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堂教學思想有什麼重要意義
確立正確的課堂教學思想是學校課堂教學管理的「綱」,正確的課堂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靈魂。課堂教學管理首先應是課堂教學思想的管理。課堂教學思想是指導人們將關於課堂教學的客觀規律的認識轉變為指導人們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主張和具體要求是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所努力想要達到的標准。當前我們認為學校要圍繞「以學科的師范性為先導以學科的學術性為前提以學科的基本思想為主線以學科的思維訓練為中心以學科的示範性教學為手段以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等方面構建自身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只有用體現時代精神和師范特色的課堂教學思想來指導課堂教學管理改革才有方向,離開了先進的課堂教學思想指導課堂教學管理改革只能是一種盲目的探索。
『貳』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指的是什麼
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教育思想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為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
教育思想的類型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2)課堂教學主張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要求規定:
1、教學活動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
2、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3、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採用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准答案。
『叄』 課堂教學
歷史課堂如何從傳統教學的樊籬中走出?怎樣才能提高的有效性?這是廣大教師非常關心的問題,以下是本人經過兩年的新課程實踐體會到一些對課改的粗淺看法和認識,不足之處供同仁指正。
一、根據學生差異准確定位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南,教學的每一步驟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和完成;課改下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既要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化目標思考和定位;要體現歷史學科教學的規律,還要體現為學生的發展。
目前教師中普遍存在重教材和教法研究,輕視對學情、學法的思考的現象,而學情恰恰制約著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課程改革也面臨著學生在基礎、能力、習慣、方法等方面的差異,這是教師進行教學思考與設計以及目標定位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目標的設計與呈現方式以梯級分布最為適宜,每節課的目標不要制定得太多,要符合學情,以能夠實施和落實為好。例如《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學目標定位如下:首先,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過程和內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縣制職能、地位和相互關系),其次,分析歸納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徵和影響,對比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培養學生分析和對比能力)。分析和歸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而深遠影響,體會中央集權制度對於形成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積極作用。知識目標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為形成有序教學流程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據和指導。教學目標的准確定位是為挖掘每個學生學習能力、轉變學習方式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平台,目標過高,學生可望而不可及就會失去信心,目標過低則引不起學生思維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跳起來能摘上桃子」就是根據學生差異逐步抬高達標的尺度,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感受,每個學生的能力都有相應的發展。
二、課程資源有效開發與選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選擇要以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中心展開思考,尤其要強調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資源開發,這是新課程理念突出的體現,也是國家對歷史課程社會功能重視的體現。以下是對「屈原與楚辭」教學內容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學預設:「(師)每當我們一提起屈原,我們就想起了一個節日,什麼節日呢?(生)端午節。(師)屈原是怎麼死的?(生)投江而死。(師)屈原為什麼要投江而死?(生)小人的讒言誹謗,被楚懷王免官、流放,思想打擊太大。(生補充)秦國攻破楚國郢都,自己的一腔革新政治,強大楚國願望無法實現,悲憤絕望而死。(師)假如你是屈原你會不會投江?(生)不會。(師)為什麼?(生)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師)人應該經的起挫折,要從挫折中堅強起來,不要被挫折擊垮,只有經得起挫折將來才能有大的作為。(師)屈原的死既不能驚醒楚國的統治者,更不會改變楚國的滅亡的命運,只會留給後人多一份遺憾,遺憾其忠君思想的迂腐;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生)紀念他的愛國思想。」(師)看來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永恆不變的追求。後來這一教學設計在實際操作中效果顯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互動中自然生成,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由此可見教材雖然是「死的」,而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實踐卻使課堂「鮮活和靈動」起來,同時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也不是越多越好,要學會有效選擇,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重點、難點來選擇,否則一節課是難以容納,將使教師「疲於奔命」,難以駕馭。
三、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形成問題模式的教學設計
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是教師創造性智慧的體現,是教學理念的實踐,是教學規律在課堂的演繹。科學靈活的處理教材就是要教師結合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篩選和有效的整合,以求得在教學過程中順利實施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教材的處理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述明朝後期「離經叛道」的李贄時感到這是一個難點,李贄的思想主張是課標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問題先易後難,層層深入:①李贄有哪些「離經叛道」的思想?(學生閱讀教材很快找到答案,並做出標注,條理清晰,易於理解)②形成李贄思想的原因是什麼?李贄有哪些性格特徵?哪些生活經歷造就了他這種性格?教師介紹生平。④其思想主張與其性格特徵、時代有什麼關系?這樣雖然打破了教材的先後順序,但卻使學生對問題的探討由易到難,克服了學習中畏懼的心理,思維一直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的興趣逐步提高。
四、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以教師為本位,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教師在課堂上是 「一講到底」、「目中無人」,講授和講解成為的主要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能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課堂上學生「疲於奔命」,很少有自我獨立思考的空間,長此以往身心疲憊不堪,逐漸成為學習的「奴隸」,「哀莫大於心死」,這種教學模式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遏制」,「害人不淺」。
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角色出現了變化,杜威曾這樣描述:「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著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漿把船劃向前。」新課程下教師再也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者和統治者,教師的「教」應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要「眼中有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關鍵是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定準,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導」上,即教師的「教」以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為依據,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導思、導學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成為教學反思的實踐者。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由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發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過渡。2、恰當處理好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之間關系
