味.沒有了學習的興趣,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不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在此基礎上,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像、不斷創新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科學的、有計劃的、動手實踐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才會積極投入學習,實現和教師的互動.
二、主動學習是重點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把握對象的目前狀態,教學的情境設計也是這樣,必須要把握好學生們的心態.由於信息技術課的學科特點於其它科目不同,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各種心理反映做出恰當的判斷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奮點,並根據教學內容對其心理進行有效激發和控制,才能真正的實現教學情境的作用.
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技能性極強的課程,它的理論性比較抽象,如書本開始的二進制、編碼、計算機的組成等,許多學生打開書本就接觸到這些抽象的概念,會感到信息技術難學,也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打退堂鼓.其實這些內容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但可以營造不同的教學情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比如我們可以製作精美的教學課件,通過視頻、圖形、聲效,引發學生興趣,進行直觀、形象地教學,從而充分協調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能更好地領悟和記憶.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且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初中階段,每周學生僅一至二課時的學習時間,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的側重面應主要在於使用.讓學生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的實際技能,這既符合學科的特點,又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要求,從而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由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變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參與者.教學中,創設情境,發展學生智力,充分發揮學生潛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重點.教師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授或灌輸知識,著眼點應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要打破「包辦代替」的教學思想,還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必須從教學出發,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不要以教師的講為主,而要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要科學地指導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有效率.當然,對學生的疑難困惑,教師應重點講解.實踐證明,學生自學與教師點撥精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學生接受知識最快途徑.
當然,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設計學生主體作用,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應重在「引導」、「點撥」上下功夫,使學生獨立思考,進而提高綜合分析能力.總之,要在情境設計中盡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特色,讓學生充分享受到創造和成功樂趣,使他們學會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得到收獲是目標
教學情境地創設,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為了達成該目標,就需要在設計情境時充分考慮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實際情況.任務設計不應要求全體學生完全達標,但每個學生都應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收獲.為此,可以通過樹立榜樣,用激勵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一節課結束前,對於有電子作品的課程內容,比如Word、Excel 等章節,我會鼓勵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在展示作品時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意圖,創作思路,讓大家了解作品產生過程.由於學生們積極評價給創作者帶來愉快的感受,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這樣一來,表現較好的學生會在我的課堂上獲取成就感和被認同感,有助於他們學習興趣的進一步培養,而暫時表現一般的學生也會學有榜樣,榜樣的力量可以督促他們下一節課好好練習.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教師還可以巧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聯想,激起他們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在課後自我學習.通過查閱資料、自我學習的方法,變教師的「引導式」為學生的「選擇式」.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判斷,並從資料的查閱中論證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在網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通過論壇與他人進行學習、交流和探討,不斷積累相關的學習資源信息和不斷總結學習方法,逐步豐富學習經驗和提高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形成「頭腦風暴」,主動尋找同伴互助,鑽研探究,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
6. 如何激發高中生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生所處的青春期正是好奇心強這個心理特點,而好奇心強又是激勵人們探索知識的起點,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新的知識。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即使掌握了創新方法,也很難有創新行為。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與老師的配合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呢?
