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在中國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

在中國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7 19:04:33

A. 英語教學法理論常識有哪些

中國學生在學校內學習英語,稱英語為第二語言教學。中國的英語課堂教學在發展版過程中一直權受到世界上第二語言教學各種教學法流派的影響,並不斷從中汲取營養。現階段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和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語教學法的相關理論的指導和啟發。而不同學習階段的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和模式差別較大,因而所採用或接受的外語教學法也不盡相同。

B. 九年級英語教學論文有什麼好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不錯的英語教學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小學高年段學生英回語閱讀能力研究答

2、初一英語語音意識、句法意識、工作記憶與英語閱讀的關系

3、小學高年段基於故事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

4、教學行動研究在高一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5、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6、高一學生英語閱讀策略研究

7、渾源中學高二學生英語閱讀現狀調查

8、從整體語言教學和字母拼音教學看我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9、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0、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策略運用狀況調查與研究

11、美國小學母語教材Reading Street之研究

12、漢語兒童英漢語語音意識和英語單詞認讀能力的關系

13、通過英語圖畫書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效果的研究

14、突破心理障礙,讓學生愛上英語閱讀——小學英語教學中突破閱讀難關之我見

15、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朗讀方法的研究

C. 當今小學英語教學的最新理論成果

·前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得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當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但是,由於底子薄、語言環境差、師資水平不高、教學設備條件有限,特別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單一,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更有效大面積地提高外語的教學質量,教育部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並就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形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准(3-12年級)》。
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外語水平。小學生模仿力、記憶力、可塑性強,具有許多成年人甚至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小學開設英語課可以發揮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小學開英語課可使小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開闊視野,擴展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修養,樹立國際意識。因此,小學普遍開設英語的目的並非要求學大量的語言知識,而是如小學英語課程標准所要求的那樣,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建立起自信心,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配套教學資料
我們學校早在1996年就率先開設英語課,2000年秋季正式使用PEP小學英語教材。這是一套高質量的教材。必須有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還要搞好良好的中小學英語教材的銜接。

三·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首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數字、顏色、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家庭、學校、朋友、文體等,以及周圍環境和社會生活,這些鮮活的話題,教材採用兒童喜愛的表現形式,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呈現給學生,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語言功能、結構、話題、任務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學生通過用中學、學中用,「習得」與「學得」結合,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
第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法、視聽法、結構法、功能法、全身反應法、沉浸法等,創設情景,促進相互交流,如創設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遊、問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情景,開展互動式、合作式學習。當孩子們扮演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時,他們會喜形於色,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受到很大激勵。
第四,練習和活動的形式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手、腦、口、耳、眼、肢、體並用,動態、靜態結合,基本功操練與自由練習結合,注意發展多元智能。
第五,注意利用多種媒體,提供配套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優化教學過程。
第六,注意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提供評價手段。
第七,具有與之相銜接的中學英語教材。

四.小學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生學外語有其優越性。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小學英語教學正面臨一些問題。
1、小學英語教材的版面設計問題。教材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也很活潑,色彩斑斕,但結果是使教材版面過於紛亂,內容繁雜,主題不突出,很容易分散兒童的注意力,不利於教師組織教學和處理學習的內容。比如,由於每個單元的前言的版面的內容過多,在編排上反映不出學習的順序,師生會感到無從下手。此外,有些教材僅僅反映了一種外在的東西,忽略了內在的因素,如兒童的認知特點,語言學習的規律,外語環境下的語言學習的特點,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問題等。例如,有的教材中游戲量和活動量過多,沒有考慮到大班教學中實際課堂組織活動的難度。
2、教材中語言不夠真實的問題。有些教材在語言的呈現上存在著不真實或不夠地道的問題,也就是說語言不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有很重的中國式英語的味道。這里所說的真實性指兩個方面:一個是語言情景的真實性問題,一個是語言本身的真實性問題。有些對話的編排是僅僅為了練習某個句型,盡管有一些插圖,但是說話人之間所說的話缺乏連貫和邏輯。關於語言的真實性問題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英語中的「What'sthis?」這個句型。老師常常是指著杯子或黑板問學生「這是什麼?」每個學生都知道那是杯子或黑板,語言就沒有真正的交際意義,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很少有人問這種明知故問的問題。用「What』s thisinEnglish?」提問還比較合適。因此,教材在編寫中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展示出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意義和功能。比如,設計一個不易辨認的物體,問學生「What'sthis?」,這樣學生的回答也具有了真實意義上交際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或者,設計一個猜物的場景,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型去猜測物品,這樣語言才可能具有實際的交際意義。只有地道的英語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3、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問題。這里並不是要求教材對學生進行道德的說教,而是要提醒教材的編寫人員在選材和編寫中要注意選材內容和語境的設計應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例如,有的教材畫面中,水管子的水流了滿地,這就不利於對學生進行節水的教育。還有的教材在對話中討論考試的分數,孩子得了高分就高興,得了低分就難過。還有的教材簡直教會學生說謊和捉弄人等等。這都不利於我們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在引進的教材中要特別注意教材的內容應該符合我們國家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
4、對國外引進教材的改編問題。目前使用的PEP小學英語教材質量比較高,語言真實地道,文化內容豐富而生動,版面設計精美,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有很多優點和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又普遍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如:語言輸入量偏大,難度較高,對教師要求較高,文化內容雖然豐富但有局限性,反映的往往是某個國家或區域的文化,不能反映出中國的文化,關於語言知識的學習不夠系統或者跳躍性比較大,學生學習感到越來越難等等。因此教材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們的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們國家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學生的需要以及我們國家學生學習語言的特殊的環境。因此,如何將國外的教材很好地進行改編,以適應我們國家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內容要求都是值得很好研究的。

