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構化面試題: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誰,為什麼
參考答案:
我崇拜的教育家很多,在這里我想想說說陶行知先生。
我之所回以崇拜陶行知答,就在於他擔任校長期間與教師同勞動、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國教育的新道路。他曾經倡導「六大解放」這一民主的教學方法。即「解放眼睛、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嘴巴、解放時間、解放空間」。
我們在實踐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就是要創設民主、平等、開放的教育氛圍,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
⑵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立完整教育理論體系的教育家
完整教育理論體系的提法多少有些問題。如果就教育理論的主要方面而專言,柏拉圖在其《屬理想國》和《法律篇》中已經涉及到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分期、課程設置、教育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前確無人達此高度,單就此而論說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全面論述教育問題的第一人是成立的。赫爾巴特是近代科學教育理論的創立者和奠基人,是教育學科學化進程中的關鍵人物,他在西方教育史上有很多個「第一」,但說他是第一個建立完整教育理論體系的教育家,似乎有些牽強。誰能說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體系不完整呢?
⑶ 在教育學理論發展中提出兒童智力發展階段與教學關系理論的教育家是誰
1.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2.蘇格拉底3.布盧姆將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內領域4.英國的容斯賓塞5.關鍵期6.外界環境7.個人本位論8.教育目的9.實現「兩基」10.1902年,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11.知識,智力,能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礎性學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智力,情感12.可接受性原則13.贊可夫教學論的中心思想14.陶冶教育法1.廣義的教育目的: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麼樣的結果。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2.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讓受教育者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3.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陷。4.發展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
⑷ 教育學中的兩個人物,布魯姆和布魯納都各自提出過哪些理論或內容都是哪個學派的
一、布魯姆:
本傑明·布魯姆發表文章《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領域》,認為思維有六種級別。識記:對具體事實的記憶;領會:把握知識材料的意義,對事實進行組織,從而搞清事物的意思;應用:應用信息和規則去解決問題或理解事物的本質;分析:把復雜的知識整體分解,並理解各部分之間聯系,解釋因果關系,理解事物的本質;綜合: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聯系,從而創建新的思想和預測可能的結果;評價:根據標准評判或選擇其他辦法。
布魯姆響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選不是發展」的質疑,並提出了「掌握學習」的理論學說。這一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具備必要的認知結構是掌握學習的前提 : 布魯姆是位認知派心理學家。他認為,「學生具備從事每一個新的學習任務所需的認知條件越充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就越積極」。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決定著新的知識的輸入、理解和接納,對學習結果及其以後學習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他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前應具備所需的認知結構。
2、學生積極的情感特徵是「掌握學習」的內在因素 :布魯姆認為,學生成功地學習一門學科與他的情感特徵有較高的相關。那些具有較高學習動機、對學習有興趣、能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沒有興趣、不願學習的學生學得更快更好。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充分注意並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學習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由於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學習的願望得到加強,成就動逐漸形成,學習的內驅力就會大大增強。
3、反饋——矯正性系統是「掌握學習」的核心 :布魯姆指出:「掌握學習策略的實質是群體教學並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的矯正性的幫助」。教學過程的每個步驟都必須通過評價來判斷其有效性,並對教學教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和調整,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幫助。反饋矯正通常分四步:第一,每堂課結束時留10分鍾左右的時間,用課前編制好的幾個突出反映「目標」的小題目進行檢查,方法靈活,個別提問、集體回答、口答、筆答都可採用。回答者所學知識得到強化,聽者知道錯在何處,如何補救。其次,在每個單元結束時進行一次形成性測試,測試突出「目標」中規定的重點、難點、涉及本單元的反有新知識。第三,根據形成性測試的結果,進行個別補救教學。個別補救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學生按學習成績分面四到五人一組的學習小組,「掌握」者做「未掌握」者的小老師,互相幫助,這樣既幫助未掌握者深化理解,又幫助未掌握者找出錯誤所在並及時糾正。最後,進行第二次形成性測試,對象是在第一次測試中「未掌握」而接受輔導、矯正的學生,內容是在第一次測試中做錯的題目,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經過矯正達到了掌握,能否進行下一次單元的教學。