一、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新課程標准提倡探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認真分析教材,結合認知理論,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習慾望,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始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探究活動,已成教師的共識。進行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有疑問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
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教師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通過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諸如探索發現、情境激發、自由討論等,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思考、探究知識、展示才能的空間,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應用知識,使其心智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教學形式是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最好契機。
在講述《信息及其特徵》時讓學生觀看朝鮮戰爭與蘭德咨詢公司故事的幻燈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朝鮮戰爭與蘭德咨詢公司故事。朝鮮戰爭前,蘭德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推銷一份秘密報告,其主題詞只有7個字,要價150萬美元。美國國防部認為是敲詐,不予理睬,結果「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戰爭結束之後,國防部才想起那份報告,要來一看,追悔莫急。問題:那7個字是什麼?」——「中國將出兵朝鮮」,從而引入信息作為決策重要依據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寓言故事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求知慾望,發掘創造潛能,獲得學習樂趣、並轉化為學習動機。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有著其他傳統教學媒體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傳播媒介於一體,並可以靈活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以良好的交互性為教師與學生提供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流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較好地完成教與學,學與練的全過程,具有極佳的教學效果。很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視聽並用,拓寬了信息傳輸渠道,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研究證明,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對加強記憶和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 ,能使教學內容由難變易,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有效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激發學生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高中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並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可使學生感到親切。學生在這種互動中積極參與,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要盡可能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的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教學規律。
如在講授電子郵件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對照講解,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以便於學生理解。比如關於電子郵箱的用戶名和密碼,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來講解:在網路上為我們傳送電子信件的機構,我們稱之為電子郵局,我們可以向電子郵局申請一個電子信箱,用於收發自己的電子信件。申請電子郵箱時要提供用戶名和密碼,有什麼用呢?同生活中一樣,每個電子郵局中有很多電子信箱,為了區別辨認,每個電子信箱也有一個郵箱號和一個密碼鎖,申請時提供的用戶名就是我們為自己的電子郵箱所設的郵箱號,密碼就是我們為密碼鎖設定的密碼,那麼,我們使用電子信箱時,只要提供正確的郵箱號和密碼,就能開啟信箱,從而收發電子信件。這樣講解,可以讓學生覺得網路世界和現實生活一致的。
四、創建平易近人的和諧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師表形象和師德修養。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師的信任和尊重。對待學生要和藹可親、一視同仁,特別是對後進生要倍加關心,不厭棄鄙視,更不應諷刺挖苦,對於他們回答的問題,哪怕只有一點是對的,老師都應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認真地予以補充,以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自卑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課堂上不應嚴肅有餘而幽默不足,不應整節課都非常嚴肅地說教,適當地插入幾句幽默的話,就能將一些尷尬的現象轉移到學習上來。從而建立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以達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五、注意轉換師生角色,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是師尊、生從的過程,教師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監控下學習,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被忽略。高中新課程要求師生變換關系,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只是一個促進者,給學生—個想像創造的平台,激發學生多元化和發散性思維。運用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參觀,訪問、旅遊、故事、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力與想像力,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在備課時,不管是備教材還是備學生,都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興趣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從而學會自主地學習。
7.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
8.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知識儲備,擴大課堂容量.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正因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教學方法具有獨特性、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審美情趣,優化教學過程;可以藉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蘇聯教育家羅廖夫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深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光、影、畫、特技等手段,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在一個新的平台中寬松、愉悅地學習,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習平添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訓練學生思維.
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僅靠興趣是不能長久的.學生要獲取豐富的知識,除了願學和善學外,還要樂學,而學習的樂趣來自學習過程中對於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教師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性、協調性、突出性,才能達到解決重點難點的目的;只有藉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直觀形象地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距離,才能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達到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單位時間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審美情趣,改善認知行為.
審美感知是人對於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於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教師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白板等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觸動學生審美感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藉助信息技術,通過審美感知,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學生心態的系列變化:或愛,或憎,或喜,或怒,或歡快,或沉悶……這些情感色彩的印記,在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改善學生認知行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想像訓練,培養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想像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軀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恰當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想像的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經常進行想像訓練,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強大優勢.教師要清楚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9.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而信息技術正好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盡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一位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問題去激發思維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無意發現了一棵大樹上掛著一個奇特的仙桃,令他們垂涎三尺,搶著上樹摘。正好猴王走過來,看見他們,就一聲令下:「不準摘!誰想摘,必須先過我這關!」猴王便出了兩道計算題26×25+25×14=? 25×(26+14)=?考他們。結果,有個聰明的小猴子搶先答出兩道題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聽後,很高興,親自摘下桃子給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這兩題的算式不同,結果怎會一樣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欲言而不能,教師趁勢而入,因勢利導、展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將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這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學生們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二、創設「親歷」情境,化解知識難點
