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教育活動常用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對於幼兒教育,有的人認為幼兒園老師就帶孩子們玩玩,很簡單,有的人則認回為老師答要帶那麼多孩子,實在是太辛苦了。真實的幼兒教育到底是怎樣的呢?老師們在教育過程中又多半會採用哪些方法呢?教師在常規教育中具體的操作方式,主要來自教師的言語,研究者將其分為指令、行為強化和建構體驗三大類。
(1)指令
是教師通過顯性的口頭語言,指揮幼兒立即遵守班級常規。
直接命令:教師通常帶有指使與嚴厲的語氣命令幼兒立刻執行某項常規,
例如「腳並攏;不要說話,大口大口吃飯」。
規則要求:教師說明某項活動應該遵守的規則,語氣較平和,例如,「吃完飯後先漱口,再用毛巾擦嘴巴」。
⑵ 學前教育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啟發探索法
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啟發探索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
(1)啟發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
(2)啟發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
(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
(4)在教師的啟發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並給予幫助。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戲方法有:
(1)有情節的游戲,如看電影按票號坐座位;
(2)運用感官進行的游戲,如聽鼓聲說數;
(3)口頭游戲,如數數歌;
(4)競賽游戲,如倒數比賽等。
3、歸納演繹法
歸納法是藉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徵和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通過這兩種方法幼兒可以獲得初步的推理能力,並能運用之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如幼兒在認識了三角形之後,知道凡是有三角三邊的圖形都是三角形;在學過1、2,3,4,5的排列規律後可以推理出6—10的排列形式。
其他方法(欣賞法、觀察法、談話法、歸納法、演繹法、情景法)
⑶ 學前教育教學有哪些方法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應當配備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的玩具、教具和幼兒圖畫書,不得使用教科書。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此消息一出,議論紛紛。
孩子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從小就接受教育。現在的家長普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好。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學的更多,學的更早。教育部的草案一出,家長們開始著急,著急自己家的孩子上小學後,要是學習跟不上怎麼辦?
現在孩子上培訓班已經是普遍現象,是不是上了培訓班就有用呢?為什麼明明做了這么多幼小銜接工作,孩子上小學還是會感到累?甚至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開始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鬱等。還是那句話:「因為幼兒園小學化」。過渡幼小銜接非但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反而提前讓孩子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杜威說的:「學校教育必須與兒童現在的生活聯系起來。」
有這么一個案例:思思是一個三歲的寶寶,但是思思媽媽會讓思思握筆寫字,寫1、2、3、4、5之類的字。一天,媽媽也是照常讓思思進行握筆寫字,但是在思思握筆的時候,媽媽發現思思的握筆姿勢不對,媽媽就上前去說:「思思,握筆要這樣握,像媽媽一樣。」媽媽邊說邊示範,可是思思怎麼也握不好筆。案例中的這情情況,思思是個三歲的孩子,一般來說,54個月之前的寶寶不建議握細小生硬的筆寫字。因為54個月之前的寶寶小肌肉發育不完全,握筆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這時候讓寶寶握筆寫字,以後握筆錯誤的姿勢會改不過來,嚴重會導致手部發育畸形。更嚴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思思感受到的是枯燥的數學書寫,這樣的書寫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既不能產生有趣的作品,也不能用它為自己服務,有的只是旁人的態度:好或不好)。案例中的家長過於急切的想讓孩子學習寫字,很可能對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產生消極影響,作為家長,對於寶寶能力的發展要有耐心,多給孩子進行小肌肉鍛煉的游戲,等寶寶肌肉發展完全了再寫字也不遲。
杜威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他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准,就看他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麼程度,看它為實現這份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麼程度。」[ 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
⑷ 幼兒園教育教學主要方法是什麼
觀察法
⑸ 幼兒園教育活動常用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教育的活動性和直觀性原則 學前兒童認知直覺行動性與形象性的方式和特點,決定了他們必須通過活動去接觸各種事物和現象,與人交往,實際操作物體,才能逐步積累經驗,獲得真知。離開了活動,就沒有兒童的發展。學期教育機構的教育,不能只讓兒童靜坐著看和聽,而應該盡各種辦法,引導兒童主動活動。因為,對他們來說,只有在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是理解性的學習。教師應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水平出發,以活動為基礎展開教育過程。同時,活動形式應多樣化,讓兒童能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1. 教育的活動性 活動性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讓幼兒在主動的活動中來學習並獲得發展。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幼兒在他們原有的發展水平上,通過與物體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動,與教師和同伴的交互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其智力,體驗和理解自我與他人間的相互關系和情感。為此,活動對幼兒的學習、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實施活動性原則的方法: A.提供活動機會和環境。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物質材料和充分的活動時間,以及與同伴、教師交往的機會。相信兒童、放手讓兒童進行操作活動、交往活動,並給與不要的指導,兒童身心一定會獲得自由發展。 B. 鼓勵兒童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鼓勵兒童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活動真正成為兒童發展的手段。教師要做到的就是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對待周 圍所發生的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參加到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鼓勵兒童積極參加活動。經過長期的培養,兒童才會主動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要正視兒童在活動中通過個人努力發現總結出的經驗與發明,不要嘲笑兒童的探索。 C. 