總之,小學開設英語課很有必要,但也面臨著種種問題,如能認真研究,解決開課中的實際問題,一定會大大促進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

D. 現在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屬於那種教育理論

中國的英復語教學模式研究必須植根於制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須面向世界,立足中國,基於學校,植根課堂。

也就是說,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應跟蹤與借鑒國外最新教育理論、其他相關學科和外語教學研究成果,並立足於中國的外語教學實踐,傳承我國傳統語言教學的優秀教學思想、方法,使外來的東西本土化,中西融合。

E. 英語口語教學的理論基礎(急)

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山東省淄博市教研室 司洪海
摘 要: 只有加強對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英語口語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的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和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理論可供英語口語教學借鑒。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英語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536(2005)04-0008-03

中國學生英語開口能力差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改革傳統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口語教學水平,增強英語口語教學的實效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經之路。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僅有努力是不夠的,因為力終究是一個矢量,它不僅有大小,更有方向,只有用科學的理論來為英語口語教學導航,解決「啞巴英語」問題才不致於成為空話,這也正是筆者力圖將建構主義理論整合到英語口語教學中來的原因所在。

一、對現有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反思

有人認為,很多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差是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分強調語言知識教學和閱讀與寫作技能教學所致,因而對各層次的英語教學大綱以及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語言素養提出了種種質疑。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責任推給口語教學與學習的客觀環境。盡管加入WTO的經濟因素客觀上提高了人們對英語口語的重視程度,但能夠獲得去英語母語國家學習英語口語的機會或者大量聘請外籍教師仍不現實。其次,我們不能期望英語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改革能夠直接改變英語口語教學的被動局面,因為即使有再好的菜譜、再好的蔬菜、再高級的調料,沒有廚師對火候等過程性操作技巧的把握也不可能烹調出高質量的美味佳餚。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教師加強對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英語口語教學、指導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和訓練,才能盡早提高英語口語教學的效率。

二、將建構主義理論引入英語口語教學的理由

(一)對建構主義理論歷史淵源的追溯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作為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創立了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日內瓦學派。皮氏的理論從唯物辯證法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張建偉、陳琦,1996)。一方面,兒童通過同化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結合,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另一方面,通過順應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其認知結構就在同化與順應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這一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20世紀70年代末,以布魯納(J.S. Bruner)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將前蘇聯維果斯基(L.S. Vygotsky)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等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後,對於建構主義思想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陳琦、劉儒德,1997)。維氏認為高級心理機能來源於外部動作的內化,並且內化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於客觀,而內化和外化的橋梁便是人的活動。當今建構主義者非常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這些應該說得益於20世紀80年代維果斯基思想的廣為流傳。由此種種,目前「在教育心理學中正發生著一場革命,人們對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稱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Slavin, 1994,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