新課標強調:要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而網路技術以其資源的豐富性、交互性等優勢給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使兒童彷彿「身臨其境」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的要點,化解知識難點,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網路進入課堂,能將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體現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如,一位教師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節約用水」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測量、繪制等知識,還從網上了解到了有關我國水資源的概況等,真正體會到一滴水的價值,受到了良好的養成習慣教育和國情教育,可謂受益匪淺。
又如:在教學《直角的初步認識》時,當學生認識了直角,學會了畫直角後,我們設計了一個拓展題:經過個屏幕上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射線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轉),要求學生用滑鼠拖動、旋轉兩條射線,利用電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畫出多少個直角(無數個)?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過網路控制平台與教師直接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網上監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輔導,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實處,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了網路,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課題進行探索。自己上網查資料,上網求解、討論等,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三、創設激勵情境,促進學生敏捷思考
實踐證明: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挖空心思去爭取勝利。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具有運載信息量大、反應速度快、綜合表現力強和容易控制的特點,恰到好處的創設一些激勵情境,有利於學生敏捷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學生學習20以內口算加減法時,傳統的方法是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看算式回答。這樣,教師很難以照顧到每一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應。而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室中的一個交互游戲型課件,讓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當學生提前或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的完成任務,才能進入下一關的練習,否則仍然返回這一關,而且每一關都有不同的難度,越到最後,難度就越高,要求學生的反應速度更快。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地位,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整齊劃一的缺陷,照顧到了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體驗。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學習毅力。
四、創設「對比」情境,培養學生辯異能力
形近而實異的數學知識,常常困繞著小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不能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那些看似相同,實際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理解上的迷茫處,通過有針對性的觀察、對比辨析,能使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如: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時,我利用課件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境:王伯伯家在自家門前開墾了一塊長20米,寬6米的長方形麥地,為了保障麥子豐收,給麥田的四周圍上籬笆,王伯伯需要築多長的籬笆?王伯伯種了多大面積的麥子?
教學中教師先幫助學生明確面積和周長的本質屬性:面積是指物體平面的大小,周長是指物體四周的長度。並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黑板的面積和周長的具體含義。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徵後進行比較異同點,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深刻認識和准確理解,同時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 創設應用情境 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有利於使學生體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計算機卻有模擬性強的功能,能很好的創設一個虛擬應用情境。
如:學生學習「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後,我藉助錄像,設計了學生親身經歷的秋遊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美麗的大自然以及孩子們捉迷藏、跳皮筋等游戲相映成趣,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趁學生正入情境時,畫面嘎然而止,出現了一組數據:唱歌的10人,捉迷藏的14人,跳皮筋的26人。老師抓住時機提問,誰能根據這組數據提出幾個問題?先小組交流後匯報。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提出了如唱歌的比捉迷藏的少多少人、跳皮筋和捉迷藏的一共多少人、唱歌的和捉迷藏比跳皮筋的少幾人等多個數學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喜聞樂見、親身經歷的生活情境,選擇了自己喜愛的事物,展開了思維的翅膀,提出了自己想提的問題。這樣做不僅較為順利的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轉換為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
綜上可知,教師創設情境的途徑、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只要創設的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符合學生與教材的實際,都能使課堂收到良好的效果。體會到一滴水的價值,受到了良好的養成習慣教育和國情教育,可謂受益匪淺。
又如:在教學《直角的初步認識》時,當學生認識了直角,學會了畫直角後,我們設計了一個拓展題:經過個屏幕上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射線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轉),要求學生用滑鼠拖動、旋轉兩條射線,利用電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畫出多少個直角(無數個)?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過網路控制平台與教師直接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網上監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輔導,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實處,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了網路,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課題進行探索。自己上網查資料,上網求解、討論等,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三、創設激勵情境,促進學生敏捷思考
實踐證明: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挖空心思去爭取勝利。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具有運載信息量大、反應速度快、綜合表現力強和容易控制的特點,恰到好處的創設一些激勵情境,有利於學生敏捷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學生學習20以內口算加減法時,傳統的方法是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看算式回答。這樣,教師很難以照顧到每一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應。而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室中的一個交互游戲型課件,讓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當學生提前或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的完成任務,才能進入下一關的練習,否則仍然返回這一關,而且每一關都有不同的難度,越到最後,難度就越高,要求學生的反應速度更快。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地位,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整齊劃一的缺陷,照顧到了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體驗。而且,有利於培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