活動是多樣的。兒童的發展需要是多樣的,兒童的興趣是活躍和多變化的,因而需要多樣的活動滿足其發展。活動以適合兒童的興趣和能力、有益兒童的身心健康為最佳。 D. 活動不是裝飾品。在幼兒園里,許多教師在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中,往往出現以活動做點綴物的現象,這一方面說明教師對活動原則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的工作態度不夠認真。 2、教育的直觀性 學前兒童思維軟的具體形象性和第一信號系統占優勢,所以他們只有在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事物。直觀性原則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有特殊意義,因為幼兒生活經驗貧乏,幼兒主要是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世界的,是通過直接感知認識周圍事物,行程表象並發展為初級的概念。 如:幼兒是在認識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新詞,這是由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和詞本身的概括性特點所決定的。即幼兒是在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知客觀物體的特徵、性質的基礎上掌握詞義。通過詞的解釋掌握新詞,是幼兒掌握詞的輔助手段。而詞的解釋只有在幼兒頭腦中能引起已感知過的形象時,詞的解釋才能為幼兒所理解。所以依靠直觀進行詞彙教育,是詞彙教育的基本原則。體現在: (1)結合實物出現新詞 (2)結合動作出現新詞 (3)伴隨手勢、表情或象聲詞解釋新詞 (4)利用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詞義 (5)通過實物對比掌握反義詞。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能使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加深幼兒的印象,有助於理解和形成具體概念,發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貫徹直觀性教育原則應注意: 1、 根據教育教學活動的任務、內容及幼兒實際恰當得選擇只管手段 幼兒園直觀手段有實物直觀(觀察實物、標本、實地參觀、小實驗等)、模具直觀(觀察圖片、模型、貼絨教具、沙盤、玩具等)、電化教具直觀(幻燈、錄像、錄音、電視等)、語言直觀(教師語言的形象性描述)。 2、 只管手段要與訓練幼兒感官結合 教師運用直觀手段時,應讓幼兒有較多機會擺弄物體、看、聽、摸、聞、嘗、做,供給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組一份,以訓練幼兒對事物及現象的較全面、正確而深刻的印象,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事物。 3、 運用只管手段特別注意與教師語言指導和動作示範相結合 4、 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 5、 使生動形象的主觀、抽象的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⑹ 幼兒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幼兒的教育應該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訓練
肌肉訓練不僅有助於幼兒的身體發育和健康,而且有助於幼兒動作的靈活、協調和正確,還有助於鍛煉幼兒的意志和發展幼兒之間的合作關系。
2.感官訓練
蒙特梭利認為,必須對幼兒進行系統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訓練,使他們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觸,發展敏銳的感覺和觀察力。這是幼兒高級的智力活動和思維發展的基礎。
3.實際生活練習
蒙特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實際生活練習。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兒童自己有關的,另一類是與環境有關的。通過實際生活練習,幼兒可以培養獨立生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4.初步知識教育
3—6歲幼兒天生具有學習出初步知識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們學習閱讀、書寫和計算。初步知識教育與感官訓練是相聯系的,正確的感官訓練有助於初步知識的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覺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自然人文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等幾部分。蒙特梭瑞教育法最為精彩、最為科學和適合兒童發展的部分,則是成人對待兒童的態度和教育觀念。成人通過觀察,了解到兒童發展需要,從而為幼兒准備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協助兒童自然的成長,並引導兒童學習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發展了認知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習得了主動學習的方法,培養了獨立、進取、堅持、自信、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⑺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些基本類型
幼兒園教育活動時實現教育目標,提高保教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落實幼兒園教育任務的重內要手容段。教學活動設計是偶爾教師專業技能的重要內容,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是實現「教」與「學」的保證。一個教學活動設計是否適宜,是否便於操作,是否能夠為有效完成教育目標做好准備,取決於教師的教育觀念,對教學活動設計的認知水平以及面對教育對象的態度。因此,本著幫助幼兒教師梳理教學活動設計背後所支撐的理念,增強教師對教學活動重要意義的認識,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保教質量的目的,本篇從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概念、類型、主要環節,教學活動設計的意義,以及設計教學活動應遵循的原則和理念等方面進行簡單介紹,教師可依據這些理論知識,對照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水平,不斷地調整、改進教學活動設計方法,不斷提高保教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
⑻ 幼兒教育的方法
1.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出生後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2.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准,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合理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父母的管制需要保持一致。
4.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身教勝於言傳,做孩子的好榜樣。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5.給孩子選擇權
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6.通過游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游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
7.一起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游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
⑼ 簡述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方法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