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一名合格優秀的碩士生的幾點思考——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碩士生研究生導師高級研修班的心得體會
我對這3天培訓的總體感受是享受了一場「盛宴」——這是一次知識與信息的饕餮大餐,也是一次學術的豪門聚會。在其後的一周時間里,我嘗試慢慢的咀嚼和品味這些美味佳餚,試圖從如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收獲。一、對碩士研究生教育目標的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有如下規定: 「第五條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的人員,通過碩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學位: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 (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換言之:碩士研究生應該在兩者具備之一:1)科學研究能力 包括:①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②總體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規劃能力;③觀察、實驗、搜集資料等資料收集能力;④理論分析能力;⑤結果總結、歸納及論文寫作能力;⑥研究成果發表、應用、推廣能力;⑦學術交流能力。2)專業技術能力 包括:①掌握必需的職業技能。②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碩士生能夠理清思路,自己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獨立承擔某項工作任務。 二、、對研究生培養具體方法的思考 1)好事要多磨——加強過程管理和關鍵環節控制 人才的培養同優質產品的生產有相通之處,就是都要經過繁復的「工序」,大約需要10-20道工序。在這些工序中有3-4處關鍵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幾個重要控制點。抓住「關鍵工序」及「重要控制點」,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論文這一關一定要把握住,至少改好幾遍;很多事是大器晚成,好事多磨;幹得時間長一點,幹得就會好一點。 有的老師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建立「學生工作狀態表」,學生每周填寫自己的學習、工作計劃,交予老師監督管理,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過程管理方法。2)處理好幾對關系——放養VS圈養、學VS干、砸VS捧放養VS圈養:本科生總體習慣於灌輸式、填鴨式的圈養方式,比較強調訓練和養成,學生天性中閃光的東西、自立的一面容易被抹殺掉,容易屈服於權威,缺乏獨立性精神;我主張在研究生階段,在注重過程管理的同時,適當採用放養方式,要讓研究生獨立面對和解決一些難題,甚至鼓勵其干點出格的事,如挑戰權威、常規及成見,鼓勵其多犯錯誤,從錯誤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VS干:關於學與干有三種關系,一是先學後干,二是邊學邊干,三是先干後學。過去基本是先學後干,或者是學了不幹,沒有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在研究生階段主張先干後學或邊干邊學,一定要鼓勵同學自己動手嘗試尋找與解決問題,嘗試不成功之後,再由導師給予指導。砸VS捧:引導同學做事的策略有砸與捧兩種。本科教育習慣於使用「砸」的方式,更多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對於培養細致、嚴謹的作風是好的,但對同學的自信不利;研究生階段應綜合運用兩者,在創新精神方面多用「捧」,在具體做事方法上可適當運用「砸」的方法。三、關於培養研究生創新性的思考 創新性培養是對我國貫徹「創新型國家」策略,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的一種落實。就我理解創新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獨立、獨特、獨創,分別對應於高等教育的三個台階:學士(獨立)、碩士(獨特)、博士(獨創)。 「獨立性」是要求同學能夠有自己的見解,但可能是別人已經提出過的,或對前人智慧的一種再闡釋或完善; 「獨特性」要求同學能夠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應該至少有1-2創新點,是前人沒有提出過的,通常也可稱為「改進型創新」或者「漸進性創新」; 「獨創性」要求同學能夠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應該是系統性的創新,即針對某個全新的領域、或者某個理論體系、或者某個方法體系、具有源頭意義的系統性研究,是前人沒有涉及的,通常也可稱為「源頭性創新」或者「顛覆性創新」。 創新的核心是立題,找出合適的命題就完成了創新的一半工作。 總之,在具體工作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深入思考為培養一名合格優秀的研究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