(二)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英語口語教學的可行性
建構主義者以其對學習的基本理解為基礎,就學習內容的選取和組織、教學進程的整體設計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認知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及知識結構的網路概念、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等。筆者對其中可供英語口語教學借鑒的部分觀點逐一做了分析:
1.認知靈活性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及其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主張,一方面要給學習者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基礎,同時又要留給他們廣闊的建構的空間,以利於其針對具體情境採用適當策略(Spiro et al., 1991,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
英語口語教學通常的做法是以會話課教材為教學內容,先分析材料、理解材料,進行語音語法練習、跟讀、背誦,然後一般是看圖講話等模擬練習。這是從掌握語言形式進而使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教學過程,有不少人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有更多的人靠這種途徑並未達到熟練掌握口語、流利地講英語的程度。應該說這種做法是採取了一種「復用」型的教學模式,由於只是簡單地由記憶過渡到復用,並未與理性自覺的思維活動進行必要的聯系,就很難達到活用型的脫口而出。依照認知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的主張,我們發現:在給學生提供語言形式的復用式訓練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創設條件,留給他們足夠廣闊的建構空間,更多地聯系具體情境,使學生的口語學習在模仿強化和熟記的同時更加關註上下文語境和語言形式本身所暗含的語言信息。
2.建構主義所提倡的情境性教學(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過程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的探索;強調以模擬真實性任務供學生了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以整體性、復雜性、挑戰性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顯然,情境性教學的模擬性正是英語口語教學應竭力追求的教學思路。模擬性探索過程或原型式問題解決過程展示,更是當前普及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只要看看外文書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音像口語教學材料,我們就能感受到人們單純依賴英語口語教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情境性教學理論對於我們轉變學習觀、教學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如何大膽地取捨教材,如何大膽地汲取各種信息媒介中的英語口語課程資源,已經成為我們目前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
3.建構主義的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學理論是針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輔助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學生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Slavin, 1994,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也就是說通過支架(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後撤去支架。
具體到英語口語教學,教師的引導和輔助作用也十分重要。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Input Hypothesis)認為成人語言習得(acquisition)需要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接觸可理解的語言輸入(input)(Mason,1999)。盡管目前理論界對於克拉申的理論頗多質疑,但我們無法否認英語學習中語感的存在,無法否認大量輸入對於語感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筆者還是傾向於成人外語學習中習得(acquisition)與學習(learning)並存的說法。聯想到我國英語教學法在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之間如何作出選擇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要非此即彼,而應依照和而不同的原則,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做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輸入,進而保證學生從i階段(習得者的能力水平)移向i+1階段(Mason,1999),即按某種自然順序(natural order)習得的階段。而如何把握「可理解」的尺度是非常關鍵的,是非常需要教師發揮其「支架」作用的。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口語教學

(一)激活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積極態度
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應當說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流利地說好英語的,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應用,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怎樣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態度呢?我們不妨在備課階段設計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任務,打消其害怕出錯的畏懼心理;同時採取情境性教學設計方案,首先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呈現一定的音像會話資料,必要時點出關鍵的可供學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語、詞彙,之後按類似模式選題,如以談論個人愛好的「My favorite...」等為題,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作答,參考教師事先提供的有關材料,用目標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逐漸放開膽子開口講英語。

(二)熟記常用習語和句型,變復用為活用
英語中的一些習語和句型是應該在學習之初就熟記使用的,可以暫不考慮語法關系。初學者由於還沒有習得英語口語,就應藉助熟記這些習語和句型來進行初步的交際活動。能夠打個招呼,能在有限的范圍內說點什麼,是初學者往往具備的而且不僅僅是出於熱情的復用行為。要想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復用積極性,就必須引導他們加強習得訓練,否則他們會逐漸感到難以自如地表達思想感情。此時,教師應輔之以必要的語言分析,用傳統教學法作為「支架」,引導學生自覺地由熱身開始,進入教師設計的任務驅動式問題情境;之後,再指導學生確立目標,或進行發散性詞彙拓展,或進行相關情景、人物及可能的人物相互作用的想像,在開拓學生思路的同時,使學生專注於問題本身而非語言。實際上,當學生意識中不再把語言當作學習活動的明顯目標或者說唯一目標時,我們才能夠說口語教學不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為用而教,為活用而教。
當然,建構主義理論的實質是要求我們從事英語口語教學時,不要忽視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師生之間不是主客體間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是雙主體。正如克拉申所主張的:一方面學生不自覺的語言習得產生流利話語,另一方面教師的引導又使學生以理性自覺的語言學習而有能力對語言輸出實施監控,保證語言輸出的正確。至於英語口語表達時自覺監控是否來得及的問題,筆者認為問題的解決只有依靠更高水平上的再習得與再監控了,二者如此循環的過程不是波狀起伏的而是盤旋上升的。

