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8年武漢市江岸區沈陽路小學二年級語文期中測試卷
套公式
❷ 尋武漢沈陽路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七課[獻給老師的花束]賞析
獻給老師的花束
今天是教師節,講這一課,正是時候。因為我要聽課,教師臨時改上這一課,難為她了。開課教師的情感渲染很到位,都感覺到孩子們眼睛裡亮亮的東西了。這個班是這位老師從一年級帶上來的,感情之深自不待言。教師由教師節引入,和孩子們真誠交流此時的感想,為詩歌的學習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但是接下來的學習我看到孩子們不像以前上語文課那樣專注,那樣投入。孩子們似乎有點心不在焉,盡管教師很投入,充滿激情。孩子們只是在教師要求朗讀詩歌時,才提起了精神。
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師把詩歌教得太理性了。過多地去分析詩歌裡面的詞句。如從哪些詞句體會到教師對工作的愛,用關聯詞語連接兩個「直到」,為什麼單挑這三件事來說等等。
詩歌教學應重視欣賞,詩歌是性情突現,情感沖動之作,講究語言精練,注重內容的高度集中,也考慮整體的音韻美,如果我們欣賞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字詞或技法上,就會破壞這種整體的美感。特別是這首詩語言朴實,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手法也比較單一,學生一讀便懂,如果再對詩歌進行分析就不是很恰當的了,學生當然會興趣索然。
記得作家舒婷在聽完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分析她的《致橡樹》後說過這樣的話:老師的講解「像一把手術刀,把我的詩弄得支離破碎」,「把『我』剁成肉醬,包成了各種各樣的餃子,喂給了學生」。詩人寫詩往往興之所致,一氣呵成,中間並沒有太多地考慮,而老師們非要說成有這樣的講究、那樣的雕琢,難怪作家要諷刺為「包餃子」了。
詩歌教學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教師用「細雨」「微風」去熏陶學生,通過朗讀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詩歌里句句話都能引起學生共鳴,件件事都能激起學生的認同感,讓學生想到自己和老師之間的樁樁往事,種種深情。因此若是在教學中再貫穿一些仿寫詩句、語段或整篇的練習,學生興趣會更高。學生會創造出讓我們眼前一亮的作品來也未可知。哪怕寫不出好的作品,讓他嘗試一下做詩人的感覺不是也很美妙么,很多人童年少年時期應該都有過寫詩的沖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