二、布魯納:
1要學習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布魯納認為美國當時的中小學教學內容,由於受到杜威經驗論的影響,片面強調具體事實和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價值,因此不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他主張提高教學內容的學術水平和抽象理論水平,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即「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具體地講就是指每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則的體系。
布魯納認為,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可以有以下好處: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容易理解;第二、把所學的知識用圓滿的結構聯系起來,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保持;第三、領會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地;第四、強調結構和原理的學習,可以縮小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之間的差距,有利於各級教育的貫通;第五、可以簡化教學內容;「現實的極其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把它精簡為一組簡單的命題,成為更經濟、更有活力的東西(基本結構)」。
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都有相當廣泛的結構,而且任何與該學科有聯系的事實、論據、觀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斷納入一個處於不斷統一的結構中。尤其是自然科學和數學這類高度形式化的學科中,更有明晰的基本結構可教給學生。
2要組織螺旋式課程
由於學科的結構有較高程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因此在組織學科結構為中心的課程時,也有相應的要求。「一門課程在他的教學進程中,應反復地回到這些基本概念,以這些基本概念為基礎,直到學生掌握了與這些基本概念相適應的完全新式的體系為止。」具體說,就是打通中小學和大學同一學科的界限,組織循環往復達到較高水平的螺旋式課程,使學科內容圍繞基本結構在范圍上逐漸拓開,在難度上逐漸加深。
編制一個好的螺旋式的課程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課程內容的編排要系列化。第二、使學科的知識結構與兒童的認知結構相統一。第三、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3廣泛使用發現法
要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應想方設法使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學習過程,這種方法即他提倡的「發現法」。因此,結構主義教學論與「發現法」是緊密相聯的。
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一般步驟是:
(1)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觀察具體事物。
(2)樹立假設。問題討論、材料改組、經驗聯系、提出假設。
(3)上升到概念或原理。
(4)轉化為活的能力。
結構主義教學論的理論基礎來自三個方面: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轉化一生成」說以及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布魯納認為,知識是可以認識的獨立存在的領域,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因在於「經驗」或「事物」內在的規律,而結構是「外加」的,由人塑造、形成、「構建」。知識可由各學科最出色的專家和學者構成連貫模式,並依據此構建兒童的知識。
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基本觀點,尤其是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在科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發現法」又稱「發現學習」。日本心理學家大橋正夫為其下的定義是:「發現學習就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因此,發現學習不同於科學家的發明創造,而是將原發現過程從教育角度進行再編制,成為學生可步步學習的途徑。「發現法」可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了解問題的發現過程,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故在數學等自然科學學科中運用比較有效。
布魯納在教學上提倡發現法,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來學習,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索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通過體驗所學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來發展學生的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掌握探究思維的方法。其基本程序為:識別概念——形成概念—一驗證概念——分析思維策略。
