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整理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復習資料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啟迪我們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游山西村》
[解題] 游覽山西村
[注釋] 1、臘酒:臘月[十二月]里釀造的酒。
2、足雞豚(tún):意思是准備了豐盛的菜餚。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足:足夠,豐盛。
3、山重水復: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
4、柳暗花明:柳色深綠,花色紅艷。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6、《爬山虎的腳》
作者葉聖陶,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它的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過「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就會枯萎。
詞句解析: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pū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這兩句話具體地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齊、密。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作者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形狀和顏色。以蝸牛的觸角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十分仔細、認真。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才會發現沒觸著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Ⅱ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文復習要點
同學,具體題目是什麼??
你可以拍照或者打出來。不然我們沒內辦法回答的。
謝謝您支持百容度知道。
網路知道會盡所能幫助您。
記得向同學宣傳我們哦,有問題來網路知道!
=============
如果有問題請追問
記得好評哦
Ⅲ 四年級上冊全解全析第二單元復習要點十一題怎樣寫
五遍學習法如下:
第一遍看課本,只了解大概情況,不要過多戀戰,不要貪戀閱讀的快樂。第二遍看輔導書(習題部分)或習題,輔導書(習題部分)或者習題一般根據考試大綱中的要求,對課本中的重點和要點進行設計的。通過看習題可了解出題方式和考試的主要內容和有哪些知識考點(要找一本較好的輔導,),因為我們是應試型考試,所以一定要在第二遍看習題,了解課本是重要的,但了解要考什麼是不是更重要?所以要看習題也是重點之一(第二重點當然是看書了),所以在第一遍看書時,你不要花時間去背,只要先理解課本內容就行了,因為你背了也不一定是要考的內容,在第二遍看習題時,你只以理解為主,不要使勁去背,因你對課本還不是很熟,有些還不一定理解,所以背起來不容易
第二遍看習題你只要看過理解就行,能記則記,不能記就放一放,到第四遍時就會變得好記了。
第三遍再看課本,這一遍很關鍵,因為在看的過程中,你已了解了要考的重點和要點,所以要一邊看一邊記憶,並把習題中看到的內容在書中適當的做一些標記,在看書時,要對這些可能考的內容進行記憶。在記憶時,要從全書的框架,從粗到細記憶。
第四遍再看習題,力爭把習題的內容全部記憶。因為通過前三遍的看書和記憶,你對整本書都較熟了,在這一遍記憶時,你會發現全部記憶習題並不是難事了。
第五遍,再看課本,但在看課本前,你先閉上眼睛,把整本書的內容從頭到尾回憶一遍,通過對整本書的回憶,你會發現哪些內容還不是很熟的,然後在再看的過程中查漏補缺,把不熟的和可能要考的內容全部記憶,通過這一遍,你對整本書就可能是熟透了,不管考哪裡,你都能回答,考試就一定可以得高分了。有人一定會說這是最笨的方法,我也認同這一觀點,但兩點之間,不一定是直線最近,只要是能通過考試的方法,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都可拿來一用。不要認為看一遍書,做一遍習題就能過關,那隻是運氣好而已。