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的科學研究
一、以「重慶市首批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為科研依託,在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2003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為「重慶市首批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心以「提高學術水平,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中心下設會計研究所、審計研究所、財務研究所、信息化研究所;本基地學術依託為我校的會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課程、部級重點學科、會計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含MBA、MPACC)、市級教學團隊、市級教學示範中心、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平台。 中心以提高學術水平,服務重慶經濟為宗旨,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遵照 「兩個一」的要求:「一流 和「唯一」,突出特色、明確方向,積極走發展和創新之路,已逐步形成機構開放、內外聯合、產學研一體化運行機制。中心積極引進優勢資源(人才、信息、資料、成果等),借梯登高,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經濟學、管理學、信息化等學科的力量,整合資源,對其形成強有力的專家群支撐、學科群支撐,並聚合並形成實力雄厚的學術梯隊。同時以研究基地為平台,積極吸引實務界、理論界的專家學者來中心駐所研究。
中心已成為重慶市一流、西部有影響的高水平財會研究基地、高級財會人員培訓基地、財會學術交流基地、財會咨詢服務基地以及重慶市財會領域的思想庫與人才庫。
二、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是專業建設的根本保障
擁有碩士生導師22名,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近30餘人,具有博士(含在讀博士)15餘人,聘有國內外理論界與實務界高級專家、學者20餘人。 擁有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市級優秀教師4名、列入重慶市「三二二人才工程」教師1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名、市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5名,高級職稱教師佔72.4%,具有博士(含在讀博士)教師比例為62.1%。師資隊伍在比較會計研究、會計信息化研究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優勢與特色,在重慶市普通高校處於領先地位,部分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較大影響力。
三、持續不斷的教育教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教學改革成果
四、積極推動科研服務於教學,將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養計劃,為教學科研相融合走出了一條新路
針對傳統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按行業設置學生知識面窄、就業渠道不暢、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等弊端,我們在1997年提出建設比較財會學科體系思想並加以實踐,已建成比較財務會計學、會計基本理論比較、比較會計史學、比較財務學等課程,並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比較財會學科體系」研究成果推廣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凝煉出具有特色和優勢的課程群,優化了課程結構體系。出版專著《比較會計研究》、《中外會計史比較研究》、《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研究》、《比較會計史學》、《比較財務會計學》、《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等,形成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前四種均獲省(直轄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比較財會系列專著的出版填補了國內比較財會學科研究的空白,在國內具有重大影響。 其「專題研究→專著→教材」的學科特色創建模式,對一般本科院校具有推廣價值。比較會計教學理念的推行,極大地拓展了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國際化視野。
五、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將「會計學科產學研一體化改革實踐」的科研改革成果引入社會實踐服務
積極開展產學研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就,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如設有重慶市注冊會計師培訓中心、重慶市會計人員考試培訓中心和重慶市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心,重慶市財務信息化專家組組長單位。同時積極為重慶市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到目前為止,重慶市18萬會計人員中,1/3以上在我校學習和培訓過。會計學院教師承擔的信息化工程項目均為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將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財務軟體應用於地方經濟建設,為中國嘉陵、千葉眼鏡集團、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等企事業單位開發了管理軟體,得到用戶好評。為重慶市財政局開發的「會計政務管理系統」已在重慶市財政局及下屬42個區縣(市)財政局使用,極大地提升了重慶市會計政務管理水平。
積極推進針對「政府、行業、企業」的人才培訓、橫向課題研究、企業管理咨詢等服務工作。中心設有重慶市注冊會計師培訓中心、重慶市會計人員考試培訓中心和重慶市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心,是「重慶市財務信息化工程專家組組長單位」,開展有MBA、MPACC、國際CIMA等培養項目。已累計為重慶市培訓會計師、注冊會計師、高級會計師15000餘名。承擔橫向課題近30多項,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六、學術成果有較大影響,取得較高社會評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贊譽:該比較會計研究項目 「在中西方會計理論和實務比較研究領域,成果豐碩,頗具見地,享有權威學術地位。我院自1996年起,在會計學專業碩士生全程培養計劃中,一直將他們的以下這些著作列為碩士研究生課程教材或指定必讀專業名著」。(註:「以下」指《比較會計研究》、《中外會計史比較研究》和《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研究》、《比較財務會計學》、《會計基本理論比較》)。廈門大學會計系使用《會計基本理論比較》作為研究生指定書目。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教學專業委員會:「重慶理工大學會計系代表作了《創建比較財會學科體系,培育學科特色》的學術報告,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該校出版的系列專著教材,有幾種是國內首見,有幾種已經獲得省或直轄市政府的成果獎,並被我會會員單位選作本科教材或研究生參考書。通過學科建設,出成果,出人才,為普通院校探索建設學科特色闖出一條新路。」著名會計名家易庭源在核心期刊公開撰文書評認為,李孝林等「主張『兩論』結合,形成『會計是以處理價值信息為基礎的控制系統論』;『兩論』結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可喜可賀」;廈門大學副校長吳水澎教授在核心期刊《四川會計》公開撰文認為,《會計基本理論比較觀》「是一部具有較高價值的學術專著」;西南財經大學毛伯林教授公開撰文認為,《比較財務會計學》是「填補空白的創新之作」。 財會研究與開發中心
