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詩經·採薇》怎樣停頓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內狁/之故容。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㈡ 《詩經.採薇》音律
採薇(wei一聲)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mi二聲)室靡家,玁(xian三聲)狁(版yun三聲)之權故。不遑(huang二聲)啟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yōu)止。
憂心烈烈,載zài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pìn。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róng車既駕,四牡mǔ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kuí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fēi霏。
㈢ 孔子《採薇》是哪個朝代的舞蹈
採薇 出自詩經.小雅 西周時期的詩歌
《小雅·採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戎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
㈣ 詩經,採薇怎麼上課
原文
詩經·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馬癸}{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賞析一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發.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以「採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採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於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復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況還「載飢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飢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徵人望鄉,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說,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於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里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飢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禦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並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准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志.高頭大馬後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周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徵,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斗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沖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後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賞析二
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此詩寫得最精彩的是最後一章,尤其是其前半.《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晉代謝安因子弟聚集,問:「《毛詩》何句最佳?」當時謝玄就舉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數句.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人們把《採薇》末章尤其是「楊柳依依」幾句,看成是古今罕見的妙筆呢?明清之際著名學者王夫之曾分析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卷上四)他是著眼於景與情相反相成的關系,來把握其獨特的藝術效果的.現在,這一經典評論已經成了人們的常識.有學者在剖析「楊柳依依」數句的「個中奧妙」時,說:「真正探明此句之佳處的,當推王夫之.他在《姜齋詩話》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寫樂雲雲)……一般來說,詩歌創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詩相反.往伐,悲也;來歸,愉也.往而詠楊柳之依依,來而嘆雨雪之霏霏,詩人正是抓住了情與景暫不和諧的矛盾,運用反襯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現出戍邊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第44頁,1998)[1]其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雖然可以說是以樂景寫離家出征的哀傷,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卻絕對不是「以哀景寫樂」.詩歌寫主人公歸來時,明明說:「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何樂之有呢?又哪裡談得上以哀景寫樂?只要我們完整地把握詩人提供的各種要素,就可以發現「雨雪霏霏」毋寧說是「以哀景寫哀」.
《採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並非所謂的情景反襯.這首詩的前三章反復抒寫盼歸而不得歸的憂傷;第四、第五章文筆稍轉,從字面上看沒有繼續寫這一層意思,只敘述戍守和戰爭的緊急與辛苦,而妙處恰在於不動聲色地將盼歸而不得歸的憂思蘊含其中;最後一章文筆悠然宕開,先追寫離家之時楊柳如何如何,可重點顯然是在眼下的回歸上,尤其是在主人公歸途中無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這樣說來,一個千百年來本應該得到關注、本應該被省察,可迄今為止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就凸顯在了我們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著要回家、要回家,從薇菜初生時節一直念叨到歲暮(抑或從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當他真地踏上歸途時,卻竟然是「我心傷悲」,並深深感慨「莫知我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行道遲遲嗎?不是.揆度詩意,行道遲遲至多隻是傷悲的一個表現,而非傷悲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載渴載飢嗎?也不是.在緊急艱險的戍守和戰斗過程中,主人公一直經歷著載飢載渴的窘況.在歸途中盡管他同樣載飢載渴,然而改變(至少是部分改變)這種窘況的希望眼看就要成為現實了,他怎麼會單單為這一點充滿了哀傷呢?——在前方戍守、征戰時,主人公滿懷憂傷的根本原因不是載飢載渴,而是「我行不來」;在歸途當中,主人公滿懷哀傷的根本原因同樣不是載飢載渴.那麼是因為雨雪霏霏這種所謂的「哀景」嗎?更不是.單單雨雪霏霏有什麼值得哀傷的呢?根據《採薇》一詩的整體內容和它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來分析,主人公此時之所以充滿了哀傷,是因為在他得以擺脫玁狁侵逼的壓力、從戰場上回來之後,另一個根本無法迴避的問題又凸現在了眼前,這就是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極為沉重乃至不祥的預感.
