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的詞語注音和解釋
【詞語抄】:委屈
【注音】:wěiqū
【釋義】:①屈意遷就。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責而心裡難過。③使受委曲。④不好的待遇。
【詞語】:粼粼
【注音】:línlín
【釋義】:1.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
【詞語】:信服
【注音】:xìn/shēnfú/fù
【釋義】:1.相信佩服。
【詞語】:霎時
【注音】:shàshí
【釋義】:1.片刻,一會兒。
【詞語】:拆散
【注音】:chāi/cāsàn/sǎn
【釋義】:1.使成套的器物分散。
【詞語】:各得其所
【注音】:gèdéqísuǒ
【釋義】: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② 七年級上語文課文《散步》莫懷戚,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從三個角度提煉)拜託!!急急急!
《散步》是抄一篇清新優襲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③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散步,
《散步》
【作者】莫懷戚
【課文】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④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的詞語注音和解釋
【詞語】:委屈
【注音】:wěi
qū
【釋義】:①屈意遷就.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版或指責而心裡權難過.③使受委曲.④不好的待遇.
【詞語】:粼粼
【注音】:lín
lín
【釋義】:1.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
【詞語】:信服
【注音】:xìn/shēn
fú/fù
【釋義】:1.相信佩服.
【詞語】:霎時
【注音】:shà
shí
【釋義】:1.片刻,一會兒.
【詞語】:拆散
【注音】:chāi/cā
sàn/sǎn
【釋義】:1.使成套的器物分散.
【詞語】:各得其所
【注音】:gè
dé
qí
suǒ
【釋義】: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⑤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的景物描寫起什麼作用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內的嫩芽也密了」容,「田裡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 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⑥ 初一上語文課文《散步》預習作業:1內容概括,要求:簡單明了2你有什麼疑問,要求:有價值。神馬百度,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准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准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准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朴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⑦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散步讀後感
《散步》讀後感 兒子放學一進家門,就把語文書遞上:「媽媽你的作業——閱讀《散步》並寫出讀後感」 我認真的閱讀。文中描寫了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小事情,語言朴實真摯,可是我讀後心裡是沉甸甸的。 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呵呵,到處都是生命的痕跡。「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溫馨,恬靜。人到我們這個年紀,已經說是人到中年了,父母健康,孩子活撥茁壯成長,這就是福氣。 作者不是僅僅要告訴我們這些——「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愛就是幸福,愛是模範,愛是責任,愛需要傳遞。簡簡單單的文字就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就這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我不語,深深感受作者在文字里的心意。 我的父母把我扶養成人,我來養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長成人,把愛的接力棒一棒棒傳下去,我就是他的模範。我父母,我孩子,我,我愛人,想到他們心中會泛起一陣陣柔情來消融初讀此文的沉重。我們大家在一起,手牽手,肩並肩,只要我們在一起,生活就是美好的,生命就是完幸福的。我的世界就是完整的。 感謝生命,讓我和我的親人在一起,攜手並肩傳遞愛。
求採納
⑧ 初一人教版語文(散步)主要內容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