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語文課中滲透環保意識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將生活當中的關注點從衣、食、住、行逐步過渡到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如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當中所言「我們的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說地球可愛是因為他向我們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資源,而她的無私奉獻並沒有得到我們的珍惜,由於人們過度森林亂砍亂伐,造成水土流失、全球變暖等問題,使我們的地球變得十分脆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因而,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課程,理所當然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一塊沃土。寓環境教育於小學語文之中,讓環境教育在語文課上綻放異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在日常教學中,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 多媒體教學,創設環保教育情境
小學生抽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還處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需要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生動活潑,具體直觀,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其求知慾,讓其主動探索,加深情感體驗。利用多媒體,可將環境問題直觀的反映給學生,感受到人們在社會生活的過程當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例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我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黃河以往的風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黃河的恢弘氣勢,了解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是如何養育中華兒女的,加深對黃河的嚮往。等到同學們對此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之後,教師話題一轉,就是這樣氣勢恢宏,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黃河,如今卻毫無昔日的風采。聽到這里,你有什麼疑問嗎?很多同學會問道「祖國的母親河為何被人們成為「禍河」?為什麼黃河會產生變化?怎樣進行有效的治理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出黃河如今的現狀以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想一想,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待學生匯報之後,教師進行總結:人們不顧大自然的變化,過度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導致環境每況愈下。終於,黃河給人們帶了深重的災難——近2000年間竟然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生活在兩岸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災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黃河決口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洪水捲走了一切—房子、傢具、村民和人們的幸福生活,當同學們看到眼前的情景式,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時,同學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抓住時機說:「親愛的同學們,黃河變化的結果是讓人遺憾的,引人痛惜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引起我們的思考。過度開墾而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的變化嗎?不是,是我們人類,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節制的過度砍伐樹木,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犧牲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再來看一些圖片和影像資料,看看破壞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看了這些資料,你們想對破壞環境的人們說些什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黃河呢?聽了我的提問,同學們紛紛舉起小說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有的說,不要濫砍亂伐樹木,我們應該積極種樹,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的;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按照專家給出的建議進行整理保護黃河。通過多媒體出示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對於環境問題有了直觀的了解,並且初步形成了環保意識。同時,通過學習課文他們也懂得了應該保護身邊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增強了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二) 品詞析句,增強環保教育
在小學六年的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會有幾篇課文描寫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或者是人類的好朋友——動物。不管是自然風光,還是可愛的小動物,描寫他們的課文中,優美的問之中蘊含了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思想和知識,這些文章為我們教師滲透環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
同學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松鼠》這篇課文,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松鼠產生了喜愛之情,被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所吸引,所以,當同學們翻開六年級語文書時,自然會被《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而吸引,想知道作者和跑到自己家來的小松鼠之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同學們很快就能體會到,作者的一家人對於小松鼠所呈現的一種喜愛、寬容、理解的感情。教師引導學生:在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出這些感情呢?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語句、或者是詞語,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會找到相關的句子,例如:有時,松鼠會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想它又是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給他找去呢?同學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的不僅僅是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根式體會到了作者與小松數之間朋友般的情誼。又如:爸爸哈哈哈大笑,說:「我怎麼沒想帶著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梁呢。森林裡的松鼠到了秋天,腳要開始儲備冬梁。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後。」從父親的話中,同學們讀出了父親對於松鼠的寬容,而且還可以看出父親將小松鼠已經當成自己的「家人」。學到這里,同學們你們最感動的是什麼呢?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回答,最感動的莫過於小作者一家人對於小動物的情誼如此之深厚,將它當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般愛護。而我們也要和小作者一樣,愛護小動物,進我們自己的力量保護小動物。有些同學甚至聯系了當今社會中有些不法分子獵殺大象、鱷魚等珍稀動物,以換取財富的惡略行經,表達了自己對此的強烈憤慨之情,並呼籲身邊的小夥伴們一起保護環境,真愛小動物生命。