後代有不少詩篇曾寫到離鄉者(包括從征者)歸來後所面對的悲慘處境.漢代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說:「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做飯,采葵持做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當那位從征數十年的老戰士回到家中時,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墳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為兔子野雞的樂園;庭中井上的葵菜和穀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種而生的),舂穀做飯采葵做羹之後竟自無人可送.這一筆筆所著意傾訴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慘劇.漢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幾年,後被曹操贖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麼呢?她在《悲憤詩》中寫道:「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家人已盡,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滿了荊艾,白骨縱橫,豺狼號吠,主人公形單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詩人杜甫在《無家別》中寫道:「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真是異曲同工:故園隱沒於蒿藜之中,成為狐狸野貓的領地,存者離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變成了塵泥……
提出這幾個典型的例子,並不是說《採薇》的主人公一定會面臨相同的處境.我們只是強調,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擔憂,使歸途中的他壓根兒就樂不起來,使他不能不充滿道不盡的悲傷.讀者或者會問,你這里列舉的都是後世的旁證,在《採薇》那個時代,從征者對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後的處境未必有什麼擔憂.從《詩經》學史的背景上看,這種疑問不是毫無道理的.遠的不說,當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先生就曾根據「《殷其雷》,……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雄雉》,……軍旅數起,大夫久役」、「《伯兮》,……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黍離》,……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鴇羽》,……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於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詩也」等來自傳世《詩序》的七個例子(相關詩篇分別見於《召南》、《邶風》、《衛風》、《王風》、《唐風》、《小雅》等部分),斷定《詩三百》當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即通常所說的上層統治者(參閱《詩三百篇探故》第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傷呢?
學術界認同朱東潤先生上述說法的人並不鮮見,實際上此說是頗值得商榷的.《採薇》寫西周時期的事,一般將它歸於周宣王時期.西周時期作戰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車兵,他們是從「國」中公社農民亦即「國人」中征發而來的;作戰時,每輛兵車除甲士外還有御者一二人、徒兵十人,徒兵是從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調來的.「國人」和「野人」是西周社會的平民階級,是當時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參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第328頁、第31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關典籍中,「國人」又常常被稱為「士」.朱東潤先生提出:「春秋以前,士為統治階級之通稱.」(《詩三百篇探故》第5頁)這種觀點同樣是站不住腳的,盡管不少學者在沿用.《禮記·少儀》:「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御』、『未能御』.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於樂人』、『未能正於樂人』.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正因為士本來就是耕農,所以其子長則耕.《管子·問》篇多次透露了這一層意思,比如問「士之身耕者幾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陳列者幾何人」(陳者,陣也),以及問「士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身何事」,問「國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等,既說「士」又說「國子弟」,既說「身耕」又說「在陳列」,足以證明古代士、國人、公社農民三者實為一體,他們平時種田,戰時出征(參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第327—328頁).因此,不管《採薇》的主人公是車兵還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勞動者.
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話,我們就來認真地讀一讀《詩》,——以《詩》說《詩》是最好的辦法了.《詩三百》中頗有一些篇章可以確證:當時一般的征夫擔負著從事農業生產、供養父母親人的關鍵職責;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戰時,他們往往會因為父母親人的生活沒有著落而充滿擔憂.《唐風·鴇羽》雲:「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藝者,耕種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小雅·四牡》雲:「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將父(將者,養也).……王事靡盬,不遑將母.」《小雅·杕杜》雲:「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檀車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遠.」《小雅·北山》雲:「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很明顯,這些詩所說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義曰:「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適王畿也,故《鴇羽》、《杕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義則說:「……王之事理皆當無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繼續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這些詩(尤其是其中的《鴇羽》),明確顯示了《採薇》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當「國人」或「野人」中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並供養家人的關鍵角色不得不走向戰場或擔負其他勞役時,一方面他們自身備受艱險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親人的生活也往往毫無指靠.所以,那位游動戍守,轉戰南北,家人音信全無,[2]而自己則錯過了一年甚或數年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離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諸如此類的悲慘現實.他怎麼能不充滿哀傷呢?至於他究竟擔心自己將面對什麼樣的悲慘境況,詩歌並沒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撥讀者的聯想.英國美學家鮑桑葵深刻地指出:「如果在味覺、嗅覺、觸覺、熱和冷的領域中有任何東西具有同美的價值相似的價值的話,可以肯定,那決不是最強烈的感覺,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覺,而倒是最富於暗示性的感覺,也就是最富於聯想的感覺.」(《美學史》第13頁,商務印書館1985)《採薇》末章所營造的,不正是這種「最富於暗示性」、「最富於聯想」的感覺嗎?