中心下設:財務研究所、會計研究所、審計研究所、雲會計研究所、信息化研究所、中國簡牘會計研究所 長期以來,中心堅持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已培育具有鮮明特色,能夠形成學科交叉的學科方向。在比較會計研究、信息化研究、資本運作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優勢與特色:
(1)比較會計學研究水平在國內處於前沿地位,該領域獲獎成果數量和獲獎質量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系列專著填補了國內比較會計學科研究的空白。
(2)會計信息化研究在西部會計電算化界處於領先地位。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化項目在國內高校中並不多見,「企業集團財務信息化實施方案」 、「重慶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管理系統」等研究成果應用於地方經濟建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博思」系列財務軟體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部分研究成果被三大檢索收錄。
(3)在資本運作與控制制度設計研究方面,重點研究政府理財、大中型企業及企業集團資本運作及控制制度設計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主持或完成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點課題在內一批相關研究課題。 改革成果
中心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學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核心期刊發表300多篇,在《中國軟科學》、《會計研究》、《財政研究》、《審計研究》、《改革》等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被SSCI、SCI、ISSHP等三大檢索收錄 20多篇。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50餘項,承擔橫向科研課題30餘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出版專著教材50部,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科技進步獎、哲學社會科學獎以上成果獎10多項,其他含中國會計學會、中國審計學會等獎勵30餘項。 財會研究整體水平在重慶市高校處於領先地位,部分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較大影響力。中心已涌現出一批功底比較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
在會計學院系列政策激勵下,通過持續不斷的教育教學研究,五年發表了教研論文30餘篇,獲得各級各類教學改革項目資助20餘項,連續5屆(1993年至今)獲得省、直轄市級教學成果獎勵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教學成果獎涉及的內容包括:會計模擬實驗室、會計學科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創新會計人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創建比較財會學科體系、會計人才信息技術能力培養、課程改革與實踐等。通過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推廣與標志性成果輻射效應,有力地帶動了學科、專業建設,提升了專業整體水平。 一、代表性成果:「比較財會學科體系」研究
以李孝林、孫芳城為代表的研究人員多年來致力於培育「比較財會學科體系」精品,1997年撰文「建立比較財會學科探索」(人民大學報刊資料《財務與會計》1997年7期卷首復印),建議從比較會計學、會計基本理論比較、比較會計史學、比較財務學等進行縱深研究。中心的「比較財會學科體系」已具有明顯特色,在國內具有一定地位和優勢,產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標志性成果,並在學科體系建設與社會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突破。本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1.簡牘與會計史的研究達到國內前沿水平。《簡牘中經濟、管理史料比較研究——商業經濟、賦稅、統計、審計、會計方面》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07)。
2.率先在國內形成了比較財會學科較為完整的體系。出版《會計信息叢書——會計熱點問題》、《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研究》、《比較財務會計學》、《費用性質法利潤表比較觀》、《比較會計史學》、《審計基本理論研究》)等12部專著;在企業會計制度設計、會計基本理論比較、簡牘與會計史、比較會計教育、審計基本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代表性精品成果,獲得毛柏林、吳水澎等權威專家很高的贊譽。
3.《創建比較財會學科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獲2004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比較會計研究》(系列專著) 獲2004年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比較會計史學》獲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
二、部分獲獎成果 序號 項目名稱 獲獎名稱 頒獎單位 級別 獲獎時間 1 創建比較財會學科體系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一等獎 2004 2 財政赤字、金融深化與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78-2002)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一等獎 2006 3 人民幣購買力平價:1997-2005年數據的協整分析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一等獎 2008 4 中國軍工企業所有者監管模式研究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一等獎 2008 5 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二等獎 2006 6 重慶市高科技產業化與風險投資體制及政策研究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3 7 重慶市會計從業資格管理系統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4 8 重慶市政府職能轉換與城市市場化體系建設相關政策研究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4 