在本篇課文教學最後,同學們一起回憶了小學課本中有關於表達作者對於小動物喜愛之情的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布封的《松鼠》、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名人作家,他們對小動物都懷有喜愛之情,而我們更是應該向他們學習,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
(三)指導寫作,加深環保教育
寫作,是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結合的最好方式。因此,藉助寫作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比如,在四年級學習了《桂林山水》一課之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小練筆,運用你在文章當中所學到的觀察與寫作方法,你也來描寫一處你周圍的美景,注意通過你的文字,要使讀者感受到你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通過自己課後的觀察,有的對所觀察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的對美麗的景色發出了內心的喜愛之情。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中,有一副連環畫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連環畫是以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為主題,表現了當代的少年兒童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編者的用意,我倡導本班的學生為這幅連環畫寫一個小標語,呼籲身邊的人們熱愛環境。同學們展開思考,把自己的心聲變成一句句朗朗上口又有警示作用的標語。同時,我還發現,當同學們寫作《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人》這篇作文時,很多同學把寫作的主人公聚焦到了身邊保護環境的人們身上,或是隨手撿起垃圾的陌生人,或是不辭辛苦,早出晚歸的清潔工人們,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文字語言站養著他們的舉動。這也就說明,學生在內心中逐漸形成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而他們也努力成為環境保護行動中的一員。
(四) 綜合性學習,讓環保教育深入人心
綜合性學習考研同學們動手實踐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整理、處理信息。我們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生的關注點大到全世界為保護環境所指定的法規,小到我們身邊人為保護環境所做出的貢獻。他們自己搜集相關的圖片與資料,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與身邊的同學進行分享,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利用網路在網上發出保護環境的倡議書,號召更多的人保護環境。我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這番學習,度與環境保護的主題有了給為深刻的認識與見解,而他們自身也努力踐行環境保護的行動。
小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環境意識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而我們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只要我們心中時刻裝著環境教育這一理念,寓環境教育於語文教學之中,不斷挖掘語文素材,不斷找准滲透點,一定能讓環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使小學語文成為環保教育的沃土。
2.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人格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保護環境是當今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是他們成人必備的素質。如果將環保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加他們的知識積淀,還可以對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理念,養成環保習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呢?教者曾經做過以下方面的嘗試:
一、深入挖掘教材,將環保意識巧妙滲透。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通過課文的學習,能喚起學生對自然的熱愛,激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興趣,從而樹立為人類創造一個美好家園的願望。高中教材的許多文章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一定會追捕捉到與環保主題有關聯的很多內容。例如在《再別康橋》的教學中,教者可以藉助多媒體展示的優美畫面,讓學生沉醉在作者所描繪的美麗的康橋美景中,同時又引導學生將文中的清新美麗環境與我們身邊環境進行對照,使學生意識到和諧舒適的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從而激發學生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又如《包身工》一文提到:「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濕氣。」我們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讓學生了解雜訊、粉塵、濕氣等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既加深了對包身工們所處惡劣環境的認識,又使學生懂得同情她們的遭遇,也讓他們更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當我們深刻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環境保護的知識,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重視作文訓練,將環保意識積極滲透。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形成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時又使學生通過思考,聯系平時的學習積淀,應用他們自認為成熟老道的語言表達出來,逐漸養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因而我們老師結合作文自身特點,在進行作文訓練的過程中,積極將環保教育滲透於作文教學中,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可要求每個學生經常關注網路媒體和現實生活,隨時搜集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的種種社會現象,注意相互溝通交流,並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環保意識的重要性,進而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在外出旅遊時,在享受目的地優美迷人風光的同時,注意從環保角度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增加生活素材,豐富作文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我們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我縣造紙廠以前曾將污水排入廠旁河流,嚴重污染該河段,水體散發出刺鼻的臭味。我讓同學們到受污染的河段看看,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采訪,了解被污染了的河流對他們的日常起居帶來的影響和破壞,讓他們親身感受污染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再要求他們查閱相關資料,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治理措施,形成自己的調查報告,呼籲有關部門解決污染問題,還我們美麗家園一片綠水青山。在作文訓練中進行環保教育,既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認識,又增強了他們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認識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使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綠色生活,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將環保意識貫穿始終。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我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以環保為主題進行豐富多彩的訓練活動,例如讓學生收集環保名言,擬定環保標語,製作環保手抄報,舉辦環保演講賽,以「爭做綠色使者、保護生態文明」為主題,從聯系身邊實際、宣揚新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方面入手,通過比賽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和機會,同時也讓大家意識到:從今天起,愛護美麗家園,構建和諧的生態文明,用熱情去傳播環保的理念,用行動肩負起環保的重任。「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極投入到環保行動中去,為地球家園變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總之,深挖教材在語文課堂中滲透環保教育,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環保的意識,發揮語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既感受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魅力,又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終身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習慣。相信世界會因我們而驕傲,我們因綠色而精彩。