《採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於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而在於寫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戰士在歸途中綿綿不盡的悲傷.這種悲傷給讀者開啟了新的思維空間,激發出豐富的聯想.這種悲傷,說明《採薇》不僅是從戰士服役的單一視角來抒寫戰爭的禍害,而且還蘊含著另外一個重要視角,就是戰爭給民生造成的更廣泛、更沉重的災難;——不管是開赴前方的戰士,還是留守後方的那些戰士的親人們,都別無選擇地啜飲著同一杯戰爭的苦酒.而對《採薇》的主人公來說,回家不是悲哀的結束,而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開始.
《採薇》是深刻、卓異的,原因就在於那位終年盼歸乃至年年盼歸的戰士,在回家時沒有常人可以預期的興高采烈,而是滿腹悲傷;——如果詩歌寫他當時一派天真爛漫,一派輕松活潑,一派快樂欣喜,那意蘊就平庸而膚淺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採薇》是蘊藉動人的.它通過啟發讀者的聯想平添了藝術吸引力.《採薇》又是獨特的.它沒有落入平庸,並且沒有把主人公回家後面對的慘況直接展示在我們面前(就像後來的《十五從軍征》等詩作那樣),而是將其留給了我們的想像.唐代詩人宋之問貶謫嶺外,「經冬復歷春」,跟家人間音信全無.回家時他的心情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即越接近家鄉,就越害怕得知家人的壞消息.也許這種近鄉情怯,正是《採薇》歸鄉情悲的同調吧.
總之,《採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寫樂」的問題.人們之所以把末章「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誤解成「以哀景寫樂」,是因為忽視了這句詩的上下文,肢解了詩歌的有機體.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注意,作品中的各種要素常常通過相互聯系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元素的功能和意義只有在系統整體中才能得到彰顯.人們誤解《採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閱讀時偏執於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說的那樣「打疊得這心光盪盪地,不立一個字,只管虛心讀他」(《朱子語類》卷八十).我們必須強調,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傷,就無法體味戰爭給民生造成的災難的深重,就無法體味《採薇》表達主題的深刻和有力;而無視這種悲傷的結果,將是歪曲詩歌的內涵,並大大削弱它的藝術表現力.
[1] 今補說明:王夫之本人未必有這種意思,其所謂「以哀景寫樂」或者只是由「以樂景寫哀」連帶而及,不見得對應於《採薇》中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筆者針對的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編《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為代表的對於《採薇》的常識性理解,而非王夫之的言論.
[2] 按「靡使歸聘」,陸德明《釋文》有雲:「靡使,如字,本又作『靡所』」.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認為:「作『靡所』者是也.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無所使人來問,非謂無所使人歸問.」他還指出「歸」的本字應當從人從歸,《方言》等釋之為「使」.這種看法比通常的解釋似乎更確切.
賞析三
詩經·小雅·採薇》新解2009年12月01日 星期二 21:26 《採薇》一詩見於《詩經·小雅》,入選蘇教版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一.一般認為,此詩採用起興、重章疊唱之法,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這里,我們首先要注意,對一篇文章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層次,陸機在《文賦》里說「言象意」三個層次,其實「意」又可裂變為表層之意和深層之意.表層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層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對《採薇》的一般理解,從表層之意來解讀大體沒錯,但從深層之意來驗證,卻還有許多疑問未能通釋:
1、「採薇」乃是一種起興之法,起興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有規則的暗示,為何獨以「採薇」起興而非其他,有沒有深意?
2、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家」和「鄉」是兩個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鄉等同嗎?
3、「靡使歸聘」「我行不來」,譯為「沒有辦法讓人探問家中」「無人慰問」,戰事如此緊急,成天還想著「探問家中」,這現實嗎?「王事靡盬」,竟然「無人慰問」?是想著家裡人來慰問嗎?
4、從「薇」到「華」,轉而起興,有何內在聯系?
5、第一個「載飢載渴」尚可理解,篇末「載渴載飢」則令人莫名其妙了.
6、「楊柳依依」,一切景語皆情語,暗傳什麼情感?
7、首三章皆有「憂」,詩人「憂」什麼呢,究竟是什麼有這么大的力量,讓詩人如此牽掛?篇末詩人回來了,又為什麼說「莫知我哀」,快見著故鄉了還「哀」什麼呢?以下筆者嘗試言之.