參考文獻:
Mason, Timthy. Input Only 〔EB/OL〕.
http://www.timothyjpmason.com/WebPages/LangTeach/Licence/FLTeach/Thunk3_1.htm,25 Sep 1999.
陳琦,劉儒德. 1997. 當代教育心理學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偉,陳琦. 1996. 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5-82

F. 英語論文有什麼好點的題目

1、試論《失樂園》中Satan的形象

《失樂園》是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對中年男女因婚外戀而雙雙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凜子是醫學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編。

2、Fielding小說的現實主義意義』sFiction

菲爾丁(Fielding)是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1707年4月22日生於薩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伯里的一個貴族家庭。早期的創作活動以編劇為主,先後寫有二十五部喜劇、笑劇和小歌劇,諷刺社會政治的黑暗。後期致力寫作長篇小說

(6)在中國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擴展閱讀


1,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畢業論文也不算是一個小工程,要是都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那麼在這么長的寫作時間里,想必是會很痛苦的。

2,題目過大也不能過小,畢竟是本科論文,專業的內容還是要有的,盡量選擇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好是那種可以小角度看大問題的題目。比如要寫斷背山這部電影,一定要從電影中體現中美文化差異,其中分別有婚姻觀,家庭教育觀等等。但是如果以一部電影為出發點,其實角度就比較小了。如果是以中西方文化差異這個題目由太大,只從斷背山這部電影的角度出發,內容範圍就縮小很多。

3,選題一定要選擇資料豐富的,本科論文相對研究生論文,要求的寫作水平還是沒有這么高的,畢竟相對知識水平也是有限的,幾千字的論文比平常寫的幾百字的作文難度還是要大一些的,可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的。所以最好是找參考資料較多的題目,可以多多參考下。

G. 英語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初中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包括哪些方面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版揭示教育規律的一權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況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H. 英語教學新理論

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歷史看,新的語言學理論必定導致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版誕生。蘭蓋克語法理權論是近十年才逐步傳入中國的語言學理論,還沒有在此基礎上產生相應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如果想要瞭解這方面的書, 建議你可以看看這本書:
書名: 英語詞彙教學「石化」消解研究︰基於蘭蓋克語法理論的分析
作者:陳建生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01日

I. 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教學理論有哪些

教學理論有哪些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J. 英語論文有什麼好點的題目

提供一些英語專業的畢業論文題目,供參考。

語言學研究
英語在香港的傳播
英語在中國文化中的重生
英語帝國:是現實還是神話
二戰後英語發展的非正式化趨勢
英語的全球化和區域化
英語中的性別歧視
英語中的女性歧視現象
英語中的性別歧視和西方婦女的社會地位
女性語言特點及其社會根源
論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淺析商務信函的文體特徵
源自英語的漢語表達為漢語和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一個社會語言學調查
語音與語義---音義關系中的非任意性
笑話致笑的原因
論幽默的因素
英語幽默中的語用學
幽默的跨文化障礙分析
拉丁文對英語詞彙的深遠影響
英語發展史中法語對英語的影響初探
網路英語詞彙和構詞方式
網路語言對日常語言的滲透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詞彙中的映射

翻譯研究
淺談中文標牌語的英譯
商標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
耶希斯圖爾特的短篇小說《劈櫻桃樹》的翻譯與評析
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說《無視失敗》的翻譯與評析
英語諺語在口語中的運用及其翻譯
怎樣翻譯英語習語
隱藏的主角們——《我們的生存之道》的翻譯與評析
短篇小說《我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翻譯與評析
跨文化在中菜西譯的體現
文化差異對旅遊翻譯的影響
論譯者主觀情感在作品中的體現
科技英語中詞彙翻譯的技巧與策略
英漢基本顏色詞彙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淺談機器翻譯
文化感知與文化翻譯
翻譯中雙關語的處理
在新的語言中新生---翻譯中的轉類