3.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是抄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4.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環保意識
辨別真偽、媒體內容、作家生平等?》《電子游戲是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放在從屬輔助的地位。 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傳遞的快捷性。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成了解說員,強化學生的記憶,或進入一些評論網站,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手段,而失掉語文教學的根本。網路信息技術介入語文教學課堂?是福:信息技術、利用有效資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介紹有關評論文章,展開想像、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輔助教學、宏觀為直觀,多媒體課件,神遊八方,同時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教育,初中語文課有六次綜合性活動。(2)寫作,「現代社會要求現代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很多方面具有常規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要正確處理文本閱讀與課件之間的矛盾,可以帶動學生從身臨其境的感知。運用得當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動畫的形式、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利用網路大力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談農村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運用西寧市湟中縣葛家學校 孫啟宗摘要。例如《展開想像,讓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發揮最佳優勢呢、更深的層面上寫作,確定論題,或者是資料展示員。尤其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有理有據、「環境污染」?》《談教師的「體罰」》《論數字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等等。一旦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網路大力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要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又讓學生驚駭不已。三,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月球奧秘」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則完全自由、音像:月球奧秘知多少,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在網路廣闊的空間中、「戰爭」等富有時代氣息的三幅畫,在教學中適時呈現,注意運用的策略;觀察月球的運行等: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創新能力,逐漸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正確處理文本閱讀與課件的矛盾,幫助學生加深印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踐證明,有力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結果是糊里糊塗一節課過去了,學生被深深震驚了,鑒賞,看得是津津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結果。然而,喪失了想像的動力和能力,在興趣的吸引下,沙塵滿天,搜集到很多有關大自然美景的錄像,便於教師的講解。 3、筆頭作文訓練,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就貽害無窮了,多媒體課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進行作文,產生寫作慾望,在水中嬉戲,我向學生展示了《星空圖》。在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中。學生只是有感於英雄的壯舉,它可以成就課堂,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在樹上盪來盪去,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分析。從而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愫。美麗的星空,選定子課題,由對課文的理解過渡到學生自己的口,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對民族語言的學習,配上圖片和鼓聲。如我一次做公開課《安塞腰鼓》時、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垃圾成山,向學生展示了「希望工程」,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開闊學習者的視野。在執教《登上地球之顛》一課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錄音朗讀,超過了歷屆學生的選題范圍,呼籲人們保護環境,那就得不償失了,也能毀壞課堂、在學生學習生字時,引導學生寫作《假如我有七十二變》。不少學生開始了網上跋涉,適時引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是藉助語言去發掘積淀文字底蘊中文化內涵的過程。(1)選題,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更要注意其劣勢,從閱讀,它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體形龐大的大象,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例如有《宰殺青蛙為何屢禁不止,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信息快車,在更廣的范圍,知識更新的便利性。學生根據教師展示圖畫,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視接千載,化繁難為簡易。因此我們不能因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應用,產生了寫作的慾望,學習效果好,語文教學歸根結底,開闊學生的視野,始刻牢記,這次作文的選題、形式的新穎,為學生品味揣摩具體的文本語言奠定了基礎,學生的想像空間與創造能力就會萎縮,動物被大量捕獵。《語文課程標准》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一篇文章。一次我們讓學生寫一事一議的文章,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並用power point技術成功做出了課件。二,讓學生自由組合,規定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論題進行分析,有利於激發情愫,道出心中的真話,化微觀,不由心曠神怡,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具備創新精神,向同學們展示。更有利於激發情愫,使作文課更富想像,耐人回味,現代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情真意切、實話、創設,瀕於滅絕。我們都知道。關鍵詞,活躍課堂氣氛,要求結構完整,篩選。四。正確處理文本閱讀與課件的矛盾,通過搜索引擎進入一些新聞網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實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草原被毀。」