二
「採薇」之意實乃相思之舉.我們採用《詩經·召南·草蟲》一詩佐證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觀止,我心則夷.
《毛序》說是「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毛詩正義》).歐陽修「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詩本義》)朱熹認為:「南國被文化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詩集傳》)由此可見,以「採薇」起興,實言詩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婦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剛止」還可勾畫出思念的情感軌跡.
「靡室靡家」言家中並無配偶.家者,有妻方為「家」;室者,有子才為「室」.無妻則無子,無家則無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義上不是思念故鄉,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過太平日子.依此,「靡使歸聘」應當釋為「沒有人讓我回去談婚論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與之完婚,說明有人在等他,這個人就是詩人邊採薇邊憂思的戀人.正因為「靡使歸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譯「我們駐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為戰線再長,相應的部隊要有相對固定的鎮守地方,故較為妥當的譯法是「我們駐守的時期不知道有多久」),才會「我行不來」,此句按事情發展的前後邏輯,應當釋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來了(永遠也成不了親了)」.
為什麼會「我行不來」?「彼爾維何」「駕彼四牡」兩章極狀戰爭激烈之場面,從「一月三捷」「豈不日戒」可以看出戰事之急,更可反襯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的悲壯之情,同時也補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啟居、處」.一此一彼,第四、五兩章與首三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聯系都非常順暢了.
正因為以上三點,詩人之「憂」才會由弱到強,以至於「痛」(「疚」),戰爭耽誤了他的終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裡可能還有一位妙齡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來!不信再看:從「薇」到「華」除了一種上述的插敘之妙外,還有深意.《詩經·常棣》曰: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如果說詩人此處借「採薇」起興還是比較含蓄地談論男女之事,那麼「彼」處借「維常之花」再起興則是放聲吶喊了.詩人將壓抑的情懷,化為對敵人的仇恨,在戰場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從「憂」到「恨」了.
前一個「載渴載飢」,可能出於戰事而無暇顧及;後一個「載飢載渴」,則是一種心理反應了.什麼心理反應?詩人現在的角色是怎樣的?是一個退役的軍人,固然不錯.然而,他更是一個追求「君子」高儀的人,他無愧於保家衛國的戰爭.雖說幾十年(?)的戰事告一段落,離家的路也越來越近,但思鄉之情從那時還帶有一絲希望到現在完全化為泡影,青春已經逝去,心中的愛也成為遙遠的回響,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到現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輕時盼望返鄉,「年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走在還鄉的路上,即使不飢不渴,可心靈的震顫與情感的滄桑誰與言說,又怎能說盡?
最令人斷腸之處乃是「楊柳依依」.詩人走在當初奔赴戰場的那條路上,當年「楊柳依依」,楊柳為什麼會依依,柳者留也,因為有人依依啊,這人是誰?——就是詩人開篇所「憂」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當年百花盛開,如今萬木枯榮,面對霏霏雨雪,詩人心如堅冰,內心再也不是「憂」所能言,而是化為一江春水也無法傳達的「傷悲」「哀」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個「哀」從縱的方面說,詩人彷彿穿梭於歷史的隧洞中,感受歲月的滄桑和人世的輪回,一切經歷如影隨形一齊湧上心頭.從橫的方面說,詩人既有擺脫戰爭的幸運,又有厭惡戰爭的抱怨;既有思鄉的迫切,又有歸家的失魄;既有落葉歸根的夙願,又有凄涼的無奈:詩人即將要到達的地方,不是一個可以棲風擋雨的港灣,而是一個沒有妻、沒有子的故鄉啊.
綜上所述,《採薇》一詩表達的是在保家衛國與成家立業之間激盪的「憂-恨-哀」的故園之思.