(1)識別概念。向學生呈示資料,在誘導性問題的情境中提出具體的事實,引導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通過比較,不斷產生假設和檢驗假設,也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假設展開討論,使他們將所獲得的片斷知識從各種不同角度加以組合,逐步形成統一的認識結構,使假設得以確定;(2)形成概念。也就是把不確切的假設再上升到精確概念的過程,把學生帶有主觀色彩的、不確切的、未分化的假說再上升到概念的高度;(3)驗證概念。教師提供各種事例要求學生辨認,證實或否定他們最初的假設,根據有無必要來決定是否修正他們對概念或屬性的選擇,通過應用培養他們的遷移能力;(4)分析思維策略。學生分析他們獲得概念所依據的策略,由學生敘述他們的思考過程,弄清楚、並記住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
這一模式的作用在於:①可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要求,使他們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因為當學生面臨教師所提出的新異的未知的情境時,他們已有的思維方式往往被打亂而產生混亂。為了消除這種混亂就產生探究的要求,從而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②有利於遷移能力的形成並可培養學生創造的態度。由於這種模式促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假說要作出反應,並從中掌握怎樣去重組信息能力,因此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精神。
但這一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這一模式較適用於數理學科,不太適宜以情感為基礎的藝術學科。②它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先行經驗的儲備。這一模式的關鍵是要能樹立有效的假設,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才能從強烈的問題意識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線索。
最初布魯納主要是通過改革中小學數理科教材來實踐結構主義教學論的主張。伴隨著美國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20世紀50年代後他逐漸關注智力、能力的發展,70年代又致力於教育實踐應更好地適應社會是要的研究,認為教學「應更多地注意與社會商臨的問題相關聯的知識」。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教學理論上,他通過「發現法」讓學生撐握科學的基本結構,引起教學觀念的變化,有助於我們正確的處理傳授知識與生展能力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上,它推動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但它也有不足之處。從課程論觀點看,它片面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內容過於抽象,而與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生活聯系不夠,因而教師水平難以發揮,學生難以接受。另外,學科的基本結構不易找到,故學生的發現更是難題。從教學方法論看,過份強調學生的自我發現,而對教師的主導作用過於輕視,這帶來了他在教學實踐上盲目地反對機械記憶和接受學習。因而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實踐在美國是不大成功的。另外,他的「三個任何」觀點也不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⑸ 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誰
以個體認識論提出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是:
捷克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誇美紐斯。
⑹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回爾巴特。赫爾巴特提出了著答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認為智育是培養道德的基礎,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應以掌握一定知識為基礎,「無知即無欲!」。
雖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僅把教學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學理論對教學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反映了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6)結構教學論的教育家是誰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⑺ 1951年提出規范教學主張的教育家是誰
1951年提出規范教學主張的教育家是瓦根舍因。
1956年在聯邦德國任蒂賓根大學教授版。根據多權年從事教學的經驗,首先在物理和教學中提出:「範例教學」理論,並率先實踐,著有《物理課程的教育之維》、《理解學習》。
瓦根舍因:德國教育實踐家,範例教學法創始人。與布魯納和贊可夫被認為課程現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他大學畢業後擔任文科中學物理教師。
認為,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就應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學規律或知識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基本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學生藉助精選過的材料,與「範例」接觸,訓練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7)結構教學論的教育家是誰擴展閱讀:
範例教學,亦稱「虧范性教學」、「範例方式教學」、「范疇教育」。藉助精選教材中的示範性材料,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理論。
是 20 世紀 50 年代至 70 年代德國有較大影響的一個教學論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
最早為 1949 年海姆佩爾在歷史教學中提出,著有《示範的教學原理》。1950 年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學中提出,著有《範例教學原理》。
參考資料:網路--瓦根舍因
⑻ 國內外教育家都有誰!