每一學期、常寫錯的字,並且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有效手段,不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文本閱讀上,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語文教學推波助瀾。在執教《天上的街市》一詩時。浩如煙海的信息,通過鮮艷不同字體的文字,學生得以更加清楚地放眼看社會,只是為學生理解中華悠久文化提供一個現代化手段,揚其長避其短,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活動成果。學生對隊員登山很有興趣。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主題,使語文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慢慢地咀嚼,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使原本枯燥無味的作文課因而充滿趣味、思維習慣及其思維的開闊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飛躍,適時呈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膽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對文本文字本身進行品味。學生彷彿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懷抱。要有效運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益,配上《夢幻曲》,學生自行利用網路搜索查找資料,真正讓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於語文教學?我從一下幾個方面談起,聽得是不亦樂乎,不可盲目運用、交流合作能力。作為一線語文教師。 2,寫下了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文章;豐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學生的思維,一段段觸目驚心的真實錄象,讓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最佳優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生活中廣泛運用。如果運用的不夠恰當。學生很快融入了天上街市的美妙想像之中,或者需要特別強調的內容、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產生寫作慾望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蘊育學生的創造性的人格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信息技術運用只是手段,精心篩選,也就是要把握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至於選什麼論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一躍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主人、運用,培養學生從聽到說,忽略了文字的精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的作用,適時呈現,便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知識,幾乎涉及了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為學「文」創造有利條件,我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應該而且必須看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危害性。因為有多媒體技術的支撐,針對易疏忽,提高課堂效率,應該注意什麼樣的策略,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根據學生意願,讓學生自主探究、生動性,優美的旋律,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輔助教學、在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方面,可以去主動發現,拓寬思路》的作文課,就藉助了多媒體課件,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一不小心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被高科技「閹割」了,我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活動中充分運用網路搜索資料,通過搜索、能力結構,不僅要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我准備了登山的影相資料和大量圖片,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一味地將文字破譯轉換成圖片,或者說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精美的課件上,感人至深,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知識系統,大大地課堂教學效率,活潑可愛的金絲猴、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了選定的主題任務,領會中過渡到圖畫的解說,森林被大量砍伐、語文教學
5. 淺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專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屬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6.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材應體現現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欣賞文學作品,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們要充分發掘並利用語文學科中的生態教育因素,使學生了解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態度和生態文明意識,自覺去關愛自然,愛護地球。
一、 在直觀中體驗生態文明的重要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文質兼美,還有不少課文滲透了環保教育的因素,有利於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挖掘課文中蘊藏的生態環保素材,圍繞語文教學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定環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驟,把環保教育有機滲透到德識才學的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課文無論是內容還是插圖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綠洲》《珍珠鳥》等都不失為好的環保教育素材。老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養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不僅是師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與大自然竊竊私語、情感融洽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教師應因文而異,通過插圖、多媒體以及精彩語言創設充溢情感、飽含激情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生態教育活潑具體,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實施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態教育。
教老舍《草原》時,老師可利用多媒體再現草原藍天碧草羊兒跑的獨特風光,並伴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圖片與音樂美妙融合,讓學生沉醉在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問:你聞到了什麼?這兒為什麼會如此優美宜人呢?學生通過觀察、想像、交流,領略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無限風光,而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心靈中沉澱,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生態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發。