㈤ 詩經採薇節選斷句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回/之故。
不遑/啟居,答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㈥ 詩經採薇的改編劇本
雪欲來的時候
又燙一壺酒
將寂寞
綿長入口
大寒夜
山那頭
彤雲出岫
小爐邊
那首歌謠
不經意被專寫就屬
白露前
麥未熟
恰是初秋
約臨走
將柴扉輕叩
嶺上霜紅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頭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時節
煎茶試新葉
讓光陰
杯中交疊
茅檐下
水如瀉
沾衣未覺
研開墨
芒種剛過
歌寫至下半闕
春分後
花未謝
尚可采擷
卻低首
問是耶非耶
枝上殘香也覆蓋了眼睫
誰和著那首歌
剛吟罷的第一節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憶採薇
草未凋
又抽穗
問斯人
等到野火燃盡胡不歸
昔我往
楊柳垂
今我來
雪霏霏
問故人
可記當年高歌唱《採薇》
㈦ 詩經採薇的分類及發展
內容上的分類
一、祭祖頌歌:
上古祭祀活動盛行,許多民族都產生了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ráng)災的祭歌。我國古代也特別重視祭祀,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歷史,或贊頌先公先王的德業,總之是歌功頌德之作。但這些作品也有其歷史和文學價值。周族史詩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贊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從《生民》到《大明》,周人由產生到逐步強大,最後滅商,建立統一王朝的歷史過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現。五篇史詩,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業績,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的轉化,以及推翻商人統治的斗爭,是他們壯大發展的歷史寫照。因此,它們與後世的廟堂文學有明顯的區別。
講解《大雅·生民》(ZP42)
克禋克祀:鄭玄箋:「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陰也」。夏以水菜(後來三晉節儉)、殷人(東夷、鄭衛宋齊、楚)尚聲,周人重氣。
履帝武敏歆:聞一多先生說:履帝武敏是一種象徵性的舞蹈,「所謂帝是代表上帝的神屍,神屍舞於前,姜嫄尾隨其後,踐神屍之跡而舞,其事可樂,故曰:『履帝武敏』,猶言與屍伴舞而甚悅喜也。『攸介攸止』介林光義讀為『愒(qì)』:息也,至確。蓋舞畢而相攜止息於幽閉之處,因而有孕也」。(《神話與詩》)
這里實際描寫的是古時求子求愛的儀式。
宋周去非《嶺表代答》:人每歲十月旦,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其廟前會男女無夫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蹈,謂之踏搖。男女意相得,則男咿嚶奮躍,入女群中負其所愛而歸,於是夫婦定矣。這是原始狂歡節求愛求子儀式的遺存。而「履帝武敏」當是許許多多形式中的一種。
清陸次雲《峒蹊纖志》:苗人每遇節令,男子吹笙撞鼓,婦隨其後,婆娑進退,舉手頓足,疾徐可觀,名曰踹堂之舞。不過苗人此舞,已經失去原始時代舞蹈的意義。他們只是在象徵性地表演祖先的狂歡舞而已。苗人是伏羲氏之後,傳說伏羲也是因為他的母親華胥履跡而生。
履帝跡生子的神話,實際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的折射,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反映了殷周時期的歷史圖景,以及人們敬天祭祖的宗教觀念。
藝術上:本詩採用鋪敘手法,歌頌後稷功德,似乎是一篇《後稷本紀》。後稷出生、轉棄、稼穡、祭祀過程,生動細致。用方、苞、種、裦、發、秀、堅、好、穎、粟,描寫穀物生長過程中的十種狀態。用旆旆、穟穟、幪幪、唪唪描畫豆、谷、麻、瓜四類作物的長勢。以舂、揄、簸、蹂、釋、烝,敘穀物處理的六個步驟。精細而形象。孫鑛《評詩經》:「次第鋪敘,不惟記其事,兼貌其狀,描摹如纖,絕有境之態。」
傳奇色彩:履帝跡而懷孕,生而如肉團,剖之不開,棄之見異,生而會立,天生知農,天降嘉種。
二、農事詩:
我國農業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開始了農業種植活動,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標志著農業的初步發展。周人將自己的始祖與發明農業聯系在一起,可見農業在周人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詩經》時代,農業生產已佔有重要地位。《詩經》中的作品,不僅在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上打上了農業文明的烙印,而且產生了一些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事詩。
周初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農業生產,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時,要舉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禮,祈求上帝賜予豐收,天子親率諸侯、公卿大夫、農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徵性犁地。秋天豐收後,還要舉行隆重的報祭禮,答謝神靈的恩賜。《詩經》中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種藉田,春夏祈谷、秋冬報祭時的祭祀樂歌。這類作品,真實地記錄了與周人農業生產相關的宗教活動和風俗禮制,反映了周初的生產方式、生產規模,周初農業經濟繁榮,以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講解《七月》
《七月》是一首農事詩,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其最偉大的價值是史料價值,研究古代農業發展狀況、古代氣候的學者都必須參考。
藝術上,這首詩受到的稱譽過多,說它「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洵天下之至文」、「真是無上神品」,這些贊詞,都缺少發展的眼光。清代崔述:「讀《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爛漫,熙熙乎太古也」。評價比較中肯。的確,這首詩不著意構築,信口而出,用賦的手法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把風俗景物和農夫生活結合起來,朴實、生動地描摹了西周農人的生活狀況。這便是《七月》的藝術特點。