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教學方式決定了學習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是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前提,學習方式的改進又會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處理好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之間關系。
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教」體現在「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完全否定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如教師生動的敘事,嚴密的邏輯分析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實現的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要教師根據課程標准,發揮主導作用,採取恰當的教學行為達成教學目標。在學習方式轉變上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的主體性,要強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以「學」定「教」,強調學習方式和學生活動的設計,在活動設計中體現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方法的培養,同時生成對歷史的興趣、愛好和學科思維方法。3、重視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激勵作用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方式轉變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往往也是很多教師忽視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在的表現給予合理公正的評價,對每個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其作用不可小視,或許教師對某一學生的一次不經意的表揚或肯定,甚至一次贊賞的目光都會使學生非常在乎、興奮、激動,這有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很長一段時間對這門學科的熱情。當然教師的表揚與批評不是隨意的,否則學生會認為那是非常廉價和庸俗的事,不會激起感情的波瀾,也不會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參考文獻: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漢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歷史教學:2003,
10.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施良方,崔允淳.
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肆』 如何圍繞綠色課堂,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主張的落實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版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權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伍』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張內容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張內容:
1、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提出「我想不到有任回何不教學的答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2、理論基礎:主張將倫理學、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三中心:赫爾巴特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提出「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4、教學過程:提出四階段論——「清楚(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經過其學生齊勒修改為五段教學法,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學是為了「培養良好的公民」,屬於社會本位論的觀點。
(5)課堂教學主張擴展閱讀:
稱號
1、科學教育學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學》使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獨立的學科。
2、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與杜威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相比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稱作是舊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稱作傳統教育學代表人。
3、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是誇美紐斯之後教育學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似的人物,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陸』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什麼
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講解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原理、概念、公式。
答案是講解(講授中的一種方式)。
『柒』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
『捌』 一、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麼
在不同的時期,教育界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並賦予它不同的內涵。 第一種理解,認為課堂教學的活動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或者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過程。顯然這種看法是比較傳統的,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育的執行者手中,學習者只能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往往是以教師活動為主,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這種把教學當做是傳遞,把學習當做是聽講,把學生當做是容器的課堂顯然是落伍的,也不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實際。 第二種理解,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合起來的共同活動過程。如果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算獨白而非教學;沒有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只能算自學而非教學中的學,因此構成這個教學過程的基本成分有:(1) 講解(教師的活動);(2) 學習(學生的活動);(3)教材。此觀點認為: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教材這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展開的。其中教與學是以教材為媒介的,是師生雙方共同的認識活動。這種對教學活動本質的重新認識,確實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種理解,即後現代教育觀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流、是溝通,認為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以教學資源為中介的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的過程。這種認識以實踐理論為依據,強調人與人的交往實踐活動對人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影響,主張教師通過對話、交流與學生實現共同活動, 學生在交往活動中學到知識、掌握能力,學生是這種交往活動中的最大受益者,而教師作為交往的另一方,他們更多的卻是責任,是想方設法地給予學生交往的環境與機會,讓學生在交往中獲得有效的、有意義的學習與發展的責任。所以,交流、交往、溝通,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後現代教學的本質特點。從把教育的本質看作是傳授知識或師生共同活動,轉變到把教育看作是一種交流、交往與溝通,並且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的有效性學習活動,這一切無不體現了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與社會責任
『玖』 常見的課堂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幾種化學教學方法:如講授、演示、實驗、練習、討論和自學輔導等.