9 國家助學貸款信息管理系統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5 10 比較會計研究(系列)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5 11 基於Internet/Intranet連鎖店商業智能系統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5 12 適應改革矯正扭曲 調整財政教育支出結構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5 13 重慶市高科技產業化發展戰略研究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5 14 重慶市實施「百個經濟強鎮」發展戰略相關對策、政策與措施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6 15 論建設統一的公司內部經濟監督機制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6 16 基於LINUX的重慶市會計電子政務系統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7 17 培育和發展重慶摩托車企業技術聯盟研究戰略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6 18 反傾銷視角下出口企業內部控制改進研究 優秀論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三等獎 2008 19 教學科研化:《會計史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8 20 比較會計史學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8 21 地方本科院校會計人才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 重慶市教學成果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8 22 重慶市工業公共技術供給平台與機制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等獎 2008 (重要期刊及三大檢索論40文39篇,核心期刊300篇) 序 論文題目 期刊名稱 發表時間 1 人民幣購買力平價—1997-2005年數據的協整分析 經濟研究 2006.05 2 財政赤字、金融深化與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78-2002) 管理世界 2004.09 3 研究新問題 實現新跨越 會計研究 2006.11 4 我國復式簿記產生與發展比較研究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8.01 5 財政赤字與貿易收支不平衡:來自中國經濟的經驗證據(1978-2003) 世界經濟 2006.02 6 也說企業績效評價方法—兼與彭曉潔同志探討 審計研究 2007.04 7 周、漢審計史新證 審計研究 2008.01 8 政府債務會計核算制度改革探索 財政研究 2006.04 9 論私人產權與公共財政—英、中比較研究 財政研究 2006.04 10 國家分配論、公共財政論與民主財政論—我國公共財政理論的回顧與發展 財政研究 2005 11 從政府層級改革中探求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轉變 財政研究 2004.07 12 量入為出與量出為入:論政府理財觀 財政研究 2003.07 13 董事會與公司治理效率:已知與未知 當代財經 2004.05 14 The Adop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MES in West China ISTP、ISHHP收錄,ISI NO:BGP43 2008.06 15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pasture crop rotation in the semiarid area of China』s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CI收錄, 2008.07 16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adoptionof RHSIT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SSCI、EI收錄 2007.05 17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in china ISTP,ISSHP收錄 ISI NO: 2008.05 18 基於海洋博弈的大股東制衡與合謀研究 管理工程學報 2008.03 19 股權制衡、終極所有權性質與上市企業非效率投資 管理工程學報 2008.02
Ⅱ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的所授榮譽
全院教師的孜孜努力,不斷結出教學研究的累累碩果。早在 90年我院民事訴訟法學的教學成果就先後獲兩次全國二等獎,2002年刑事訴訟法學學科教材教學法又榮獲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年刑事訴訟法被評為全國精品課程;刑法學科研究生互動式教學法2002年獲重慶市一等獎;刑法學科研究生互動式教學法2002年獲重慶市一等獎。2001年,刑事訴訟法成為重慶市重點課程,2002年刑法學成為重慶市重點課程,2003年民事訴訟法學成為重慶市第一批精品課程,2004年刑法、刑事訴訟法成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刑法學、刑事訴訟法是全校唯一且多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關,所屬學科均榮獲省部級一等以上教學成果獎,所屬主幹課程均為全國或省部級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的學院。
全院教師傾心付出,培養出了一大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現代法律人才。到目前為止,我校所有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作者,三分之二的第一屆重慶市優秀碩士論文的作者,均為我院培養的研究生。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法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分團委通過學習提高,不斷以新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把更多的對學生人文關懷,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融入到學生活動中來。全校師生確立了「務實、高效、創新」的威信和形象,學生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99級趙凡同學獲第八屆全國推新人大賽「全興杯」重慶賽區「影視表演,廣告模特」雙十佳稱號,00級景軼、萬春燕同學代表我校參加第八屆全國名校辯論賽獲冠軍,景軼同學獲「優秀辯手」稱號;2001年獲得愛心家教服務隊「愛心家教」先進單位稱號,第二屆西南政大學「天倫杯」辯論賽冠軍,01級賴映嫻同學《我們堅信,這里生生不息》獲2002年度重慶市高校校報好新聞二等獎,在重慶市第五屆大學生游泳比賽中01級劉麗同學獲女子甲組50米蝶泳第一名、01級何彬毓同學獲男子50米自由泳第一名,2003年法學院分團委獲共青團重慶市委授予「五四紅旗團委」稱號,01級漆艷同學獲2003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
過去的輝煌,今天已成為鞭策的動力。有學校的統一領導,有全院師生銳意進取,法學院明天的前程必將更加燦爛,無限光明。
法 學 院
二00四年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