三、燕饗詩:
《詩經》中還有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燕饗詩,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周代是農業宗法制社會,宗族間相親相愛的關系是維系社會的重要紐帶。周之國君、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親,周統治者十分重視血緣親族關系,利用這種宗法關系來加強統治。燕饗不是單純為了享樂,而有政治目的。在這些宴飲中,發揮的是親親之道,宗法之義。《詩經》中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也都表現出濃厚的宗法觀念和親族間的脈脈溫情。
講解《小雅·鹿鳴》。
本詩是天子宴群臣嘉賓之詩,後來也被用於貴族宴會賓客。宴飲中的儀式,體現了禮的規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范。燕饗詩贊美守禮有序,賓主融洽的關系;而對不能循禮自製,縱酒失德的宴飲,則是否定的。禮樂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禮樂文化的載體。燕饗詩以文學的形式,表現了周代禮樂文化的一些側面。
全詩以鹿鳴起興,首章言奏樂,二章言飲酒,末章則並奏樂、飲酒而言之。從情緒上說,是一章比一章親近;從氣氛上說,是一章比一章熱烈。至末章則達到「和樂且湛」的高潮,層次十分清晰。
四、怨刺詩:
西周中葉以後,特別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綱廢弛,社會動盪,政治黑暗,大量反映喪亂、針砭時政的怨刺詩出現了。這些詩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所謂「變風」、「變雅」:《禮記經解》說:「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是後世經學家納入倫理軌道後對《詩經》作品的主觀解說,即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確有不少含蓄蘊藉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罵之作。這些作品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其特點是「多具憂世之懷」,「有憂生之意」。劉熙載《藝概》)如小雅中的《節南山》、《雨無正》反映了厲王、幽王時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現實。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邶風·新台》、《鄘風·牆有茨》、《鄘風·相鼠》、《齊風·南山》、《陳風·株林》,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丑惡,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在周室衰微,禮崩樂壞,政教缺失,人倫廢絕,刑政苛酷的時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貴族大夫及社會各階層人士,憫時喪亂,憂世憂生,以詩來針砭時政和社會弊端,感嘆身世遭遇。
五、戰爭徭役詩:
戰爭與徭役為主要題材的敘事和抒情詩稱為戰爭徭役詩,這類詩大概有30首。戰爭與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稱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啟處。(《小雅·採薇》)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唐風·鴇羽》)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小雅·北山》)
參加戰爭和徭役,是周人必須履行的義務。戰爭徭役詩的主旋律:由於周人重農尊親,所以從總體上看,戰爭和徭役詩,大多表現為對戰爭、徭役的厭倦,含有較為濃郁的感傷思鄉戀親的意識。從而凸現了較強的周民族農業文化的心理特點。《詩經》反映戰爭徭役有兩種情況:
其一、對周邊民族的抵禦與進攻(積極防禦)。自西周建國,不斷受到外來侵擾,北方的玁狁(戎狄),東南的徐戎、淮夷,南方的荊楚。這些部族尚處於游牧階段,未進入文明的門口,文化水準的差異及對子女財帛的垂涎(xian),使他們對農業為主體的較為富庶的周民族發動進攻。於是就有了戰爭詩。《小雅·採薇》《秦風·無衣》(與玁狁)《大雅·常武》《大雅·江漢》(與荊楚)周族創造的是農業文明,周人熱愛和平穩定的農業生活環境。因此,更多的戰爭詩表現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嚮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採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國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說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犯者充滿了憤怒,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戌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
其二、對內鎮壓叛亂的。武王滅殷之後,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國,並讓管叔、蔡叔、霍叔監督武庚。武王死後,周公當政,武庚、管叔和蔡叔及徐國、奄國相繼背叛,周公率兵東征。經歷了三年的激戰,最後平定了叛亂。如《豳風·東山》。《豳風·東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厭戰情緒了。出征三年後的士兵,在歸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像著家鄉的景況和回家後的心情。「我」久征不歸,現在終於脫下戎裝,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軍打仗了。歸家途中,觸目所見,是戰後蕭索破敗的景象,田園荒蕪,土鱉、蜘蛛滿屋盤旋,麋鹿游盪,螢火蟲閃爍飛動,但這樣的景象並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獨守空房,盼望著「我」的歸來。