根據初中化學教材內容,可採取下以教學方法:
1.提倡以實驗為主的「引導發現法」或「邊講邊實驗法」進行概念、理論知識的教學.
課堂上一般以實驗創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意識,以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以探究問題為學習動力,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進行分析問題、揭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從而發現、形成概念.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時,首先由教師演示測定白磷燃燒前後質量變化的實驗,然後由學生分組測定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變化.通過多組學生的實驗事實導出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教師還可以藉助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從微觀去分析化學反應,揭示質量守恆定律的原理.這樣,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自然形成,學生學習起來興趣高,學習內動力大,對理論問題認識清楚.
2.提倡採用「邊講邊實驗法」及「對比遷移法」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把一些實驗引入課堂中,採用「邊講邊實驗法」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這種方法是教師在傳授某種物質的性質時都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實物,教師演示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自覺觀察的積極性,並要求觀察時認真細致,逐步培養觀察能力.有條件的要在演示實驗後,再讓學生親自做一遍實驗.例如在「氧氣的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做好C,S,P和Fe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是學生認識氧氣化學性質的關鍵.當教師演示實驗後,可讓學生把學生實驗「氧氣的性質」放在課堂上做,以增強感性認識.當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後,教師可用「對比遷移法」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製法和用途間的聯系.
3.提倡用「講練結合法」進行化學用語、化學計算等的教學.
化學用語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化學用語和化學計算是初中的難點,教材在編排上注重難點的分散.因此對這些難點的教學適宜採用分散教學,宜採用教師精講、學生勤練的「講練結合法」,這種教學法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教學活動.在化學用語的教學中,教師精講,提出練習任務,說明練習的目的和要求,並經常地讓學生寫每一個元素符號或化學方程式時要會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現象.在化學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講明練習的方法並作出必要的示範,由學生獨立練習,教師進行分別輔導,練習之後學生相互交流或討論,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最後教師要在檢查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糾正和講解.另外化學計算的練習還要目的明確,題目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學為主的「導讀法」、「討論法」進行敘述性內容的教學.
新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文字表述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且圖文並茂,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可以自己學懂,對於這種類型的教材內容,採用以自學為主、閱讀、討論、演講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事先編制自學提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學提綱自行閱讀,讀後解答自學提綱中提出的問題、練習題,然後學生互相討論矯正,教師在學生自學時巡迴輔導、重點指導、釋疑解難、收集信息.在學生相互矯正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拔、啟發或講解,最後也可讓學生演講、小結.這種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進行閱讀訓練.通過不斷地培養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靈活處理「家庭小實驗」和「選做實驗」、「常識性介紹」和「選學內容」等內容.
由於學校及家庭的實際條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實驗」學生在家做時會產生困難.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採取課內、學生與家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充分發揮「家庭小實驗」及「選做實驗」的優勢,又發揮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