跨文化研究
從「趙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中英科普文章對比研究
教育使美國移民融入主流社會:比較猶太家庭與亞裔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理念
從《成長的煩惱》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異
奧普拉和陳魯豫的成功範例給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啟示
現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視
中英姓名文化內涵比較
中西文化禮儀的異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內涵
沖突與融合 —— 好萊塢與亞洲電影的互動
跨文化在中菜西譯的體現
中西方商務禮儀的比較
中美跨文化商業行為比較
國際商務禮儀中的文化沖突
商務禮儀差異對中國涉外商務洽談的影響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決策因素淺析
禮貌原則的不同視覺
中西方廣告的差異
中西方時間觀差異對比
中美婚姻觀新視角
中美性狀比較
從文化象徵意義、宗教信仰及例行儀式看中西婚禮
論中西方恐怖電影的差異
論英國騎士精神與中國武俠主義
中希臘神話中女性形象的比較研究
英漢基本顏色詞彙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中英色彩文化與語義對比的研究
美國生活方式對中國年輕一代的影響及其原因
論跨文化價值觀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從養生觀看民族特性
從電影角度看決策中的文化差異
幽默的跨文化障礙分析
美國文化霸權下的民族文化保護策略---法國叫板美國"文化帝國主義"
從<圍城>看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從王家衛電影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
文化意識與跨國交流
中國古代太學與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兼論現代大學的起源
從中美英語教學的差異談如何改進中學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研究
淺談語境引入在中國高校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意識
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從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學生課堂英語學習策略的個體差異性
互動式語言教學在鄉村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於多媒體課件對大學英語教學影響的思考
構建課堂英語教學新模式——從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入手
英語習語的理解和教學
論外語習者與二語習者英語詞彙擴大的途徑
教師在英語網路教學中的角色
網路教育資源和高校英語寫作教學
淺談教師在教學中的中介作用
外教在當代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作用
背景知識和聽力教學
通過問卷調查對農村中學生聽力問題的分析和展望
英語詞彙教學的問題和應用
論記憶的聯想策略
少兒英語教育的問題及策略
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優勢
第二語言從兒童學起的意義
寓英語教學於游戲
論中國大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提高
詞彙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
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一項基於實證的研究
新加坡與中國在推廣雙語教學中具體措施的比較與分析
英語演講中的藝術與技巧
大學英語寫作的措辭缺陷及解決方案
大學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語現象
從中美英語教學的差異談如何改進中學英語教學
「注意」的規律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意義
英國兒童文學的特色與貢獻

文學研究
從《飄》到《冷山》:看美國南北戰爭文學作品的變遷
俄狄浦斯情節初探
論《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結
評呼嘯山莊中Katherine自我意識與傳統道德間的沖突
淺析艾略特詩歌的轉變
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義
逃離「社會」----《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主題分析
荒誕與理性 --- 論《第二十二條軍規》
宿命與現實——從《苔絲》看哈代的宿命論
從拉爾夫埃里森的《看不見的人》看美國黑人現狀
從《隱身人》中看爵士樂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脆弱的心靈,虛偽的面孔--簡析《紅字》中蒂姆斯韋爾的悲劇命運
《紫色》中的女性主義:至等待解放或為解放而
論狄金森詩歌獨特優美的意境
《Mrs Dalloway》看Virginia Woolf的意識流寫作
存在的代價---解讀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色意識
海明威作品悲劇因素分析
從《白象似的群山》談海明威的寫作風格
論《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爭平等意識
從Sthphen Crane 看美國自然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論後現代主義中的女性主義—看美國影片《時時刻刻》
從「指環王」到「龍與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歐洲中古文化
淺論《遠大前程》的理想主義傾向
從「自願貧窮」到「返樸歸真」—重新發掘梭羅在瓦登湖的生活
《一報還一報》——莎士比亞問題劇新解
《偉大的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
安徒生童話故事對中國兒童的影響
追求自由的靈魂遭到宗教的扼殺:裘德的悲劇
從《飄》的人物分析看開拓不屈的美國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從雪萊的詩看英國浪漫主義
福克納獻給艾米莉一朵什麼玫瑰——談威廉姆福克納的《獻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文學敘事形式在偵探懸念片中的運用
論《紅字》中的性別錯位
從<圍城>看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
苔絲的悲劇和它的社會原因
英國兒童文學的特色與貢獻

文化研究
中東文化與其商業行為
民族動物與民族精神
一路上的瘋狂——從《在路上》看「垮掉一代」的精神實質
沖破枷鎖,自由呼吸—從西方服飾演變看婦女解放運動
從「指環王」到「龍與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歐洲中古文化
殖民地時期英國文化對美國的影響
歐洲人的城堡心結:通過對城堡文化的研究看歐洲社會的變遷和特點
美國文化霸權下的民族文化保護策略---法國叫板美國"文化帝國主義"
《絕望的主婦》中的婦女形象分析——西方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妥協與抗爭
對騎士文化的研究
淺析哥特文化中的浪漫主義色彩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詞彙中的映射
論地理、政治、宗教對文化的影響
韓流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
朋克音樂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香水文化在社會交際中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在中國英語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