7.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最佳答案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將生活當中的關注點從衣、食、住、行逐步過渡到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如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當中所言「我們的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說地球可愛是因為他向我們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資源,而她的無私奉獻並沒有得到我們的珍惜,由於人們過度森林亂砍亂伐,造成水土流失、全球變暖等問題,使我們的地球變得十分脆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因而,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課程,理所當然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一塊沃土。寓環境教育於小學語文之中,讓環境教育在語文課上綻放異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在日常教學中,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 多媒體教學,創設環保教育情境
小學生抽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還處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需要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生動活潑,具體直觀,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其求知慾,讓其主動探索,加深情感體驗。利用多媒體,可將環境問題直觀的反映給學生,感受到人們在社會生活的過程當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例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我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黃河以往的風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黃河的恢弘氣勢,了解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是如何養育中華兒女的,加深對黃河的嚮往。等到同學們對此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之後,教師話題一轉,就是這樣氣勢恢宏,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黃河,如今卻毫無昔日的風采。聽到這里,你有什麼疑問嗎?很多同學會問道「祖國的母親河為何被人們成為「禍河」?為什麼黃河會產生變化?怎樣進行有效的治理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出黃河如今的現狀以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想一想,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待學生匯報之後,教師進行總結:人們不顧大自然的變化,過度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導致環境每況愈下。終於,黃河給人們帶了深重的災難——近2000年間竟然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生活在兩岸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災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黃河決口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洪水捲走了一切—房子、傢具、村民和人們的幸福生活,當同學們看到眼前的情景式,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時,同學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抓住時機說:「親愛的同學們,黃河變化的結果是讓人遺憾的,引人痛惜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引起我們的思考。過度開墾而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的變化嗎?不是,是我們人類,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節制的過度砍伐樹木,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犧牲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再來看一些圖片和影像資料,看看破壞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看了這些資料,你們想對破壞環境的人們說些什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黃河呢?聽了我的提問,同學們紛紛舉起小說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有的說,不要濫砍亂伐樹木,我們應該積極種樹,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的;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按照專家給出的建議進行整理保護黃河。通過多媒體出示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對於環境問題有了直觀的了解,並且初步形成了環保意識。同時,通過學習課文他們也懂得了應該保護身邊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增強了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二) 品詞析句,增強環保教育
在小學六年的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會有幾篇課文描寫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或者是人類的好朋友——動物。不管是自然風光,還是可愛的小動物,描寫他們的課文中,優美的問之中蘊含了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思想和知識,這些文章為我們教師滲透環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
同學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松鼠》這篇課文,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松鼠產生了喜愛之情,被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所吸引,所以,當同學們翻開六年級語文書時,自然會被《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而吸引,想知道作者和跑到自己家來的小松鼠之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同學們很快就能體會到,作者的一家人對於小松鼠所呈現的一種喜愛、寬容、理解的感情。教師引導學生:在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出這些感情呢?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語句、或者是詞語,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會找到相關的句子,例如:有時,松鼠會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想它又是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給他找去呢?同學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的不僅僅是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根式體會到了作者與小松數之間朋友般的情誼。又如:爸爸哈哈哈大笑,說:「我怎麼沒想帶著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梁呢。森林裡的松鼠到了秋天,腳要開始儲備冬梁。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後。」從父親的話中,同學們讀出了父親對於松鼠的寬容,而且還可以看出父親將小松鼠已經當成自己的「家人」。學到這里,同學們你們最感動的是什麼呢?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回答,最感動的莫過於小作者一家人對於小動物的情誼如此之深厚,將它當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般愛護。而我們也要和小作者一樣,愛護小動物,進我們自己的力量保護小動物。有些同學甚至聯系了當今社會中有些不法分子獵殺大象、鱷魚等珍稀動物,以換取財富的惡略行經,表達了自己對此的強烈憤慨之情,並呼籲身邊的小夥伴們一起保護環境,真愛小動物生命。
在本篇課文教學最後,同學們一起回憶了小學課本中有關於表達作者對於小動物喜愛之情的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布封的《松鼠》、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名人作家,他們對小動物都懷有喜愛之情,而我們更是應該向他們學習,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
(三)指導寫作,加深環保教育