世界著名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
贊可夫
贊可夫(Л·В·Ванков,1901—1977)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年輕時代,贊可夫在鄉村擔任過小學教師、兒童教養員。莫斯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過缺陷兒童學習特點和心理學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他專門從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教學論研究上。他認為蘇聯傳統的凱洛夫教學理論,只是放在如何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及概念上,主要特點是學校至上,課堂教學至上,傳授知識至上,忽視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即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想像、邏輯、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進行徹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贊可夫通過實驗證明,傳統教學法使低年級(他的實驗在低年級進行)學生在發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要比傳統教學捍衛者們想像的要高得多,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他認為一般發展,「是指兒童個性的發展,它的所有方面的發展。一般發展也和全面發展一樣,是跟平均的、片面的發展相對立的。」一般發展既不等同於「全面發展」,也不取代「全面發展」。前者指問題的心理方面,後者指社會方面。贊可夫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總結出教學實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一)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二)以高速度進行教育的原則;(三)理論知識重要作用的原則;(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五)使班上所有的學生(包括最差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贊可夫重視教育實驗,認為教育實驗是揭示「教學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贊可夫的教學理論對蘇聯教育有過深遠的影響,他的《教學論與生活》和《和教師的談話》等書,被譽為「廣大蘇聯教師的必讀書」。贊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論小學教學》、《和教師的談話》、《教學與發展》、《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小學教學新體系的實驗》、《我們的意見分歧》、《小學教學的實驗體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廣泛地介紹到美國、日本、中國等國。
凱洛夫
伊·安 ·凱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蘇聯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蘇維埃教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曾對我國產生過很大影響。1983凱洛夫出生在俄羅期聯邦梁贊州一個教師家庭。 1917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理系自然專業。凱洛夫基本上是在蘇維埃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對待教育方面的許多問題,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並大量吸收了人類教育史上的豐富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出版的《教育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闡述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原蘇聯高等師范院校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凱洛夫的教育理論代表著原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後期這一歷史時期原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應當指是,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在當時基本是適應原蘇聯教育發展的需求的。但是,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觀點就顯得陳舊落後。如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夠,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重視不夠,提倡教育的「大面積豐收」,卻把因材施教,培養「尖子」斥之為資產階級的天才教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借鑒時需要嚴格區分的。總之,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與前人比較,較全面完整、系統是他的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優化教學理論的代表)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蘇聯當代很有影響的教育家、教學論專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誕生於羅斯托夫一個農民家庭。衛國戰爭期間他在一所國營農場工作。戰後進頓河羅斯托夫師范學院物理數學系。1949年畢業後在中學當物理教師,其間在職進修並獲得教育科學副博士學位。後來調往羅斯托夫師范學院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黨委書記。1971年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73年獲教育科學博士學位,1974年被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調任該科學院附屬的高級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並以院士秘書身份主持該科學院教育學理論和歷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擔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臟病突發猝然去世。他生前還兼任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中央理事會會長、全蘇「知識」協會附屬心理學和教育學傳播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育科學評議會主席。巴班斯基畢生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學校為基地,潛心進行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和積極現實意義的、頗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學理論,在蘇聯和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一生發表的著作約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基礎》以及他主編的《教育學》以上著作都有中譯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選》,以紀念這位為教育理論作出傑出貢獻的教育家。
誇美紐斯
誇美紐斯(1592——1670)是捷克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數十年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地抨擊中世紀的學校教育二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提出統一學校制度,主張普及初等教育,採用班級授課制度,擴大學科的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得知識。從適應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覺論出發,提出了直觀性、徹底性、自覺積極性、系統性、循序漸進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學原則,編寫丁多種教科書。主要著作有《母育學校》、《大教學論》、《語言和科學入門》、《世界圖解》等。
布盧姆(掌握學習教學法)
布盧姆(B·S·BLOOM,1913~)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現任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布盧姆整個教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掌握學習"理論。本世紀70年代初,布盧姆針對美國現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養少數尖子學生而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弊端認為,當今教育不能再滿足於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充分學會學校所教的東西;也不應有這樣的心理定勢:1/3的學生能完全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另1/3的學生成績一般,再1/3的學生可以不及格。布盧姆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在於改變我們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的看法,實施"掌握學習"教學。所謂"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班級授課制)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准。
布魯納(發現法)
布魯納(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 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72-1978年,布魯納任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1978年退休回國。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適合性》等。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他認為,兒童應該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按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藉助於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去發現事物。布魯納強調說,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境的機會。」他還強調說:「如果我們要展望對學校來說什麼是特別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得問怎樣訓練幾代兒童去發現問題,去尋找問題。」
杜威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中國的: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守仁、李贄、徐光啟、王夫之
蔡元培: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 中國近代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
楊昌濟,徐特立,因有毛主xi出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