遙想當年新婚時,喜氣洋洋,熱鬧美好的情景,久別後的重逢,也許比新婚更加美好?這里既有對歸家後與親人團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對前途未卜的擔憂,整首詩把現實和詩人的想像、回憶結合在一起,極為細膩地抒寫了「我」的興奮、傷感、歡欣、憂慮等心理活動。詩人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果說在戰爭詩中,除了厭戰思鄉之情外,還有少數激奮昂揚之作的話,《詩經》中的徭役詩,則完全是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了。無論是大夫為天子、諸侯服役,還是下層人民為國君服役,都表現出服役者的強烈不滿。如《衛風·伯兮》,即寫一位婦女由於思念遠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人不在面前,梳妝打扮還有什麼意義呢?率真質朴地寫出了思婦內心的相思哀痛。《王風·君子於役》也以思婦的口吻抒發了對役政的不滿。黃昏時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時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卻不能回來,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園牧歌式的農村小景中,滲透了思婦的無盡相思和悲哀。
六、婚戀詩。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作,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之中,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
《詩經》中的情詩,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有單相思的詩:《周南·關睢》;男女相互愛慕的詩:《邶風·靜女》;女子對男子的思念:《鄭風·子衿》、《鄭風·出其東門》;爭取婚姻自由的詩:《鄘風·柏舟》;棄婦詩:《衛風·氓》和《邶風·谷風》。
講解《氓》和《谷風》。
《氓》以一個普通婦女的口吻敘述自己從戀愛、結婚到被棄的過程。全篇敘事和抒情相結合,巧妙地將事件過程和棄婦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在女主人公悔恨地敘述自己戀愛、結婚和婚後被虐、被棄的遭遇中,表現出剛強自愛、果斷堅決的性格。
《谷風》以具體的事實訴說自己的勞苦賢淑和丈夫的薄情寡義,指責了丈夫的喜新厭舊,得新捐故的惡劣行為。客觀地反映了婦女的悲慘命運。
㈧ 急需把詩經採薇改編成能演的劇本 要劇本形式希望盡快有答復
雪欲來的時候
又燙一壺酒
將寂寞 綿長入口
大寒夜 山那頭 彤雲出岫
小爐邊 那首歌謠
不經意專被屬寫就
白露前 麥未熟
恰是初秋
約臨走 將柴扉輕叩
嶺上霜紅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頭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時節
煎茶試新葉
讓光陰 杯中交疊
茅檐下 水如瀉 沾衣未覺
研開墨 芒種剛過
歌寫至下半闕
春分後 花未謝
尚可采擷
卻低首 問是耶非耶
枝上殘香也覆蓋了眼睫
誰和著那首歌
剛吟罷的第一節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憶採薇
草未凋 又抽穗
問斯人 等到野火燃盡胡不歸
昔我往 楊柳垂
今我來 雪霏霏
問故人 可記當年高歌唱《採薇》
㈨ 怎樣教好這首詩經.採薇(節選)
[設計理念]
[目標定位]
[教學流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詩經》,)大聲呼喚它!
2、師:《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從漢朝起儒家就將其奉為經典。書中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課件演示)
3、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品味《採薇》中一個經典名句,請同學們打開書……(課件出示教材)
二、讀准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註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麼?——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特點呀?(師板書三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麼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麼?還聽到了什麼?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麼?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卧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麼?
·故園情難了!
·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麼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麼?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菲菲」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裡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你體會到了什麼?(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麼?為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
五、作業
1、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詩句。
2、背誦《十五從軍征》。
3、讀讀《採薇》整首詩。
六、板書設計
詩經採薇(節選)
昔往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㈩ 舞蹈《詩經三首》取材於《詩經》中的
採薇
詩經 小雅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版故。不遑啟權居,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調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