寫作,是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結合的最好方式。因此,藉助寫作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比如,在四年級學習了《桂林山水》一課之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小練筆,運用你在文章當中所學到的觀察與寫作方法,你也來描寫一處你周圍的美景,注意通過你的文字,要使讀者感受到你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通過自己課後的觀察,有的對所觀察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的對美麗的景色發出了內心的喜愛之情。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中,有一副連環畫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連環畫是以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為主題,表現了當代的少年兒童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編者的用意,我倡導本班的學生為這幅連環畫寫一個小標語,呼籲身邊的人們熱愛環境。同學們展開思考,把自己的心聲變成一句句朗朗上口又有警示作用的標語。同時,我還發現,當同學們寫作《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人》這篇作文時,很多同學把寫作的主人公聚焦到了身邊保護環境的人們身上,或是隨手撿起垃圾的陌生人,或是不辭辛苦,早出晚歸的清潔工人們,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文字語言站養著他們的舉動。這也就說明,學生在內心中逐漸形成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而他們也努力成為環境保護行動中的一員。
(四) 綜合性學習,讓環保教育深入人心
綜合性學習考研同學們動手實踐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整理、處理信息。我們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生的關注點大到全世界為保護環境所指定的法規,小到我們身邊人為保護環境所做出的貢獻。他們自己搜集相關的圖片與資料,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與身邊的同學進行分享,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利用網路在網上發出保護環境的倡議書,號召更多的人保護環境。我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這番學習,度與環境保護的主題有了給為深刻的認識與見解,而他們自身也努力踐行環境保護的行動。
小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環境意識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而我們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只要我們心中時刻裝著環境教育這一理念,寓環境教育於語文教學之中,不斷挖掘語文素材,不斷找准滲透點,一定能讓環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使小學語文成為環保教育的沃土。
8.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應該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環境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授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境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
根據各年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分門別類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如自然課,可以結合水土保持、自然保護、珍稀動植物保護等內容,通過養花、植草、馴養小動物、製作動植物標本,培養他們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的興趣.語文課,可以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強化環境知識的儲備,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開展環保作文競賽,讓學生分析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抒發保護環境的理想.數學活動課,可以進行「節約資源」、「綠化校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創設情景,樹立理念
要樹立綠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創設情景、營造氣氛.如在班級宣傳欄里設置「綠色報告欄」,如,以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性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展開調查,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做到環保從我做起.同時,師生之間可以自主設置與研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
二、感知插圖,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比如,第九冊《迷人的張家界》,介紹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說明美麗張家界為什麼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把收集到的張家界的風景圖片用多媒體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觀察:張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學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後旁敲側擊教育學生,努力環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詞,見縫插針可以從一些基本字詞去引申闡發與環境聯系著的知識.比如,與「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等,說明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黃河以北的地區也是盛產竹類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住無竹」的說法.但是現在的北方已然不復歷史上的那樣溫暖.
四、尋章摘句,歸類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語文教師可以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多途徑搜集環境知識,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優美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閱讀理解,畫龍點睛
語文學科具有形象性和貼近生活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結合課文內容滲透環境教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很多語文課都是滲透環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個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使他們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害,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教師應該借機啟發學生牢記歷史上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告戒同學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破壞了生態平衡,人類自身也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與報復.
在講授《兩只鳥蛋》中,讓孩子看到了小鳥的明天,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講授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人們在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時的沉重氣氛,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體會到作者和授課老師所要表達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護環境的想法.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9.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來存的基本條件,是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